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

“新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
——读王建池长篇小说《龙凤泉的故事》有感

       王建池老师的长篇小说《龙凤泉的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是描写当今农村建设 “三农”题材的小说。描写以林涛、张超梅等为代表的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扎根农村,开发山区新型农村产业,改变农民单一农耕模式,改变山区农村的落后除腐状况,走向共同致富的发展道路。小说揭示了当前农村农民内部复杂矛盾,展现了农业发展必须以保护土地资源,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为前提的新型产业模式,创立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管理,使农民在土地流转入股,利益、分红等,真正成为经营者,管理者,受益者。作者以博大的胸怀,理性的视野,审视乡村的社会脉胳和人性的生存状态。王建池老师以心理学家的穿透力审视那些底层民众生存,把脉他们对农村干部的基本认识,以辩证的眼光和公正的力度准确地把握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处境和艰辛,把一切纠缠不清的乡村事件归结到人性的复杂性上来,在批判的视野中建立生机活沷又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世界。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年的进城务工热急剧升温。在文学领域,进城务工也已经成为近年来农村改革题材小说观照的一个热点。离开农村走向城市,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流转迁变,在更深的层面上,这是一种人生观念的演进和价值取向的改变。王建池老师正是认识到了这一变化,倾心关注,如何建设新农村?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上至各级政府,下至新乡村建设,应该给予农村、农民哪些切实的帮助?农村、农民将面临一些什么样的矛盾与冲突,怎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王建池老师的长篇小说《龙凤泉的故事》共有三十二章,从这三十二章的小引题来看,讲述三十二个完整的且又贯串全书,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农村建设的鲜活画面。小说描写林涛、张超梅为代表的新型农民,适应中国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回乡村创业,为推动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产业升级改造以及村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故事,书写了乡村随着时代发展变迁的艰苦历程。小说揭开了当前三农工作中的复杂矛盾;许多农民对在土地上依靠耕种而改善自己的生活丧失了信心,热衷于进城打工挣钱。千百年来生机勃勃、给农村人提供了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土地荒芜了。乡村产业升级,不仅涉及到传统思想意识的顽强抵触,更有已经获得利益的乡村大户不择手段的抗拒,用经济利益培植起带有黑恶色彩的家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小说尤其可贵地写出了乡村民众真实的心理状态:他们虽然向往历史进步,渴望美好生活,也渴望改变自己家乡的落后面貌,但他们不可能天然地具备超越自己眼前利益的目光,更加重视的是眼前是否获利。小说中的反对人物深知这些民众的基本心理,施以小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力量,成为阻挠乡村前进的力量。小说以樟树坳村为具体环境,试图映照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矛盾——基层民主建设中的贿选、征地过程中开发商不顾人命关天的强拆、不顾及安全保障而发生的矿难等等,这些悲剧性事件也发生在小说中的乡村,试图呈现当前中国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

       面对如此复杂的乡村社会,小说通过塑造林涛、张超梅的形象回答了这个问题。小说中的张超梅以她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眼光以及实干和富于牺牲的精神,为樟树坳乡村的发展勾画了蓝图,她克服艰难险阻,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最终获得了领导和村民们的信任,为乡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这一形象与作家自己的经历有密切关系,王建池老师深刻地体验了今天的中国农村需要什么,给我们塑造这群体的艺术形象,讲述生动的中国的农村故事。因而,这一形象有较多的理想化的色彩,性格也较为圆满突出。

       《龙凤泉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认识农村的地域性的风俗画。许多当代作家的农村文学,也颇具这种地域特色。王建池老师小时候跟着父母下地干活,17岁参加农村土地改革工作,长期在农村工作,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农业学大寨,分田到户责任制,在农村工作了四十多年,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同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割不断的血肉联系,他所写的,就是他几十年来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故事。作品的主人翁不是邻居,就是其亲友或是多年同工作的同事,一旦写进书中,这些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过去和现状了如指掌,又熟悉湘西人的习俗和语言,并且很多场面也是亲身经历,所以彰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使读者从作品中得到以前没有过的见闻和感受。

       王建池老师面对如此多的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塑造出林涛、张超梅这样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同时,塑造了史云这样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史云这个人聪明能干,有强烈的发财欲望,也有成为一方大户的梦想,但同时,他在其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可以不择手段。作家对他在不合理时代所遭遇的种种不平作了间接的描写,使这一个人物有了一定的历史深度。史云曾经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合理愿望,却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在今天又为自己一家的私利阻挠乡村的社会进步,甚至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造成了灾难。这个人物在今天的乡村社会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史云在深陷囹圄之后终于醒悟,说明作家对这一人物仍然寄予了希望。

       小说还通过张超梅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基层官员的生存本相。在农村基层工作折射了整个中国乡镇的干群形象,作者以切身的基层工作经验反映一些基层存在的复杂问题,既写出了各级政府官员工作务实与心灵的裂痛,又写出了基层官员在某些方面的惰性与勾结行当,同时写出了偏僻乡镇农民艰难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固执与刁难。作者没有夸大即存的事实,而是把基层干群关系纳入到一个具体的镜像中,折射了这些人的真实心态和基本看法。

       在小说中,作者没有让任何一个声音去对某一件事作出评判,而是把乡镇干群的具体境况展示出来,让读者去思考分析,作出独立的判断。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给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的阻力是难以估量的,但是面对村民的控诉和抵抗,基层领导始终保持着沉默。村民也一边痛恨,土地流而至荒,造成土地浪费,转而不动,而没有让农得到实惠的做法。农民希望赚取收益,然而一向不喜欢林涛、张超梅的股份合作企业,有人故意阻止和造谣。小说到最后,乡镇的党委书记被撤职,而乡村的干群日常生活依然持续着。《龙凤泉的故事》是一部融乡镇干部和农民生存状态、生存心理与干部工作心态于一体的新型乡土小说。小说削弱了官场之间的争斗与厮杀,增强了官场的温度,揭示出官员个体内心隐秘的疼痛与温情,写出了农民内心的孤独与苦难、生活的艰难与无奈。作为当代乡村真正的行走者、参与者、经历者,任何个体的生命都以合理的存在方式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又必须忍受转型期社会带来的疼痛。如何在其中看到痛的根源并将这根拨掉,让痛更少一些,也许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之所在。

       在新时期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中,《龙凤泉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新一代农民形象的范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大体勾勒出这样一条农村新人的成长轨迹;从鄙视农村和农民,盲目绝情地离乡出走到清醒地认知农村、认同农民,在自我检思反省中找到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这些作品把我国社会转轨体制、转型阶段农村的落后与进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鲜明地呈现出来,在昭示农村改革步履的同时,也展现出农村发展的前景,体现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视域的拓展与审美视角的延伸。

       《龙凤泉的故事》揭露社会中许多假、恶、丑事件,例如写到中国县市乡镇官场上的,宗族上的许许多多残留愚昧和陋丑,都直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步伐,污染了许多人的灵魂,造成许许多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剧。作者不是自然主义地展示阴暗面,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阴暗面的揭露和鞭挞,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当然,这些都不是作家的直白,而是通过细节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表现出来的,表现出艺术的穿透力。《龙凤泉的故事》对于农村上存在的假、恶、丑,包括那个时代“左”的东西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的顽症痼疾所滋生的种种歪风邪气,也做了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但从总体来看,作者是出于一种爱,一种对家国的大爱,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民变得更加善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暴露是善意的,也是有益的。

       许多有良心的、有正义感的作家,力图写出社会和人事变迁的真正动因。我们从《龙凤泉的故事》中看到,作者写的是中国农村变革时期的一个新阶段,以林涛、张超梅等为代表的一代新农民的创业历程,这段历程无凝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历史阶段的一个组成细胞,已有现实意义、更有历史意义。当前,中国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出现的问题,农村的贫富差别与城乡共同发展有血肉联系,命脉相通,发展互补,全书无不体现于此,千百年农民的观念,不可能因一时政治教化而改变。历史的存在不能否定,但如何认识和反映历史却有一个思想境界问题。它不应是无病呻吟,不应是怨天忧人,而应该通过乡村发展的成就和人物命运,展示出与国家与民族休戚与共的天然情愫。《龙凤泉的故事》的结尾也颇有深意。林涛、张超梅尽管受到过不公正待遇,成长道路也非同一般,但长大成人后,一旦有了成就,就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财富转化为造福民众的慈善事业。为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付出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从最朴素也是最根本的意义上理解了财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诠释了人生目的就是满足个人最基本需求之外对社会的奉献。奉献就是一种人生的品位,就是一种高尚的家国情怀,一种乡村情结。

       《龙凤泉的故事》就已经显露出建构崭新人生的意向。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形象自身还存在着致命的缺憾和不足。史云等这群体人物一方面热爱城市生活,仰慕现代文明,憧憬多彩人生;另一方面又缺少对自身价值的深刻认知,因此,追求生活的勇气和毅力显得过于单薄和孱弱。史云等对农村、农民和“黄土人生”的鄙视多于理解,被盲目狭隘的热情驱使着进城打工,以致于当他被抛出城市后,只能沉弱于强烈的失落感和绝望情绪中,他的悲剧是社会历史、现实生活和自我性格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和人生追求的目标依然是模糊和胀浅的,其形象带给读者的仅仅是价值取向上的启发和触动,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在人生目标激励下全力以赴的崇高感,而林涛、张超梅等这类群体勇于担当,敢于自我牺牲,为家乡建设无能贡献,带领农民走出贫、走向富裕、不断奔向现代的农村生活。

       美中不足的是,《龙凤泉的故事》的矛盾冲突组织不够完美,结构线索的安排未能使小说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状态,有前轻后重之感。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总之,王建池老师的《龙凤泉的故事》是当代“三农”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优秀之作,是可喜的收获,可敬可佩可贺。

       作者简介:吴振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协副主度,惠州市小说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