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小动物(十六首)

小动物(十六首)


作者:文晓东


蚂蚁

 

我清早的卫生间来了不速之客

那是一只蚂蚁,它揣着匆忙的糊涂

东奔,西走,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我

无意的脚步,和庞大的身影

又将它追赶,逼迫。面对我的强力,它

无辜地渺小,躲避,逃窜,一不小心

就跌入了便槽。

 

头顶魔鬼的咆啸,秽物滔天

脚踏狰狞的深渊,提心,吊胆

而这情景,我却浑然不知。等我发现

它早已身陷绝境,道尽途殚。

我找来一根小棍,想引它上岸

可它并不领情,就徒劳地挣扎

跌倒,爬起,反复转圈

 

时间催人,我不能长久等待

咬牙按下抽水阀门,将它

连同自己的排泄物,一起冲进了下水道

然后,我去上班:

去打卡签到,去拟写材料

去开会发言,去巡视督导

……

 

直到很晚,我才下班回家

临睡前,我发现自己这一天来

心里始终没有放下的

就是那只蚂蚁


青蛙

 

这个和我完全不同种类的小动物

却与我,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

 

比如生命之初,我们都源于

一只神秘的蝌蚪。之前,我们在乡下老家

在那封闭的小天地里,狭隘,无知,但过得

还算幸福。而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只能仰望井口大的天空,去臆想

我们憧憬未来,我们渴望出圈

我们为了所谓的“梦想”,一直在

不懈地追求

 

后来,我就离开了老家在城里工作

时间一晃,我已有很多年

没有见到青蛙了。而前不久,我却在一次饭局上

与它不期而遇。当时,它已经被人剥了皮

在那奢豪的地方,安静地,躺在餐盘里

其模样与姿势,就像是赤身裸体的

我自己。仿佛是我,在这众目睽睽之下

很难看地死了一次

 

上菜的服务生介绍:

这青蛙菜品,是咱们店里的招牌

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蘸酱特别好吃。

我不想将它吃掉,我只想

带它回老家


青虫

 

刚买回来的蔬菜,上面

还有一条活鲜鲜的青虫。这如今

蔬菜上有青虫,无疑就是

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尤其住在城里,我们,还能通过蔬菜

与一条青虫邂逅,这就像

经媒妁之言,还能发现爱情!

 

青虫,这个原本与农业时代挂钩

的名词,它曾经是我们的公害

因为它吃蔬菜,我们就没蔬菜吃

后来它内卷成茧,再化茧成蝶

当它扇动漂亮的翅膀翩翩起舞,我们

就忘了它原来是青虫。

 

先前,我们在乡下的菜地里

徒手捕捉青虫。捉住了就狠狠地

捏死它!或踩死它!后来我们

研制出了农药,就不再担心青虫

会吃光我们的蔬菜。而同时,我们又害怕

这农药的残留,会在我们看不见的时间和地点

像青虫一样,慢慢啃食我们的身体。

 

这天,我买回的蔬菜上有青虫

着实给了我一番稀罕的安慰,与惊喜

它的存在,足以让我相信自己

是买到了没有喷撒农药的放心蔬菜。

我一激动,就拍照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很快,就有朋友评论,说我没准又上当了!

我脑子顿时有些发懵,回了他

一个疑问的表情。他说,你可不知

现在有人专门养殖青虫,本是养来喂鸟

但后来,菜贩子就利用这青虫来促销蔬菜

并以此证明,自己卖的蔬菜

是无公害的。


 

中午,阳光凶猛,空气滞闷

这酷热的季节,林间草木苍翠,颓堕

众生哑然,自危。而蝉,却在万物沉寂中

愣头愣脑地,大胆发声

 

此前,蝉在地底深藏,隐忍,成年后

它才爬上枝头,得以蜕变。

以厚积薄发的方式,它打开了自己

一亮嗓,就是不同凡响

一召唤,就有爱情到来

 

是的,蝉鸣

它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音乐

当年在乡下老家,夏秋之际,我总喜欢

去山里听蝉声此起彼伏——

蝉越噪,林越静

那是一种心无杂念的感觉

 

多年以后,我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瞎忙

越活越累!当我难受的时候,总感觉

有一股气流,在腹腔里左奔右突,跃跃欲试

此时,我也想像蝉那样,来一次大声疾呼

可是面临四周的人群与楼群,就有一种致命的戒备

让我不敢开口,哪怕单纯地吼一嗓子

也怕异常寒凉的目光,会杀死我

那一点可怜的激情

 

后来有一天,我晃耳听见

窗外似曾相识地传来一阵蝉鸣,我赶紧

抬眼望去,却发现那是

对面楼上有几个装修工人,他们

在反复地使用电钻


 

一条蛇,一个冷酷的使者 

它有一颗孤独而温暖的心,有自己的顾虑

戒备,众多的梦想,苦厄与劫难

还有深藏的爱……悄悄地,在我们不易察觉的地方

匍匐着,寻觅着

 

春雷惊梦——

蛰伏了一个冬天,果腹的欲望催它动身

入世,经夏暑至秋凉,以一丝燃烧的血信

探测隐鼠的动静,分辩聒噪的蛙鸣

逡巡,它灵敏的头颈微微上扬,像

蓄势待发的箭矢,引领后面

看似漫长而逶迤的身体,一不留神,它就脱离了

那些往事,青春与隐忍,而向着

一切皆有可能的前方

一晃而过!

 

一条蛇,一种神秘的动物

它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妖娆花纹直抵人心尖儿

搅动一撮颤栗的斑斓。而它猝然张大的嘴

像极了欲望的深渊,还有它潜藏的毒,它嘶嘶的声音

它行走的速度,以及它猝不及防的杀伤力

 

都能让此时此刻的我,瞬间就想到自己

这一生的光阴


蚯蚓

 

蚯蚓不知前世因果,与今生

命中盈亏。它只知自己天生

就在黑暗的地底,不遗余力地

将身体装满泥土的慈悲

 

蚯蚓,这个憨实的劳动者

或地下工作者,它为了大地上

的万物生长,春华秋实,而辛勤耕耨,忍辱负重

可一直以来,它的付出与业绩

始终鲜为人知。甚而,它还长期被人

踩在脚下

 

当然,人们偶尔也有想到它的时候

那就是把它从地里挖出来,剁碎

做成饲料喂畜禽

 

或是将它

拦腰斩成几断,挂在鱼钩上


泥鳅

 

这个小家伙,它

是个老滑头。

 

它生活在湖池,或湖池延伸的

沟渠、水田等静水的底部。它是鱼

又不太像鱼——

因为它身上无鳞,还自带粘液

是狡猾的人们,常自叹不如的

机灵鬼!

 

但这泥鳅,它生于污泥,却从不染污

喜欢和稀泥、耍滑头,却也只是为了逃命

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它不像有的人那样——

压根儿就不老实,不踏实

凡事都自私自利,到处去整人害人

 

是的,人们耍滑头

很多时候,也就是在

耍花招,耍流氓!


蜻蜓

 

它有一双超薄的翅膀,能在空中

自由而快速地飞翔。它还有一双

超大的眼睛,能够看清周围,所有的事物

和看穿事物正在呈现的动作、姿势、表情与神态

它喜欢在池塘或河边,款款飞旋,然后

反应敏捷得如一眨眼——就将细长的尾巴

轻轻点在平静的水面上,像是给爱人

一个,又一个……甜蜜的飞吻

 

我们都说,这叫“蜻蜓点水”,并且

也都认为,这就是肤浅与敷衍,简单与草率的象征。

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蜻蜓为何

要在水面上,展开这么频繁的点击率?

也不愿意花时间,去观察和分析

不去调查与探究,不去认真思考

这“蜻蜓点水”,到底是什么的原因?

就那么想当然,甚或根本就不想,而只管

胡说八道,或人云亦云。

 

我不知道,这“蜻蜓点水”,是不是一种

象征性的表演?更不知道那些,对主流观点

毫无疑问的人们,哪来那么多自以为是的优越、得意

和盲目轻信与自信。可我发现,大多数人都喜欢

动辄就给世间万物,一个看似合理的

盖棺定论——

 

比如蜻蜓,它是一种生命周期较为复杂的昆虫

它的幼虫(水虿)在水中发育,成长

待它的成虫羽化后,就完成了向蜻蜓的蜕变

而作为蜻蜓,它的生命很短暂,所以它必须

抓紧时间去寻找伴侣,然后,从恋爱到性爱

(是的,性爱。在我看来,蜻蜓的交配

不仅仅是为了产卵,更是为了爱情)再到生命的结束

和下一轮,从水虿到蜻蜓的华丽蜕变。

而这之间,蜻蜓在性爱结束后,必须快速

把受精卵排到水中,让其附在水草上

去延续生命之爱的周而复始,代代相传。

 

蜻蜓的生命,也跟人一样重要与高贵

甚至,因它生命演化的不易,还可以说

它的繁衍生息,比人类生命延续的意义

更加重大。而我们人,又怎能因蜻蜓的弱小与沉默

就如此随便、简单和武断地,给人家贴上

一张轻浮的标签,还要拿去

到处宣扬呢?


蝙蝠

 

它是一只会飞的兽。

怕人羡妒,它时时戒备,处处提防。

白天,它躲起来,倒挂着睡觉,以便于随时起飞

摆脱人为的伤害;夜晚,它飞出去觅食

专拣飞蛾、蚊子、苍蝇等害虫进行捕食,寄希望于

得到人们的好感与善待。

 

可是,人们都说蝙蝠的长相怪异,丑陋

说它很可能是做贼心虚,怕见阳光,所以才

昼伏夜出。想必,它肯定干了

不少伤天害理的坏事。

 

而其实,蝙蝠却是祥瑞的象征。

它为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一直在鞠躬尽瘁

且将危害众生的病毒揽在身上,怕病毒危及无辜

它选择阴暗寒湿的岩洞,或被人遗弃的地方居住。

凭着一己之力,它成功地封印了

众多成千上万年之久的病毒。此外,它还让人

根据自己独有的超声波,而研发出了

电磁波与微波雷达系统。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会放过蝙蝠

还是有人要捕杀它,以饱其怪异的口腹之欲。

只是,那些杀害蝙蝠的人,同时也逃不了

要被寄生于它身上的病毒所害。然后

一传十,十传百

 

这人世间的各种疫情

就像一只会飞的兽,它轻轻扇动翅膀

很快就把人类的白天

变成了黑夜


蝗虫

 

一只蝗虫形单影只的时候,你会感觉

它是那么的弱小,温和,甚至可爱

而当它有了同伙,有了强大的阵容

它的面貌与作派,也会跟着发生改变

从而变得威风、霸道,变得邪恶与猖狂起来!

甚至,它的体内也会因此

而充满了可怕毒素。

 

是的,看着一只蝗虫

我们很难想象,它能造成多大的破坏

但当它们的数量成千上万,甚至上亿

就能掀起一阵飓风,会在一瞬间

摧毁大地上的一切!其中,尤其是人们

辛辛苦苦地种出来的庄稼。

 

说起来,蝗虫的坏

就坏在那张嘴,以及它们

那超强的繁殖能力。它们是吃货,同时

也是典型的超生游击队!而关于这两点

我感觉,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的秉性

似乎也跟蝗虫有些相似——

好吃,好色,还喜欢跟风

而一旦形成势力,就无所畏惧

 

很多时候,人也是灾难的制造者

人们所到之处,也跟蝗虫一样

让大地满目疮痍,片甲不留


蝴蝶

 

不过就是一种昆虫

只是,它有些变态

会从卵到虫、到蛹,再摇身一变

长出一双翅膀,穿上一身花衣,再加上

它纤细的身材和妖娆的舞姿特别吸眼

就被人们被誉为“会飞的花朵”

 

从此,无数赞美的笔墨纷纷向它示爱

为它描绘出漂亮的图画,写下动人的诗篇或歌曲

古今传唱。并且,人们还把自己心中

那份想得太美的爱情,寄托在它的身上

 

而其实,蝴蝶也就是一只虫子

它同样,也需要吃喝拉撒

比如:它会吸食花蜜、果汁、树液

糖饴或发酵物等。有时,它也吸食

溪边或苔藓上的水、鸟兽粪便液

以及动物死亡腐烂后,那尸体上的体液

在幼虫期,它以植物叶子为食

也啃食花蕾、茎和果实等

而据相关资料显示:

柑橘凤蝶为害油料作物;

豆粉蝶为害纤维植物;

苎麻斑蛱蝶为害竹类;

箭环蝶为害林木……

 

这么漂亮的蝴蝶,我们

怎么忍心去相信,它原来

也是害虫呢?


蜜蜂

 

每次看见蜜蜂,我心里都会生出

一种由衷的敬爱之情。因为我知道

从春天开始,蜜蜂就一直在辛勤劳动

每天,它们要飞行数十、甚至上百公里

去采访千千万万的朵花,采集花粉和花蜜

再通过特殊的酿造工艺,酿成蜂蜜。

除了酿蜜,它们还要筑巢,安家

同样,也还要生养后代

 

是的,蜜蜂那么辛苦,但它们

的劳动果实,却要被我们掠夺或分食

这让我想起来,总有些于心不忍

然却,又总是对那美味的蜂蜜

心存贪婪

 

秋天的时候,父亲从千里之外的老家

为我送来了一罐蜂蜜,一罐凝固得

恰像猪油一般的蜂蜜。

父亲强调说,这凝固的蜂蜜

才是百分之百的真蜂蜜。

 

我相信,父亲说的是真的

因为在我看来,一生都在地里劳动的父亲

他也是一只蜜蜂,透过他,我仿佛看见

老家那片亲切的大地,山川,河流

以及一草一木,一花

一世界


蚊子

 

蚊子,这个可恶的家伙

它擅长潜伏,偷袭,还喜欢对一个好欺负的人

群起而攻之!它尖利的嘴实在厉害,歹毒

其杀伤力,可以颠覆一切。

 

是的,这咬人吸血的小飞虫

秉性极坏!它看似瘦小的身体

里面全是蓄意的恶,像潜伏的幽灵

在阴暗之处,在贪欲里,在垃圾中……

悄悄地滋生,迅速地繁殖,壮大

直到铺天盖地

 

若有一架显微镜,我首先

就会用来观察蚊子的嘴,看它

是什么样的构造。我想,要是能利用它

去发明一种有利于人类的工具

那就太好了。

 

看吧——

此时,又有一只蚊子飞过来

如一架敌机,停在我的脸上

我举起手掌,将它瞄准

 

但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

我并不想,一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

何况蚊子也是一条命,它对我的伤害

无非一点皮肉之苦,而我作为一个人

怎能狠心地,一巴掌就将它打死?

再说,蚊子的队伍那么浩荡

我打死一只蚊子,又有何用?

一个人,只有两个巴掌

我又怎敌

这满世界的蚊子?


 

鸟和人

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而不同之处,就是鸟有翅膀,会飞

这一点,就是只能依靠两条腿走路的人

最为羡慕与嫉妒的地方

 

是的,人们好想能像鸟一样

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但事实上,作为世间高等动物的人

却只能依靠双腿,或车辆等交通工具

依靠道路、桥梁、索道……

在这尘世间爬山涉水,忙碌奔波

而想要翻越较高的障碍物,还必须

借助凳子、梯子或绳子,想要上天,也只能

钻进一只庞大的“假鸟”(飞机)肚子里去

总之,反正

人就是不能像鸟那样

展翅就能高飞

 

既然如此,那么

心里不平衡的人们,就发明了

弓箭和枪支。而最初,这些阴险的武器

都是用来射鸟和打鸟

可是后来也不知为什么,人世间

就开始有了战争

于是,这些用来对付鸟的东西

全都用来对付敌人了

 

从此以后,人们攻击鸟的方式

就转化成了语言——

说到鸟,就指代人胯下

那个丑陋的东西


壁虎

 

这个灰不溜秋的小家伙,我感觉

它总是那么的胆小,猥琐,经常躲藏

在那些隐蔽的角落里。我们看见它

要么一动不动,要么就如闪电一般

在眼前一晃而过,倏忽不见遗迹。但它

 

又为何能被称为“虎”呢?

毕竟,虎那么高大,威风,强势

那可是额头上刻写了“王”字的猛兽

而它,哪有半点虎大王

的凛凛雄风?

 

幸好有一次,我亲眼目睹过

壁虎捕捉小飞虫的情境——

那英姿,那速度,那潇洒的样子

绝不逊色于老虎捕猎

 

是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别说是人,就这原始爬行纲的小动物

我们也不能小看。而它,之所以称“虎”

也自有它的过人之处。比如:

 

它能在陡峭的墙壁上行走自如,如履平地

就这功夫,足以让它在这块领地上

名副其实地称“王”,称“虎”

 

不过,壁虎到底不是真正的虎

它除了能在墙壁或天花板上迅速爬行

可以在蚊蝇面前耀武扬威,大显身手

而一旦遇上真正的强敌,则会吓得

尾部肌肉强烈收缩,然后

自行断尾,仓皇逃跑

 

当然,这也是壁虎的一项绝技

关键时刻丢卒保车,这实在是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是的,五体投地

一想到人做出这个造型,我就会

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壁虎


蜗牛 

 

都说“压力就是动力”

而那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却依然

不慌不忙,缓慢前行

 

世间那么多的风霜雨雪,还有

种种意外的风险,但蜗牛

它有坚硬的壳,一旦遭遇袭击

总能全身而退

 

真叫人羡慕啊,这蜗牛

天生就有房子,从不担心

自己的肉身与灵魂

都无家可归

 

但作为人,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总感觉,有一根无形的鞭子

在驱赶自己——步履匆匆,大干快上

可是,我始终不知道

自己为何要那么快,那么多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只蜗牛

外表坚硬,内心柔软

从不觊觎谁有了高官厚禄、洋房名车

无论谁超过了自己,都不必去理会

就只管在自己的世界里,用那么

一小点钝感力,就足够

拥抱最大的幸福


作者简介:文晓东,1979年生,贵州余庆人。在《草原》《延河》《芳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贵州作家》《散文百家》《上海诗人》《诗潮》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若干。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附:诗学随笔 

在我的小世界里写诗

 

作者:文晓东 

 

要说写诗,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真还有些羞于启齿。我心知肚明,自己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诗人,顶多就是一个现代诗歌的爱好者。这些年来,我在教学之余,莫名其妙地爱上了文学,但平时,我花在写小说和写散文上的时间要多一些,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就权当是练笔,用来锤炼自己的语言感觉而已。

如今回想起来,我开始写诗是1998年的时候。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在余庆的一间乡村小学教书,薪水微薄,生活单调,然而对未来,却有着很多美好的幻想。那时,我身边的人们几乎都热衷于玩麻将,但我因为工资低,加上农村孩子特有的自卑,就不敢参与那样的娱乐,课余时间,我便躲在寝室读一些无用的闲书,然后就开始提笔写了一些貌似有点像诗歌的文字。后来,咱们县文联召开文代会,我作为美协会员参了会。在会上,我因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偷偷跑到作协的会场去听了两次讲座,也认识了县作协一位写诗的文友,然后,我就把自己的诗作拿给他看了,请他指教。然而这位文友看了我写的诗很失望,他真诚地对我说,我写的诗,其实还不能叫“诗”,那只是散文的分行排列而已。经他这么一说,我回头再看,发现的确如此。于是就在无比的惭愧中失去了写诗信心。直到2012年的时候,我听说了一个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然后我就想到:如果这预言会成真,我是不是应该为之而写点什么呢?于是,我又提起笔来写了很长的一组短诗(共365首),名叫《时间的遗言》。后来,这个“世界末日”的预言没有成真,我的诗歌写作也跟着又停了下来。直到,2022年,我在一个朋友发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条蛇的摄影作品,瞬间又激活了我写诗的欲望,于是就再次提笔写了一首名叫《蛇》的短诗,然后也同样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并得到了不少朋友的鼓励与点赞。接下来,我就接着又写了《蝉》《鸟》《青蛙》《青虫》《蝗虫》《壁虎》《蜗牛》等数十首有关小动物的诗歌,而这一写,似乎就一发不可收拾,再也停不下来了。

我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每天,我都是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过着两点一线生活。我平时接触的人,不外乎就是就是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加上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喜欢独处,喜欢清静,喜欢关注自然界和生活中那些细微与渺小的存在。因而,我的诗歌是很小众,甚至是自我,是羞涩而笨拙的,就像一个人的呢喃,是自言自语的唠叨,注定没有太多的读者。有时,我只是在为自己心中的某一个读者而写;而有时,却是连一个读者也没有,就只为自己孤独的内心,为内心里的某种感动或冲动而写。

在我心目中,诗歌是文学之峰的顶尖,它的高雅和高难度始终让我仰望。然而,在经多年的仰望后,我这个诗歌门外的一个懵懂小孩,也开始跃跃欲试地,凭着自己的热爱和内心表达的需要,而尝试着用自己那口语化的文字,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记录和呈现心中的感悟与想法,以及情绪的激荡与忧郁。同时,也可能是因我作为一个诗歌门外汉的无知无畏,一旦写出了自认为还算看得下去的分行文字,就在心中另一个勇敢的自己怂恿下,心怀忐忑地,斗胆作为诗歌而投给一些文学刊物,有时候运气好,也会发表几首,让自己那小小的虚荣心,时不时地得到极大的满足。

也许,正是因为我作为小学教师的身份使然,这就让我的诗,也显得是那么的卑微,但从不卑贱。从题材上来讲,我喜欢把的目光与笔墨,伸向生活的低处与深处,去观察和捡拾那些,经常是被别人忽视和遗弃的,一些渺小生命与细微点滴。从主题思想上讲,我喜欢在被人们视若平常的事物中,去呈现和表达那些被多数人所不屑或是回避的部分,喜欢在公众的沉默中发声,又在公众的鼓吹中命中保持沉默。我认为,在公众的沉默的地方,一定会的值得我去探寻与表达的东西,而那些多数人都在歌功颂德地叫好,或是群起而攻之地批判与抵毁的,我认为也是值得置疑的,当然,这样的写法也不错,但我只是觉得,那大环境下的主流已经很闹热了,也不差我一个再去追随,我还是沉下心来,在我的小世界里,用自己笨拙的文字记录生活,就算这微弱声音不会有人听见,就我独自对内心对话,聊以抒情,也好。从写作手法上来讲,我喜欢紧贴自己笔下的“人物”(我把自己笔下的一切都是当作人来看待的)而认真踏实地去写,力争做到有感而发和言之有物,让思想感情的承载不凌空蹈虚。所以,我的诗歌主要是靠形象说话,靠真实的内心说话,即使语言中有大量虚幻的想象、甚至不作笔墨的留白,以及感觉有些过分的夸张和特别陌生化的修辞,也是围绕着实实在在的写作对象而展开的,目的也就为了能更好地靠近,或抵达内心想要说出的那种感觉。

在我看来,我们正在面临的,当下这鲜活的现实生活,它的热气腾腾里,总会有一些薄情的凉意;它的欣欣向荣里,总是隐藏着那么多的沉重与无奈。于是,我们这些正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乃至万事万物,也都是那么的辛苦和不容易。或许,也可以说,我们真实的生活,更多的还是眼前的苟且,从而严重缺乏诗意与远方。当然,也因为如此,我觉得自己才有必要提笔来写诗——写我想写的和能写的,那些在生活中奔波与挣扎,却也有滋有味有意义地活着的,一切真实的感情、善良的品格与美好的憧憬。我认为,在沉重的现实与轻盈的梦想之间,因为自己内心表达的需要,我就得凭着自己对诗歌的那么一点粗浅认识和理解,然后结合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以自己的体温、呼吸和说话的腔调,去抒写这些既卑微又高贵,司空见惯,又特别有意味的存在。

诗歌是什么?具体来说,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对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定义。而在我看来,诗歌就是我们心底里,一根敏感但并不脆弱的弦,只要轻轻拨动,就会触及我们全身众多的神经,从而让我们感觉到愉悦或是痛苦。同时,诗歌也是一剂可以安慰心灵的良药,有了诗歌,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和遭过的罪,我们心里的涌起那些愤慨和咽下的那些委屈,还有担忧、恐惧、郁闷和忧伤,这才有了可以排遣的方式;我们那些倔强而冷静的想法,以及我们不愿意屈服的良知与骨气,也才有了可以发泄与安放的地方。

然而,由于我是在快要年近半百的时候,才又提起笔来写诗,身边就经常有朋友提醒我,说诗歌是属于年轻人的文体,而我一个头发都快要白完了的中老年,身体都每况愈下了,还去写什么诗歌呢?这不明摆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吗?他这么一说,我说想到,自己当初还在年轻时,都没有写出几首像样的诗歌来,如今这么老了,还能写出个什么名堂呢?

对于这类朋友的提醒,我倒是由衷的感谢,那是因为对方毕竟出于对我的担心与关怀。但对于他们这样的观点,我却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样的说法貌似有些道理,但绝不是百分之百的真理。首先,我不说诗歌这种文体,是否真为年轻人的专利,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就只能靠边站了。就说这关于“年轻”的定义  ,我认为对于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人而言,“年轻”就是一种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去的乐观心态,和一种永葆活力与激情的精神状态,而跟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和外貌长相并无多大关系。再说,学习写诗,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兴趣所致,我认为,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欢,任何时候起步都不算晚。至于写得好不好,那是另一回事,得看一个人对诗歌的悟性与感觉。像我这样的笨人,想必是注定不能写好的,但只要我写诗不是为了去讨别人的好,而重在自娱自乐,我认为,这又何尝不可呢?所以,尽管如今我已老大不小了,依然还兴致勃勃地提笔来学习写诗,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收获着相应的进步与充实,我就真心地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值得的。

最后,我还想说,诗歌更应该是一个人自我的修行,是我们情绪的过滤器和灵魂朝圣的庙宇。当我们对人生与人世,有了自己应有的审视、置疑、清醒与幻想,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去记下这人生路上所经受的,这些生老病死,离合悲欢。而以上我所提到的,这些种种因缘际遇,过程和做法,就是我这些年来,在诗歌写作上的一个真实状态。在此,我琐琐碎碎地说了这么多,连自己都觉得没有说出个什么所以然来。但我还是希望,读者朋友们能耐着性子将它读完,更希望读后能从中生发出那么一点点兴趣,当然,最好是能与我所说某个观点或是某句话,达成相应的共识。

生活庸常,人生苦短,因而我更应该感谢诗歌的陪伴与垂爱,让我这个中年起步的,后知后觉的学徒,也能在余生通过诗歌之门而遇见真实的自己,并在这条路上,用自己的分行文字,去参禅、开悟,然后放怀、释然。从而看见了自己的前方,正在出现由身后的经历所构成的,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美景。我想,这应该就是属于我的,所谓的“诗意”与“远方”了吧。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