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

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
 
作者:熊焱
 
后来,我穿过树林回到家里
月光跟在我的后面,就像一截少年的尾音
在之前,我和父亲在坡地上争吵
他训斥我,用锄头愤怒地刨土
我顶撞他,用镰刀挥砍着一丛树叶
我的母亲无法劝解我们,只能焦急地
把挖出来的土豆一个个地装进簸箕
 
天已傍晚,夜虫们陆陆续续地拉响琴弦
我家的牯牛挣脱了缰绳,隐入树林
我冲上去追赶它,再也压不住胸口起伏的悲啼
 
那一年我十三岁,刚在镇上的中学念完初一
我想要父亲给我买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
他拒绝了我,还怒斥我在攀比
 
九月开学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
行囊里有一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钢笔
我和父亲,都对此绝口不提
那是一种无声的誓言
 
在那些离乡的日子,我用那支笔
给父亲写下一封封家书
仿佛是在给他,遥寄异乡的月光和雪
 
再后来,那支笔不见了
就像一个梦境,已缓缓走远
 
如今我年近不惑,父亲则年过古稀
我们分隔两地,却不再写信
而天高地阔,一轮明月如洗
始终悬在我和父亲之间
  
安琪【解读】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处理时间的能力,第一段用了倒叙,从“我”回家写起,一个“此前”,引入了“我”和父亲的争吵,两个人的语言、动作都十分激烈,如在眼前,而母亲焦急隐忍的形象也是经由动作来完成的——把挖出来的土豆一个个地装进簸箕,“一个个”,劳动者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以及对劳动程序的遵守,无此经验的人写不出这样的细节。第二段依旧发生在“之前”,“我”去追赶“隐入树林”的家里的牯牛,注意“隐”,作者炼字,不放过每一处。粗疏的人通常会用“跑”,除了显得大众化,最主要的,表现不了傍晚大地混沌一片对万物的轻易遮蔽。显然,“我”在追赶牛的过程中大放悲声。回到第一段的“月光”,梳理一下时间的流程,与父亲争吵的下午、追赶牛的傍晚,到回家路上的月光照耀,作者巧妙地结构了一首诗的时间顺序,开篇中的“后来”二字,与《百年孤独》著名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有美妙的神会。
 
但作者绝非仅仅把视角放在童年,他的人生故事还长着,或者说,本诗所要达成的愿望目标比读者所想望的还深远。第三段,时间的立脚点站在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现在,但现在二字并未出现,而是用“那一年我十三岁”来撬动记忆的版块,本段既是时间的又一次蒙太奇式切换,又交代了前两段所述及的与父亲的争吵,其缘由来自少年对“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的渴求以及此渴求之被父亲拒绝。这一段很重要,它是对第一第二段的补叙,又是对第四段的开启。
 
第四段依然从时间入笔,“九月开学的时候”,这是作者的童年时间,可以称之为时间中的时间,千万要记得作者是在今天、现在、此刻亦即中年的时间写作这首过去时间的诗,那么在过去时间的九月发生了什么事,“我意外地发现/行囊里有一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钢笔”,想必此时,您和我一样,心里都涌起了一阵湿漉漉的温暖,父亲终于还是满足了13岁儿子的心愿。父亲的爱儿子自然是懂的但儿子并没有直接说感谢,这也是生活的真实,确实中国人在对亲人说感谢时总是比较羞涩,他们更愿意用行动来回答。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第五段开始还是时间,“在那些离乡的日子”,儿子用父亲买给他的笔,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来写寄给父亲的家书,作者用“异乡的月光和雪”来比喻寄给父亲的家书有其寓意,月光如旧友,是13岁那年跟随在少年后面回家的月光,同时月光的意象在中国本就有思乡的意思(这是李白指认的)。雪,则可视为作者的自明己志,雪通常都与清白、干净相联系。
 
第六段,“再后来”,仍然时间概念,少年渐渐成长,成长的代价就是遗失,哪怕心爱的金光闪闪的钢笔也不见了,这也是每个人的亲历。其实也暗喻了许多珍贵的品质、美好的梦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消逝。短短两行,无尽哀伤。
 
“如今我年近不惑”,第七段,时间继续打头,镜头再一次摇到现在(第三段是第一次),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中年,父亲古稀,父子两地分隔,虽已不再写信但那份永恒的亲情却一直在,明月可以作证。综观全诗,第一段有一个小倒叙,而全诗是一个大倒叙,时间套着时间,倒叙套着倒叙。确实熊焱此诗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拐弯抹角,我感觉作者使用了小说家的编程思维和情节推进,在时间的迷宫里把少年往事慢慢说出。
 
(安琪)2020-4-23
 
来源:安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z5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