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书刊目录 > 正文

《教师月刊》2015年第9期前言、目录


《教师月刊》2015年第9期前言、目录
 
 


前言
 
“三角”世界观
 
 
文 _ 林茶居
 
 
我上班的地方,向南隔着一条街,就是依小月河而建、东西延绵九公里的元大都遗址公园;东北方向不远处,即为鸟巢、水立方。在北京城,这是少有的可以“深呼吸”的区域,草木葱茏,植被多样。
 
其中,杨树、柳树为多。每年暮春时节,便有一场接一场的杨絮柳絮大雨。这本来是生命之狂欢,杨花和柳子的共舞,因为絮儿实在太过密集,可谓蔽日遮天,让人不禁悲情阵阵,而身体敏感的人,免不了皮肤起疹,眼结膜发炎,抑或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南方人,我对柳树不陌生,而杨树只在文字和影像中见过——语文课本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确实给当年那个顽童塑造了一个伟岸、俊朗的树的形象。而今在北京工作,与杨树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也知道了杨树先花后叶,先黄后青,但从不青黄不接——每当穗状的“葇荑”落尽,新叶便从枝头爬出、拱出、冒出、跳出,争先恐后,熙熙攘攘,一浪浪一波波,没几日没几夜就一树繁华。
 
有趣的是,有风无风,或大或小,杨树的叶子总是簌簌抖动,那样子像极了一个个抓不到后背那个巨痒处的孩童,扭啊扭啊停不下来。每每从树下走过,我都不免哑然失笑:如此痒痒,又不是有谁搔你挠你。
 
如果说,我的北方生活中有两个全新的感官图景,那么,一个就是杨柳飘絮,一个就是杨叶发痒。
 
后来偶然读到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文学种子》一书,才知杨树的“文化史”裹藏着一个“传说”:因为耶稣死于白杨木做成的十字架,白杨深知自己有罪,所以叶子无时不刻都瑟瑟索索。这本书同时给出了植物学解读:白杨的叶柄一段圆一段方,方圆交接处十分细弱,扛不住叶片的重量,所以“无风自抖”。
 
原来不是怕痒,而是头重脚轻,而是前世有罪。不过我还是觉得,杨树的叶子可能就是怕痒,或者本就患有皮肤瘙痒症。毕竟,植物学有其自身无法到达的地方,而“传说”端赖于形上形下的复杂勾连。理解万事万物,除了科学原理的维度、艺术隐喻(宗教隐喻)的维度,还应该有个人直觉的维度。以我观物,以人的身体照明自然(这自然当然包括人的身体),也可以洞悉某些存在的奥秘。
 
必须坦承,我有时确实会受困于诸如艺术与科学、此岸与彼岸这样的二元思维方式,而忽略了“我(自己、人)”这个视角。我可以预见的世界,本来就有三个核心要素:艺术,科学,人。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编织,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元,变动不居。这似乎可对应于“三才”天、地、人,由此自然生成“天才”、“地才”、“人才”。教育学中,似乎没有“地才”一说。偏偏台湾歌手蔡依林,于2013年出版了一个演唱会的DVD,名称就叫“地才”,因为有“天才”一词的比照,“地才”的意思非常简明:缺乏天赋,经后天不懈努力而成才的人。那么,这个群体是不是教育最需要着力的地方呢?毕竟,人类多为“地才”。
 
“人世间三角的局面很多。”潘光旦先生所言甚是。对于“人世间”来说,如果天、地、人是一个恒定的结构的话,那么,所谓教育,当从天道、地道、人道三维来考量。这或许可以沿用《周易》“天主气、地主精、人主神”或“天立于阴阳、地立于柔刚、人立于仁义”的观念,但我更愿意立足当下,就近探摸,整合和求叩教育之丰富意涵。
 
那么,提示天道,即意在凸显教育的艺术秉性,诸如审美、创造、超越、悲悯、形上关怀、终极追问,等等;提示地道,即意在确认教育的科学元素,包括符合规律、尊重人性、讲求理性、注重方法,等等;提示人道,即意在建构教育的本体面相,也就是要把人作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自我发展意味着自知、主动、为自己负责,以及对专制和灌输的拒绝;要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发生的起点和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归宿——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身心的舒张、理性的涌现、秩序感和主体性的确立。
 
完整的教育,由是从三个方面展开:扎根于人道,显明于地道,挺立于天道。仿若伟岸的树:站在那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那是对岁月的挽留,但不违背时间的伸延;是与速度的对抗,但不是为了否定速度;是使命与责任的坚守,生于大地又反哺大地。
 
 

目录
 
 
专栏
 
陶渊明的生路与结局 _ 周勇
书我同一 _ 朱永通
该不该去当校长 _ 郑杰
巢·老屋·故人 _ 吴慧琴
 
封面
 
莎娜·皮普尔斯:超越教室
 
人物
 
名家  乔登江  自己要建一棵树 _ 汤涛
微博  严复/约翰·穆勒
 
现场
 
记事  空心菜的花 _ 梁寒
教外国人学汉语 _ 杨本科
我在北京的第一张书桌 _ 王莉
摄影手记  和昆虫厮混的业余时光 _ 高东生
亲历  关注中小学教师 _ 钱理群
师道  我和学生的故事 _ 窦桂梅
海外  损坏公物赔不赔 _ 陈智勇
吴非说  精致的苗子
朱永新答 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
 
 
话题
 
那些改变我教育观念的人与事(下)
“我不怕疼,书怕疼!” _ 刘沛华
尊严 _ 戚士菊
“后进生”芊芊 _ 李兴泉
星星的孩子 _ 雷春燕
 
 
 
阅读
 
笔记  知惭愧斋微博 _ 王尚文
 
历史的A面与B面 _ 史金霞
 
序  从观念到细节——《教育的细节》序 _ 周国平
 
 
人文
 
来阿尔山,接受自然教育 _ 安琪
中国教师诗选(二)
欧洲组诗(选二) _ 蓝海燕
诗二首 _ 杨根德
吴投文的诗 _ 吴投文
于坚诗选 _ 于坚
 
视窗
 
报道  做好出版,推动阅读
——大夏书系助力2015年上海书展
 
推动阅读,改进教学
——“大夏书系读书节”在重庆、南京、福建
 
追寻翻译的时光
——《周克希译文选》新书见面会在南京、北京举行
 
读书会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街道中学“师之趣”读书会
 
家  家有书香 _ 孙海清
 
书讯  大夏新书,与您共迎新学年
 
《儿童心理学手册》: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圣经”
 
广告  《当代教育家》
 
欢迎订阅《教师月刊》
邮发代号  82-326
阅读热线  010-82275571
 
来源:教师月刊
作者:林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