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淡极始知花更艳——吴振尧长篇小说《桂花飘飘》读后

 好久没有读到一部如此淡雅,淡雅的就像青皮黄卷麻线订成的古书。
 封皮上,是一片广袤的战场,炮弹炸开的尘土,均匀拉起灰白色的大幕,萧瑟、肃杀,一个子弹洞划破寂静,几滴极为鲜艳的鲜血,于封皮溅出瓣瓣桃花的形状,再配以《桂花飘飘》这个温暖的书名,吸引我一路阅读下去。
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用鹰一样冷静的眼睛、刀一样的文笔,记录从眼前一晃而过的生命与时光。这本淡雅的《桂花飘飘》,平实而绵长,一个淡字,让它从浩如烟海的战争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
一、大羹有味,似淡实腴
 古人讲“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大羹,指的是不调以盐梅而煮熟的肉,系古代用来敬奉神祇的。这种肉很素净,几乎没有任何杂味,正如《淮南子》中所言“无味而五味形焉”,正是这种“无味”,才让人觉得“有遗味者矣”。
其实写作也是如此,铺采摛文固然好,但往往容易不得要领,最动人处,很多时候是一段不经意的“淡写”。确实如此,无论疏奏辞赋,还是诗词小说,最经典的部分,往往是朴实而客观的“淡写”。这里,“淡”强调的是真实。白描和对话,一定程度上可谓之“淡写”。通读《桂花飘飘》,发现整本书不仅善用“淡”,语言朴实,且在文本结构和形式十分素净,读起来感觉像桂花飘落一般,温柔而随意,那些“淡写”的对话,更让整部书有着很强的现场感。
书中很多细节都能体现”淡写”。例如,当作者提到枪支的时候,总会提到子弹,,“这挺机枪的子弹已经没剩下多少了,我就留着吧。”赵军说道,“所以没法给你了。另外那挺和阮小吉的那挺,子弹足够。”我们在看现代很多战争片的时候,仿佛那枪里的子弹像打不完一样,子弹横飞,血肉模糊,视觉感受十分震撼,但是这个过程中书里的主人公和读者无疑被卷入战争,成为了战争里的一枚零件,变得冷漠。但是吴振尧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用非常干净的”淡写”,不仅将战争的残酷性写的生动,也将军人在生死面前的抉择表现的淋漓尽致。读到这里,其实不用读者再多想,赵军的形象和情怀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书里可以说不胜枚举,尽管有些是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有的人物,从出场到离开,几乎都用的是”淡写”。
 吴振尧这种不加藻饰,不添油加醋.把事物原原本本地描写出来的写作方式,对于习惯了崇尚繁华,喜欢脸谱化解读军人的写作传统而言,是一种颠覆,因此这本书在语言上虽然平实,但是其内涵却如同“无味而有味”的 大羹和“淡极而更艳”的白海棠一样,纯净隽永,读之难忘。
二、草蛇灰线,淡在回甘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种小说写作手法,是中国传统小说写作经验的精华,即通过一些只言片语,暗示人物的前途和命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也使得整本书更加耐人寻味。四大名著中对于这种手法的应用,都有着非常好的实践,其中尤以《红楼梦》最为突出,一定程度上而言,正是因为这种写作手法,成就了《红楼梦》的无限魅力。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需要极强的文字功底,更要有对小说主人公的通盘把握。就这一点而言,吴振尧写《桂花飘飘》做的是可圈可点。
 文章中吴桂花是最先出场的,作者对吴桂花之前的经历没有太多的铺叙,而是从一些零星的材料中逗漏出一鳞半爪,让那些有心的读者能够在这一鳞半爪间看到更多的故事。吴桂花是从广州总医院调到前线的,而且是她自己请愿来的,来前线不久,她那“丰满的双颊消瘦了”但依然充满着“成熟的大姑娘的弹力。”从这个简要的叙述中,我们依然可以知道,当时青年人的精神状态,还有前线的条件之艰苦,但是即便是这样的环境,压制不住的,依然是那“青春的弹力”,这种“青春的弹力”,几乎贯穿了整个小说,也正是这种“青春的弹力”,让小说从冰冷的战场中跳了出来,变得温暖而柔情。
 不仅是吴桂花和赵军,长篇小说《桂花飘飘》,还将两对主人公的故事,同样放置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样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来写,因此,文本中实际上至少有四条线索在推进故事的发展,明线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事,三条暗线就是文章中三对主人公的成长与交往。作者对人物命运有全程的把握和思考,因此才能够在这四条线中穿梭自如,将故事的起伏写的淋漓尽致,因此,整本书读起来环环相扣,有时候看似一点突兀的交代,在后面往往会有很多照应的地方,让人不禁惊叹作者的良苦用心,这也使得读者在平淡真诚的叙事中能体会到淡在回甘的魅力。
三、止戈为武,淡而绵长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关于那个时代和这场战争的记忆,很人都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秘闻和一些网络探疑之中,因此关于这场战争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能够零星看到的,只是部分主要领导的,而且几乎都是以英明神武的现象出现,关于战争切身参与者,我们往往知之甚少。但是作者不同,他从战争几十万的参与者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对于这些代表性人物,作者不光是关注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也对他们战前和战后的生活有过考量。进而通过对战争有切身感受的小人物,来表现作者爱好和平的美好期待。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军队里的士兵应该都是喜爱冲锋的,而且越是不怕死,越是有魅力,而且这种人不仅死不了,甚至还会成为英雄,衣锦还乡,或者是抱得美人归。但是吴振尧并没有这样写,他只是将战争中小人物最真实的心里体验写出来,也不去点评,也不去掩饰,直白如纯净的清水,但是喝过之后,阵阵清甜。例如小说一开始就写到“女兵们对男性军人的那种把生命置之度外认为是前线战士的气质,甚至看作是经受战争锻炼的人理应的品德与义务的想法感到幼稚好笑和焦虑。双方也常常因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而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口角。”《桂花飘飘》中很少有这样的长句,作者在写完之后,或许是怕读者难以理解,然后又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式的手法,借用三营营长尚雷之口,以故事的形式,讲了“调皮捣蛋的连长赵军”和吴桂花之间的“争吵事件”。风趣活泼的对话,”淡写”式的人物描写,让整个故事的氛围变得灵动起来。也正是这种极致的淡,才衬托出小说人物形象背后的繁华。通过他们,作者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战争亲历者对于战争最清白真实的体会,也包含着作者对那一代生活在政治色彩下的军人形象的清白还原。
 止戈为武,古代先民是无比智慧的。他们也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没有哪一个参与战争的人是因为真正喜欢战争而战争,他们共同的理想是通过战争停止战争。作者有意将人间温情放置于残酷的战争中,就像将一颗稚嫩的小草压在石块下面一样,看着生命带着脚镣舞蹈。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个过程是残忍的,但对于读者而言,是幸运的。
 通读《桂花飘飘》,才真正明白《红楼梦》中薛宝钗写白海棠的那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其实,更多的时候,“淡”不仅是一种美,一种手法,更是一种对于生命存在的哲思,对一切真实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