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与勤奋引领少年成才
导语:
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自发的写作比赛,可儿和同学们绞尽脑汁,想让自己写的故事最恐怖、最曲折、最吸引人以赢得比赛,但后来比赛流产了。因为写作的艰苦只靠一时的心血来潮是不能战胜的,选手只剩下了可儿,她那时向往的已不是比赛的冠军,而是如何在孤独中继续前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春去秋来,花开花落。11岁的可儿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笔笔写成了10万字的长篇童话小说《友谊VS恶魔》。而梦想的实现也许就孕育于,那些年爸爸在放学路上讲的数不清的故事,带她走遍的北京的新华书店和小课桌前日复一日的辛勤笔耕。如今,小作家可儿的作品《友谊VS恶魔》已被著名儿童剧导演薛森予改编成剧本并搬上话剧舞台,给适龄青少年带来一次奇幻的视听体验。
悄悄的坚守化为创作之路的起点
11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居然写出了10万字的长篇童话小说,也许你和我一样很想了解这个小作者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然而,故事很简单但又很难得。2010年的春季,忘记了是谁的提议,五年级一群女孩儿自发地开展了一次写小说的比赛,一时间七八个女孩儿每个人都兴致勃勃的,发誓要写出最有趣的小说。她们冥思苦想,每天都要互相传看各自写完的情节,嘻嘻哈哈地褒贬着谁写的最恐怖吓人,谁编的故事最有吸引力。
七八天后,这群11岁的女孩儿叹息着:“写故事真苦啊!”纷纷放下了笔。但只有一个女孩,始终悄悄地坚守着自己的诺言。就在那一年秋风乍起的时候,可儿的处女作——10万字的童话小说《友谊vs恶魔》完成了。望着那五六本大小不一、磨边起皱但写满密密麻麻钢笔字的笔记本、练习簿,再看看可儿那单纯而平静的神情,人们在惊讶之余,更有几分震撼和感动。在《友谊vs恶魔》这本书中,可儿讲述了一个真诚讴歌友谊、有力鞭挞邪恶的漫长故事。
回家路上的精彩积累
可儿的创作历程是厚积薄发最好的例子,打开她创作灵感闸门的或许就是爸爸在那些年放学路上讲过的故事。杨子荣、武松、曹操、欧阳海、居里夫人、牛顿……,数不清的各类人物和故事使可儿幼小的精神世界拓展得很宽很远。那时的回家路,是可儿每天最期待的时刻,甚至连堵车都成了可以听到更多故事的理由。周末到了,爸爸又带着可儿走遍了北京几乎所有的新华书店,一泡就是一天。美妙的感觉美妙的时刻,可儿开始憧憬未来自己拥有这样的书屋,那里有明晓溪等心爱作家的作品,有自己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当然还有一起看书和分享故事的朋友们。
无心插柳也罢,定向培养也好,可儿的成长伴随着爸爸自然得几乎无形而绝不强迫刻板的培养帮助,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交流中,可儿文学创作的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她开始对爸爸故事中的情节表示异议,认为自己构思的情节更为精妙。于是,力争写出不断超越自己过去作品的新作成为可儿笔耕的动力。
面对繁重学业的残酷压力和长篇创作漫长的艰辛,可儿笔耕不缀,接连出版了《寂寞的星》、《落樱I》、《落樱11》等多部长篇童话小说。勤奋和坚守无疑是必须的。但可儿对于创作的喜爱和对文学梦想的痴心不改同样是成功的源泉,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愉快的兴趣可以产生更有效的动力。
文学出版界评价:“可儿是北京市已知的长篇童话小说年龄最小的作者,开创了小学生用长篇小说表现校园生活以及浪漫幻想的先河,并创下了12岁的女孩一年出版两部长篇小说的记录。”她的文学创作成了与校园学习共存的并蒂莲,自己也成为孩子们的偶像和好朋友。她把大家的儿时憧憬和校园生活编织成奇幻故事,写给同伴,写给校园,更写给越来越近的青春。
当梦照进现实
花样少年的梦想总是烂漫无邪,这句话放在这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友谊vs恶魔》中的邪恶势力是存在的,戏剧中代表邪恶势力的体育恶魔让天真的孩子们失去了脸上该有的笑容;但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通过孩子们的努力抗争,恶魔消失后的光明依旧照耀着生活。这一奇幻故事被著名儿童剧导演薛森予搬上话剧舞台,稀缺的题材和想象力会使本剧成为孩子们最愿意看,最能理解和产生共鸣的舞台剧。薛导称,11岁的可儿完成10万字长篇小说本身就是一项难以置信的吉尼斯纪录。现在搬上舞台通过声光影来呈现故事的曼妙和奇幻,讴歌友谊和团结,鞭挞丑恶与欺骗,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渴望,填补孩子们生活的空缺,更展现了正能量,意义不可小觑。
可儿的年龄与她出色的创作成就不成正比,而通过这种比较,人们完全可以相信:可儿和她的系列作品以及被改编搬上舞台,对还未形成的“00后”文学现象一定会起到引领和启迪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