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韩三之诗歌与天洞说


韩三之诗歌与天洞说
——关于艺术回归本真的思考(之一)

 
忽培元/文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似乎早已不是什么话题。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的诗歌与画作进入了我的眼帘,我感到了困惑与震惊!也感到了欣喜与愧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一万年前的岩画、图腾?八千年前的劳动号子?六千年前的祭祀舞蹈、占卜记录?那些人类最初的聪明的祖先,那身体裹着兽皮抵御过饥寒的冬季,在填饱了肚子的温暖春天,当女人们用树枝、鲜花与兽骨把自己装扮得花枝招展,雄健的男人突然“诗兴”大发,想干点与狩猎与劳作无关的取悦异性或是宣泄激情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创造艺术的冲动。而这种原始的冲动,并不需要刻意要达到什么好评目的,更不需要任何的所谓规律技法,而是纯主观性的忘情的创造,痴情的呐喊、跳跃、挥洒与宣泄!这就是最原始本真的艺术,就是人类艺术家鼻祖们的诞生过程……
 
面对三之的诗、画,我想到了上述这些。我为当今艺术陷入功利的迷途而困惑,我为三之艺术像黑夜中的星火导引艺术反复归真而震惊,更为当代艺术探索出现的一缕曙光而欣喜,也替那些个自封的当代大家、大师而愧疚。人类最初的艺术,是黑暗中的灯火,照亮了精神的困顿与愚昧。我们的艺术,诗歌、绘画,包括雕塑,怎么就走到了如此简单幼稚的地步,走到了如此毫无生气、无可奈何的境地?纤细、羸弱、直露、苍白、无病呻吟、病病歪歪,假冒伪劣。
 
灯火何时在渐渐熄灭?火种在何方?今天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又在哪里?屈原之后的天问,如何回答,谁来回答?
 
三之是一个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三之是一个画家,真正意义上的画家。三之是一个雕塑家,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家。当你面对他的作品,你就会想到,他不是来自象牙之塔,而是身裹兽皮的,充满原始意味的一个“穿越”而来的个体。他的每一个毛孔,的确同那些桂冠诗人、先锋画家丝毫不着边际。他的作品告知你,他的艺术基因,是来自我们的先祖心灵。可贵的是他并非是天生而就,而是经历过千辛万苦才挣脱了重重的羁绊。是自觉清醒的一个悟者、一个山泉艺术家。他不是热爱和尊重艺术,他是热爱和尊重生命。他的艺术的本源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来自于链接着上帝与自己的心灵,是来自上帝的眼睛,来自宇宙之手。他的艺术创造,不是出于某种需求,而是如同风雨雷电,无不是其主观意念的膨胀与奔涌宣泄。
 
面对他的诗、画,惊叹之余,突然领悟,艺术的创造本当如此。假如不是这样,那就是我们陷入了误区。旁人与自然,只是反应物。而唯独自己才是主宰艺术创造主体。面对三之的艺术,我就像面对高山、面对大海,面对一块苍苔斑驳的巨石,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或是钻入了蝼蚁的肚子,或是一个细菌的内囊,他所展示的不是我们的眼睛所见,而是我们的心灵所感,是有形中的无形,是无形中的有形。这种朴素自然的发现,却正是常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确就像是“皇帝的新衣”,令人想到当年的老子与庄子。三之的手是直接同老、庄相牵的。他是骑着青牛而来,他是驾着蝴蝶而来。我们从他的诗中,我们从他的画中,看不出准确的形象,分不出明了的道理,但是却感悟到了生命的律动与宇宙的深邃。这是美妙难言的,这是深博而不可测的。只能感受而不可言说。这就是创造,就是更本真意义上的艺术,不可复制,不可解读更不可能临摹、或存在什么技巧与规律。就像宇宙间每一种生命状态,是唯一,是了悟,是混沌,是禅意,是符号,是密码,是摄魂、是裂魄,是……也许什么也不是,就是一种存在与呈现。色块与线条,点与面、规则与无序、清晰与模糊、贴近于遥远,仰望与俯瞰、宏阔与微纤……总之,是一种提醒,是一种暗示,是唤起生命意识的激情之美、悲悯之怨、强烈之恨、破碎之梦、阳刚之韵、阴柔之曲、充满了音乐的元素与阴阳的变幻色彩。是暗夜中的闪电,是雨雾中的雷鸣,是寂寞中的呐喊,是梦魇中的顿悟……总之,我们用语言无法表达他的艺术,更无法用任何的尺度与标准来衡量它的境界。
 
这就是三之的作品与他的个性。他是我的乡党,来自一个古老的角落。那里有古老的长城烽燧,还有更加古老的山川与河流。某一天的黄昏,他在那红色岩石的洞穴之中,发现了古人的秘密。也就从那洞中穿越到人类的昨天。从此“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恰空”穿越,来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中。从此黄粱一梦不曾醒,无奈充当烂柯人。于是他开始用那把断柄的斧头,开始雕琢自己的艺术。他主要的语汇,就是凿空与穿透。他在岩石上,他在钢铁上,他在美玉上,他在一切坚硬的物体上穿凿各种各样的洞穴,就像一个太空人来到了地球,怀着一个孩童要探知一切的目的。于是他的轨迹,形成了他的艺术天地。凡人谁也无法理解更无法企及的奇妙的乐园。在这伊甸园中,丘比特的爱箭,等待着三之的到来。随时俘获着每一颗钟情的灵魂,奏响爱的乐曲。
 
2013年4月4日于北京
 
 
他令上帝为难
——三之《天洞》艺术再认识(之二)

 
忽培元/文  
 
 
三年前,青年艺术家韩三之冒险进藏无意间发现了岩石上呈现的千奇百怪的自然洞穴足以发人深思,顿时天眼洞开,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了由现实向未来的哲学的穿越。他激动不已,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遂萌发了在山崖上打洞的想法,却被当地政府以“神山不可袭扰”的理由谢绝阻止。为了表达虔诚,他用自己仅有的十万元买了九个报废的混泥土搅拌机外壳亲自动手焊接成十多米高的塔形雕塑,竖立于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人类向宇宙对话的第一座洞化载体。他当时讲着自己的故事,显出十分的激动、痴迷。
 
三年过去了,当我再度见到三之,他的热情与激情有增无减,而且显得更加痴迷。他还请我在宋庄观看了他的洞化艺术预展。我吃惊地发现,这三年间,三之一直都在手脚不停地打洞。就像一头发疯的穿山甲,或是一只狂躁的土拨鼠。他永不停息地埋头打洞,在木头上面,在钢板上面,在汉白玉上面,在陶瓷上面,在墙壁上面,在藏民用过的老牛皮袋子上面,在能够找到的一切材料上拼命凿打。他废寝忘食、义无反顾、不辞辛劳、不厌其烦,顶着种种的压力,冒着任何的风雨,不知疲倦地用各类工具打着各种形状的洞。他明显地消瘦,双手磨出厚厚的茧子,腿上留下道道伤疤,据说还凿破几条裤子,磨秃了几十根钢钻……然而他至今热情不减,津津乐道,打洞不止,乐此不疲。
 
当我面对三之,听他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兴趣和决心,讲着自己洞化艺术全新的美学意义、志史价值和社会人类学的昭示愿景,我不仅感到新奇,更为他的痴情而深深震惊。说真的,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像他这样地痴迷于一件事物,因为我自己说白了也还是一个常人,一个未曾脱俗的人。好在自己还能够理解一个超凡脱俗者的不易与价值。我因此被他深深地感动,对他刮目相看,感觉眼前这个貌似普通的人,是与常人完全不同地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虽然大家都是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接受着同样的阳光,也同样离不开维生素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但确实又像是截然不同的生物。他更像是来自外星或是未来,因此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意识与截然不同的生活目标、审美理念和精神追求。我因此对他产生了好感甚至是敬意,也为自己的世俗与功利感到羞愧,并重新清理自己的思想,试图努力深入地接近他的观念,阅读和解析他的灵魂。
 
今天,当我面对三之,我像看到了复活的哥白尼或是爱因斯坦,看到了雷诺或是塞尚、梵高、卡夫卡。他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家,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画家。他的确是属于遥远的宇宙与无尽的未来。他是植根于地球黄土里的一棵树,但却又是一颗同人类传统与通常意识格格不入的叛逆种子的萌发。他不屑于认同人类已经拥有的肤浅的审美与追求。世俗的人们自然也不能理解他的审美与追求。这就是他的现实悲剧的症结,也正是他理想与追求的价值所在吧。
 
艺术创作,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为常人难以理解的理想与追求。悲剧在于利令智昏的人类早已忘记了这个最基本而原始的创新法则。可是时刻俯视人寰的上帝记得,他在小瞧了人类千年之后,突然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意外的挑战。一个令上帝无法回避的挑衅者与发难者。
这令我想到了大师石鲁。在“文革”的牛棚中,石鲁被单身监禁。他发疯了,精神分裂、虚弱而瘦羸不堪。但是大师的灵魂是强大而富有主宰力的,这产生的惯性使得他仍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香烟盒、包装纸、废报纸甚至自己的衬衣、帽子,和造反派要他写交待的稿纸、墙壁和地面……他日夜不停地在能够抓到的任何媒介上书写涂抹,汉字、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山水、人物、花鸟,具象、变形、和抽象的几何线条与图案等等,看着完全没有通常的章法与绘画的逻辑。但是正是这样的一批下意识的疯狂的涂鸦作品,成为石鲁思想艺术与人生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完全的放弃与解脱,完全的沉溺于痴迷,彻底的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真正的反仆归真、返老还童——没有任何考究与顾及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
想到了石鲁,或许更有助于理解三之的苦心与处境。对于一个真正有抱负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而言,金钱与种种世俗诱惑的包围,无异于单身监禁,更胜过“文革”中的牛棚折磨。长期处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人难免会发疯的。三之之所以对“洞”如此的疯狂,就是渴望在这世俗的黑屋子里凿出一个个的洞来。就像当年的郑板桥,一进范县的衙门,就命令衙役在围墙上凿出许多的洞来。为的是放气、透气——放出官场的污浊之气,放进民间的新鲜空气。可见洞的艺术,远远超过了审美的需求,而是某种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韩三之《天洞》艺术的畅想图                                          

 
《天洞》艺术的实施现场
 
为了实现《天洞》艺术的理想,三之在苦苦地坚守。当他奋力凿着那些洞穴,他就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表达思想的维度与空间。他更设想着在自己的故乡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沿着洛河川永宁山绵延百里的红砂石崖上凿百余个不同形状不同寓意和不同深度的巨型洞穴。通过这些洞的呈现,把人类的来龙去脉讲述出来。他说这是留给未来的铭记,更是凿给当下的警示!他说这是自己造型艺术由平面走向立体的跨越,更是自己的诗歌与文明理念由文字化入物境的跳跃与升华。这也许是五千年后人类再度发现的“岩画”,是人类后现代之后造型艺术的启蒙,云云。
 
正当他对于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激动不已兴奋不已之时,却不断地遭到人们的误读与质疑。他无法替自己解释,就像是严冬里旷野上一棵寂寞孤独的树。世俗的眼光与传统理念几乎淹没他的热情。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令他举步维艰。他深深感到挣脱世俗泥淖的痛苦。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叛逆的婴儿由庸俗母体中分娩那种孤立无助的艰难。
 
也就在此时,出现一个空灵的声音,“这是什么?!”
 
那是来自苍穹的上帝发问吧。智慧的上帝什么没有见过,平素总说人类一思考,他老人家就发笑。可是这一回上帝作难了,他面对着那些莫名其妙的洞穴,百思不得其解。上帝难以发笑,而是皱起了眉头发问:
 
“这是什么?这是谁干的?这个人是不是疯了?”
 
众神听得,个个莫名惊诧。没有人能够回答上帝的问题。于是上帝开始怀疑自己的智慧。
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吧。是我的梦境,还是某种幻觉?当我定睛再看,上帝不见了,唯有这些洞穴,这些令上帝皱眉头的或许是人类最新思想的痕迹还孤单地存在着。这就是青年艺术家韩三之的传奇。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看他的这些已有的和想象中的洞穴作品。可以命名为“令上帝为难的艺术”。
 
是的,的确令上帝莫名惊诧。眼下中国最时髦的词汇莫过于“中国梦”吧。天下的艺术家也许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叫自己的作品化入永恒。五千年或者一万年之后,这个世界上今天的艺术家们创作的迎合世俗、轰动一时的作品,有哪一件还会存在?那时候,人们欣赏的绘画、雕塑的面貌又将会是什么样子?人们的审美取向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还会满足于平面的绘画对于具象的描摹与色彩的谄媚依赖吗?人们的审美理想又将会发生怎样的演变?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们面对三之留在志丹县红砂山崖上的《天洞》作品,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会不会就像对待当今世界发现世界奇观那样神秘惊呀?人们会不会突然发现五千或一万年前的“古人三之”凿刻在山崖之上的各种图形的空洞,竟是那样的具有历史的研究价值与当下的审美意味?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些二十一世纪初的人类“天洞”作品,所透露出的哲学的,美学的、民俗学的与历史学的启迪与时代的烙印远比一副今天出土的完整的恐龙骨架与夏鼎商彝还要令人惊喜。人们会不会因此对它精心地加以保护,更像今天参观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兵马俑一样,怀着神秘的新奇和种种的疑虑和问题,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黄土高原的腹地参观探求,就像研究敦煌壁壁画和龙门石窟那样?有人一定会说,这些都是痴心妄想。
 
是的,一切的创造,无不由痴心妄想开始。鲁迅先生讲,在中国搬动一把椅子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何况要突破世俗的重围,越过雷池迈出真正有新意的一步。可见变革何其难耳。
世界的问题何尝不是这样?人类的自私与贪婪,吞噬着创造与智慧。趋利与贪欲魔方的法则统治人们的思想。圣人、贤人,越来越成为遥远的星辰。这种黑暗的氛围无异于是一个黑色的世界。黑暗之中充满了污秽和血腥,更聚集了所谓的名士与权威。在令人窒息的黑屋子里,当一个青年苦苦地挣扎着醒来,吃力地睁开眼睛,突然眼前一亮,他透过自己想象中的洞穴,看到了明媚的未来。当年的梵高与卡夫卡,他们完全不懂得追求,也可以说是放弃了世俗的功利而选择了自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前者作品无人问津,后者处女作印500册,且在书店中三年仅卖出11册,而且10册的买主就是作者本人。年轻的卡夫卡临离开这个世界,还想着要见那位唯一买过自己书的人。这就是梵高与卡夫卡的遭遇,就是叛逆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颠覆时尚的代价,一生默默无闻,穷愁潦倒。
 
古代岩画的创作者,在当时也许是大逆不道,或是不为人所知的素人所为,至少并非是当时人们公认的艺术家作品。今天看来,岩画无论如何都是天才所为,前所未有的原创艺术,是足以令上帝皱眉头的全新的创举。它同样也曾令上帝大伤脑筋甚至怀疑自己的智慧。好在上帝毕竟是智慧的化身,他没有忽略和抹殺这些创造,而令它长留世间,成为人类艺术的先导。
三之也许一开始就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他从陕北的土窑洞中诞生,一幅黄土的质朴肤色,粗菜淡饭的强健体格,老实本分的秉性,本可以像他的父辈,成为一个老实巴交黄土里觅食的农民。然而他天生一颗不安分的灵魂,他希望飞翔,希望看到外部世界,希望让外面的人们知道自己的世界,希望读懂未知。于是他坚定地由黄土的山峦中走出来。聪慧灵动、天资圆满的他,原本可以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名利双收的当代著名画家,但他却鬼使神差地步入了苦难境地——叛逆传统与不断创新的追求。先是许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以后就是读不懂他的呓语般的诗歌与画作,那些离开具象诱惑的点画斑驳的离奇图案。终于,一次画展,竟然轰动京城。茫茫人海中,终究还是遇到了知音。如今他又开始打洞……洞穿世俗,洞穿迷惘,用穿越消除困惑,以挑战诠释未来。如同猿的直立行走,实现人类文明的二次飞跃。
 
这就是传统的叛逆者更是人类尊严的呵护者三之,一个在化界的洞里乾坤中穿越的自由奔放的艺术苦行僧与殉道者。
            
2014年6月 初草于广州客舍。
           
作者简介:
 
忽培元  作家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
 
 
 
韩三之诗歌作品(节选)
 

深夜
 
深夜
我知道我能翻越你
眼看着花瓶成为深夜的星星
我坐在月亮的上边
水穿过新桥
穿过海
穿过音乐刮下的灰尘
穿过花岗岩和他们的
森林女儿   水
 
像   入眠的
儿歌
 
2004821
 
这时,大地芬芳的面孔
 
如花,我的身
这时,大地芬芳的面孔
我们的时间花 在
风的摇摆里是完美无缺的
尽管妇女们在
鱼蛇交错的歌声里
站立起来
尽管留神于广大的孩童快乐场
 
而你的价值在光明的中心
 
虽然秘密萦绕在常见的事业之外
远远地被少数人颂扬
给于你的平衡
会出乎我意外的歌诗中
我会让你欢乐  慈爱
如己身
 
2009717
 
 
一部交响作品的预演
 
号在哪里
第一号 1 2 3
小号  大提琴和
贝斯
感情要丰富   开始
钢琴太响了
 
唱——唱起来
渐弱   轻轻地
她非常尊敬他爱戴他  如恨
 
大提琴要有力
唱——唱——唱
通过感觉  想象  奏出 A
优雅点
超出作曲家以外的思想精髓
 
从头再来  钢琴  现在
必须给足够的自由空间
 
渐强  注意了
她很浪漫  像月亮风
 
无须准确  整齐
她要苍茫的远方
 
中间部分渐强
如花岗岩之舒展
需要极高的技巧
第八号交响
你们早了
连贯地再来一次
可以调出大家内心的声音
音乐响起
雨声大了
在 C 之前
1  2  3  4  5  6  7  8  9
 
注意渐强音
在这个窗口
加进我们赋予作品的理解与演绎
无学术的序曲
第三和第四管号  掌握好时间
不要停太久
不要露出太多节拍
 
第五  交响曲
同是我的血液
 
我们的血液
我们的血液一起
流入大地
 
2003718
 
 
怀念爷爷
 
无缝的冰冷铝材
塑料管陪着铜帽
这是爷爷的护篮
 
棉茸茸的被子
白个生生地盖在爷爷的身上
爷爷是骨头与革命的组合
 
床是白的
棉被是棉的
针是钢的葡萄糖是甜的
卫生纸施完了它的用途
 
这种组合与死亡有关吗
 
我曾用眼睛多次打量这些没有表情的事物
我不知道大夫与药
以及铁与棉被的质地能否善良地伸进爷爷的心脏
 
爷爷的眉毛长长的
这种特殊的生命
用一辈子的时间才穿透爷爷的皮肤
我羡慕这种
即使剪断了也不感到疼痛的符号
 
爷爷不想走
紧闭着眼睛
大口大口地呼唤着空气
 
我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
记得奶奶临终前留恋地说
再让她看一眼窗外的绿叶树
 
在死亡的那边
是否也有太阳和星星
是否也有曲线与爱情
 
我说爷爷
你坚强些
你是美男帅哥呵
爷爷的呻吟更大了
我的思维改变不了这个83岁的现场
 
是否再过几天
我会看着哭声淹没在火与灰烬中
看着行走的列车拉着思念慢慢地远去
 
2004107YC

 
韩三之

韩三之简介:
 
韩三之,诗人,艺术家。1971 年出生于陕北吴起。1995 年毕业于西安美院,2002年就读於西安美院研究生课程班。2004年应邀到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作访问学者 ,曾到美国、日本举办画展。2014年在陕北志丹县永宁山旁的七里湾创作了化界艺术《天洞》,宏观地触及到哲学、宗教、艺术与时代的重要神经,微观的包括艺术中的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篆刻、剪纸、行为观念、大地艺术,引发上百家媒体的转载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