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我们家的习惯,包括我的儿子也不例外。虽然他也是大学生,90后,他也会把节俭看得很重,除了不乱花钱大手大脚外,就是他吃的饭碗也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颗米粒。
看着他那“馋”相,同学们总取笑他——属狗的。儿子也不介意,仍然我行我素,把节俭当成一件事,一种习惯。
其实农村这些年,除了劳动强度大,生活方面,吃还是不缺的。农村也存在浪费的普遍现象,尤其孩子,不懂得劳动苦,更不会爱惜粮食。
我小的时候虽经历了饥饿,主要是人口多,粮食少,但还不至于饿到一日无餐的程度。
是什么让19岁的孩子跌得下“大方”的面子,懂得“算”的人生呢?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每天给他一杯牛奶,因为天天有牛奶喝,一杯牛奶对他而言,来得太容易,看得也轻巧。
一日早餐,我们刚温好一杯奶,他端起,才碰着嘴唇就发着牢骚说:这是什么牛奶,简直没一点味儿。将一杯奶倒进垃圾桶。一杯牛奶是三元钱,它的得来对于农村人而言是不容易的,我们还是有点惋惜。它等于两斤半大米的价值。
新时期的家庭,孩子都是独苗儿,不好对他们动手动脚,我当然也不怎么打孩子,除非是特别不听话的时候斫他一刮子。
像我这样穷过来的人,爱惜一杯牛奶的心愿要比别人强得多。我拉过儿子说:来,我给你讲个故事——父亲的饭团。
七八岁时,我也是个孩子。每次吃饭,桌子上都丢掉一些米粒,在我们放碗后,父亲总是捡着这些饭粒慢慢咀嚼,一日三餐,每次都是。那些包裹着菜汤的发黄的饭粒,苍蝇叮咬,看着都恶心,父亲竟然将他们捡起来吃掉,嚼出了余香。又一次,趁父亲不注意,我偷偷拿出抹布,将这些饭粒彻底销毁。我憎恶父亲拣食米粒。
父亲对着我的头,狠狠的斫了一刮子。就在我委屈的流着眼泪时,母亲将我揽入怀中,抚摸着被父亲敲打的疼痛告诉我:大大(我们乡里称父亲为大大)拣食这些米粒,你们才能吃饱。所以在最后,锅里给你们留了一个饭团,在你们饿的时候拿它充饥。
我给儿子算了一下:一杯牛奶等于三元等于两斤半大米等于一百多个饭团等于几万个米粒,倒掉太可惜了。
儿子终于低下高傲的头,滴下忏悔的泪。往后的日子他就乖巧多了。
节俭的习惯我们是一直保持着。每年年节,我都把“勤以养德;俭以修身。”写成对子,贴在厨房的门上,提示妻儿不要浪费,年年如此,从没更新过。
我想,饭团的故事是我们一家深切爱惜着粮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