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面孔
2017-02-08 14:26:18
作者:纳兰
现代性的面孔
——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组诗)
纳兰/文
“先锋性”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之一,在马休·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曾这样写道,诗人应该努力成为先知,达至未知的领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因而诗歌是超前的,要求诗人有新的东西——思想和形式。先锋派不再是指某一流派,而是指所有的新流派,对过去的拒斥和对新事物的崇拜决定了这些新流派的美学纲领。新颖性往往是在彻底破坏传统的过程中获得的:“破坏即创造”。在李成恩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一组诗歌中,她孤身进入一种虚构的文化语境中,仿佛将自己的灵魂注入虚幻的《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使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有了当下性的言说、心境和意义。这种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以身犯险”和“回溯”,无疑是一种拓宽写作题材和范围的有益尝试,一位达至“未知领域”的先行者,她以一种不断试验和尝试的积极态度,达至“到陌生处”和“看到不可见之物,听到不可听之物”的诗歌目的。如果说新颖性是在破坏传统中获得的,那么李成恩属于是在潜入、梳理和重构传统的过程中,获取了她的诗歌的“新颖性”,不提及现实,而是力图——有时做到——重新创造现实,这使得诗人李成恩的现代性的先锋面孔,得以清晰而具体起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个组诗的题目也体现着诗人李成恩的诗歌美学,即以一种独钓寒江雪的决绝,不断添加构成诗歌之体、之魂的元素,扩大诗歌的丰富性。从外在来说,添加“柴薪”来烧旺烈火,从内在来说,那是不断刮起的内心风暴,以“烹”来挖掘和迫使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思得以呈现。
据李成恩坦言,这组诗是她重读《红楼梦》写的金陵十二钗。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每一次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诗人李成恩为什么重读《红楼梦》?在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中,罗列出了一些理由,如: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她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他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综上所诉,李成恩似乎在重读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并发散出独属于她个人的气息和现实中的状态或存在的领悟。
艾略特说,“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发生的新东西。”。在这组诗歌中,李成恩将自己的自觉和思考,集中在林黛玉、薛宝钗等身上,产生出一种小说的人物变成诗歌的人物的转换,或者说,一种“虚构的真实”的感受。“咳血的专业户”,高度凝练和诗意的概括,使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让人有种新的感受;“雪落在妹妹的肩胛骨上,粗糙的锄头压在妹妹的肩胛骨上”,“雪”和“锄头”这两个词各自携带的轻盈和负重感,产生出一种“始于文字,而终于视觉形象”的张力和落差之美。李成恩的诗歌技艺使人物形象变得清晰、可感和逼真,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人物再造”。
如是我闻,“每一世界,化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在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似乎每一个人物又是诗人自己的分身。“独守空房的专家”的薛宝钗,“时间的深宫依然有你坚守”的元春,“耳光的响亮应证了玫瑰花的诨名”的探春,等等。
在《史湘云》一诗中,提到,“按《世说新语》生活/魏晋风度标准/如今可失传了”,无论是《世说新语》,还是魏晋风度,呈现的都是一种放浪形骸,本真自我的自由生活。而“失传”一词,揭示了一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丧失。使我想到了那句,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魏晋风度标准的失传,也有一种从梦里往外跳伞的清醒和阵痛。诗人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秩序的限制和制度的束缚,不能自由。不能化身与任何一个人,不能让一种可能变换成更多的无限可能,也只能在诗中,暂得安慰了。
“诗歌诗人超乎自身,又使他回归他自己”。在《妙玉》这首诗中,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心惊,“死的寂静如一块玉包在绸缎里哭泣”,这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让妙玉这个人物,诗一般的存在着。李成恩对语言的控制能力不着痕迹,像树上长出叶子一样自然,玉包在绸缎里,词的用法精准又出人意料,又引申出深意,即作者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无限怜惜之情;玉包裹在绸缎里,就像婴儿在襁褓里。爱彰显在语言中。尽可能多地延伸了语言的辐射面。
在《贾惜春》里:“炼丹的父亲忘了他吧/他爱道胜过爱你/佛爱你/胜过父母”,涉及到了宗教和诗的话题。诗和宗教都是一种揭示。李成恩在这首诗里,制造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道”与“佛”,孰优孰劣?炼丹的父亲,爱道胜过爱你,似乎这“道”有些偏狭和局促;佛爱你,胜过父母,似乎这佛更加普度众生,更利他,更无私。而在诗中,诗句产生出一种不谐和音的张力。道与佛不同的教义,宗教差异导致的认知差异,一种冲突的戏剧效果,跃然纸上。这种戏剧效果,决定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仿佛诗人设定好了陷阱再抽身而去,读者一不小心就跌入了诗歌中的阅读“陷阱”。
李成恩在这组诗歌里,让鲜活的过去成为观照现实的工具,利用诗歌这种以少胜多的文体,让她的诗对预设的读者有所助益。有一个诗歌的世界足以和生活着的世界相媲美。
诗评人简介:
纳兰,本名周金平,1985年生。河南开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见《诗刊》《青年文学》《延河》《诗歌月刊》《诗选刊》《扬子江》、《诗林》《山花》等刊物。曾入选《(2001—2010)新世纪中国诗典》《2013中国年度诗歌》《2014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水带恩光》《执念》。
http://www.poemlife.com/index.php?mod=showart&id=76059&str=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