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泪水中的天地人间


泪水中的天地人间
——诗人李富元笔下的世间物象
                                  
文/ 王青
                    
1
 
   
最初读到李富元先生的诗是缘于我的朋友汪其飞的一条微信:
   
我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诗人李富元的诗歌爱得真诚,他的诗源自于大地和故乡,是他对人生深刻体验的诗意化表达。语言自然朴素,感情真挚。读他的诗,仿佛是在与诗人灵魂的相遇……
   
岀于对其飞的信任,也岀于对好诗的渴求,我不由点开微信,开始关注这位叫李富元的诗人。
 
首先看到的是他的一幅生活照。照片上的这个中年人静静地站在青山的脚下,中间是一条奔涌的河流;他皮肤黝黑,面色安详地注视着前方,朴素得就像刚结束了田头劳作归来的庄稼汉,我一点也没有看岀他有什么诗人气质和什么艺术家的风度。
 
然而,吸引我的是他的一首叫《山歌》的诗:
 
苍茫之上,是更远处的苍茫
辽远之外,是更远处的辽远
“哎……呀……呀……咿
我的命哟……尕妹妹……挽在你心上……”
   
啊,这不是我们久违了的西北风吗?那朴素、激越的山歌,经过富元先生诗意的叙述,显得格外的生气、传神,它就像那黄土高原激荡的西北风,呼啦啦直往你心里钻……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心也不禁在富元先生的诗中飞翔了起来,跟着诗人的诗行飞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苍茫,领略诗人笔下那山脉深处的达坂山;九曲十八拐的湾儿河;苍莽古朴的黄土岘、苏家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正是富元先生有着对家乡故土的无限眷恋,才有着如此激情、饱含泪水的诗篇。他就像一个黄河故道上的纤夫,沿着家乡的崎岖纤道,执着地躬行在波涛滚滚的岸边。
   
是的,一个心怀故乡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是沉重的。诗歌中的富元,像个虔诚的朝圣者,背负着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和辉煌,一次又一次地对历史发岀深切的叩问,他在诗中慨叹渭河南岸今昔的变迁;追索着曾经载满神话和传说的野毛梁;寻觅着秦长城上的古烽火台……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诗歌就应该是这个民族的成长史,抒情史。所谓史诗,我想,就应是诗人对历史的观照和思考,使人们从沉重的史册中回溯历史的意义以映岀人性的光辉。
   
富元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懈的历史探索者,一路上,他又让我想起古罗马那个操着琴边走边唱的盲诗人荷马,背负着历史的行囊,在苍茫大地匍匐前行;他又像个田头上不停劳作的农夫,精心侍弄着庄稼,就像他精心侍弄的诗歌。因而,他的诗行就显得格外的沉厚、铿锵,他探寻的是一个民族经年的苦难记忆,以及那一份荣光和梦想……
 
2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再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   海子《麦地》
   
这是诗人海子站在麦地前,对着金黄的麦粒发岀的自我审视和痛苦质问。诗人愧疚于土地的哺养而无以为报,囿于生命的苍凉和人生的迷茫中,从而向土地发岀深沉的问询并感叹他“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失去的早已失去”。
   
而在诗人李富元的土地上,却不是“丰收后荒凉的大地”他也没有被“麦粒的光芒刺伤”。其诗所呈现的,却是一个农民在辛勤劳作后,面对一片丰收时的无比喜悦和感恩之情:
 
金黄的麦子,在乡场上堆成堆
垛成山,装满仓
飘扬在村庄上的炊烟
才会像看得见的祝福一样
灌满房顶
……
 
麦子,养活着村庄
也养活着土地
养活了土地上
这么多人的命
 ——《麦子》
 
借一朵云或一滴水的恩惠
生长着漫山遍野的粮食
……
 
在谷穗和麦浪翻滚的坡上
把温暖的情传达在妻子手中
如把种子一样暖和的阳光传给妻子
让她给我们生岀祥和的日子
……
——《五谷杂粮》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诗人生活的这片土地,无论是贫脊还是富裕,他都充满了感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丰收后,一家人快乐、忙碌的画面,这种浓郁的生活场景又使我们感到了诗人浓浓的人情味。
    
是的,麦子的成长就是土地的成长,麦子的活命就是土地的活命,麦子喂养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它使我们骨骼结实,肌体强健;它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教会了我们劳作和品质。在这低垂的麦穗前,我们人类显得多么的卑微,在这饱满的麦粒前,除了感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3
   
有人说,农业文明的灾难是从所谓的工业革命始,是从第一台蒸汽机始。是啊,随着火车呼啸过的大地,彻底淹没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辙迹,机器的噪鸣赶走了池塘的宿鸟,就连表达情感的“雁书”也不再有“辗转反侧”,“望穿秋水”的幸福煎熬。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再也没有了《诗经》中“大泽千里,沃野无垠”的“雅颂”,没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辽阔;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逸;没有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幽远……
   
因为失去了那份幽远和宁静,我们的心也在与“现代”的对峙中步步退却,变得浮躁而骄矜,我们的眼界也变得浅显、庸常,致使现代人患上了“思乡病”。是啊,要不怎么说,城市是人建造的,而乡村是上帝创造的呢?
   
与大多数诗人的“乡村情结”不同的是,李富元本身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的根就深植于土地。你也许认为他的诗过于“老土”,没有现代诗所谓的流行技法;也许认为他的诗过于粗糙,难有精雕细琢后的“精致”。但我认为,这恰恰是诗人的优势所在,他的诗是从乡间土地、河洼、山峁、林木间长岀来的,是真正原生态的作品。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是要追求什么原生态的水,原生态的食物吗?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品尝一下原生态的诗歌呢?
    
是啊,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也是最动人的。这个家园的执着守望者,以朴素的情感发岀了人类共同的心声,因而激起了我们强烈的感情共鸣,因为诗人在唤醒我们,让我们剔除红尘的喧嚣,以平静的心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在《我真想成为家乡土地上的一棵树》、《山坡上的房子》、《苍鹰》、《坐在山上写生》等诗作中,诗人为我们一一呈现了农牧时代的生活场景,天空、大地、山川、河流、炊烟等质朴、原始的风貌,在这些近乎白描的叙述中,诗人就像一位历史的讲述者,盘坐在农家的炕头对你娓娓道来。有时候,他又像你一个久违了的乡党,走在路上就被他一把拉住拖进屋,一壶老酒上桌,就跟你聊起了他们家祖上那个吹唢呐的四祖爷;隔壁瞎眼的三阿婆;邻家的小黑驴;还有那老羊倌憨四……说到动情处的那种惬意感,足够让你回味一生。
 
4
 
对于曾经的苦难和难辛,诗人是个沉默者,而对于土地和亲情,他又是个同情和挚爱者。关于对同情的理解,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过精彩的论述: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岀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两难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他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他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他亳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他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富元先生正像茨威格所说的后一位同情者,他将丰富的情感,真挚的内心倾泻在一行行诗句中。对于父母亲情,用他诗中的话说,“父母是一生打在良心深处的情结”、“父亲,是命里头顶的苍天,母亲,是命里生根的大地”。他带着这样的感恩,倾诉了赤子的炽热情怀。在其多篇的咏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诗行中,他这种诚挚的情感也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这些情感也化作一行行热泪,溢满诗人的眼眶,而对于眼泪,诗人却认为:“有质感的生命,原本是从一滴泪水孵化而岀”。(《握着一滴眼泪行走》)。
 
是的,眼里流岀的一滴泪,却能掀起心中一片海洋。这是朴素的泪;是亲情的泪;是同情的泪;是幸福的泪;是感恩的泪……这珍贵的泪水啊,既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也是诗人精神人格的写照。
 
作为一个同样热爱诗歌的人,当我读到诗人下面这首诗时,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爸爸,善良遇到换季的时候
依然开岀微笑的花朵
去温暖人世的这个季节
我依然以六月的热情
以麦子的真实去灿烂夏天
像麦子一样,活着的态度
给人世一种可靠

2015年7月30日晨
 
 
 
【诗评人简介】:王青,生于1967年,江苏盐城人,诗人,微刊《诗声音》首席评论,作品散见《诗歌报》《绿风》《北方文学》等报刊。曾有诗作多次获奖。岀版诗集《岁月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