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小城往事(四首)

小城往事(四首)

 

作者:郭松

 

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位于城中心的大巷子

门是一块块木质的长条板,插入

门框和门槛的槽里,营业时

卸下靠墙杵着。各柜台上方

拉着几根铁丝,卖货开单时

用夹子夹着单子,挂在铁丝上

哗啦一声,朝收款柜台滑去

收款的柜台,围着一圈玻璃

仅有一半圆窗口,供递钱找零

收款员算盘打得精,噼里啪啦

戴高度近视眼镜,执钢笔写收据

有黑皮公文包般的冷静。顾客

站一旁看她点钞,一张张捻开

眼睛都看酸了,打着哈欠扭头张望

就这么一瞬间,她轻扣食指

弹出一张“大团结”,落到

柜台和玻璃的缝隙里,告诉顾客

数目不对。眼皮子底子盯得紧

顾容满脸狐疑,接过钱重数一遍

果然差一张,赶紧补上

 

大礼堂

 

大礼堂除了开会,更多的时候

是放电影,看电影是件稀罕的事

大礼堂的右侧,有一面偌大的墙壁

常请人画海报,画师抽完一口烟屁股

拎着一块调色板,扶梯而上

勾勒涂抹,画成海报

他悬在半空,踌躇满志

俯视来往的行人,想到每一期海报

不久将被下一期海报取代

胡子拉碴里,布满了寂寞

他不知道多年后,手画的海报

将不时兴,他的手艺将无人问津

 

那年月,有好电影,票一紧俏

票贩子手上,就捏一沓电影票

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游走兜售

冬天看电影前,有一大段散漫的时间

等检票员懒洋洋地检票,常有小贩

卖瓜子,胳膊挎着一个篮子

手上拎着一杆小秤。爱做耍朋友

年轻人的生意。年轻人挽手说梦话

哪管几分钱的瓜子,斤两里玩花样

小贩抓一把瓜子在小秤盘上,提绳一拎

小秤砣随食指一勾,滑在秤杆花星之间

暧昧徘徊,多个几钱,少个几钱

谁也不在意。在电影开始之前

他们的叫卖声,有现世安稳的静谧

 

缝纫社

 

屋内的梁上,挂着半成品的衣裤

飘飘荡荡,像吊死鬼一样

中央架着一块偌大的裁板

上面铺着一块柔软的呢绒布

 

昏黄的灯光,摇曳在裁板上

灰黑的熨斗里,爆着火炭的声音

剪刀把表叔的手,磨出厚厚的老茧

他总是默不作声地,把那些布料翻来翻去

剪来剪去,只要看到他怎样选择划粉

怎样用划粉在布料上,顺着那直尺

划出直线、角线和孤线,就知道

他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工作状态

 

在寒冷的日子里,表叔总坐在高凳上

皱着那双苦行僧似的眉头,算着

布料的幅宽、长度、缩水性

在布料上喷水。他喝一口、喷一口

喝一口、喷一口。眼里浮现的是

来社里量体裁衣的乡下人

 

他们在裁板前站得规规矩矩,任凭摆弄

问过式样之后,表叔便开单据,吩咐他们

几日几时来取。他们挑着箩筐,挽着篮子

提着瓶子就走,表叔送出门,连连点头

把布料按先后顺序放在裁板上

 

表叔戴着一顶鸭舌帽,那顶帽子

是他自己做的,他时常笼着袖子

在裁衣板前踱来踱去,有时搬开缝纫机头

给各个部件上油,咔嚓咔嚓的机声响起来

汇入整个缝纫社的机声中,为乡亲赶制寒衣

 

鸡叫两遍的时候,裁缝们打着呵欠

熄了灯火,各朝自家走去

寒冷的星星挂在夜空,屋子的光影清瘦

风吹在巷子深处,与沉重的眼皮交织在一起

 

遇到下雪的夜晚,他们踩着积雪

缩着脑袋去叩家人沉睡。看着

缝纫社里的灯火通明,大人们

围着火炉说,今年的年成好!

孩子们在被窝里想,快过年啦!

 

油榨坊

 

油榨坊,是个弥漫着香味的地方

香味,是我童年记忆里欢乐的源头

榨油,是一门从小就学的技术活

同是芝麻、菜籽与棉籽,你榨得出油

别人不见得榨得出油,还有出油多少

 

油榨坊,只有一个不干活拿主意的师傅

其他人得从打榨的繁重活学起

以求以后成师傅,被人请到别的榨坊去

供吃供喝,当甩手掌柜。榨筒是有讲究的

也是一个榨坊让人信服的根本

 

榨筒是一根整木,少说直径得有一米

还得把里面凿空以放榨箍,榨箍里

才是榨油的原料。榨干了油,松开榨箍

原料成为肥田或给牲畜吃的油饼

 

榨油有四道工序:筛料、炒料、装榨、撞榨

筛料是把换油送来的芝麻、菜籽、棉籽

筛干净,大筛吊在梁上,两人三人均可筛

筛料人唱着:“头筛灰哟,二筛渣,筛两筛

留底下哟,筛子上留下整哟……”

筛料活是最轻的,歌也唱得婉约

 

接着就是炒料。炒料是男人的活

若是在冬天还好,要是在夏天

整个人都水淋淋的。料分生料与熟料

放在两个扳桶里。若是芝麻

炒出的香味就醉人了,谁闻都垂涎三尺

 

看那些炒匠挥动铲子,有的干脆是洋锹

看他们的汗水,流得多么酣畅

走近只为能抓到一把香芝麻

这种时候并不多,要么是炒工撵

要么是守榨坊的老倌,喝斥

 

有的炒工是下学的小学生,他们

年纪一般都在十多岁,平日里都熟识

不仅不撵我们,还抓了芝麻往我们兜里塞

当然啰,主要还是我们动手抓

往往只能抓一把两把,放进兜里

匆匆离去,在没人看见的路上,掏出猛嚼

 

炒熟的芝麻又香又脆,吃得满口流油

衣兜也会油津津的;生芝麻则有腥味

但口感也还不错。到了榨香油的日子

四处飘散着芝麻的香味,使人如入幻境

 

炒工们有号子:“筛下的原料装锅里哟

文火烤焙来处理,烤干焙焦装上榨哟

榨箍一紧油直滴……”接着是装榨

榨匠指挥的技术活。手脚麻利地

在榨箍与榨箍间垫上稻草,一层一层地装

炒熟的芝麻、菜籽、棉籽,上榨、撞榨

 

榨匠撞榨,虽缓慢,但凶猛

不凶猛,哪能榨出油来

撞杆也是大木,长约一丈有余

握撞杆的三五人,把撞杆拖得远远的

用力跑着向前撞击,榨箍一点点往里缩

油就一点点流出来。撞歪了

榨箍要散不说,还出不了油

 

榨油号子一步步移动,一声声喊起:

“手握撞杆一丈八呀,双手使劲把油榨哟

一撞榨箍三尺三呀,看着看着油滴下哟

哟喂,哟喂,榨呀榨,榨呀榨

伊儿哟,我为乡里把油榨……”

 

更多时候喊的号子是简单的

没那么多词儿:“哎——(拖杆)

——嘿!(撞榨)”就这么简单

每天晚上,在浓浓的香味里

小城笼罩在有力、沉缓、执拗的号子中

 1.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在《诗词报》《诗词月刊》《中国诗》发诗100余首,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