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歌一曲献英雄(诗报告)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参加开发建设伊春林区70周年而作
作者:刘国学
题记:穿越小兴安岭的岁月风霜,遥望70年前新中国东方黎明之初,一列满载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军车格外引人注目,在人烟稀少、呈原始状态的伊春山林间奔行———时间:公元1952年9月15日。至9月底,每天都有一列军车开来,7000名指战员奉命全部到达伊春。
这支队伍,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敢打硬拼的铁军,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经国家林垦部建议、中央军委批准、毛主席签发命令 ,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进驻茫茫小兴安岭开发建设伊春林区。
他们自幼生长在长江之滨、洞庭湖畔、黄淮平原,从未遇小兴安岭这般环境。怎能忘,山一程,水一程,汗浸衣单霜正冷;风一更,雪一更,地冻天寒铸此生。树苍苍,林莽莽,天兵锐气云霄上,誓为祖国献栋梁。他们纪律严明,坚韧顽强,锐意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绘就了人生履历的灿烂多姿,在集结于伊春林区当时的农民套子队和林业职工中,堪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堪称是伊春林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忆往昔,岁月飞驰,他们当中有的英年早逝,没来得及看一眼林区巨变,永远引以为憾;有的逐渐辞世,驾鹤西归,不忍依依惜别。但,他们英魂永在!光辉永在!
为了弘扬林业三师的丰功伟绩,传承林业三师的革命精神,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做了许多强有力的推进工作 。修建了林业三师大型纪念雕塑、几次召开规模较大的座谈会、编辑出版了《林海雄师》一书、组织图片展等,还将举办大型文艺专场演出。
林业三师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历史,已经走过70年的历程,只要倾听他们艰辛奋斗的故事,便会情动于中,慨当以慷,幽思难忘,特别是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禁不住让我放声高唱——
一、将士征程
昂首远方英姿勃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雕像
一座让人仰视的丰碑
高高矗立在市区木雕园的东南
我又捧读一本厚书
再现他们前赴后继风采的《林海雄师》
思绪在70年里万千激动
随林业三师翻卷
我端详这段厚重历史
像查找一段铁马冰河的日子
像寻觅一处大漠边关的起源
追索那个新中国刚刚站立时
今天的70年前
林业三师这支英雄部队挺进小兴安岭
开发建设伊春林区
艰苦卓绝难忘故事的威武上演
眼前是波澜壮阔的画面
一支7000人的解放大军
分乘一列列军车呼啸而来
他们挥师何处?与谁征战?
时间:1952年9月
他们 是抗日杀鬼子的彭雪枫将军的独立
团
他们 曾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参加著名的豫东战役、淮海战役
身上的硝烟还没散尽
又在祖国黎明时
奋战在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
辽宁彰武集结
热血喷张 箭在弦边
时刻准备亮剑异国他乡
抗美援朝 岂能让强敌侵我河山
此时 美国鬼子告退
新中国要建设家园
毛主席一声令下
一师、二师海南开发橡胶林
林业三师
前方
奔向伊春小兴安
二、又是英雄
祖国需要木材
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
那可决不是轻松自在的玩水观山
浩瀚的大森林
也决不是满眼的享乐赛似神仙
刚送走肃杀的秋风
又迎来冰雪严寒的世界
将士们衣着很单
只能用火一样的心取暖
转眼是林中闷热难喘的夏天
阴雨连绵又有蚊虫叮咬
将士们的耐力化作电风扇
有酒有肉的四菜一汤
做梦也没见过的新概念
高粱米 咸菜条 豆芽汤
是一年360天的家常便饭
搭帐篷 修铁路 建营房
累得腰弯难直站
伐木 流送 装车
劳动号子伴着星斗闪
可曾见
百货大楼当年旧址对面塔头水洼连成片
你们人拉肩扛修平坦
如今的交通枢纽非从前
星罗棋布的区局址
你们日夜苦战荒原变
人们哪次回忆不惊叹
三师还办起了文化扫盲班
握惯枪的手
写封家信别让老爸老妈惦记咱
学会了驾驶集材拖拉机
机械化为祖国插翅膀
祖国富强我快乐
三师将士的心
那个高兴啊乐得飞上了天
1954年
你们集体转业脱去军装换工装
军人的记忆没有变
三师的忠诚没有变
谁能说清70年里
多少棵青松白桦装上火车出深山
和当年的农民马套子、林业人
为了新中国奉献全力抛肝胆
用周身热血 满腔忠诚 鲜活生命
推动了林区大发展
献了青春献终身 又献子孙
伊春的今天 明天 哪里没有你们做铺垫
又有众多英雄赫然在眼前
他们是
带队的师副政委曹秀岩
参加铁流两万五千里的老红军、七团
团长袁天礼
抗战时期的老八路、八团团长王培信
还有许许多多众官兵
多少风霜 多少磨难
原谅我不能将7000人一一列出
这个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群英谱
三师将士们个个是挺拔刚强的英雄汉
三、承接奋起
时间的河流永不回还
岁月的日历总是再翻
转眼间神州大地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
春风吹遍了伊春的山川
可是啊
尽管历史变迁
我在心底里总是深情呼唤
开发林区建设的先辈
你们在哪里呀
问逝者
忠骨不语
六千余将士长眠青山脚下寸断肝肠
离去远
问生者
眼角湿润
百位多功臣耄耋之年深情寄明天
此刻
我多么想把七千枝花朵
同一时刻别在你们的胸前
表达我满腔完美的心愿
你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伊春林区
百万儿女的心间
你们的子孙
传承了你们的红色基因
我看到你们的后辈
又续写了紧跟时代的诗篇
面对危困无所惧
又像当年父辈洒泪离家闹革命
满怀壮志出大山
留在这方热土的儿女依依不舍情难别
绽放了新时代的风采容颜
和千万林区弄潮儿让人刮目争相看
多项并举有生机
产业又有大发展
林下种植似春笋
蘑菇木耳可采鲜
家庭养殖真诱人
蓝莓汁香果圆花开艳
强市又有新举措
旅游事业开新篇
保护了青山养护了林
林区生态又有新拓展
四、求索寻梦
七彩祥云绕兴安
汤汪河水展笑颜
最难忘 春五月
2016年
习总书记来伊春
所到之处话家常
句句暖心间:“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
林区生态怎么样?
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
“书写林区转型发展新篇章
焕发老林区青春活力……”
殷殷嘱托细思量
话语一指前景宽
绝处逢生靠转型
生态立市换新天
伊春林区中国梦
山花烂漫在眼前
看,军魂和民魂
炽烈火焰生生不息入云端
为了祖国明天更美好
拼搏 攻坚 奉献
三师精神多灿烂
催发我们何曾惧艰险
绿水青山满目在
冰天雪地金银闪
贯彻习总书记指示
征途上
有中央、省、市委正确领导
释放森工和多种活力
大山里的人们
英姿阔步正向前
同心协力思崛起
唯保绿色生态先
百姓生活更富足
山青水绿天更蓝
放歌英雄曲
青史留画卷
万代千秋 千秋万代
伊春更娇艳
2023年5月16日
【作者简介】刘国学,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经济学研究生进修班结业,高级政工师、中级记者职称,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届优秀专门人才,黑龙江省伊春市社科联原主席。
知青时开始写作,并坚持至今。作家出版社曾出版《我的眷念在远方》散文诗歌精选集。《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小兴安岭》《黑龙江通讯》(省委主办)《学术交流》《伊春社会科学》《黑龙江日报》《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齐齐哈尔日报》《伊春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伊春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作家网 、黑龙江文艺网等媒体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随笔、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通讯、消息、调查报告、理论文章、评论员文章、体会文章等近二百篇。 散文获 《中国作家》 笔会一等奖、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三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