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银万小小说二题
作者:牛银万
征婚风波
小冯和小曹都是大龄青年,经人介绍草草成婚。
婚后,由于性格不合,经常吵架,感到很累,于是,都萌发了离婚的念头,但为了慎重,决定各自先悄悄征婚。
一天,小冯来到婚介所,看到一则征婚信息:某女,机关干部,二十八岁,容貌端庄,温柔大方,欲觅一位年龄相近、在本市机关工作的事业心强会体贴人的男性为伴。
小冯觉得很合意,于是付了费,让婚介所联系见见面。
不一会儿,婚介所小石就联系好了,约定第二天晚上七点,在劳动公园门前交通岗亭旁接头。
第二天晚上,小冯精心打扮了一番,戴上礼帽和口罩,准时来到交通岗亭旁。
这时,婚介所小石走过来,小声问道:“你是不是那位征婚的先生?”小冯一眼就认出了小石,赶紧说道:“是,是,是。”小石笑着说:“戴上帽子口罩我认不出来了,快跟我走吧。”
小石领着小冯来到公园墙边的树荫下,指着一位女士说:“这就是 征婚的那位小姐,你们先谈吧。”说完,小石就离开了。
小冯走近定睛一看:原来是老婆小曹!
他不由分说,上去就给了她一个耳光。
打完后,小冯脱掉礼帽,摘下口罩,小曹一看是小冯,上去也来了个耳光。
原来,小曹也背着小冯到这个婚介所用假名悄悄征了婚 。
不久,小冯和小曹分手,单身的小石看上小冯,两人最后走在了一起。
文殇
一个寒冬的早晨,雪纷纷扬扬,小镇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
祥瑞小面馆内,老板娘胖姐和服务员小芹坐在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等人。
“那个长头发写小说的好几天不见了,不知道去哪了。”胖姐打着哈欠自言自语。
“不来还真让人心里忽哨忽哨的。”小芹附和道。
她们说的那个写小说的名叫张文兴, 他是偏远山区的农民,五十多岁,特别爱文学,年轻时就开始写小说,写了不少,但投稿屡屡不中。
他写小说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干脆连地也不种了,过不了光景,老婆跟人跑了,于是来到镇上,租房住在一个单身老汉那里,用他的话说:镇上的创作环境比村里好。
他是祥瑞小面馆的常客,每天只早上吃一顿饭:一碗面条,二两白酒。其余的时间就是回去创作。
刚开始饭钱一次一结,后来打起了欠条,他和胖姐说每次结得麻烦,等稿费来了一次结。”胖姐看他不像个骗子,也就赊给了他。
每次吃喝完,他都字迹工整地打一张欠条,而且数额全是大写。
他喝上酒,特别爱讲他小说里的那些故事,讲起来眉飞色舞,情绪激昂。不知道吃饭的人能不能听进去,胖姐和小芹却是最忠实的听众,尤其是小芹,听得入迷,常常竟忘了给顾客上饭,老让胖姐数落。
今早,她们正念叨着 ,老梁撩开棉帘走了进来。
老梁是县民政局干部,退休后回到镇上的老屋居住。他也经常来祥瑞小面馆吃面,并爱喝点小酒,有时,他觉得一个人喝没意思,就和张并在一起喝,慢慢也就惯了。
老梁曾经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投过很多稿,但都石沉大海,慢慢就放弃了。
正因为有这段经历,他对张特别理解和同情,别人奚落张,他总爱打抱不平:“你们这些混账货能写出小说来?”“我们写不了,但不至于吃面也打欠条。”“又不是吃你们的了?”每到这时,张总是把身上的兜子摸来摸去笑着说:“等稿费来了一并结呀。”
胖姐见老梁进来,忙迎了上去:“梁哥最近在哪发财了?你不来,那个写小说的也不见了。”
老梁坐下,叹了口气,让小芹倒了一杯酒,大喝了一口,伤心地说道:“那个写小说的死了。”
胖姐和小芹一怔,忙问:“不是哇,咋死的?”
老梁哽咽着说:“我见他没烧的,从镇养老院要了一袋炭,送去一看,人躺在地上已死了,手握着笔,稿纸撒了满地。”
说到这儿,胖姐的眼角有点湿润,小芹却已是泪流满面……
作者简介:牛银万,包头市九原区机关工作,内蒙古作协会员,包头市作协会员,在各级报刊和网络发表文学作品二百多件,有诗作获省级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