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蝴蝶在蹁跹


蝴蝶在蹁跹
——简评羽童诗集《水边书》
 
史映红/文
 
羽童是我在广西南宁参加“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市区第四届中青年作家培训班”上的同学,我们同分在一组,她座位在我前面,上课时总是坐姿端正,聚精会神,像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的那种“好学生”;课间休息,她与不少同学以众星捧月的方式,围着上课的老师,求教一些问题,动作矜持、笑容灿烂地与老师们合影;外出的日子,大家一起逛超市、逛公园,品尝南宁的特色小吃,一起聊得最多的,还是文字和文学,每每这个时候,总能听到她独到的见解和过人的感悟,让人着实刮目相看。也就是那个时候,得知她正在出版诗集。对于一个上世界八十年代就风靡全校的文学少年,对于一个曾忙着组稿、编稿、跑几十里路油印文学小报纸的组织者、文学社社长,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估计一直在等待这一刻,因此这本诗集对于她的意义肯定非同寻常。今年春天,乍暖还寒时候,收到来自温润攀枝花市的她的诗集《水边书》。淡蓝色的封面,一如她上鲁院时常穿的一袭蓝色长裙,恍然觉得她是喜欢蓝色的,蓝色代表着平静、稳定,蓝色还能给人一种和谐、宽松的感觉,与她相处中,就是这样的感觉。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水边书》做简要赏析。
 
生活的彩虹
 
读羽童作品,能读到一种淡然,一种平和,一种恬静,一种知足,一种热爱,能看到她是一位非常称职的贤妻良母,无论在工作中、写作中,还是料理家务上,都是一把好手,勤快,又不慌不忙,细心,又不苛求完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走进她的作品,比如(《田园赋》):“我在六楼种菜,把一块小小的阳台∕分隔成阡陌纵横的四方田∕最左边那块长出一棵番茄,果小,皮薄∕味甜。穷人家的孩子,有清冽的好品质∕不必出落成大家闺秀的模样∕番茄,红一粒就食一粒∕没有偌大的庄园囤积,这万贯家财∥最右边那块,长出一棵苞谷∕不用踮脚,叶子已够着云端∕苞谷丰收了,整整二百七十三粒∕供来年播种,为我省下了一辆马车∕以及找寻,去集市,最近的那条路”。不大的阳台,种上花草、庄稼,被她拾掇的多姿多彩、井井有条,一个精致的小花园、不,小菜园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真赞叹她的创意,让一个家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让一个女主人瞬间提升了档次,特别是在阳台上看到只有地里播种的农作物、花草时,当它们枝条摇曳,青翠欲滴,想一想,都似乎舒展着我们每一根血管。
 
接着来看她的另一首作品(《集市》):“当石榴、芒果、葡萄、火龙果等亚热带水果∕出现时,会发现其实我生活在一个水果的国度∕朝着集市的任何一个方向进行散点透视∕会发现一部长卷的三个段落,会发现其实我生活∕在宋朝的汴河两岸。当农夫赶着驮水果的毛骡∕向集市走来,这一定是《清明上河图》的前奏∕你将远眺到热带河谷中的野生木瓜林∕以及辽阔无垠的古中国的劳动场景∥当花椒树、芒果树、桂圆树、荔枝树的幼苗∕成捆成捆出现时,会发现,田园牧歌其实∕也可以展露在城市普通人家的房前屋顶∕当鸡、鸭、鹅、牛、马、骡等牲畜挨挤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会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流水的村落,我们寻找村落∕这名垂千古的理想,可以在南山∕也可以在仁和集市上,这俗世的欢歌∕就是天堂生活的缩影”。羽童用诗歌把我们带到了集市,这里有无数的摊位,摊位上有石榴、芒果、葡萄、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它们像来自乡下的小姑娘,羞涩、水嫩,秀色可餐;或许还带着一丁点泥土,倒更把它们陪衬的淳朴与憨实、绿色和环保,让人直咽唾沫。如果仅仅只有时鲜的果蔬,那这个集市显然就单调了很多。真正让集市热闹的,则是“鸡、鸭、鹅、牛、马、骡等牲畜挨挤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这些年,我们很多人更多时候看到的集市,是在摩天大楼里,那高耸的商场,顾客穿戴整洁,不苟言笑,服务人员像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服饰统一,表情麻木、冷漠,动作机械;这里的商品像囚犯,被戴上脚镣手铐,层层捆绑,贴上保鲜膜和标签,一切都是冷漠的,失去自由的,这样的商场去多了,担心自己都会变成商品。羽童的观察,羽童的细微,羽童的文字,把我们带到真正的集市,有吆喝声,有讨价还价声,有鸡鸣犬吠声,是乡土的味道,是村落田野的味道,是久违的味道,是原生态的味道。
 
再来欣赏一首淡然生活、安于宁静的作品,(《来吧,你应该来居住》):“把户口落在这里,把家嵌入峭壁成为∕雅砻江岸的一部分,让家中的∕木格窗,被阳光最先照亮,让鹰∕看见,我们屋顶上的羊角和青稞∕骡、马以及向上的道路∥来吧,你应该来居住∕前景是天上的湖水,是辽阔大地上∕最丰茂的农事。旁边是青铜∕水晶、古藤、玛瑙、珊瑚、绿松石∕和原木镶嵌的生活。背景停留在∕七世纪之前。当你领着马帮远走中甸∕或丽江,会有飞鸟帮助我们取物∕并以信使之翅膀,替我们传递密笺∥来吧,人世间速度缓慢,我们可以∕耐心地织物,可以缓慢地思念世间的君子∕有更多闲暇时光用于倾听,沟渠之下∕细密如织的水声,有更多年华用于耳语∕当然,也有更多时光用于研墨、抚琴”。这首诗,我们能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能读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清静;还能读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逢门今始为君开”的热忱相邀。大家都能体验到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骤然提高,很多遥远的物品、童年的记忆陆续远离了我们,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电般亮起来,无休无止高分贝噪音不绝于耳,声色犬马的快乐,取代了人们省察内心的痛苦;人喧车嚣的生活,销蚀着我们静悟人生的深刻;羽童用文字营造的住处,多么让人向往,“木格窗,古藤,玛瑙,珊瑚,绿松石,最丰茂的农事,细密如织的水声,也有更多的时光用于研磨、抚琴”,此情此景,是世外桃源,还是天上人间?
 
平常的事物
 
翻阅羽童《水边书》,一行又一行精妙的诗句,一首又一首轻盈婉约的诗歌,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高大上,没有气壮山河的家国情怀,有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对庸常日子的感激与知足,和对平常事物的热爱,正因为她诗作的这一特点,却真真实实碰触着读者心灵,来赏析几首写平凡生活和日常小事的作品,(《安慰》):“如何安慰一只死去的龟,和它的亡灵∕它生前的羞怯和安静,它独善其身背后的∕江湖以远∥如何安慰一个恬躁的春天∕ 因一只龟的离去,以及它从未说出的孤独∕如何安慰它寡居的一席之地,以及∕它只拥有过的一团阴影∥如何安慰它惧怕过的世界∕——现在,如何安慰一个人与一只龟∕同时醒来后的曲终人散”。“如何安慰一只死去的龟,和它的亡灵”、“如何安慰一个恬躁的春天”、“如何安慰它惧怕过的世界”,三个小节,三个诘问,三个思考,让我们读到了怜悯,怜悯一个小小的生命,怜悯一只龟;它羞涩安静,它忍辱负重,它抚养儿女,它的生不惊扰月光虫鸣,它的死悄然无声;还让我们读到了江湖,江湖以远,肯定暗流涌动、激流拍岸,肯定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让我们读到了纷繁世界和精彩人生,轰轰烈烈、壮怀激昂者有之,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者有之,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者有之,时光推移,曲尽人散,其实结果大抵一样,强霸者不一定得到很多,忍让着不一定失去很多。
 
继续看(《糖果》):“她得到过一包糖果∕她一直没有舍得吃掉∕她把它们放进抽屉,和那些∕蜜蜂们住在一起。“噢,它们∕会化掉的。”他这样说过∥她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直到时间∕把它们一粒一粒变硬,直到它们∕超出了保质期∥她曾经是那么的渴望,那份甜∕一直都在”。她是谁?是不是作者自己,她得到过一包糖果,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多愁善感的少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他是谁?是两小无猜的邻家大哥?是诲人不倦的长辈?还是如胶如漆的情侣?不得而知,但肯定对她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他的一包糖果走进她的内心和世界,“她小心翼翼的珍藏着,直到时间让它变硬“,“她曾经是那么渴望,那份甜,一直都在”,我们甚至替“她”着急,希望看着“他”出现,希望看到他与她面对面,深情凝视。这就是羽童的诗作,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从许多司空见惯的平常小事中,描写出形形色色人们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秘密,使得一个个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出人间冷暖、人生百态。反映出作者思考人生、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睿智;还有感恩的情怀和阳光向上的精神火焰。
 
继续品阅(《坐1路公交车回家》):“我在一个叫榕树街的车站上车∕18路、4路、12路以及6路开过时∕我都会视而不见,6 路要转21 个站才能到家∕18 路陪我一小段,终会与我分道扬镀∕只有1 路笔直,忠实地路过家门口∕从不转弯抹角,每天傍晚六点钟,我准时∕出现在榕树街车站,与背包的、拎筐的∕放学的、下班的人群挤挤挨挨∕有时我站着,一直站到仁和,有时我坐着∕也假装视而不见,任人群挨挤在我身边∕傍晚六点钟以后的1 路车,每一个人也如我一样∕我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表情∕我爱上这傍晚逐渐暗淡的空气∕爱上了各色长相各种身材∕他们有的人会陪我坐很久,有的人陪我一小段∕他们像我一样,每天都跨上1路车∕把1路车当成自己豢养的宝马和路虎 ”。多么平常平凡的小事情,平凡到无数的人们天天都在做同样的事,但正是在这个等车、上车、坐车、下车的过程中,在这个流动的世界里,却包罗万象:有人焦躁难安、推搡霸道;有人彬彬有礼、谦和忍让;有人左顾右盼,见机行事,准备顺手牵羊;有人拿着锅碗瓢盆、竹筐扁担,满脸疲惫,为生计奔命;看得出作者气定神闲,淡看匆匆忙忙的人流,淡定熙熙攘攘的拥挤,心态良好,良好到“把1路车当成自己豢养的宝马和路虎”。
 
诗里的身影
 
羽童诗集《水边书》,也写到人,有亲人、有朋友、有影视里的人、有外国人、有素未谋面的人、有一去不复返的人,很多很多的人,都在《水边书》里成为邻居,他们搁置见解和争议,相安无事,这些人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有的白发如雪,有的黑发飘逸,有的才华横溢,这些形态各异的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先来看作者笔下的父亲,(《与父书》):“爸爸,不要再为那只∕无处寄养的猫,而一再纠结∕放弃搬来与我一起居住∕想到这里,我才发现∕真正纠结的,是我自己∕那么,就与那只猫一同过来吧∕你的晚年,我想与你一起度过∕而那只猫的晚年,也将不再流离失所∥我一生中有许多个故乡∕你把我放逐,任我流浪∕好在我一直沿着河流∕从安宁河到金沙江,逐水而居∕我在考虑,是否要奔向大海∕还是回到平原。平原在不断充血∕你已搬了几次家,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你要站在路口等我∥我已人到中年,你叫我∕黄毛丫头,我的身上就长出了翅膀∕身体轻盈。我端坐在梨树下∕看你放幻灯,看你变魔术师∕我看到光泽在夜色的消退中∕呈现了惊人的美∥你老了,我喜欢你老掉的样子∕当你老了,我才接受容易老掉的事物∕不再耿耿于怀,比如爱情∕我就要缩成一把骨头了∕我现在还想做你小小的女儿∕由你把我带离此地,带上旅途∥冬天就要来了,趁∕风雪还没来,我们把家搬到山顶∕我们一边仰望蓝星,一边成为朽木”。父亲老了,就显得执拗,他一贯的倔强,不想过多给儿女添麻烦,但他时时刻刻又在想着儿女,想着儿女的儿女,担心他们的冷暖平安。羽童的(《与父书》)就写出了这个感觉,写出了浓浓血缘,写出了长长脐带,写出了爱。先哲说:“爱,是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神圣契约”,“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法则”。父母是儿女生命的故乡,是儿女精神的终极家园。对于诗人,父母是诗歌的源泉,如果把诗歌看作是一棵树,父母就是泥土,离开这片沃土,诗歌也就枯了,死了。
 
接下来看(《与母书》):“我决定这样去爱你∕在你面容苍老、五官下垂的时候∕我得长成你年轻时候的样子∥我决定这样去爱你∕在你握不动锅铲、洗不动衣服的时候∕我得是一个像模像样的主妇∥我决定这样去爱你∕在你望不见远方的我的时候∕我在为劳动所累,并保持生的平静∥我决定这样去爱你∕在你变得越来越轻的时候∕我来做你的母亲,你来做我的孩子”。这首精巧的诗,让我们看到一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看到一位“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的母亲,这位我们叫做母亲的人,餐桌上,不停为我们夹菜盛汤,深夜里,为我们开着灯,虚掩着门,侧耳聆听,随时准备开门,等待晚归的儿女;也许她目不识丁,但一定通情达理,也许她一生未曾走出过大山,但她教育儿女们自小要树立远大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国家尽忠。这就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状态史,是传承数千年延绵不绝的、强大的道德力量。
 
再来看(《黄金时代的信札》):“妹妹你好∕接到你千里之外的电话∕到现在,我仍然无法入睡∕我在盘算着如何筹集,助你购房的钱∕你生活在离祖国心脏最近的地方,所以∕住的房子自然也要贵很多,贵到在我住的西南边城∕可以购买四套同样大的房子。我有许多朋友∕他们大多数已在QQ 签名、微博上∕发表慎借钱与人,或者慎与人借钱的∕生活感悟、交友之道。如今,金钱已掌握了∕全部美德,是否向他们开口∕颇费我踌躇。黄金时代,已无鲜事∕甚至忘记告诉你,我已更换了工作∕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薪水,比过去还要少许多∕晚上在仁和睡觉、写作,白天坐1路车∕上班,在穿城而过的公交车上多次想起你∕想起你年过不惑,仍居无定所。祖国∕幅员辽阔,中年的动荡也同样辽阔”。从诗歌中知道,作者妹妹请她筹款购房,说到房和购房,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大概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坐拥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子者大有人在,但相信更多的人,像我等即使熬上一生,也不一定在祖国心脏买上一间厕所;再说借钱,老百姓的口头语是“一提借钱,朋友四散”,“借钱借钱,张口太难”;羽童的一首诗,道尽了人间冷暖,一首诗,叙尽世间心酸。应该是需要小说表达的内容,她用诗歌进行深情描述,语言并不华丽,技巧应用不多,但却引人入胜,把读者引入到思考的境地,带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是她又一过人之处。
 
脚下的地方
 
羽童诗集《水边书》,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她的地域写作,她无数次写到攀西,写到金沙江,写到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风声和月亮、疾病和呻吟。那一片美丽的红土地,和土地赐予人们的果蔬庄稼,很让人向往。来赏析诗作(《故乡》):“如今我是一个外乡人回到故乡∕三岁那年的崇庆州∕我像天使一样皎洁∕唱着跑调的歌奔跑、大笑∕十九岁那年的凉山州∕仇视头顶的乌云,一度的心碎∕随着马帮去了泸宁∕不知道前程的代课教师∕土豆田也会丰收∕二十三岁那年嫁了人,十八般武艺∕只会一样,光阴不值一个钱∕如今我患了怀乡病,浪荡子好像掉了魂∕你不要虚张声势,极尽安抚”。童年时的烂漫,少年时的忧郁,青年时的飒爽,中年时的怀乡,她都写到了,就这么短短的一首作品,一起写到的,还有崇庆州、凉山州、泸宁;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理由,行程匆忙,就构成了完整的人生。辗转了许多地方,抛洒了很多日子,最亲最暖的,是故乡,最亲最爱的,还是故乡,因为曾经的老树还站着,曾经的炊烟还飘着,曾经的乡音还遥遥呼唤着。

再来赏析(《在仁和》):“我开始熟悉这座城市最南边的行政区∕熟悉这里的建筑,莱市场,买早点的地方∕挤最早的一班公交车,与当地的人一起去赶场∥开始习惯穿平底鞋,以更卑微的姿势走路∕右手拎竹篮,装满青菜萝卜蒜苗,外加芒果石榴核桃∕左手举雏菊月季夜来香三角梅薰衣草满天星∥在仁和,我爱上了家常,爱上了一日三餐∕爱上了缓慢的力量,简洁的折叠和擦拭∥在仁和,日子铺排成皇家典礼,自酿的∕葡萄酒,有着红楼梦那样的色泽和质地”。没有用多少诗歌写作上的技巧、手法,寻常百姓的日子,只是用普普通通的文字串起来,早起、打点卫生,买菜、早饭、上班、挤公交,我深信很多人的此刻与作者一样,也与我一样,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让人感动的是她“开始习惯穿平底鞋,以更卑微的姿势走路”,在这里,她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把自己的日子“铺排成皇家典礼”。就在当下,一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忙于在宣传媒体上露脸、作秀;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迎来送往,跑跑颠颠,想着升更大的官;同样,有的人欲壑难填,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挖空心思,不惜铤而走险,违法乱纪,最后鸡飞蛋打,锒铛入狱。作者淡然恬静、小得即安的心态,在当下显得多么可贵。
 
继续来看(《去高坪》):“去高坪的路有些远,我们带的年货有些沉∕转过了好多个梁子,七十高龄的父亲∕终于走完了下山的路。路上李花开了∕那么白,白色的李花止住了父亲的喘息∥去高坪,不只是看望三个读书的娃娃∕还有两头牛,一群蜜蜂,一只狗,一群鸡∕现在,他们都是我的亲戚∥一同攀上亲戚的,肯定还有高坪的春天∕你看,连绵不尽的麦苗,以及随麦苗∕一同生长的油菜花、豌豆子,它们∕正怀着好心情,把我们一再打量”。高坪,应该是作者最初的故乡,那里白云蓝天认识她,那里小河草坡能叫出她的小名,那里房子有些破旧,但肯定还有胎衣的味道。突然想起华罗庚的一句话:“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通向故乡的小路是脚步丈量的,但故乡的体温却是用心在感受的,这块土地,像母亲的手掌,温暖、熨帖,能安抚心灵;像父亲的脊梁,宽阔,厚实,能遮风挡雨。“路上李花开了,那么白,白色的李花止住了父亲的喘息”、“生长的油菜花、豌豆子,它们∕正怀着好心情,把我们一再打量”。这些盈涌着乡土味道的诗句,以静制动,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乡村小学孩子们琅琅书声,能看到夕阳之下回家的牛羊、急着上架的母鸡、牧童的鞭影与脆响。羽童笔下的故乡,安逸、清净,淳厚,能放松绷紧的心弦,能疗养我们在竞争中、奔波中、打压中受到的暗伤、中伤、硬伤。
 
鲁迅文学院,那是一个学习、探讨、交流、甚至是一个尽情展示自己的好平台,但是在半个多月学习期间,羽童是低调的,看着同学们提问、交流,很多人拿起话筒就不想放下,她只是全神贯注地听;联欢会上,很多同学跳着、唱着、说着、舞着,展示十八般武艺,她也是安静地鼓掌。但是阅读她的作品,就能感知到她的深厚和对文学的虔诚,对于文字和诗歌,如她笔下的攀西和仁和一样,已经融入了她的血液。
 
近几年,她出版散文集《梦着的蝴蝶》、《散文中国第五卷:七个人,七种散文》(合著),作品散见数十家省级以上大刊,收入多种年选;对自己的优秀,她显然并不满意,羽童之所以取名羽童,是希望自己能幻化出一双蝴蝶的翅膀,蹁跹于她钟爱的文学殿堂。回首看看这些年她走过的路,收获的累累成果,分明那双翅膀早就长出来了,并且那么美丽和有力,我们有无数个理由相信她会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

史映红:笔名桑雪,藏名岗日罗布,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庄浪,九十年代入伍进藏,在《诗刊》、《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发表诗文900余篇(首)。著有《西藏,西藏》等诗集4部;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