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生诊断之后》写了一个身为知识分子的主人公,在拿到医生开具的性病诊断书之后24小时的内心活动。通过主人公对情、爱、性的困顿、感悟,直面心灵。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来看,正视现实,敢于直面人生,体现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和使命感。
大凡小说都有情节,或古或今,或现实或魔幻,或平淡或曲折,或热闹或冷清,或悲欢离合或酸甜苦辣。作者的叙述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小说。《在医生诊断之后》一书属于非情节型作品,是“散文化”与“空灵化”的小说。它的故事性较弱,突出的是故事主人公通过心理意识的宣泄而体现出了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采用了新颖的超越生活常形常态的叙述方式,比如动物会说话,比如梦境与幻觉的东西,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感。而这种陌生化、新奇感的背后包含有深刻的真实感的同时,作品艺术的特定效果便产生了。他的叙述文本色彩缤纷,画面感强,而且叙述文体灵活多变,可以说充满了各种艺术通感的组合。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荒诞奇异的叙述材料、陌生化的叙述语言、独具一格的构思方式、新颖巧妙的叙述角度……作者凭着一个作家特有的敏感,对小说的文体技巧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其实,一些怪诞超常的东西总是人们内心深处思想意识的真实折射,这种陌生化的叙述文体一方面体现了艺术意识和艺术实践的创新,另一方面读者从这种新奇的阅读中感受到的却是文中主人公和作者极其真切的痛苦伤感的内心和困顿忧虑的情怀。
作者在作品设置一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写实手法。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采用了“超常”的思维方式,他用“抽象叙述”来把主人公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顿悟和对人生的体验,把人们普遍感觉到却又没有明显表述出的现代人的生存意识,用一种荒诞怪异的艺术形象来传达,他用一种完全虚构的非生活常态的如与小山雀、猫、银龙鱼、画像、“小老鼠”等的对话故事来做艺术载体,这便实现了小说创作的新奇化。它刺激读者甚至通过读者要细心阅读或者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渐悟或顿悟这种“超常”材料背后隐藏的生活哲理。一方面作者非常巧妙地在情节流程中插入或抽出叙述材料,去显示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空延伸;另一方面,文中无论是第一人称“我”还是第三人称“他、她、它”都恰到好处地在故事叙述过程中展开机智的议论,而这种议论不仅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而且还渲染了小说的故事氛围,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
作者在叙述文本中运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处理,虽然作者本人说他“不大喜欢编织情节”,其实上作品却充满了情节,并且他的每一个情节都可单独作为一篇微型小说或一个短篇,甚至看上去还像一本随笔集子,尤其是他那极富个性的叙述语言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作者在 “父亲”与“我、山杏姑姑、知识分子”以及“我”与“钓鱼老头儿、老右”、几个女性朋友(包括他的妻子),还有小动物、画像及主人公到青城山参道和虔诚地拜菩萨而得到的禅悟,在各种关系之间的对话所采用的语言都非常鲜明,又言简意赅。他巧妙地把细节描写和遮掩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刀鱼闹海”、“钓刀鱼”就是着笔细腻,而“父亲”和“山杏姑姑”与“我”的微妙关系就采取了遮掩式叙述,通过对话、议论和主人公的顿悟隐含了人生和历史,激发读者去思索生活中的存在与虚无、得与失、变与不变的生活哲理。作者通过淡化情节性,减弱叙事的实录性,结构的自由化,增强抒情的效果来进一步体现散文小说作品的审美特征,并同时让散文体裁也出现怪诞奇异,这是作者的一个新创意,也是这部作品的又一叙述亮点。
一个应为孩子做出表率作用的父亲,一位受人敬重的知识分子却患上了性病,这使得主人公无法去正常面对亲人、朋友和社会。他自责,他矛盾,他困惑,他忧虑,而就在主人公“我”的这一剧变过程中,作者又敏锐地捕捉到并机智地传达了另外两个新的叙述母题,那就是现代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母题和现代爱情生活中的危机母题,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启迪了读者对生活转型后的思索和体味。作者通过让主人公在痛苦中回忆他与几名女性的性、情、爱中的种种缠绵与矛盾交织,尤其是回忆早年与前妻的山盟海誓和他认为是自己心中圣洁女神的那位尼姑的美好时光,有意地让他与现在的境遇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痛苦与伤感。他不仅写出了时代表面的家庭、情爱的剧变和生活表层的浮躁、喧嚣,而且他还向人性深度作了进一步的剖析,给读者展示了人类所固有的“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一面,以及这种“善、恶”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根源。写出了对社会环境催生下的人性恶根的无奈、同情、愤慨,也写出了人性善根对社会环境的反击、抗争和某种愤世嫉俗的变态。比如对在集会上结识那个女人的不幸,与妻子离异前后的无奈,对函授女学员的同情,对邻居寡妇的道德与自我约束,女教授“以性为生产力”的变态、利用和报复心理的展示,以及那个尼姑所遭遇的生存环境,进入了探究人类深层的心理和人性深层内涵的境界。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自醒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一种人类意识中深层的痛苦内容。比如当主人公得知自己染上了性病之后,他惧怕这个社会,惧怕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惧怕他们的眼神和嘴巴。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要逃到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城市去治病,但是最终的亲情关口,他的儿子的出现又使他陷入了两难境地。再比如那首长诗所透出的痛苦、挣扎、煎熬、憧憬、新生,种种矛盾的交织,作者试图通过对主人公和一些动物或梦境、幻境中的一些对话描写这种非正常的意识和行为来揭示一种正常的、文明的、高智商的现代人在当今发达的、文明的社会里无法获得正常沟通、理解、无法获得身心自由的精神失衡和内心的深层痛苦。再有就是作者在作品里多次提到的大海,用大海的宽阔博大的胸怀来加以对比、暗示,来提示商业社会中的冷酷人情的一面,意在唤醒社会的仁爱与包容。假若这种“解读”可以为人们接受的话,那么可以说这部心态型小说有着一个很严肃、很深刻的主题。
罗格•梅说:“对于人来说,更强烈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性本身,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亲密,一种接受和一种肯定。”如果不能对性产生一种高尚、审美的感受,那将是这个社会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失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还可以把作品再提升一步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应该站在更高历史的角度来更清醒地、更客观地探索这份创作情结的历史必然性。作为一个以深度见长的作家,不仅要真切地传达出在急骤变化的时代风云中形成的种种苦闷、失落、忧虑、困顿的情绪,而且还要进一步辨别出这些情绪中哪些具有审美价值,正如作者所言——“看后,能对人类伟大的性多一份理解乃至尊重。”虽然这部作品有些因作为一种文体的探索与尝试而未完全实现预期的某种艺术效果,有些也因过于新奇化、陌生化而未获得个别读者的认同,但该作品毕竟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创新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和榜样。请相信,《在医生诊断之后》这部作品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越来越凸显它的历史价值。
( 注:林雪,我国著名诗人,被评为新时期十佳女诗人,工作于辽宁作家协会,现为辽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曾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