到绍兴不去鲁迅故里不能说到了绍兴。4月中旬,我再次来到鲁迅故里绍兴。在火车站乘坐公交5路或者K130路车,在鲁迅路口下车,看见鲁迅先生雕像后,沿小街直走即进入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也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好、一条独具江南风情、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故里一共四个景点,从东到西分别是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四个景点中只有三味书屋在街道左边,三味书屋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系着一些乌篷船,锃光瓦亮。
走在古色古香的朴素小巷上,可以倾听那河上的乌篷船、街边的青瓦粉墙在诉说着历史。从小街口右侧那堵画了鲁迅先生抽烟的版画格调的头像及沈水人家的水乡高墙处前行约20步远的地方,在无数个相机“嚓、嚓、嚓”的单调声中,“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一跃进入眼帘。这里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坐北朝南,座落在“民族脊梁”牌的对面,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为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鲁迅在绍时期,每当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拜访。
进门抬头便见蓝底金字的“翰林”匾,匾额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是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的金字招牌,也是展示着主人的身份的荣耀和名片。过“台门斗”入“大堂前”厅堂,来到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的“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德”为标杆才能事理通达,周家修养由此可见一斑。随人流涌动步入第三进“香火堂”,这里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原本很肃慕的场合却摆摊买卖起了纪念品,大多展示的是鲁迅书藉和印有“三味书屋”的扇子,倒也是良苦用心。“德祉永馨” 匾额的后面就是第四进的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顺着侧厢楼房的走廊依次参观了书房、闺房和厨房,迂回间点缀有假山、石池等小景的天井,感受着整座布局周密、严谨,雅而不俗又富有韵味,极富绍兴地方特色。
出了鲁迅祖居,正对面三五步过了一座小石桥,就是寿家台门,到了著名的“三味书屋”。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今天我们直接从先生的祖居过来,只迈上几步就到了,却没感受到鲁迅曾走过的半里路。屋前有一条小河,停泊了许多条乌棚船,很酷的地方特色,络绎不绝的人流绝不错过留影纪念的好机会,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在狭窄走道里的拥挤人流也绝不为过。穿过思仁堂,绕过后花园,摸着“跟着课本游绍兴”的牌子,就到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私塾,在当时的绍兴城内颇负盛名,鲁迅12岁到17岁时在这儿就读过。书屋其实甚狭,瓦房三间总共仅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挂着《松鹿图》,堂前有幅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抱对和中堂匾都出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字里行间充满了立身准则及人生追求的目标,读来颇有感触。中间陈列的方木桌和高背椅,是寿镜吾先生的讲台,两排椅子专供来客歇坐,学生书桌放在两边墙脚根,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早就听说鲁迅在其书桌上刻着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因为鲁迅当年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寿老先生严厉批评后才刻下此字用以自勉的,这次是特地来看的,但因为有木隔档阻隔着只能距离2米之外远观,倒是墙上放大的照片上清晰地还原了图景,让游者感悟到人贵于“勤”的道理。身边忽然听有人问这书屋为什么要起名这“三味”,别有一人调侃说:“上课闻香三种味,三味书屋由此命”,没看见课堂边上那厨房吗?其实当然不是的,“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呵呵!搞笑不是…
继续西行,再越五十米处,便见有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这里就是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百草园隐身其中。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1981年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鲁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进入周家新台门要从临街的两扇棕色的石库门进去,穿过小天井,见到一间泥地的台门间,这里就是鲁迅家当年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现在则陈列着轿和橹。从台门的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金桂怒放时节,满园飘香。园中有一组铜像,说的是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生动得使人动情……。
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就是著名的百草园了。百草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出故居西行约30米处,见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书有郭沫若先生所题“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纪念馆成立于1953年1月,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它以鲁迅生平事迹的宣传教育、鲁迅文物资料的征集保护、鲁迅思想作品的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一个“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进入纪念馆大厅,迎面是一座鲁迅铜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手迹,握一握伟人的手,向他致敬!由金色题就的“民族脊梁”牌,就像皇宫门前的“下马牌”,让人肃然起敬,苍劲有力的题字令人直接感受伟人的风范,“做人就做这样的人”不由心中默默道来。
在纪念馆二楼,工作人员告诉我出口在另一方。我知道出了纪念馆即结束了鲁迅故里游。驻足抚摸之时,偶尔一回头瞥见窗外远处一所庭院内迎风而立着一株白丁香,感觉像是先生就在不远处存在,他就在前方静默着,握笔凝思着…… 。我的眼角竟忍不住湿润了。
鲁迅先生的故乡,我早已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他笔下的小桥流水、河边老屋、茴香豆、孔乙己、咸亨酒店、乌篷船……,依然存在,但感觉,我们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责任,还是其他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