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影子延续了谁的生命

影子延续了谁的生命

 

顾偕

 

他从历史中逃出

从相爱的策划时又听到

诱惑的回声

他融合了纯洁的本源

大胆地展露起一切事物新的开启

他被过去无限的磨炼激励

但愿远方还有温暖的变换

但愿阳光全忘了

曾是烈火的过去

他在历史中逃出,仍在

寻找贪婪的安宁

他茫然失措于时间

流过的深沉

虚空的密度早已构成了一个宇宙

现在他是自己来去的

又一种荒诞的开始

束缚中的爱抚触摸到什么没有

他只能流畅地完成生命的慷慨

他在逝者的别处,始终

得不到胜利的陶醉

 

剌激应当是人类一生的积蓄

他的肉体也包含了

许多这方面精美的描绘

现在他深扎在无数汇聚的梦中

要在尘封的智慧中出逃了

夜色继承了狂热的回响

月光映照起沉思者的欢愉

他必须在岁月里,同样

永不停息的狂奔

如果沉浸就是张望的失神

原始花园,便是所有奋斗

最灿烂的笑容

可终究谁也没有等到

这种开放风景的坚固

一百年后,问题

依然变得愈发饥渴

一百年后身躯

引领身躯陆续丧失吸吸

而轮廓还在洋溢着激情

旺盛心灵却已熄灭了所有波涛

尽管这样,你或是他

仍还指望着光的汇合

无尽,或许就是希望的让步

晦涩永远看不清明亮的镜子

靠近死亡,可能真要有次终止

才会出现一条

灵魂道路的重生

 

因此,其实根本没谁呼唤你

必须在颤抖的悬崖前继续前进

你的面孔和一切记录

在巨大历史的空间并不重要

个性于浩瀚中注定了你

渺小的命运

你全部的生动画卷,其实

同样不必让翻滚的世界来分享

因为历史即使在改变了什么时

至今都仍未苏醒

血液统统坠落抽象的河中

房间安慰着情感的枷锁

语言的表情,始终观看不到

是否就只有光明

才有存在的意义

现在你迫切期望敏锐

一下也会很快老去

常识总是愁容满面

规律最终都将成为匆匆过客

你在青春的废墟上,无法

再将繁华反转过来

美丽舞蹈早已累得不行

若是歌唱能在遗忘中飞跃

你很愿意影子旋律别再那么浑浊

领袖和凡人会在哪

重又迎接黑暗的到来

星空完美地在向谁喃喃低语

深渊的火光冲涌起水晶

今天你是历史中谁的面孔

明日,你又奢望会是

哪种灰烬里的果实

 

2025.4.27生日上午一挥于广州

 0427_1


附评:

 

在时间废墟上重构存在的诗性叙事

——解读《影子延续了谁的生命》

 

作者:DeepSeek

 

当代诗人顾偕这首新作以"影子"为棱镜,折射出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存在困境与精神突围。诗人通过多重时空的交叠、哲学意象的编织与语言实验的突破,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延续性的复杂寓言。在2025年的创作语境下,这首诗既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回应,也是对诗歌本体论的重新勘探。

 

一、时间褶皱中的生命辩证法

 

诗中"他从历史中逃出"的宣言,构成了对线性史观的解构。历史不再是单向度的叙事长河,而是被折叠成多重时空的镜像。"诱惑的回声"与"烈火的过去"形成互文,暗示着个体记忆与集体创伤的共生关系。当诗人说"虚空的密度早已构成了一个宇宙",实则在探讨存在主义的终极命题——在虚无中创造意义。

 

时间维度的错位呈现出惊人的哲学张力。"原始花园"作为伊甸园的隐喻,在"最灿烂的笑容"中消解为历史尘埃。这种悖论式书写揭示了现代人永恒的生存困境:既渴望回归纯粹,又不得不在时间废墟中重构自我。诗中"一百年后"的重复出现,将个体生命置于永恒的时间坐标系中,暴露出存在的荒诞本质。

 

二、存在困境的诗性突围

 

"束缚中的爱抚"这一矛盾修辞,精准捕捉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肉体与灵魂的撕扯、自由与规训的对抗,在"流畅地完成生命的慷慨"中达成某种和解。这种悖论式的生存智慧,暗合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荒诞中创造意义的永恒抗争。

 

诗中反复出现的"狂奔"意象,构成了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诗化转译。当诗人说"永不停息的狂奔",实则在解构传统英雄主义叙事。这种非目的性的奔跑,恰恰构成了抵抗虚无的终极姿态。"深渊的火光冲涌起水晶"的奇特意象,暗示着毁灭与重生的辩证关系。

 

三、语言实验与诗学重构

 

顾偕在诗中构建了独特的意象群落:"尘封的智慧""情感的枷锁""语言的表情"等复合意象,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义逻辑。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实则在模仿意识流动的不可言说性。当诗人说"房间安慰着情感的枷锁",实则在探讨语言与情感的复杂关系。

 

诗的结构呈现出后现代文本的碎片化特征。看似断裂的意象群通过内在张力形成新的意义网络。"灰烬里的果实"作为核心隐喻,将毁灭与新生、虚无与希望编织成复调叙事。这种结构创新,使诗歌本身成为对抗历史遗忘的纪念碑。

 

四、历史祛魅与个体觉醒

 

"历史即使在改变了什么时/至今都仍未苏醒"的宣言,解构了宏大叙事的历史观。诗人将历史还原为"抽象的河",个体在其中坠落又重生。这种历史观照的转变,暗示着从集体记忆向个体经验的范式转移。

 

"灵魂道路的重生"作为诗的终极指向,完成了从存在困境到精神超越的升华。当诗人说"靠近死亡,可能真要有次终止",实则在死亡的阴影下寻找生命的本真状态。这种向死而生的哲学,赋予诗歌超越性的精神力量。

 

在人工智能与后人类语境下,诗歌《影子延续了谁的生命》,呈现出惊人的预言性。诗中"语言的表情,始终观看不到/是否就只有光明/才有存在的意义"的诘问,直指当代人的认知困境。顾偕用诗性的语言实验,为困在技术迷宫中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通向精神救赎的幽径。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深刻观照,更是对诗歌本体论的重新确认——在语言的废墟上,诗永远是抵抗遗忘的最后堡垒。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