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本站要闻 > 正文

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新声》研讨会合影

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作家网消息    4月29日下午,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新声》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以及彭学明、徐剑、梁鸿鹰、石一宁、潘凯雄、陈亚军、胡平、刘琼、刘颋、丁晓原、杨玉梅、季亚娅、刘大先、赵智、张子影、杨仕芳等与会研讨。

会场02

        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主持。柳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海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副处长王春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洪波、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石立民、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高春等出席会议。

图书《新声》

        《新声》是首部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以苗寨妇女梁足英的口吻,讲述了乌英夜校班以新编苗歌、古诗词苗语新绎等创意方式帮助苗族妇女学习普通话的感人故事,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就该书的时代价值、框架结构、人物塑造、叙事特色等展开了深入研讨。

白庚胜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情感,就是知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只是学习一种工具,更是坚定国家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广西教育出版社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符合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时间找得好,作者选得好,题目确立得好,在一系列“三好”的结合当中,促成了杨仕芳这部优秀作品的出版。

彭学明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新声》选择了一个特别新的角度,切口非常小,却打通了大大的世界。一方面通过乌英苗寨的苗族妇女学普通话、学知识,用知识来提升自己,用知识来打通世界,用知识来照亮生活,古老的苗寨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扶贫干部又通过推广普通话和自己来学苗语,用知识来点亮山乡,也是在学新的知识。一个个故事非常生动,并且非常有骨有血肉。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的一股清流,特别有匠心,但是没有匠气。整个叙述方式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我”的情感视角的介入,让作者马上接了地气,有了情感的温度,作品就有了亲和力,读起来直入人心。乌英苗寨的苗族妇女和驻村干部双向奔赴,展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同频、同声、同步、同心,共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发出了时代的新声,是这部作品的意义和独特性所在。 

徐剑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认为,《新声》是新时代的新声,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妇女的新声,也是新时代国家的新声。书名好,题材好,写得也好。书中有很多精彩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这些细节唯有一个作家深入扎实的采访才有可能得到。

梁鸿鹰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表示,《新声》的调性和文学色彩是比较突出的,使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这个“我”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他书写的主要对象;作者是贴着人物写的,跟着主人公的动作、思维、言语来进行叙事的。

石一宁

        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石一宁提出,新声实际上是多声,是嘴唇说出的语言,是普通话,也是生活的、心灵的、灵魂的、精神的新声。这部作品首要的意义是表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普通话、学会普通话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语言共同体的一种建设和巩固。乌英苗寨的苗族妇女们读书认字实际上也是心灵、灵魂、精神在发生剧变,是从一个无知无识、随波逐流、懵懵懂懂、任凭命运摆布的人走向有知有识、有自觉性、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人,从一个旧人走向新人,走向现代人。她们不仅嘴里发出了新声,同时心里也获得了新生,她们是在心灵上、灵魂上、精神上获得了新生的人。

潘凯雄

        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认为,这部作品把文化扶贫写得这么实在,而且文学性非常强,有充分的细节,在人物刻画上有讲究。作品始终抓住梁足英这个人,书中有两种字体,一种是以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一种是以作者的口吻展开,是一个有分有合、错落有致的叙述。从出版的角度,《新声》是出版社和作家良性互动、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一个典范。出版社有眼光、有定力,前期对选题做了充分研究,在大纲拟定、下乡采风、修改完善等流程与作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碰撞,才成就了这么好的一部作品。

陈亚军

        《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指出,这部作品的主体故事看似一个小切口,讲述少数民族女性学习普通话的故事,其实是置于国家扶贫、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所以整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新时代感。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的关系,看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建设、社会进步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深厚、多彩来自多民族语言元素的交流融合,各民族间的沟通协调对于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人民团结和文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胡平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胡平认为,作为小说家,杨仕芳在写作上融合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手法,具有女性文学、乡土文学、新南方写作等多重特点,既写出了乡村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又写出了偏远乡村在扶贫政策帮助下的复苏与新生。作者非常彻底地了解了梁足英这一家人的精神履历,才能够把苗族妇女渴望求学的心情写得富有感染力。《新声》开辟了一条新路,将来要有一部分报告文学可以按照人的线索去写,按照人的精神世界去写,按照人的思想感情去写。这样写具有非常好的可读性,可以作为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报告文学题材的课外读物。

刘琼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指出,这本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新的。它用图像佐证了文字的叙事力量,是有着口述史意味的写作方式,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地方史、村史。作者以访谈的形式收集口传记忆,特别真切,具有原生态,能够抵达事实的本质,确实是挺别出心裁的。

刘颋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表示,这部作品选材独特,抓住了双语双向教学这个点,第一次让我们意识到了原来语言才是很多人从贫困突围的利器,语言的力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最充足的展现。虽然是脱贫攻坚的主题,但是更着重讲述的是文化融合,文明如何接续发展,这种文化和现代文明在乌英苗寨里面,在这样一群苗家女子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是一个以小见大的最佳表达。《新声》可以说是口述实录体,它是以让她们说话的形式,最大程度真实地呈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精神的来路和精神的去处,这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作者用小说家展开细节的敏锐去捕捉人物的细节,非常精准地展开对人物心理和情绪的描写,让这部作品在文学性上具有了非常高的辨识度。

丁晓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表示,《新声》是一部题材小而特,主题新而深,报告与文学融合度高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它建构了与题材主题相适配的、具有非虚构文学审美表现力的叙事方式。作品小说化特征比较明显,有主要人物和主线故事,其中的人物、情节、细节、环境、场景、语言等生成了一个有机的叙事结构。

杨玉梅

        《民族文学》副主编杨玉梅表示,这部作品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是杨仕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写作成果。作品讲述了梁足英的经历、亲人的故事和村庄的故事,这些生活的小故事承载的是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生活和情感,反映的是巨大的时代变迁。

季亚娅

        《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表示,《新声》版式漂亮,文字漂亮,故事让人共情。它以文学的形式,充分反映了脱贫攻坚对妇女解放的具体推动作用。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色彩。梁足英阿爸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典的诸多意象翻译成苗歌教给苗族的妇女,形成苗语民间文学的美感跟汉语古典诗词的完美对接。苗族妇女出去看到大海,居然会想起《春江花月夜》里面关于大海的诗,想起“海上生明月”,太美了。

刘大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认为,《新声》通过梁足英的自我讲述,让边远少数民族的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我们通过乌英苗寨的个案能看到语言给村民带来实际性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其他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传播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化交流的成果,有助于推广教育工作。这个点虽然很小,但是意义非常重大。

赵智(冰峰)

        作家网总编辑赵智(冰峰)表示,《新声》大量使用描写性语言呈现场景、人物、对话,读起来特别丰盈。这么浓郁的文学性,让我们想读,想细读,甚至想让自己的情感触须伸向乌英苗寨的每一片陌生的土地,探究这里发生的一切。这部报告文学的笔触是细腻的,文字间呈现的人物形象是生动的,鲜活的,有性格魅力的,几乎抓住了我们的思考方向,让我们不断探索人物的命运和走向。因此说,这部报告文学是非常成功的。

张子影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指出,这部作品在叙述过程中,用小说笔法给予人物和文字的力量,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感受。语言可以真正助力实现我们今天现代文明意义上的精神层面的跨越,这是双语双向的深刻含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乌英妇女获得的是比物质脱贫更有力量、更持久的精神上的解放,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杨仕芳

        本书作者杨仕芳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在乌英妇女们身上不仅看到了她们与生俱来的纯粹、高贵的良善,也看到了这个时代在她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光泽,还看到了当下乡村妇女生命的觉醒,看到了当下中国乡村的复苏与重生的群像,在写法上努力寻找报告文学的报告之外文学的可能性。

石立民

        广西教育出版社社长石立民表示,这本书是广西教育出版社的一部组稿作品。作为地方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上彰显新担当”,在主题出版上讲好新时代的广西故事,寻找打动人心的题材,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持续耕耘,久久为功,推进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

纯贵坊酒-作家网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