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中医临终前,把长年戴在手指上的那枚金戒指交给了徒弟姚振华。
金戒指还是徐老中医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三钱重,千足金,样式古拙,上面没有雕刻花纹,由于年代久远,外面裹了一层油润的包浆。
提起这枚金戒指,小镇上无人不晓,好多人儿时都曾“吃”过它。
徐老中医擅长儿科,遇到小孩“急惊风”,笃信中医的老人抱着小孩来找他。徐老中医开好药方,在自家的药铺里抓好药,总要问:“你家中可有金银器?”
患儿家属不解:“要那东西做啥?”
徐老中医解释:“这是古人的紫金方,要把金银器放到药煲里和药材同煎。”还说,当初北京同仁堂在用“紫金方”制作名贵中成药“紫雪丹”时,因没有古方中规定煎煮药料需用的金锅银铲,只好凑集金条一百两,放于锅中与群药共煮,以达到古方要求。
患儿家属听了,对徐老中医开的“紫金方”肃然起敬。
那个时候,金银器还是个稀罕物,徐老中医就让患儿家属把药留下来,取下手上的金戒指,放到熬药的砂锅里和着药材同煎。
这情景,至今还清晰地留在镇上人们的记忆里。
振华接过师傅的金戒指和那所连着药铺的诊所,开过“紫金方”后,再也不像师傅那样问:“你家中可有金银器?”
患者家属问:“不用下金子熬药?”
振华迟疑一下,解释说:“不用,那样做没有科学根据。”
振华的女人是善于管家理财的精明人,担心金戒指放到药材煎过后变轻,把金戒指收了起来。
患者看看振华的手指,没看到徐老中医的传给他的那枚金戒指,只好拎着中药回家,托人另找金银器下锅煎药。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镇上的人议论纷纷,说振华的医术没有徐老中医高明。
振华知道,错在他药铺里的药。女人将浙江贝母替代了药铺里的川贝,用越南蛤蚧替代了广西蛤蚧,把普通的山药片替代了地道的淮山......
诊所门庭冷落。
女人说:“这没啥,我们搬到城里去!”
振华关了诊所,卖掉百年历史的“紫金药铺”,举家搬进城里。
几年以后,女人在城里嫁了有钱人,振华手指戴着那枚金戒,孤单一人回到小镇,重开诊所和“紫金药铺”。
给患儿开过“紫金方”,他像当年徐老中医那样问:“家中可有金银器?”
这年头,小镇谁家没有一金半银的,已经很少人需那枚徐老中医的金戒指下药了,可是人们还是愿意听到振华这样关切地询问,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来诊所看病的人多了起来,赞扬他医术高明的话不绝于耳。
振华知道,大半功劳属于掌管药铺的新妻子——那个爱“较真”的药农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