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文化旅游中国行动态 > 正文

中国作家走进太仓暨第七届十月诗会举办


当代诗歌:向着时代精神的深处探寻
——“新时代 ▪ 中国梦”中国作家走进太仓暨第七届十月诗会举办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中国新诗迄今已走过百年的历程,这段艰难但始终朝向光明的岁月,既谱写着新诗的成长,也见证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道路。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诗歌作为“精神的鼓手”,一直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也不断经历着自身的探索与开拓。11月24日至26日,“新时代 ▪ 中国梦——中国作家走进太仓暨第七届十月诗会” 在江苏省太仓市举行。诗会由中国作协指导,《十月》杂志社和太仓市文联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十月》主编陈东捷、太仓市委宣传部长韦国岭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诗人、评论家与会。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作了重要论述,新时代是中国民族走向富强的时代,也是文学文艺高扬风帆的时代。此次“新时代 ▪ 中国梦”诗会对传承诗歌品质,探讨新时代诗歌创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作为文学工作者,作家和诗人必须明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清晰地认识民族和国家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不能脱离对时代的观照,对人民的呼应。新时代诗歌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捕捉现实的光亮,在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中凝聚新的经验与情感,坚守诗歌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兴盛。
 
  诗会期间,2016年度十月诗歌奖颁奖仪式同时举办。本次评奖以刊发在2016年度《十月》杂志上的诗歌作品为评选对象。施茂盛的《施茂盛的诗》、唐力的《鸟鸣与日落》、代薇的《为什么不停止忧伤》三个组诗获奖。
 
  随后,诗人与评论家们围绕“新时代 ▪ 中国梦”的诗歌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新时代赋予诗歌新的机遇
 
  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人类的精神活动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诗歌更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灵魂所在,直面诗歌,就是直面时代的所有柔软与锋利。赵丽宏表示,遇到一个能够自由表达、自由阅读、自由写作的开放时代对创作者来说是无比幸运的。遥想艰难岁月,自己曾对人生无望时,是诗歌拯救了孤独的灵魂。那些在黑暗里发光的文字与灵感,全部源于自己曾驻足的那片土地与善良厚道的农民。时代赋予了诗歌开阔的空间,而太过丰富的意象也令人担忧诗歌渐失质朴与纯真的本质。作为中国作家,一定要坚实地站在生活的平原上,回望中有传统的积淀,现实中有心灵的思索,未来有时代的精神召唤,这样的诗歌创作才是扎实的,拨动人心的。
 
  诗人贾浅浅认为,诗歌创作要与时代保持既契合又疏离的关系。刻意凸显时代会限制文字的灵性,成为时代的附庸而很快被抛弃。诗人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建立自我独特的美学标志。诗人无法选择他所处的时代,却能够决定以何种态度面对时代、观照时代中的人。不定义,不判断,理解一切,扩大一切,创作出的诗歌才有强大的包容力与饱满的感知力。任何时代,人类的生存都存在着物质与精神的困境,她说,“不管我们如何书写这个时代,千万条河流都汇成一个主题,那就是奔向爱。从存在到精神,从诗歌到文学,都是不断精进与发展的漫漫旅程。”
 
  诗歌要表现时代,但具体到创作中,如何才能有效地表达,一直是当代诗人们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诗人子禾说,“杰出的诗歌闪耀着本能的电光,读起来使人猝不及防,那是精神火山的爆发,是生命之光的绽放。还有一种闲适的平缓的诗,那就是记录。这些诗使我们了解世间的故事,但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大海一滴。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诗都是一首诗。” 时代的空气中包含了历史和未来,它们都不是事实,而是和我们的观念有关。创作就是用文字塑造观念,创作者更多依靠的是强大的直觉,而非自觉的理性,诗人本身所持有的诗的观念已经吐纳了时代的呼吸。诗是长刺的,与其说时代召唤诗歌,不如说以此筛选真正的诗歌宝藏。

  近年来,诗歌也有从隐秘的个人化写作转向寻求社会共鸣感的趋势。诗人缎轻轻表示,希望自己在社会与时代的激流下,建立个体意识与世界外在精神的契合之处。诗人要敏锐发现时代的激情与鲜活,努力探索传承新意识形态的诗歌。
 
  用真挚的诗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
 
  诗人是孤独而优雅的歌者,或安静或活泼的诗句,在时代的琴谱上跳跃着灵动的音符。诗人用他的诗歌回归自我,拥抱世界。诗人施茂盛谈到,诗学归根结底是心学,诗人总是以内心为起点去构想与建筑诗歌世界。我们今天身处的这个时代如此迷人和复杂,要写出与之匹配的典范作品并非易事。诗人更多的是用内省的双眼去观察,并将这个世界内化为诗人个体的精神领地。这种内化,使我们有幸聆听到诗人用自己的喉咙为这个世界发出的每一声啼鸣。他说,“诗歌所赋予我的使命,是让无暇顾及心灵呼喊的人听到我灵魂的低语,以此慰藉。这是一种真诚的诗歌理想,或许正是诗歌在今天的意义所在,我愿意做这样一位诗人。”
 
  诗人唐力也表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写作能够打破这种隔阂,将人与人联结起来,这就是诗歌的意义。时代如同一个巨大的多棱镜,在语言的照射下,每一面都幻化出不同的光晕,我们试图把感觉和心灵的声音传递出去,让人们从细微的颤动中获得共鸣与安慰。诗人与时代也在相互寻找,独立的思想与批判的意识是切入时代肌理的有力途径。
 
  青年诗人王家铭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他说,一个写作者不应该停留于自己的风格,这看似是一个写作问题,其实是如何处理与时代关系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命运?如何看待历史、社会和人生三者的关系?诗人是否应该在当代保持对共同体的想象力?他认为,具有历史意识是优秀诗人所必须的基础,也是当下时代所要求的责任与使命。
 
  来自澳门的青年诗人袁绍珊说,自己很愿意拥抱变化,变化是创作的源泉。诗人不仅是记录和呼应,更应该走在时代前沿,进行善意的批判和反思,使作品具有更多魅力。
 
  诗歌不但要精致,而且要锋利
 
  诗歌的文本构成十分复杂,既有内在指向性,又具外在延展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诗人陈巨飞提出,在新时代,在新诗百年的背景下,诗歌写作是否应该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在的诗歌在语言的天地里越发精妙,像瓷器一样精致,似乎远离了现实中冷静的锋利,缺少了坚韧与冲击。
 
  评论家缪克构说,诗歌不完全是灵感的写作,而是深层次哲学的写作。评论家陈先发也谈到,写作者需要面对所知所感的现实和潜意识中的超现实,这些都不能脱离传统,传统是鲜活的写作资源。建立诗歌的现代性就是要挖掘人性的复杂,提升诗歌的内在表现力与外在感染力,在群体中保持个人语调的清醒,建立独特的语言范式。
 
  诗人姜念光说,“海德格尔曾评价梵高的画作《农鞋》,画面上只有一副宽大的农鞋,但是从鞋具黑色的敞口中能看到步履的艰辛,从鞋底的泥土能看到田垄劳作的身影,从鞋面磨损的肌理能看到寒风料峭里的踽踽独行。艺术赋予了鞋以生命,一双普通的农鞋展示着农妇全部的世界,回想着大地无声的召唤。”对很多诗人来说,如何处理好穿梭于明暗之间的现实题材创作,是对思想性与艺术技巧的极大考验。
 
  此次活动由太仓市作协、太仓市诗歌学会承办。安谅、津渡、东漓、谷禾、李浩、李美贞、赵亚东、李成恩、黍不语、敬丹樱、刘旭阳、午言、林火火等诗人、评论家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期间,与会诗人到太仓港口、沙溪古镇、规划馆等地参观采访。
 
  获奖作品授奖词
 
  《施茂盛的诗》
  《十月》2016年第1期
 
  评委会认为,作者扎根于日常生活,努力探寻“医治宇宙的良方”,面对庞大、复杂、运动着的现实,他的诗歌与他的肉身自发地启示出一种“向善之苦”的能力。他在推动语言的修辞与横飞莽撞的物像之时,充满了挣扎、尴尬与困境,绵密的诗行看似温文尔雅,字句间却暗藏“杀机”。
 
  《鸟鸣与日落》
  《十月》2016年第1期
 
  评委会认为,这是悲悯与喜悦之诗,也是诗人在人生旅程中的悟道之诗,他的诗歌正如他自己所说,“仿佛是一把无形的、痛苦的锯子/反复地切割着雨丝。”他在向纯净的诗艺挺进,从而内化和升华附着在个人情感与经验里的时代诟病。他的诗清澈,质朴,真诚,向上可追溯到绵绵不绝的《诗经》传统,但并不丧失现代汉语的优秀品质。
 
  《为什么不停止忧伤》
  《十月》2016年第4期
 
  评委会认为,诗作是诗人从历史、人类、死亡等多个向度打开的言说与担忧,内含着丰富的精神维度。她的诗歌自由而尖锐,试图在“启示”中恢复日益败坏的世道人心。她的诗是充满光明的诗,同时也是充满绝望的诗。诗歌让她承担着对人世的无尽的爱,还让她承担起打开内心之后的那个装满刀子的抽屉——这是一个诗人生活在人世的不可取代的奖赏。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周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129/c403994-2967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