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广东南湖诗歌论坛现场


广东南湖诗歌论坛现场
 
 
 
老刀:各位,今天我们相聚南湖,通过谈诗来纪念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年。
 
卢卫平:别搞得那么高嘛,现在全国这样的活动很多,咱们就是聊聊。
 
老刀:今天把咱们几个诗歌创作风格相近朋友聚到一起。大家在各条战线工作,有各自的感悟,一起来展开对诗歌的讨论,一定非常有意思。我想下面的讨论,我们每人先介绍各自的诗观,视野也可以放到全国,时间可长到前后百年。这次我们准备的都是各自最好的诗,相互评点时优缺点都可以谈,希望对新诗的发展有所促进。各种见地互相碰撞,互相补充,我们都四十多岁了,处于经验充分而精力旺盛的阶段。这种交流对我们今后的写作会有帮助的,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郑德宏篇
 
一块玻璃的瞬间
 
隔着一块玻璃 我看见一少女朝这边走过来
她一定也看见了
我喝牛奶的样子,很可笑
 
她走过来
她本可以推开玻璃门,进来
却站住了和一名男子
说话。那快玻璃
肯定听得一清二楚
而我一无所知   
 
 一会儿,她走了
她先消失在玻璃的视线里
再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岳阳楼
 
他只是一个比我高大的人。
我们有一点点像祖孙。
我站在他身边,
眺望远方。
我相信,
他和我一样看见了,
一个浩瀚的洞庭湖。
我还相信,
一会儿我走了,
他依然站在那里眺望,
一个浩瀚的洞庭湖。
 
在墓地里,我一直无所事事
 
在春日里,在一个向阳的山坡
一个人走着走着停下来,
指着一块墓地,对另一个人说 “这里面居住了
一个人,我不认识他
但我曾经读过他的
一首诗歌。”
他的声音是那么肯定
他的表情是那么严肃
我听了感到非常羞愧
在墓地里,我一直无所事事
 
郑德宏:那我先谈谈我的诗歌方向。我觉得诗歌表现生活的人情味是主要的,不是老讲什么神啊、上帝啊就境界高。形式上我是口语的。好诗是多样化的。比如大家都说东荡子的诗歌好,好在哪里要说得出,辨别优劣。我喜欢将诗意化在无形中,不喜欢学院派。我重视隐喻,但反对里面腐朽的成分。诗要给人读下去的欲望。我也不造什么声势,默默学习。今天来这里也是学习。我重视在生命、生活乱象下磨练一双“锐眼”,这是诗人的基本素质。像这首《在墓地里,我一直无所事事》,不讲什么深刻的道理,就表现生存的沉重。
百定安:德宏的诗我喜欢第一首《一块玻璃的瞬间》和最后这首《无所事事》。口语不是简单的“说出”,要有语言的诗意。像两个朋友喝够了酒,在渡头挥别,留赠对方后走自己的路,想象一下那份诗意的感情……我看这里的都是好诗,口语体留下珍贵篇章。

郑德宏:《玻璃》发表在《诗刊》,04年的时候。

江湖海:《玻璃》这首最好,有境界,很纯净。《当你舔到生活的疼痛》就有些做作。我的观点是语言不能够大于诗意的。

老刀:在批判中有一种用心。

百定安:刻意了一些。

粥样:和德宏今年特别有缘,元旦第一天就见了,遗憾白天他的作品研讨会没有参加上。到现在刚近年底已经第三次。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区,而我又是个没有交际的人。

刚才德宏发言提到他避免老讲神啊什么的,但我偏偏看重他的诗集《华容传》里读出接近神性的东西。所以我写的读后感题目是《神门–故乡门》。“神门穴”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腕子上,很近的。这里的12首诗,我同意《玻璃》是好诗。我印象深的是作者以“玻璃”的视角说话,这是一种想象的打开、感觉的移置。《无所事事》这首很经得起多面解读。我揣摩这个墓地里的“我”听到外面的人谈起他的诗,他感到羞愧有可能是觉得“曾写出一首诗”和现在的“我”已没什么关系了,二者间离,一种“相忘于江湖”而百感交集的空漠。

这里要提《早安,你好》。统一的“用… 跟… 说”句型在三个段组里有递进。先是用“叽叽”等拟实形声词,后列举生活动作,它们的声音怎样,需要设想,第三段“说”与所说对象构成奇妙关系。诗人玩语言玩得巧妙、玩得到家。

《当你舔到》这一首,我有看法。用这样“香艳”的场景选择表达对妇女的洞察、对生活疼痛的感受,怕不会得到读者的尊重,以至看出有“伪”在里头。我曾一口气写过四十多首色情诗。经验是不应该掩饰那种偷欢的心跳感。婚外缠绵予人的悲喜如果一味拔高反不可信。
再说一下德宏诗有的句子给我印象很深。像《流水》里,“卡住了一部分流水”,没完,还来一句“卡住了流水中的一部分时间”。棒!我推崇这样的想象力的追加深化,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穿透能力。

刘春潮:我喜欢《玻璃》、《流水》、《无所事事》。最后这首墓地里的诗人的“羞愧”,有很大的信息含量。但《玻璃》到后来写成《阳光幸福地震颤着》,容易流于一种写作惯性,如果真是,那是不负责任的。《早安》不好,形式很旧。我认为诗歌的真正技巧是隐藏技巧。像雷平阳的《背母亲下山》,实在,更有感觉。

卢卫平:德宏是第一次见面。(郑德宏:哦?我早就见过你几次了。)是啊?我谈谈感受吧。首先你的诗具备了“看见的能力”。维特根斯坦说过:看见眼前的事物有多么难。不管是口语的、是讲究修辞学院的,我们总要有新发现才写。一定把看不看得到新的东西作为诗歌阅读的关注点。尽管有词语拼接一类厉害的技巧,没有独到的“看见”是很难出诗意的。
再一个我重视叙事元素,诗歌叙事方面做到圆熟,要求很高。它是诗歌写作的源头。诗歌自然充满抒情性,但最好的抒情是叙述!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花间一壶酒”,还有杜甫白居易,叙事都太牛了。现在的“伪抒情”,有技巧却经不起细读。看看《长恨歌》、《琵琶行》,“杨家有女初长成……”,叙事展开多么精致。德宏的诗歌叙事性表达已经成熟,有认识高度,认真、用心。

第三是耐读性。很多诗第一次读见到闪光点,而内在功力欠缺。我这么说不是我就不欠缺。段子、口水和好诗的区别就是,它们有技巧却没张力,笑过了就完了,就算看两次也不会看第三次。而诗歌再三品读也会觉得没有穷尽所有的意思,不断地得到其他的解说、其他理解。若干年后返读还会有顿悟有进一步思考,诗里触及到一些共同的话题。像我到现在还是读不懂策兰,可多读几遍总是有感觉。这就是效果,有感觉就行。

有些语言实验,过后自己也搞不清。已经写了多年也仍然关注实验中,可以作为写作练习,不断吸纳,处在融入的过程中。

今天我们各自选出的这批诗,有不少共同感受。我想如果抹去作者名字,甚至可以说就像是两三个人写的。这并不可怕,有类似性可以理解。写诗多少都不要紧,有没有一句让人记住的才是问题。现在诗歌的淘汰周期很频繁,作品过了三年、甚至三个月还能让人记起都难。所以有人就做诗歌的概念,从命名上下手。都说90年代成名最快的是沈浩波,一夜间就让诗坛都知道了,里面有策划。

作为诗人,应该有野心有抱负,咬着牙努力学习。外国诗人60岁甚至80岁以后还能出不错的文本,一些大师60岁后才写出代表作。中国呢?60岁以后还能写的少。因为西方他有哲学背景,思想资源使得他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深邃。上帝、神、自然在起作用。米沃什、叶芝都是这样。我们却都在二三十岁就完成了自己。
真的诗人在年龄不小以后会产生焦虑,社交回去就努力读写,这里面当然有机缘在内。我把诗歌当事业,别的都是职业。一辈子的人生,我们的聪明才华,最后完成优秀诗人的使命。

我还建议诗人别那么早就写“墓志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现在讨论新诗百年我觉得太空。像唐诗宋词多久了?唐诗绝不止三百首,很可能淘汰了三十万首。今天有些人恨不得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的牌位。人不是过了百岁还有活着的?很多唐宋诗人都只见到他一两首诗,书上关于他们常常是写了生年,卒年就不知道了。他们却留下了一两首好诗。

老刀:卫平把诗歌当事业,有没有把诗歌当作情人的?

德宏我很熟,认识时间很长了。我把他这几首诗通读了一遍。喜欢《玻璃》、《岳阳楼》和《无所事事》。第二首《剃头匠》也不错。描写简单的生活而不皮相表面。他有叙事能力,能熟练地把自己的感受传达出来,让人懂他。有些人的诗就让我不懂,感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剃头匠》采用了一个客观描写的角度,读完才知道他是在写他的祖父。

好诗不完全是正面撞击的,白描、侧影、背影有时更轻巧自然,事半功倍。口语诗歌是抓取生活,但要抓出痕迹,抓出血痕!一般的接地气是不够的,要抓进泥土里。我看了这上面粥样写的感言,诗还真不是“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诗要“不期而遇”,要在意料之外。谈起悲悯,都知道是美德,诗歌都往这条路上挤,都把一些公认的美德再拿出来给人看,就俗了。

《无所事事》诗人躺在墓里,写出了心理落差和期待。
 
 
 
江湖海篇
 
夭折
 
老同学
和我谈起三十年前
淹死在
街心湖的另一位老同学
“再过一个月
她就要生宝宝了
捞出来时
我看到她的腹部
有小拳头
顶动的样子
但是
他们都装作没看见
我也没吭声”
  
青橄榄
 
半明半暗中,三个人
谈到存在不存在
谈到生死,物质暗物质
谈到宇宙边界外
有没有意想不到的景观
出门后楼道暗淡
一只蟑螂怪异地爬动
下意识一脚踩下
后悔油然而生。抬脚时
发现踩着的只是
一枚来路不明的青橄榄
 
我常空怀宏大事物
 
我把小狗托比
改名大地
深夜回家歪在躺椅
大地偎在脚边
我把大地揽在怀里
寻得闲暇
我帮大地洗澡
修剪毛发
给大地的伤口消毒包扎
劝大地叹息轻点
之后我把大地改名天空
再后改名大海
我把为大地所做的
重做一遍
 
江湖海:德宏这头炮打得太长,别人可不能这么长了吧。

我提交的是最近翻译出版的一本书。里面的诗是译者洪君植自行挑选的。我特别喜欢的是《我常空怀宏大事物》、《佛刀》、《地球饭桌》、《盲琴师》、《睡龙榻的收藏家》、《我的感动》、《别墅》这七首。书里有个“自序”是我的诗观。

我认为的好诗标准,诗人要在场,诗里有新东西。最好的诗既是叙事艺术,也是抒情艺术。哪怕像“小说诗”,也是要抒真情。学院派玩意象,同样要看他的真情。细节的捕捉,如卫平说的“看见”的能力,要看得准。个人经验契合进公共经验。个人立场体现公共的时代性。

我认为想象并不大于事实,语言不能大于诗意。有些铺张之作,看一遍吓人,看二遍一览无余,泛泛的风花雪月。要警惕单纯的公共经验,要立足于个人经验,打通公共经验。
叙述既不能太绕,在顺与不顺之间,在平中见不平,把握个性的气息。意象有很多,但看不到独特的构造。诗人一群一群的,办杂志,有趋同性。诗歌成为一种炫技。。

题材方面,其实我经历过看小学生现场作诗,现场拿到题目,真有可能出好诗。上次我女儿抽到“天空“,我就觉得她写得比我好。硬是通过学习,有时也能出好东西。但诗歌还是要靠积累、感悟。它不是打扮,而是打磨出来的!

诗歌还是有好坏之分。今天这里的,看春潮的《除夕夜话》,意在言外,想想又事实如此,得到一种心灵上的震动。老刀的《草地》,短而精;卫平的《玻璃清洁工》,高处、地处的对比很自然感人,百定安的《夜:八月十四日》也是。

朋友世宾总强调意象的“难度”,我倒觉得纯口语诗人让诗歌与生活直接相遇,显然难度更高,更难以模仿。我写了多年的泛抒情后转向口语,这并非只是写作方法的变化,是用怎样的世界观去观世界。拐弯抹角的意象,制造着阅读障碍,却又是公共经验的复述。

诗人应当博写、勤写,要勇敢。其中注意细节。你的父亲不是大家的父亲。

诗歌在世间发声,要创作更多空间,使用更多手段。但“口水诗”则是无节制的,没有难度。诗歌内在是有层次的。将口语诗写得足够优秀是可能的。

老刀:江湖海是伊沙《新诗典》的重要入选者,他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中。

粥样:先回应一下刚才春潮说的诗歌的真正技巧是无技巧。我还是觉得并不冲突,技巧玩得好可以帮助诗歌。

江湖海是个用诗歌做成的人。今天他给我们的“任务”最重,整整一本书。幸运的是,这书的前半本不是给我们看的,又正好上午利用等大家的整段时间,我把后半本基本看完了。我觉得这个译者还是有眼光的,挑选的诗大部分都不错,我只挑出13首大概弱一点。其余几十首都好,我尤其喜欢9首:《地球饭桌》、《宿命》、《睡龙榻的收藏家》、《借米》、《夭折》、《我的感动》、《乳房》、《马头山》、《带回整条道路》。

《收藏家》体现看到事物背后的诗人品质。龙床后面有那么多不堪入目的东西,这调动了写作者的想象。《饭桌》和《道路》都通过词语提升意象,把地上吃饭的大,化成了在地“球”上吃饭,佐证了湖海发言所说的口语诗的难度。《感动》就更是以小见大了。隐喻明显而宏大。而像《乳房》这样的,我命名为“轻诗歌”,想象奇巧很有意思。不一定非得首首都言简意深。另外一首《听课侧记》也类似。

当然最打动人的是《夭折》。那个本来有救的胎儿,人们都假装看不见。这里作者纯白描出来,隐意要谴责他们吗?不一定。他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坏人。当时一定都想,这很麻烦的。如果讲出实情,又得打119,不知耽不耽误,看当时情况来了救活的可能性也不知道有多少。活不了人家会怪你,活了以后又怎么办?我想我们自己遇到这事儿可能也只能这样。这就揭示了凡人很难除去的劣根性。就因为大家的劣根性,犹豫迟疑,导至很多不幸的事情不能得到挽救。(郑德宏:你是这样解读的?等下我说说我的。)

另外有意思的是《借米》,它正好可以和老刀的《关于母亲周利华》对读。两首都刻画了母亲忍受自家的贫穷也要倾尽所有接济他人。湖海描写母亲很冷静,通过怎样借米先表现她的生活智慧,到她借钱给人时,却是坦然的。惜墨如金就树立了一个感人形象。老刀描写母亲助人却用很多细笔,感情充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好诗的多样性、创作的多种可能。

湖海有几首诗可以更点到即止一些。《宿命》:“人说王命 /听起来像亡命”,后面这不用写出来,读者自会联想。《万一》最后的“是啊万一 / 太阳从…… ”,重复没必要。
将来出精品集,这一本前面可剔除的不多,后面连着有几首,当然只是我的看法。

很羡慕湖海这样随时出诗的日常状态,而且是常年保持的,羡慕你生了个这么有智巧的女儿。我甚至觉得我思考的“脑残体”,还可以从湖海的诗里学到不少。

江湖海:这本不是我的精品集,是洪君植挑的。(众:搞翻译的人经常会挑一些好翻的来译)。《夭折》这首我要说明一下。我是要表现一种人性的复杂。里面讲的真是我的老同学。那一个没想开跳了湖。医学上有说法:母亲死了,胎儿可存活17分钟。当时就是没人吭声。

刘春潮:粥样看来是很善于总结的。《夭折》是好诗,很典型,虽然这件事不经常发生。生命没有了,开始看得很重,往往多了就麻木了。另外《我常空怀宏大事物》这首,把小狗叫成天空大海等等。写诗的视角发现就是要与人不一样。题材没有选择禁区,万事万物,不择手段,无所不能构成题材。《夭折》这个事件像个符号,给人的除了沉重的感动,它还跨越了文本。我是反对硬给诗歌赋予什么责任的,却可以是无意中传达出来的。

卢卫平:湖海是老朋友,我还认识以前的“另一个”江湖海。搞诗会活动时就知道他是产量最高的汉语诗人之一。他曾经跟我说他一个月写诗279首,平均一天9首!产量大显示出创造力的可观,外国有的诗人产量就非常大,树立了地位。以前看过你的《星期八》,感觉今天你又有了大的提升。你以同样的写作方式还能得到提升,这很让人期待,期待想象力上的神来之笔。第二方面要强调原创性。意象派当初也是有原创性的。诗歌是对原创性有要求的最高的艺术样式。小说,风格相近的就行成流派。诗歌即使在流派中,也得有足够的创造力才行。第三作个提醒,名气足够了反而要谨慎。一天九首是不是可以只拿出一两首给人评判。这当然有策略技巧的考虑。

想起了传开说某个大师,不讲名字了,说自己的成名作是1969年到72年写的,以示当年起点很高,挤占诗歌史的山头。后来却发现当年的笔记本找不到诗稿。1969那还是贺敬之的时代,他已经写了“太阳血淋淋的头颅……。”,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有意的经营策划。

保持冲击力,创造性。现在有手机等平台,节奏快。还是可以稍稍节制些,不必连夜不睡地发,可以放一放。二十几岁可以宣泄不满,发豪言,什么贫穷是资源。写励志诗说贫穷是人生的积累,显示洞见。可贫穷就是贫穷!

要好好经营、打磨。这么海量的将来你出《江湖海诗三百首》,我看连伊沙也要靠边站。百定安:江湖海写的短诗,他每天发,我看过。他善于发现,找到“看见“的方式,有独特体验。其中多数很成熟,在结尾时戛然而止、在白描中有张力。诗歌可以叙事,可以抒情,还有冷抒情,不一定有意地用情。诗有诗歌的不能承受之轻。

我们的写作都有两面性,是双刃剑,要警觉重复和不那么好的那些,湖海是广东诗坛的“伟哥”,走个路都能弄几首,希望多多冷静打磨。

郑德宏:我喜欢《前妻》、《夭折》,体现人性的复杂。江湖海的诗歌读得进去,而且越读越有味。《夭折》谈的是三十年前的往事,叙述者发自内心。那个胎儿救不救和现在已经没关系了,只是我们读了还那么心寒。(百定安:这诗的标题好。)

老刀:这首诗并没去作道德批判。
湖海近期的诗歌风格和他以前的不一样,不执着于意象,大词没有了。这应该是得益于他的口语诗写作。好像有人对他有些微词,但诗歌就是需要真正放开,包括情感、思想、心灵各方面的放开。应该把视野打开,写出瞬间感受。全身心打开,全身都是眼睛,连内脏都是眼睛。你的诗里有很多东西。我特别注意的一是《夭折》、一是《前妻》,是难得的两首好诗。韩作荣先生曾讲过,真诚是对诗人写作的考验。

《前妻》描写离婚了的妻子对“我”已不是她丈夫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深刻、生动、真实。她的大胆敞露,流露出她在心灵深处还把离了婚的男人当老公。写出了情感的真善美,诗歌才经得起考验。湖海的创作量大,他的毛孔、心脏,所有的骨、肉都是诗歌的眼睛。物极必反,太多了也会导致有些作品简单化。而这两首,深入浅出,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另外有些作品就只是浅出,流于表面,参差不齐、有些随意。

写诗我的一个观点是消除自己预设诗意,诗意每个人都有。谁都知道人应该同情弱者,如果我们写诗,都往道德高地上靠,都用一种大家熟悉的腔调说话,诗又有什么意思?诗歌有一两个人来写就足够了。诗歌的美,诗歌的力量,诗歌之所以令人向往心动,是诗歌的异质性,好的诗歌总是节外生枝。父母爱孩子,大家都明白。多数人,多数时候是买糖给孩子吃,哄孩子开心,但还有一种爱是打孩子。打孩子绝对不是因为恨,也是出于爱。打得合情合理,会更让人动情。让人感觉更加真实。真实是诗歌的生命。
 

 
粥样篇
 
无题
 
昨天把那只羊牵到王师傅家
他已起来  把刀磨好  靠进小羊
今天把这只羊牵到李师傅家
他还睡着  刀还浸在水里
 
凝望婴儿
 
无论好人  还是恶棍  凝望婴儿的时候
    都有一瞬间体验到  藏匿的良心
婴儿原初的面孔  是否多么契合
    最简单的理想?
 
经过凝望  换来了内在的甜蜜  与安静
但如你能观察到  他们在每一瞬间
    竟都正老去  你又
                      怎能忍心?
 
尤其不要直视他们  黑色的眼睛
纵使最不尖刻的一瞥  也将给他们以伤害
难道不记得了吗?  你之所以变成
    现在这副样子  还不是因为
当你在原初的襁褓里  被成年人
                    这样看过?
 
散章
 
身上流血  眼里流泪  碗里喝酒
身上流酒  眼里流血  碗里喝泪
身上流泪  眼里流酒  碗里…… 喝……
 
粥样:结识新的同好,重逢老友,真是珍贵神奇的缘分。这样形式的讨论,拳拳到肉,我觉得老刀组织这样的活动很好很实在。

十几年前看到一名叫蓝天的诗人的诗集《自然的王》,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里面的诗不大懂,反而是前言后记一直打动我。像他写道:无法解脱,到临死之前才会飞。

创作之于我,是挖空心思和不期而遇的纠缠表演。二十多年来,在自封的诗人樊笼中,和与生俱来的懒惰脾性搏斗,写下的东西大部分令我汗颜,少部分供不长时间的自我陶醉。我只收拾着自己渺小的生命信息,提取可能。更多时只是一点数着空有的消耗,自怨自艾如同大荒山下那块补天所剩的顽石。

好诗是多样的。反之,坏诗也坏得各有千秋。

每晚梦境一呈现便逃散,偶尔捕捉残余,思量起来贻笑大方。诗歌一定超越梦幻,那一鳞半爪,是源自异次元空间的神来之笔,建筑平行于现实的异世界。当然,其他的艺术门类也走不脱立功于此,可我都不会。对于我,也许写诗不无取巧。

逃避做家务,不愿意每天一睁眼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安排好了。棋谱、哲学散论、诗歌、足球报,又捞又洗。理不顺的先后秩序又像是别有用心?

谁没有能力消化我。不是他的错,希望也不是我的。超过别人不去奢望,问题是好像超越自己也难。惭愧我的东西只有很少人看过。因为心魔所致困厄不少,得尊重它们,等待下一个变化,相信它们会补偿我不时得来小小的喜乐。

看路人的步态,其实男女美丑都迈得差不多,只因为心里的小九九,放大差别。小九九害人,有时利人。
气息决定着分行伸缩。本力要调得出,外力需借得到,而“用意不用力”也可以是懈怠拖延的借口?到底什么是先哲嘴里的“无用之用”?

我不去看钟表以便知道现在几点,我不去搞明白“理解”和“误解”的差别。坐车来,想不通明明在城市北郊,怎么偏叫“南湖”。到达前一个站,明明同样的大街高楼,怎么地名是“榕树头”?不解多有味儿,对于诗人来说。

有的追求很昂贵,但诗歌不。它喜欢盯着你,看你还有啥能耐。下棋最忌粗心大意,昨天走在寻欢路上时,突然惊觉这毛病对于诗歌还挺不错。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东西真的那么的少。在不绝如缕的分泌物中,有时突然截获一点,求盼大气象。

如果诗人是棋手,那么和他对弈的是广漠的时空。如何在铁定败局中寻找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总憧憬诗如泉涌的状态,渴求大气象,可一个接一个的困惑、困顿堵塞着它。少有的几次,高潮又要来临,冥冥总判我“通不过”而就此早泄般止步。于是我偏爱描绘一些精神的褶皱,偶尔手底出活儿,最好是无悲无喜,丢它一声叹息……

可否先写出再花功夫琢磨它是什么意思?好听不好听,要“动”听。

说早了呀,风烛残年。我斟酌着、等待和挑选我的时间,在周而复始的慢度调整中,它分秒走过。我也亡命徒式地竭尽词汇量去占领空间,在虚妄游戏中神驰目眩,妙招与败笔纷至沓来,不沾酒的人一醉方休。回到现实,该庆幸还有立锥之地。作为失败者我不知道运程将把我带向哪里。我的脑残,有意思在我有兴趣知道无知而终日忧天将倾的杞人会写出
什么玩意儿来。

是不是由于内心脆弱所以更需要书写宏大诗篇来补偿?太多事想不通,不想了。不扭曲地改变,既已如此。不去想怎样最终完成自己,既已如此。不纠缠于让生命在世间留痕是否重要,既已如此。

我选出这十首诗早期和近期的各半。头两首我自觉到今天也难超过,我挺自豪那时就能冷静成那样又激情成那样。选《断流》是要表白我本人并不排斥主旋律写作,颂歌、悼歌都不能空喊,需要修炼诗歌的功力。《穷凶极恶》是有一次老刀讲到坏人也有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以写一写。我就着当时很轰动的美国电影院屠杀事件,做了这样的尝试。《读奥义书》是朋友梅老邪创了句式重复的老邪体,让我支持。几个人让我写“打飞机”,我写完就觉得再来点正经的吧,就写了一首下棋,一首这个。《如果疼痛》是在我每一两年都要发
作的痛风病(主要是左脚拇趾)时一种特异状态下的果实,我倾心于这种体现类似诗歌极限的状态。

《无题》我着重说一下,它是我心目中的“脑残体”,今天这样可能晚死半小时,但和早死半小时其实是一样的。弱者的可悲宿命突然间给我这样的撞击。

刘春潮:粥样的诗,像《疼痛》这样的可以称作是诗歌摇滚。有的人作语言实验,把文字排成像一堵墙。可我喜欢的是民谣。它体现出一种力量感。另外你好像喜欢设问,里面的东西太多。反而是杀羊的《无题》、《散章》这样的我更关注。

卢卫平:粥样认识有十几二十年了,不知道他撂了工作不干吃什么。刚才一问才知道他的房子算解决了,那其他的……反正不求山珍海味,一碗河粉吃着照样能过。

诗人为了进入某种状态,有的会有意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甚至故意搞得乱七八糟,打破日常的平衡。在来的路上还和春潮提起,先是纳闷“粥样”这个名字是怎么起的?知道他还是因为那首《不要惊醒路边小睡的劳动者》。

我感觉他写诗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强调实验性,从他的空格、断句可以看出。现在写诗都不再缩两格。有种形式是干脆不分行,搞成一个方块。诗歌是特别允许实验的。比如写树,还有排列成树的模样。这可以说是一种“观念性写作”,如果是大师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问题是写作过程中会不会突破原先的预设。莫言一下写一万字,多是写作过程的迸发,和原本的预设不一样。我觉得这种方式很难。可以每一句都很好,却有句无篇,而这个整体作者自己也说不清。创作时内在的节奏要清晰。

像谁写了一首《潘家园》,就是语言实验。潘家园里上万的旧货,每样都可写出两三句。这不存在好坏,但要尽量让人无可挑剔。有的人可以一句写出四十多行,早年还有首《万展花灯》关键诗句里面要有思辨能力。我想起海上的诗。

百定安:粥样的探索注重形式,但太密集,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板结需要疏通,以免力度阻碍了阅读。短制作能成的就不要硬拉,情绪不一定一下发挥到极致,其中要有递进、反复,有静思。观念性的东西别太强,需要自然生发,而你这里我看很多是受朋友的影响。创作要像心里想的美人突然邂逅,出乎意料。我翻译过金斯堡的诗,其中那首《美国》可以看一看。它真的触及、融合到美国的许多侧面。

老刀:粥样是诗歌赤子,有时写得很怪异、思辨。我其实更喜欢他平常一些、不太紧的那些诗,从简单的生活中来。你那首《名词解释》,把按摩小妹想象成妈妈、姐姐。化掉人与人间本来的一些不怀好意,显得真实。这里的《无题》一首,我想改成“昨天把那只羊牵到王师傅家 / 他已起来”,“今天把这只羊又牵到王师傅家 / 他还睡着。”同一个屠夫,令两只羊的遭遇因此有了差别,可小差别还是改变不了宿命,这才有意思。不然昨天王师傅今天李师傅,有什么意思嘛。

江湖海:记得七年前粥样和北海到过我那里,当时还有荡子、冯楚。粥样诗歌内容丰富,有修养,功底扎实。他的《疼痛》我上午还真的全看了,但更喜欢《无题》。《散章》的形式感有内容、有张力。诗歌高蹈的神性写作也需要接地气,由日常生活生发出来,不断调整。

百定安:轻重选择,有时选择轻比重更不容易。 

郑德宏:粥样的《凝望婴儿》我早年就很喜欢,诗人有赤子之心才会关注不要去伤害纯净的脸庞。他这诗歌的排列有美感、更突出重点。可现在谁还这样缩进两格的,已不时兴了。

 
 
刘春潮篇
 
事实如此
 
一座山
一个村庄
一罐酒
一窗烛火
一地月光
一些锄禾日当午的想法
这或许只是你
一首诗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
在我的家乡
 
云南临沧
这可能是
一个人的
一生
 
除夕夜话
 
面对一盆灰烬
 
父亲和我的夜话
像空中渐渐暗淡的烟花
已经到了尾声
他安祥的躺在摇椅上
手中的酒瓶滑落一旁
嘴角露出难得一见的微笑
我把外衣轻轻盖在他身上
突发一个极不孝顺的想法
我希望父亲就这样睡去
永远都不要醒来
 
陪母亲散步 
 
母亲的双腿中过风  
走路很慢  
我牵着她的手  
像小时候她牵着我  
 
她叫我在一个加油站旁停下  
说 还记得吗  
这是我们以前的茶厂  
声音很小  像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们默默地向前走  
兜了一大圈 再次回到那个加油站 
母亲又说 还记得吗
这是我们以前的茶厂  
 
这时我看到母亲眼中的泪花  
但我没急于帮她擦拭  
我在等她  
把想要说的话全都哭出来 
 
刘春潮:我本行是当画家的,从绘画里得到启示,当然不一定全作用到文字上。关于中国新诗的评价标准,可以借鉴艺术。我在《美术观察》上的文章就谈的是“中国艺术价值的建设”。第一要个性高度。卢卫平说这里的诗隐去名字好像就是两三个人写的,那就可悲了。每个人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独特性。诗文本好比绘画,形象、色彩,怎样把握布局。个性化很难。

第二要有技法高度,要由技巧引导写作,情感推动个体,进而形成群体共识。

第三是所处的学术高度。像我就要看清自己写作从中山市到广东到全国的位置。讲新诗百年,它有过哪些高潮,那些断落,如何规范。

诗歌的“爱”,很老土,可它就是讲真和爱。创作的出发点要真,不真不写。作为诗人,对诗歌以外的没任何要求。无用的最有用。思维是越深越好,而这个世界有病。像西篱说的,

真诚度到哪里,诗歌就到哪里。

卢卫平:和春潮很熟悉,他在省作协的作品研讨会就是我主持的。叶延滨讲过地域对创作的影响。春潮来自云南临沧。我知道云南有彝族,好像是巫气很重,外人很难理解。小时候的成长背景、经验会给日后的创作带来很深的烙印。春潮创作定位准确,表面简单节制。粥样就节制不够。表面单一,而内在却不是轻易就能理解把握的,像公孙大娘舞剑器,像太极内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春潮写故乡、写前女友,都见功力,体现对诗歌语言的内在把握。他的专业画画,成就更大。他应该是广东画家中最好的诗人。别的画家也许也有写诗的,目前还没有看到。也有先写诗转去画画的,芒克、多多。画得怎么样,不评论,春潮是正儿八经的。

诗歌有一定高度,我想产量也不能放松。虽然不像江湖海,至少一年三十首,一个月有多少?用产量保证质量。当年舒婷可以二十年不写,现在不行了,如今变化太快。所谓“江湖地位”,主观上不在意,却是客观存在。要更多的创作。

百定安:今天是第一次和春潮见面。感觉他的诗已经到了白话诗、口语诗的一个高度。白描得凝重。我喜欢前面几首,简短直白却有味道。既有铺陈又有节制。节制体现出成熟的高度。

老刀:春潮语言的节制有刀削斧劈的效果。里面没有太多肥腻的东西,都是筋骨。语句没有太多过渡衔接,一笔勾过,令人欣喜。像《事实如此》、《除夕夜话》、《陪母亲散步》,还读过你那首写鸟的(春潮:这里没选。)重要的是真诚。(百定安:而且落点都很好。江湖海:很打动人。)

《除夕夜话》里的“不孝”,表达了一种复杂而又单纯的精神境界。里面有太多的思考和感动。几千年来,不好是以表面的讨好,来衡量孝的程度,往往掩盖了真诚的重要性。“我希望父亲”“永远不要醒来”,也就是希望他“死”,其实希望的是从困苦中解脱,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思考由读者完成。诗人在平时勤思索,激动时不再去想文本,该如何写,抵达一种“空”。

江湖海:春潮的诗在平实中有新意。像《事实如此》就是用很独特的角度点出偏远地区的人的“一生”。第二他的诗歌有言语之外的意蕴。第三,我能感觉到他的诗里有油画的画面感。《除夕》一首我不去过度阐释,就是感觉,看“嘴角露出难得一见的微笑”,那画面的质感多么鲜明。

百定安:这些作品体现出一种精神,是体内自然流出的,不是刻意的。

郑德宏:春潮现在和我很熟,作为画家他内敛狂放,又不情绪化。我觉得诗歌比画要精深一点,(老刀:它只能借助抽象的语言。)它可以没有痕迹地与诗意不谋而合。(老刀:我所说就是“邂逅”。)

粥样:和春潮初次相识,印象更深的是他刚才的说话。敢言,而且一听就觉得有启发。许多诗我都喜欢。《事实如此》从我的阅读角度,觉得它用对比手法拓广了人世的空间,以两类人群的格格不入制造碰撞。“一生”的点出,以小见大,提升诗人的品质。

想提一下《白凉鞋》。一行行读下来,读者才发现诗人的妹妹已故去,越读发现越多,是伤感而奇妙的心理体验。

大家体验诗歌的生活化,但形而上的、观念的东西很难绝对排斥。《对云和投影的简单描述》将思绪引申,是应赞许的。只是“云”和“思想”之间的牵连可以写得更充分一些,不然怕显得突兀。

最后,反过来讲,我主张读者能自己总结的东西,一般诗人不需自己说出来。《在故乡和异乡之间的沉默》里面“我只能永远以异乡人的身份……”两行,或许简单地“我只能沉默”就行了。

老刀提的对“不孝”的刻画是一种心理的即时特异表现。我理解作者想父亲“永远都不要醒来”也许是希望父亲就这样睡着,永远休息,又并没有真的逝世,他还拥有着他的父亲。《除夕》和典裘沽酒的《重阳节》作个对照。那首是写诗人火气差点拿椅子砸他的母亲,在关键的时候偏开了。这类的念头是人精神状况的瞬间出离。春潮的作品舒缓,典裘的急骤,营造出不同的效果。
 
 
 
卢卫平篇
 
父亲的火车
 
父亲七十岁了,一个人
住在乡下。每次打电话
我都对父亲说,年岁大了
一个人孤单,到城里住热闹
父亲说,乡下通火车了
每晚都有火车从村头路过
清明节,我回老家给母亲修坟
陪父亲住了一夜
在细雨中听父亲讲村里的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
过十二点了,父亲说
火车快要来了,不到五分钟
我就听见火车的的汽笛
翻山越岭,抵达泡桐树掩遮的村庄
父亲说,今夜的汽笛
好像比往常拉得长
父亲说这句话时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脸上的表情是要挽留住什么
十五瓦的灯光把父亲的背影
印在斑驳的墙上。窗外,雨在淅沥
我眼睛湿润,从那长长的汽笛
听见火车在旷野的孤独
和火车远去后
村庄与父亲的孤单
 
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
 
它们肯定不是一棵树上的
但它们都是苹果
这足够使它们团结
身子挨着身子 相互取暖 相互芬芳
它们不像榴莲 自己臭不可闻
还长出一身恶刺 防着别人
我老远就看见它们在微笑
等我走近 它们的脸都红了
是乡下少女那种低头的红
不像水蜜桃 红得轻佻
不像草莓 红得有一股子腥气
它们是最干净最健康的水果
它们是善良的水果
它们当中最优秀的总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
接受城市的挑选
它们是苹果中的幸运者骄傲者
有多少苹果一生不曾进城
快过年了 我从它们中挑几个最想家的
带回老家 让它们去看看
大雪纷飞中白发苍苍的爹娘
         
玻璃清洁工
 
比一只蜘蛛小
比一只蚊子大
我只能把他们看成是苍蝇
吸附在摩天大楼上
玻璃的光亮
映衬着他们的黑暗
更准确的说法是
他们的黑暗使玻璃明亮
我不会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绑着他们的绳索
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脱
在上下班的路上
我看见他们
只反反复复有一个疑问
最底层的生活
怎么要到那么高的地方
才能挣回
 
卢卫平:前一阵《民族文学》有意把一批诗歌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我写了自己的诗观,在这里介绍一下。我觉得诗歌是“骑马找马”,骑一匹马找另一匹马,骑着日常生活的马,寻找陌生的马,那匹多义、丰富、复杂的马。口语诗也是有意象的,它更像是逆风飞扬。诗人要在词语里找这马的线索、证据,诗人就是“吃饱了撑的”。

第二条:“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的论题。在诗人眼里,白马可以是马,也可以不是马。我们可以对事物重新命名。白马是不是马,要看诗人的感觉。   

第三,诗人有“指鹿为马”的特权。诗歌是天空与大地的对话。

这几条观点是不是成立,别人是否接受,请读者验证。我以前多谈诗歌的日常性,这也只是换个说法。

我写诗从1985年就开始了。向卫国说我出道早,但一直没火。我对日常性很关注、重视。也曾经受曼捷施塔姆的影响。而写意象的诗歌其实容易复制,像“布满天空的黄金在舞蹈”那类。日常性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公共经验,回头又汇合成公共经验。

平民写作、底层写作一度泛滥。一次深圳红海的会议上,有人说我是中国“第一打工诗人”,我当场就拍桌子不同意。按这种逻辑,那如果我写几首有关妓女的诗,我又成什么了?原创性是不可复制的。杨克曾在看了我的《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后和我讨论过现代诗该怎么写。它需要特别下功夫,找角度。像《父亲的火车》,那笃定是个人经验,不可复制,否则文本的价值意义一定大打折扣。

近年我的创造力下降了,但还在做一件有“野心”的工作。现在诗坛也在讨论的“截句”,三行为一“截”,已经写了八百多截,现在就看是写够一千零一截还是一千零八截。但丁的《神曲》也三行体,三百三十三组再加个序,整整一千。我的截句描写式、抒情式、描写式占多。计划明年出版。(江湖海:形式很重要。)

我对诗歌一直在思考。这一生说不出五百条真理,也希望能说出五十条。

百定安:卫平的写作理念很清晰。对这样的人就没什么可多说的了。记得你那首“砍伐树木”的,(《在深圳谈一条河流的治理》),表述清晰,很不错。

老刀:卫平是老哥们儿了,在诗界有影响力。他写的是生活,但不是把生活用语言来诗化,而是用语言、用口语去生活,与生活邂逅。日常生活的非神性,更显得有难度。

百定安:对新诗有革命意义的作品,人们可能记不住句子,但会记住有过这样的诗。

老刀:白话文不应该偏向高蹈,应该把神请回或拉回生活。百姓就是神,我们平起平坐。我们应该朝下“仰”望,去理解底层人的意义。

郑德宏:卢卫平的《苹果》很早就读到,现在也常常读到他的诗。他有很多诗歌经验,关于“马”的三个说法显出他的理智。诗歌真的需要创造性。苹果那样的诗现在很多人会写。

可卢卫平那时写出来了是“真”苹果,现在再这样写就成了复制。从《石头和水》里可以读到疏离的情感,这种诗控制不好容易出偏。要很精确,石头砸水也要会砸才行。

江湖海:卫平兄认识多年了。他的诗很有灵气,功底扎实,态度很真诚。很喜欢他关于父母的几首。

粥样:卫平是写生活的一个大家。这组诗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分离》。诗人和被他啃过的骨头对话。这是我所推崇的看到、想到事物的背后,这里空间很大。《石头和水》是我偏好的沉思型的作品,它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事相的感悟交糅在一起。“看着即将分离的人说着海枯石烂”,这属不属于卫平兄刚才说的今生要创的五十条真理之一啊?精妙的思辨提振了写实的鲜活。

但有些道理的宣讲,俗常了,要节制。我研究脑残体,它就是回避讲大道理的。不是脑残体的诗歌同样不应作宣讲。像“盲人说,坚持信仰 / 就有不灭的星在内心闪耀”(《在命运的暮色中》)、“最低层的生活 / 怎么要到那么高的地方 / 才能挣回”(《玻璃清洁工》),太过直白,反为不美。当然,也可能是卫平早年作品。

很期待早日看到卫平的截句集,规模这么大,令人咂舌。

卢卫平:《石头》这首是我不久前写的,当时读的人反映还不错。
江湖海:还是觉得卫平的诗意捕捉能力强,内在张力够,尤其这首《玻璃清洁工》。
 
 

百定安篇
 
不语
 
父亲死的时候,我哭了几声
他冷冷地躺着没有说话
我贴着他脸颊没有说话。
父亲出殡时,我哭了几声
他跟我走着没有说话
我送他到墓地没有说话。
四月我踩着春天去看父亲
他和墓碑薄薄地站着没有说话
我烧香磕头但没有说话。
该说些什么呢,父亲?
我是你的儿子。
 
拆字先生
 
靓女,人要学会低头
这就是“命”
(他在地上比划着):



哦,可是,大师,那些
一朝富贵的人
都反过来看“命”:



 
胡志明站在胡志明市政广场上
 
胡志明站在胡志明市政广场上
百定安站在胡志明市政广场上
我比这个红小兵时代就
熟悉如家人的老头
矮了
一个
基座
 
百定安:大家的口才真好。我那份是叫办公室打的,挑了这几个月写的。
 
我认为诗的好坏,不一定在于口语与否,要看怎么写,看质地。我是62年的,在这里算老哥了。经历过各种洗脑,已经波澜不惊了。关于诗歌活动,我在情绪上是有的,但很少参与。我偏爱浅白一些的,白描式。我有美术书法的爱好,还有搞翻译的意向,会受影响。口语诗歌发展了不长的时间,评价没把握,感到难度大,表层之下还是有隐喻。
 
我通过写作退回过去。不同层次的人有阅读妥协。诗歌是有思想的,可冥想的,但最终要落到真情实感。诗风变化,永远需要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名词,写出了有好的,有不那么好的,都落实到感情上去。我们那个年代对苦难的记忆和现在的小孩很不一样。
 
江湖海:真善美是始终需要的。
 
粥样:
百老师您提到冥想,这方面我想我们有共同语言。写作希望写出精神气象。像《到医院看望中风的老侄子》,里面有深深的情怀,再读才发现别具深意。百定安描写的场景往往容量很大,具有沧桑感。有时又观察入微。《我看到一只蚂蚁爬上三楼高的树顶》最后“我没有理由叫停它 / 让它再豪迈些”,打破人和动物的界限,对小动物用大词,很有意趣。《轻曼的月光:想。起詹姆斯·赖特》里面“佣人靠着尖锐的墙角打电话”,观察力强,惟妙惟肖。

“沉默是父子最好的对话”这个诗题,似乎讲得太多了点,直接叫“对话”,也许更言简意赅一些?
 
卢卫平:百定安有河南人的狡猾,这种狡猾其实是一种大智慧。看他的短诗,那种词语组合,体现出他的态度,像用了一百年的心思那样气定神闲。我想到了另一个名字相近的诗人。(江湖海:白炳安,肇庆的。)从阅读还是鉴赏的角度,都喜欢百定安的诗,有不同经验的人体会就不同。它们往往生发在不经意间,确实经过了时间的积淀。每首诗都耐读,有到了一定境界的程度。
 
尤其你的“拆字诗”,可以搞成大组诗。拆它五六十个字,把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字,拆一遍。

刘春潮:有过“说文解字”,诗歌形式的没有。百定安的诗淡定从容,像钢铁淬火以后,坦荡,不紧不慢。另外想问一下,你《拆字先生》里“命”字的双引号怎么是反的?有意安排的吗?(百定安:那肯定是打错了。)其实有意这样反着更有意思。
 
江湖海:百老师是个多面手。在东莞诗人访谈里他打头。在网上已经有一千多人看。很多我看到的他的诗这里没选。他的诗歌有创新性,不断突破求变,有的进行陌生化处理,又不是不知所云,而是很新奇。像《拆字先生》就是没法复制的。《铁屑》以小见大。《蚂蚁》则是有品质的。
 
郑德宏:今天第一次见到百老师,不过方舟常提起您。您很敦厚,慈祥善良。喜欢那孤独的《蚂蚁》写得节制,有悲悯情怀,而且观察得很仔细。
 
老刀:老百以前见过三次,今天是第四次。认识很短时间,也可以说很长,在微信圈里天天见面。他的诗有股下沉的力,应该和生命的高度有关。他的诗有一种悲悯,叫向下“仰”望。社会需要这样,如果是一个官员,更应该俯瞰。大家说你是多面手,多种艺术元素往里面注入。
 
刚才你说你感到自己在往后退了,这没有关系。像树枝、射箭的弓,都是在不断弯曲的过程中产生力量。跳高跳远都要助跑发力才能向前冲。诗人不自恋才能写得更好,要有反思精神。

《对话》通篇几乎没有用形容词,写得非常节制。(粥样:我就看到用“薄薄的”形容父亲和墓碑,却是点穴的一笔。)
 
一些诗可以适当修改。《窗台上的花瓶》写到“最后的一朵懒得动弹”,不如改成“开着开着就不开了”,用状态描写取代直接说“懒”的主观,会更传神一些。

 
 
老刀篇
 
下辈子
 
如果可以选择
下辈子
我愿意做一只蚂蚁
做一只蚂蚁多好
一条缝隙就可以是我的家园
一颗小树就可以是我的祖国
不能做牛,不能做马,不能做青蛙
读过一首诗后
我发现最不能做的是狗
一条狗
可以被主人随意捕杀
被捅上一刀之后
狗可以挣脱,可以逃跑,可以远走他乡
一条狗,你说它又能逃到哪儿去呢
一条狗,逃到你的家乡是野狗
逃到我的家乡是丧门之犬
怎么也逃脱不出狗的命运
你看,那条被捅杀了一刀的狗
它挣脱了
在村子里,它一边逃跑,一边痛苦地叫喊
仿佛有根无形的绳索把它往回拉
它跑着跑着放慢了脚步
跑着跑着又回到了村庄
朝一只手
藏在背后的主人又摇起了尾巴
 
草地
 
我学着民工的模样躺了下去
这时,一群蚊子嗡过来盯在我的脸上
我明白了,民工睡在这儿的时候
为什么不断抽打自己嘴巴
 
骗子
 
这时候,
怎么看你都是一只损坏了的骗子。
将你说出来,上帝将成为一个问题。
不说出来,我将成为另一个问题。
这时候,人品通常会有饥饿之感。
因为日薄西山。
不妨直接告诉你,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脏的人。
你所到之处我必须及时清洗。
你没有去过的地方就很好,脏得非常自然。
你从上面下面,
要给我安装一个出厂之前就坏了的部件。
我只好按照三七二十六的口诀感恩。
失望的眼神啊,
你不能过分地要求一头被抽走了胆汁的熊。
除了笼子外面的食物,
他平静的内心,沉睡着一座痛苦的火山。
亲爱的朋友啊,请不要再相信我,
我言不由衷,
我的身体里跳动着一个坏了的部件。
 
老刀:轮到我是最后了,阐述一下我的诗观。我认为真实是诗歌的“天”。不真的不敢写。我写《关于父亲万伟明》,写狗(《下辈子》)都是基于真实的感受。
 
第二是异质性。比如你妈妈给你做了一桌好吃的,和你妈给了你两巴掌。后面这一击既是真的,又是非同寻常的,是异质的。
 
第三,江湖海的《夭折》对事件却不作责备,春潮的《除夕》希望父亲睡去别醒来,这些例子反映了诗歌需要选择视角。(百定安:打破词语惯性)
 
总结起来,诗歌的天时是真实,地利是异质,而视角构成了人和。
   
接下来就听朋友们批评吧。
 
百定安:已经很明晰的东西就没法多说了。
 
粥样:在座的我最熟悉的算是老刀了。97年经我的诗歌老师介绍认识了他,过后十几年都交往不多,直到2012年开始探索“脑残体”才密切起来。这真是很奇妙的。平常观察老刀,看他品评诗歌,这个也说不好,那个也说差,可看他的作品,他却把自己放得那么低,总在反省、反省,似乎老刀性格是分裂的!
 
老刀的乡土、草根性不用多说了,此外他还有其他特质。像《草地》,就利用了词语的歧义。民工的动作确实像是在抽自己嘴巴,而这“抽”,真实情况是赶蚊子。几行字描写一种悖拗的感受,应该是包含了刀兄所言的真实、异质和视角三者了吧。
 
《骗子》,很棒的脑残体。我理解的脑残就是一句句读下来,真琢磨不透他全篇是讲什么,可感觉上又不是完全不知所云,隐约又抓住了一些东西。诗里这个“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后面有跳成了讲熊。“一只损坏了的骗子”、“人品通常会有饥饿之感”、“脏的非常自然”、“三七二十六”,这些词汇真实到拍破脑袋也想不到。全诗像是“我”在发泄一些委屈,又很不清楚,给我一种当年看湖南作家残雪小说的怪异感。
 
刚才你又脱口而出“向下仰望”,又多了个老刀式妙词,独特而传神。

回到本真的老刀,他写实性作品用语的鲜活值得称道。父亲组诗里“还有一颗(牙)吃过饭就不见了”。他又是细节描写高手。关于母亲的写她“用手背摸了摸白菜帮子”!手背怎么“摸”呢?可这语病在诗歌里恰恰是允许的,增色的。父亲诗第五,全节乡村老家场景,最后带出一句“还有广州的疼痛”,一下把场域丰富化了,拉开景深,这是很艺术的。

这里的诗多是你早年的,最近的一些佳作没有选来?像《重访杜临观》那一些。

希望刀兄立足草根而探索、进取不止!

刘春潮:老刀、卢卫平是大诗人。老刀对诗歌有整体宏观的把握,格局大。理论和文本有错位的地方也是自然的。

郑德宏:读老刀写父母亲的组诗,感到悲凉,又感受到光亮、温情。像《恶之花》,其中有大善。

百定安:各种因素综合贯穿。

江湖海:我和老刀打交道多年,我们看同一场世界杯足球比赛,他在广州的家里,我在惠州的家里,我们用手机发短信互相论球,又隔空一起干杯喝啤酒。我认可他的写作。他是掌握了好诗秘密的人,读他的句子很舒服。世中人、江晓原出他的那本书—— 《三七二十六》里面有很多精品。

关于脑残,当年东荡子叫我也参加一下。可是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我女儿写的诗,我岳母是大学老师,都不知道她写的什么,说那完全不正常。像“用电脑搜索很好的树叶给爸爸”。诗本来就是障碍文本,存在于阻隔、错位里边。不是正常思维。

老刀:受一位搞古玩朋友的影响,我写过一首金丝楠木的诗。大家可能不知道,最好的金丝楠木,不是光滑笔直的金丝楠木,是树疙瘩多的金丝楠木,疙瘩是树受过的伤,每一个疙瘩里,都有好看的木纹,所以伤痕是最美的。

百定安:树皮破了结疤,那疙瘩是伤口。

卢卫平:好像菠萝蜜也是这样长出来的。

江湖海:老刀关于父母的组诗直写得真诚。《草地》能感到民工的倦困。

刘春潮:老刀有“泥性”,诗、人合一。而且他有个杀手锏 — 替人改诗。

卢卫平:老刀的诗看了多年,好像有待大的变化?

粥样:老刀你没把《三七二十六》送他一本。

卢卫平:我们都要在定数、套路中实验、探索。我的叙述方式也是有所改变的。博尔赫斯说过:不写坏诗,成不了大师。不要怕失败,重要的是再写几十年,起码写到七十几。
 
老刀:今天讨论得非常好,到骨到肉,都怀着一颗对诗歌的赤子之心。整整一个下午的讨论,中间连休息没有,都这么晚了,早过了正常的下班时间,别的不多说了,大家去吃饭吧,感谢各位。
 
 
粥样记录整理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七日,南湖
 
 
来源:南湖诗歌论坛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