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本站要闻 > 正文

淮安市举办淮剧《八万还乡》现场观摩和学术研讨活动


      8月14至15日,江苏省淮安市举办了现代淮剧《八万还乡》现场观摩和学术研讨活动,将专家的研究评论与艺术家的舞台表演作现场对接,为提升苏北地区代表性戏种淮剧的艺术品质,作出积极的探索。

      观摩研讨活动由淮安市文艺评论界与淮安市淮剧团合作筹划,来自省内外的戏剧专家和文艺评论家恒正安、王宁、沙克、尹英希、赵智(冰峰)、陈娟、丁昕春,以及文化艺术界荣光辉、许亚玲、陈丽娜等30多人参加了活动。

      研讨会针对《八万还乡》剧目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学术讨论,提炼了《八万还乡》戏剧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此外,与会专家还观看了一级演员、《八万还乡》女主角陈丽娜的其他代表性淮剧戏段,对她的淮剧表演艺术作了分析探讨,肯定了她对淮剧艺术的感悟力、表现力和舞台风格。

      在研讨会上,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副会长、作家网总编辑赵智(冰峰)首先发言,他说,《八万还乡》一剧符合在农村演出的条件和要求,这部剧没有特殊的舞美要求,道具简单,故事简约,人物角色少,服装朴素简单,没有奢华的舞台场景要求,一般小剧场或田间地头即可演出。是文艺下乡,文艺扶贫,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的文艺表现形式,值得向全国推广。其次,《八万还乡》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淮剧的精品佳作。这部剧在内容创新上是成功的,具有时代意义。传统剧情,如《白蛇传》《红灯记》等等,在现代信息媒体的广泛传播中,群众已经耳熟能详,失去了新鲜感。而《八万还乡》一剧,是现代农村在探索改革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故事,具有时代感,有亲民,真实的特点,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具有现代生活的感染力。第三,《八万还乡》是国家文化,国家政策,国家价值观向民众传播的极好载体,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样的“文件下发”模式,与过去说教的,生硬的下发文件方式相比,更为人性化,更有效果,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总之,这是一部符合在农村演出,亲近民众,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现代色彩的好剧。就剧情而言,有冲突,有误解,有喜剧性,能吸引观众,是一部反应农村生活,展示现代情感的精品佳作。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家》执行主编尹英希在座谈会上发言指出,看了《八万还乡》非常感动,演得不错,感受到了淮剧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是一部非常纯粹也非常纯情的舞台剧,是田园梦想变成了一首田园诗,建设好家乡,是故乡的呼唤,扶贫攻艰,脱贫致富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是乡愁记忆在生命中旳回放。非常亲切,感人和美好!具体有二个特点:一,时代性,关注中国扶贫攻坚热点,与时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一曲催人奋进,脱贫攻艰,乡村振兴的人物谱,自己富了不忘乡亲,不忘家乡,回到家乡竞选村长,当上村长,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这个剧,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是乡村振兴的正气之歌。当下需要这样正能量,给扶贫工作鼓劲打气的好作品。二,地域性,以小见大,越是地域的越是有特点,有其特定而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淮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不虚传,传承到现在,不易,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有其系统的艺术风格。用淮剧来呈现当下生活,是传承也是革新,当地作者写,当地人演,当地人看,容易传播和引起共鸣。

      戏剧理论家、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对《八万还乡》的戏剧结构及陈丽娜的淮剧表演特色,作了系统的阐述;文艺评论家、一级作家沙克对《八万还乡》的舞台艺术及陈丽娜的人物塑型的表现力作了细节解析。淮剧团认为,与会专家中肯的指导性意见,对改进《八万还乡》的舞台演出效果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淮安市突破地市级文艺评论局限于文学领域的普遍状况,凝聚内力、籍借外力,把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现场对接起来,举办文学、民间文艺、摄影和美术、曲艺等艺术类别的跟踪评论和研讨,为文艺创作提供理论引导,以创作和理论的双引擎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的文艺奖项和学术成果。

      据本次观摩研讨活动的策划人沙克介绍,长期以来淮安戏剧界致力于演艺本身的长进,举办学术层面的戏剧研讨,属于首次尝试。淮剧观摩研讨活动由淮安市文联、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市文艺创研室联合举办,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淮安市淮剧团具体承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担任学术指导。张益民、潘华春、叶华洲等淮安市文艺界领导和有关演艺单位领导,参与了观摩研讨活动。研讨会由江苏省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衡正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