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清凉山人物志


清凉山人物志(组诗)
 
文/张德明


张德明(资料图)

 
题记
 
我们村庄名叫清凉山
一览无余的平原
向往高峻起伏的山脉
祖先将这个名字
刻在村头碑上
刻在悠悠淌流的水波里
刻在一代一代
清凉山人的记忆中
 
理想的彩光
润泽了淡然无奇的乡野
无山的平原
因此有了皱褶嶙峋的庄户人
每一株生命
都是一方个性独异的山石
在小村庄宽厚的胸脯上
戳盖上历史与现实的图印
 
 
黎翁
 
传说中的亲人,黎翁
是我爷爷的爷爷
他在世的时候
是清凉山人仰望的高峰
 
据说他习惯沉默,很少言辞
就像一架山体
无声无息
又注定给平原人
悍然的力量,臌胀的信心
 
长长的烟杆,铭刻着
文征明的行草
散发大清王朝的气味
烟袋却是民国的刺绣
有好看的篆体“黎”
在袋中央静卧
这是黎翁身边常带的宝物
吧嗒吧嗒袅起的烟雾
述说他不绝如缕的安闲,自得
 
常年的沉默,就为铸养一次爆发
那年暴雨将至
既熟的麦粒,还不及镰刀的亲吻
黑夜来临
乡民踌躇之间,黎翁吼一声“收”
老少上阵,披星戴月
两百亩麦田
一夜间全裸出胴体
 
站立田头一宿的黎翁
疲惫的身躯,和着他83载的沧桑
终于躺倒在枯老的柏树旁
没再起来
他的故事,从此成了清凉山人
口耳相传的经典
津津乐道,常讲常新
 
 
三眼婆
 
三眼婆姓甚名谁,很少人知晓
人们只说起她
总是伸张右手
食指与中指并紧
点点天,又点点地
最后点在自个眉宇间
凝神屏气,经久不息
直至将隐积在村民周围的邪魔遣散
 
“三眼”的来历,流行各种版本
有说她独具三只眼睛
一只观现在,一只察过去,一只探未来
有说她两眼天生,一眼后成
得自多年以来的信佛斋念
还有说她双目前视
一目后望
世事洞明
妖魔鬼怪难以近身
 
在清凉山人眼里,三眼婆就是现成的福祉
举凡无端失火、意外伤财、久病不愈
抑或小儿夜啼、丈夫梦魇、老人哑声
三眼婆都将应唤前往
上香烧纸,画符验帖
口中念念有词
光影声色间,直觉到灾祸远遁
 
三眼婆的灵验,终于没能
在三眼爹身上重演
那晚他一个劲地起夜
上厕所,上厕所,上厕所
忙乎整宿的三眼婆,疲软着身子,
迷糊中说
“老头子,挺住,挺住”
三眼爹还是没有挺住
天明就远行了
 
三眼婆继续吃斋念佛
与人消灾
随着村卫生所落成的鞭炮
她的生意日渐寥落
 
 
王婶
 
王婶的爱情奔波了200里
才栖落在清凉山上
王婶嫁到清凉山时
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两皮箱旧书
和三包裹的针线活
 
那是78年早春的事了
王婶高考落榜,心灰意冷
站在凝露的寒夜
听来自邻县的花鼓戏
听戏里的小生,怀着爱情的感伤
咿咿呀呀地哭唱
他们同病相怜
很快成了棒打不散的一对
 
那戏里的小生,正是我们清凉山
人称“第一嗓”的王叔
顺着他清亮的歌喉,王婶义无反顾
来到清凉山,做了清凉山
最远的新媳妇
 
戴着镶边眼镜的王婶
为清凉山诠释异乡的秀气,端庄,和文雅
针线活是儿时习学的
灵巧的手艺,
在鸳鸯、荷花、莲藕的彩绘里跳跃
小人书里的故事,在她口中宛转
流溢蜜汁样的情味
成为清凉山文化站的品牌节目
 
王婶嫁过来的第二年
清凉山终于有人中了“状元”
进入武汉大学读书
人们说,那是王婶带来的好墨气
 
 
胡子刘
 
胡子刘是清凉山村
最有名的笔杆子
头发蓬松,不修边幅
满脸的络腮胡子
就像平原上春风吹又生的节节草
爽然一笑,草野散开
露出两排牙齿,白得动人
 
胡子刘写一笔流利的小楷
有柳公权的风骨
外加魏碑的底蕴
每到春节,求对联的乡民排着长队
大人小孩夹杂其间
等着他将大红的喜气
一一涂上浓墨重彩
胡子刘从不收润笔费,一句感谢
直乐得他眉开眼笑,笑声
沿清凉山边的小河,终日欢快地流
 
胡子刘的文采,赛过天边的流云
最早的作品,发表在村公所
国庆宣传的土墙上
清凉山全村的老中青壮,在宣传栏前
挤站成胡子刘的第一批粉丝
接着他把作品,发到县里
发到省里,发到中央
让人民日报,也散发馥郁的泥土香
 
胡子刘后来提拔到县文化馆
清凉山终于走出第一位专业作家
从清凉山走出的作家,文字之间
不由得充满平原的坦荡
与大山的呼唤
透着清凉山村节节草的香味
 
 
赵红旗
 
赵红旗打小就是
清凉山出了名的淘气蛋
下河捞鱼虾,上树掏鸟窝
摸进果园偷桃子
他把恶作剧的战斗红旗
插遍了清凉山的角角落落
 
进了课堂,赵红旗
仿佛换了一个人
圆睁的眼眸,闪烁求知的光焰
双手撑起的脑袋瓜子
装满万花筒似的奇思妙想
在清凉山破旧的小学校园
至今传颂着赵红旗
逢考总拿第一的佳话
那是清凉山人智慧的象征
 
高二那年,赵红旗生了一次大病
持续的高烧,不退
整夜整夜地说胡话
在县人民医院的重症病房
家人,同学和护士,急得心头直下雨
专家集中会诊
确定为急性脑炎
用药,用药,用药
抗毒素,抗菌素,中西医结合
大约半个月,赵红旗几乎倒掉的旗帜
才再度飘举起来
不过旗杆经此浩劫,自然瘦了一圈
 
出院后的赵红旗
回到清凉山静养,休学
一度想就此结束
高中生涯
清凉山几代人的大学梦,眼看就将
化为烟云散去
好在王婶在文化站讲授的英雄故事
苏秦“悬梁刺股”,项羽“取而代之”
老村长挂在嘴边的苦口婆心:
“娃啊,去给咱清凉山争面子”
这些话语,飓风一般刮在赵红旗心堤
刮走他旗帜样升起的退学念头
清凉山唯一的高中生
仅有的大学胚子
再度返归校园,重拾学业
 
1980年,赵红旗以总分416的高考成绩
如愿进入武汉大学生物系
将清凉山人引为骄傲的“状元”旗帜
插到了飘溢樱花香的珞珈山上
 
 
田二妹
 
姐姐田大妹远嫁山村时,田二妹
毅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她辗转来到东莞一家服装厂
扭转命运的打工生涯就此开启
 
背着父母,顶着乡人如织的非议和担忧
田二妹南下广东,成为清凉山走出的
第一个打工妹
工号,打卡,流水线
将田二妹生活的运行轨迹
重新设计,重新描画
在卷尺,机针和碎布头的纷纭里
田二妹用一天18小时的加班加点
累积着返乡的财富和荣耀
 
厂房接踵,高楼林立
城市上空的明月,那般的清冷和孤寂
就像田二妹滞留异乡的心情
在东莞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中
田二妹一边紧张工作,一边
拼命地想家,想念爱咳嗽的父亲
和老花眼的母亲
想念自己遗落在故乡田头的青春梦幻
 
田二妹用不回头的执拗,和清凉山河水
灌大的勇气,闯出了清凉山人
另一条生活的路,在她远走广东的第二年
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像捅了马蜂窝似的
带着不多的盘缠,分赴珠三角、长三角
江浙、上海、北京、山东,时常可见
清凉山人风尘仆仆,忙碌如蜂
 
清凉山日渐冷清了,少壮们的身影
从村头的大柳树前纷纷走远,消逝
老人的目光一天比一天浑浊
孩子的读书声,明显底气不足
只有清凉山河水,照样呜呜地流着
 
三年后,田二妹回返清凉山完婚
她带回了打工时认识的同厂保安罗小强
也带回了一段甜蜜的恋情
她用打工挣来的钱,购置了冰箱,彩电,席梦思
以及清凉山人结亲应有尽有的热闹与排场
酒宴散后,坐在婚床上的田二妹
回想1000多个日子的含辛茹苦
泪水刷地一下,奔涌而出
 
 
罗插门
 
跟着田二妹一同回乡的罗小强
成了田家倒插门的女婿
清凉山新添的这个户口,来自临沂
少不了山东汉子的魁梧和刚健
 
罗小强一进田家,就把一套崭新的
保安制服,作为见面礼
送给了迎上来的岳丈,接过制服
田老伯眼泪婆娑,半晌没说出话来
老花眼的田大妈,仔细端详这位上门女婿
仿佛意外拾得的一件宝物
 
“东莞来的保安”,“把管几百号人呢”
清凉山村民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他们碰到罗小强,急忙哈腰,点头,微笑
用敬畏的目光迎来送往,因为罗小强
田家人在村子上的威信,恍如牛市股票
几天来迅速蹿升
 
照清凉山规矩,倒插门的女婿,自己的父母
要被邀请到女方家,好酒好肉地招待三天
小强的父母远,来一趟不易,只好在吃饭前
摆上两双竹筷两口碗,一只小酒杯
摆出礼仪和象征
斟上的酒,由小强代喝
有几次,罗小强左手端起父亲酒杯,右手端着自个酒盏
轻轻一碰,说一声,“爹,娘,您二老辛苦了!”
两杯酒一骨碌灌下去,两行泪从眼中漫溢而出
那情形让人好生感动,仿佛罗家父母,此刻正在堂前坐着
 
罗小强在清凉山呆了总共不到五天
认亲,订婚,置办家具,结婚
一切例行完后,又同田二妹急速赶往东莞
不过这短短五天,对于清凉山而言
绝对意义重大。一个大城市的保安
不远千里来到清凉山,落户到田家
无论过多少时日,都会是清凉山人
津津乐道的兴奋点
 
 
结巴张
 
结巴张一说话,周围人就笑
即使不张嘴,碰到的人也笑
清凉山人遇见结巴张,就像在电视里头
看到了赵本山
结巴张俨然清凉山出产的土笑星
 
结巴张一岁时,母亲抗不过深重的沉疴
匆匆撒手人寰
父亲憨厚如铁,性子呆慢
擀面杖也踹不出三句话
结巴张从小营养短缺,发育不良
得不到正常的语言训练
迟钝的舌头,终于跟不上思维的节奏
 
七岁那年,清凉山连续一月阴雨不断
到处是湿滑和泥泞
结巴张上学途中,不小心跌入池塘
他结巴着嗓子,扑喊着
“救···救···”“救···救···”
被人捞上岸后,这落水的故事
很快就不胫而走
清凉山的闲人们,以为找到一桩乐事
一逢见结巴张,就打趣地问
“你舅舅呢?”“你舅舅呢?”
结巴张总是涨红了脸,低垂着头
像是做错个位数加法的孩子
默默承受众人的哄笑
 
结巴张小学五年级没读完,就中途辍学
早早加入清凉山农民的队伍
跟着父亲出工,他最怕碰到外人
怕碰到那些针刺的眼光,和有毒的舌头
一见来人,他总要绕着道走
白天的尴尬比路上的蚂蚁还多
结巴张一早就盼望夜晚早点来临
 
又过两年,父亲也离他而去
孤身一人的结巴张,日子更加难捱
在物质和精神都不富裕的清凉山
结巴张的存在或许是一个错误
 
 
尾记
 
清凉山是一个立体
人只是其中的一维
他们环抱被村庄也被村庄环抱
书写那块土地
也被土地所书写
 
时光在清凉山河水上
川流不息
清凉山人的命运就这样不停上演着
一代又一代
一茬又一茬
 
清凉山是书写不尽的
除了人物的起落生灭
这里还繁衍着更多的历史
风俗史、环境史、节庆史
婚嫁史、考学史、村官史
每个历史的褶皱里
都弥漫着清凉山迷人的个性
 
来源:张德明新浪博客
作者张德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f75ec0100fd8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