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台沟,李木匠是个奇人。他有一手好的木匠手艺,有一身的好武功,还能踩一手好高跷。他踩高跷,像燕子李三在飞檐走壁,像浪里白条张顺下河摸鱼,行云流水,追星逐月,每每要玩几个绝活儿,在每年正月的灯会里出尽了风头。
李木匠本名叫李密,总之和古代的一个名人或达人重名。
办灯会,踩高跷,在铜台沟村,是有传统的。当年,康熙大帝去乌兰布统征讨噶尔丹,路过铜台沟,他骑在高头骏马上,举鞭说,这铜台沟,有莲花泉,有铜台喇嘛庙,是个人寿年丰的好地方!
果然,在以后的岁月里,铜台沟风调雨顺,见苗三分收。村民都欢喜地说,咱铜台沟是受皇封的向阳宝地,办灯会,踩高跷,也好把步步高升的好彩头踩在脚下!
于是,就办灯会,就踩高跷。
后来,村民把这种活动用了一个直白的形容词,叫“办热闹”,观看的人叫“看热闹”。
解放了,合作社了,人民公社了,这“热闹”像惯性的车轮,一直没有停下来。后来,怕破“四旧”,这“热闹”便偃旗息鼓了一阵子。
是热闹,就是个念想,农民依靠这“热闹”驱散腊月日子的苍白呢。于是,割倒高粱显出狼,活该李木匠登场露脸啦!
那是一次华丽的复活。庄稼一入仓,李密就找了几个机灵的帮手,开始制作高跷腿子。制作高跷腿子的木头很有讲究,要榆木的,还要山榆木的,那样的树木有竖劲,密度大,瓷实,安全,用刨子和锉刀打制出来木纹美观,好看,再刷上清油或五彩漆,那简直就是艺术品,在正月里绑在男男女女的大腿上,虎虎生风,把小孩子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珠子都给黏住了。
全村总共制作了一百二十副高跷腿子。一百二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出家门,立时让铜台沟觉得小了,人满为患了。而一旦走到乡里政府去,他们高跷的气势、壮观和威风,一下子,让其他村子的秧歌呀龙灯呀旱船呀,统统“一览众山小”。而且,在整个莲花泉乡,除了铜台沟敢于踩高跷,其他九个村,皆不再组织踩高跷的项目了。这就有了“凤凰进林,百鸟哑音”的况味。几乎所有乡街上的人都在敛声静气看他们表演。这时候,就见李木匠在众人围观的空地上,装扮成调皮的孙悟空,手握金箍棒,或一个劈叉贴在地面再旱地拔葱窜起来;或咣当栽倒在地面,大头朝下像倒挂金钟,人在地面窜动着,高跷腿子也在天空舞动着;或换上一副半尺长的高跷腿子,干脆头不着地,在空中翻一个跟头再一个跟头。他的绝技,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
翌年,他们如法炮制,再次赢得满堂彩。
第三年,乡里书记说,这样活动好,老百姓都出来看热闹,赌博的少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应该鼓励!
书记的话就是圣旨,力度大,乡文化站立即照办。在元宵节那天,“莲花泉乡农村文艺表演(秧歌、高跷)有奖赛”的横幅悬挂出来,全乡各路高人纷纷亮相。结果,李木匠夺魁,被书记誉为“高跷王”,并获得两千元奖金。
在活动现场,李木匠一激动,就慷慨激昂地表态道,我一定要精益求精,每年都给大家表演高跷艺术。而且,我把话撩这,每年做一副新高跷腿子,每年的高跷腿子比上一年的高出一寸来!
一年一年,他真的是这样做的。
如今,快三十年过去了,李木匠的高跷腿子从当初的不到五尺长,增加到了差不多九尺了,像一颗伟岸的树。每年,他依然鹤立鸡群地领着大家走,活蹦乱跳,欢实得很,让人们眼晕地仰视。
去年元宵节,有个村子的后生绑了一副九尺半的高跷腿子,跳出来要和他打擂。李密老当益壮,哂笑着说,我早料到会有人扎刺!他便换上了一副提前备好的十尺半的高跷,并做了个劈叉着地的花样。那个后生不敌,遁去了。李密一高兴,钻天猴一样蹦了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蹦得都高。但是,他不是平稳地落地,而是呱唧摔在了地上。
他站不起来了,眼角挂着两颗清泪。
观众还以为他是故意甩包袱呢,一边喊高跷王,一边拍巴掌。
老伴看出了端倪,急忙上前说,你不要吓唬我们呀,你不是说自己是踩高跷的常青树,要一直踩到进坟墓吗?
李密直嘎巴嘴,说不出话来。
从此,李密趴在了床上。
但乡亲们仍旧佩服他,人前人后,恭敬地称他高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