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听长辈叫我的小名
作者:杨辉隆
在故乡,听长辈叫我的小名
在回故乡的小路上
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长辈
都亲切地叫我的小名
小名成了我回故乡的路标
听长辈叫我的小名
暖流就会在心中涌动
庆幸这小名,没丢失
在童年的尿布上,没丢失在
吱吱呀呀的摇篮里
听长辈叫我的小名
不敢忘记故乡那条小溪
我就是小溪里那尾流不走的鱼
那颗被故乡雨露滋养的种子
这小名是爷爷起的
是父亲最先叫响的
不识字的母亲揺着摇篮
轻轻地叫,叫着叫着
我两鬓就长出了白发
叫着叫着
我就长成了酷似父亲的模样
不知道,我还能回故乡几次
小名还能被长辈叫多久
但我知道
故乡的路有多长
小名的余音就有多长
回忆娘
娘在的时候
每次,送我到村口
伫立的姿势
如一棵即将倒下的枯树
看着我离去的背影
娘还在那儿伫立着
她举起的那只枯瘦如柴的手
在半空中迟迟落不下来
一个人的中秋
己亥年中秋节
独自在故乡的边缘
盛宴狂饮
我把酒杯摆上书桌
不要下酒菜
把键盘当月饼
和灵动的文字对饮
和精巧的构思猜拳行令
李白不举杯,是谁急着
跳进紧闭的窗子
尽情亲吻我沧桑的脸
孤独就这样逃逸
己亥年,我一个人的中秋
回 归
我该离开
这些喧嚣,离开
汽车像蚂蚁一样爬行的都市
逃避城市里那些廉价的欢笑
我喜欢一个人的世界
喜欢衣着不整地
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喜欢推窗听风的呼啸
喜欢把明月揽在怀里
喜欢蚊虫叮咬的味道
喜欢看乡下孩子赤裸身体在小河里摸鱼
我在乡野蜗居
强似都市的灯红酒绿
一杯酒的诗意
独自喝酒
犹如喝下了一轮岁月
喝下一腔愁绪
关起门写诗
是为灵魂做一次祈祷
很多时候,一个老猎手
面对一份情
也会分不清自己是否真的醉了
一杯酒可以装下岁月
一滴泪可以照见过往
请不要向我告别
请不要向我告别
北戴河的天气多有阴转晴
我的泪是秋天的雨
它催不开一朵小花
只会给我留下病根
终年不癒
要走就悄悄地走
北戴河的海水很咸
我不想一个人咽下
思念的岁月
这味道很苦
请不要向我告别
如果还能再见
就让我轻轻地抱抱你
像学太极拳,放松
气沉丹田
红军路
我终于在这里找到支点
这个叫金鞭溪的地方
一脚踏出去
近在桑植,远在延安
那些不同肤色的游客
也因此受到感染
评头品足
今天,我在这里享受美景
当年,红军却只能用信仰充饥
我还远远没有走完
这条路,如果沿着走下去
带着我的儿子孙子
远方还会远么?
石笋河
我看到想象的春水
在地下开花
我看到绿茵茵的水草疯长
一眨眼间撑破了地皮
想象的鱼,欢快地游动
网,在地面捕捞落日
我看到陶渊明的船
划过一片镜湖
桃花开了,梨花白了
我看到风的手抚摸大地
葡萄穿上靴子
在两岸狂饮,胖了身体
瘦了沙尘
我看到石笋河的水
汩汩地流,亿万光年地流
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一副不朽的骨头
金凤山
季节长反了
绿色成了这里的主题
一个神话
被镜头带走
满世界就有了温度
阳光像镀了金的雪山
远古的马蹄声如仙乐
又像恋人的喃喃细语
徜徉在丰乳与美山之间
一千年的深远
一万年的辽阔
声声入眼、入耳、入心
人世间的醋意
没有挡住今天的故事
与我的亲吻
诗 城
寻找千年
丢失在纸上的那个梦
那是孩子们的脚步声
那是进军的号角
花开了,花落了,诗城醒来了
历史给一个王朝定论
子阳故城在典籍中起舞
游人用脚步为它伴奏
尘埃扬起,往事如风
我看到那些孩子稚嫩的心
穿越古今,向着明天
寻找属于他们的蓝天
寻找诗城的前世今生
疯长的诗歌
在玫瑰农庄,我一直在狂喜中
诗歌如涨潮了的江河
澎湃、澎湃
那些日子,酒在胃里发酵
一个诗人酒过三巡
终于趴在了我的诗稿上
梦话里满是诗的种子
没有什么比疯长的诗歌更喜人了
它在拔节,我几乎听到了它的响声
我把诗歌的种子带到都市,孕育
我听到桌面上,有孩子
呱呱坠地
幺舅走了
幺舅走了
走得太仓促
离端午节还剩四天
幺舅是追赶屈原走的
幺舅想当诗人
他用锄头在庄稼地里
用枝剪在脐橙园子里
写了一辈子的诗,没想到
处女作是一首与亲人告别的绝唱
幺舅比我大不了多少
小时候,我常常耍赖
在哪个叫灯盏窝的地方
硬是要他背着我上山放羊子
后来我长大了,有一次喝醉了
幺舅就用手接我的呕吐物
这呕吐物,也许就是幺舅为我
写的最有分量的情诗
好多次,我都想跨越辈分的僵绊
叫一声他哥。幺舅不答应
他说,他是我母亲的亲弟弟
这首诗不合格律
幺舅走的噩耗
我是在城口知道的
那个不知深浅的王老莽
发一条短信给我:祝老哥一路走好
我嘴上嗔怪,心里倒是认可
幺舅,你慢走
你的诗写得太粗犷
我会给你写一首细腻的长诗
标题就是:永远的思念
想起我的军营
那年,冬天并不寒冷
一个身体单薄的青年
用瘦削的肩膀
扛起了军人的分量
至此,草绿色的军装
包装起保家卫国的理想
将军梦从此萌发
后来,当脱下军装的那一刻
我把这梦装进了行囊
用滚烫的泪水,催生
另一个梦的发芽
站在废弃的军营
我已经找不到东南西北
足足半小时,都无法找到
曾经被“一二一”煮熟的操场
起跑的姿势
65年,我双手着地
一种起跑的姿势
这种姿势是父亲教给我的
我的儿子依然用这种姿势
面朝远方
父亲用黄荆条子作为我起跑的动力
我还是输了,输得有些并不心甘情愿
我需要再次弓身聚气,做预备的姿势
我的起跑终点是生命的终点
最后那声呐喊,如一座金山
那是我留给孩子们的遗产
杨辉隆:笔名叶梓。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曾获《诗刊》全国爱情诗大赛优秀作品奖,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三等奖,全国散文百篇奖,第二届重庆晚报文学奖等奖项,作家出版社优秀诗集奖,重庆市第五届十佳读书人。已在国内出版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13部,有作品列入大学教材。
注: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