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当前热点文化事件看正确舆论导向的必要性


总序:从当前热点文化事件看正确舆论导向的必要性
 
薛梅/文(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的一切伟大的事物都不会成功。因此有两个因素就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第一是‘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世界的经纬线。”黑格尔的这种说法,或者可以挪用到当前文化热点考察的一种理解上。
 
中国要现代化,社会要前进,经济要发展,应该以文化为先导,这已然成为社会共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文化热点事件不断涌现,既体现了文化问题的百家争鸣现象,又呈现出了“文化”这个复杂概念中的政治、经济、科学、宗教、历史、哲学与艺术创造等多元面貌。因此,“文化热点事件”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象的时髦风潮,而是一种民众性和媒体化共具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热情。“当前”是一个线性时间上的概念,又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一方面将考察的对象确定在刚刚走过的2016年所呈现的新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又揭示出了考察中对于当前文化所应负载的责任与使命。
 
一、现象:当下文化热点事件的出现
 
文化热点事件是社会公众关注或欢迎的文化事件,其中包含着文化新闻或信息。它的形成是与它的时代语境、公众的文化需求、大众媒介的影响密切相关的。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更是文化需求不断释放和提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不断加强之年,正是中国大展宏图、赢得世界喝彩之年。这一年,文化热点事件频仍,对其预测、评选、梳理、汇总,可谓不同媒体、专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16年初始,《人民日报》率先推出了《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博物馆热会继续升温吗、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电视剧会更年轻吗、电影市场能继续红火吗、传统文化会持续热下去吗、综艺节目会有更多原创吗、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演艺明星能遏制失范行为吗;继而,《新华网》推出了《2016文化热点大盘点》:猴年春节(流行词猴赛雷、春晚、敬业福、逃饭、引力波)、海昏侯考古展、国际安徒生奖、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洪荒之力、丢书大战、二十四节气申遗、网络直播&网红、巨星陨落(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陈忠实:一个父亲一样的人走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去世人世再无小梅郎、追忆著名艺术家阎肃:勇敢浪漫国际视野)。
 
年中,《人民网》推出了《从14个文化热词看2016年上半年文化热点》,分别以“告别”“开启”“热播”“众议”为关键词,梳理出影响最深的14个文化热词来概括14个文化热点:“告别”中的“阎肃去世:大师忠魂陨落艺术生命长存”、“梅葆玖去世:贵妃转身成绝响人间再无梅先生”、“陈忠实去世:塬上已无白鹿人间再无忠实”、“杨绛去世:‘最才的女’去往天堂‘我们仨’不再分离”;“开启”中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二千年前汉墓惊艳京城”、“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该奖项零的突破”、“海迪斯尼开园——迪士尼与中国风的碰撞”;“热播”中的“《太阳的后裔》——宋仲基成新晋‘全民老公’”、“《欢乐颂》——活色生香看‘五美’”、“《我在故宫修文物》——匠人精神的捍卫者”;“众议”下的“猴赛雷——猴年必说‘猴赛雷’”、“A4腰——炫瘦技能千奇百怪,我自岿然不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想让小船不翻,还需多多包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追求精神家园的渴望”;随后,《中经观察》推出了《盘点2016上半年文化产业十大热点》: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文物保护工作迈入新时代、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方式转变、文化类“山寨社团”社团泛滥、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有了标准、《美人鱼》《叶问3》《百鸟朝凤》三大事件引发电影界思考、大师相继陨落艺术长存、“网红”和直播火热背后的隐忧、上海迪士尼开幕主题公园行业“狼来了”。
 
年底,《金融时报》推出了《构筑民族文化性格2016年文化现象盘点》:文化自信是根本、彰显工匠精神、资本深度介入产业格局、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前线网《前线》推出《2016文化现象大盘点》:张颐武:文化的新变——“90后”与“现场、曾军:中国文化热点的底色与动力、王林生:互联网文化产业技术伦理缺失;宣讲家网推出了《速览2016年九大文化热点》:“文联十大、作协九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属于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拉文化交流年:架起心灵桥梁,共谱友谊新篇”、“互联网文化论坛:文明互鉴与网络文化建设”、“鲁迅逝世80周年:未死精神待后人”、“大师远去:斯人已逝,风范长留”、“登顶世界之巅:拥抱‘安徒生’‘雨果’”、“海昏侯墓:二千年前汉墓惊艳京城”、“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高峰耸古今,星光耀中西”;《中国文化传媒网》推出了《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鲁迅遗产入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新发展理念研究、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鲁迅遗产再审视: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众多盘点中,最具权威性的当属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评选出的2016年“十大热点”:24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告别纸媒,媒体人转战互联网;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基弗要求停办“基弗在中国”展;龚鹏程携八大门派亮相南京报恩寺;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中国艺术品被拍出了最高价;海昏侯墓主人身份揭晓;北师大捐瓷风波引发鉴定机制缺失等问题;大城市地铁上演“丢书大作战”。
 
仅只一年间,除这些重大热点文化事件外,还有很多或大或小、没有交叉到的专题性文化热点。比如影视文化热点、校园文化热点、阅读文化热点、新媒体文化热点、生态文化热点、文化研究热点、自媒体网络文化热点以及日常生活突发性文化事件热点等等。这些文化热点都具有时效性强、内含量大、受众关注程度较高等特点,将事件背后的观念以及情感,特别容易无限放大,或者发散走偏,导致围观或恶搞,放大无效的或者反面的因素,激化矛盾,误导正确的社会文化认知。文化热点不仅不能很好在难点和关注上达到“疗救的注意”或“经验之谈”,反而成为恶俗的炒作或者小丑的表演,这便使得文化热点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趋向弱化。因此,文化热点的发生中,尤其需要第一时间媒体报道中提供问题意识的思考以及文化深层的转化,加强正确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论主体、目标、载体和环境,真正将文化热点成为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的风向标、导航仪和搜索器,积极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
 
二、影响:建构又解构的双向并置
 
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人类全部的生活方式”。文化热点就是建立在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最集中、最具有焦点性、问题性的生活样态,它是重要的新闻资源,具有新闻强大的轰动效应和社会影响力。这就需要社会和媒体、个人和政府在文化热点探讨中,既要满足民众生活的新闻阅读和文化理解,又要建构一种精神价值,彰显正确的世界观、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然而,文化热点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结,它颇能造势,有一定的煽动性和蛊惑性,容易在百家争鸣的舆论假象中走向极端,甚至被反动势力、群众暴力和境外别有用心的媒体势力所利用,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混淆视听,混乱价值尺度,将文化的繁荣演变成一场虚假的文化泡沫,进而阻碍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前进步伐。
 
1、建构:多元立意视角的文化对话窗口
 
文化热点事件,具有文化的建构意义和精神的建构价值。一方面,文化热点事件有助于民众的文化诉求和文化建设。文化热点事件的出现,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积极投入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民众热情使然。作为一个文化参与者的对话互动窗口,文化热点就是一种崭新的前沿的文化参政平台,不仅提高了民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平等性和主动性,更为现代民主文化生态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完善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无限的前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事件传播迅猛,即时评论功能空前方便和壮大,民众交流热情空前高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化事件中,很自然呈现出立意视角的多元化倾向,价值观的多元化样态。另一方面,文化热点事件也有助于政府文化政策的通达与监督,比如传统文化的复兴方针,绝不是为了金钱利益的驱使;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也绝不是为了赚钱。通过文化热点事件的涌现,就可以厘清文化政策、文化观念和文化追求;同时也有助于文化部门对于最新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辩证的研究考察,预设舆情,及时处理和引导过激言论和观念,搭好文化台子,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2、解构:对健康、绿色、公平的文化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是开放的平台,文化生活又是每一个民众都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这就为草根文化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在草根文化有序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谐谑的声音,比如民间甚为流行的恶搞现象和低俗的山寨文化,狭隘的小农意识和低劣的语言暴力、粗鄙的色情意识,一味地追求眼球的刺激和不良情绪的发泄,将趋之若鹜的“审丑”心理逐渐推至极端,成为一种全民娱乐化的畸形表达。不仅如此,还极容易形成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和网络暴力,在文化事件中一哄而上,一哄而骂,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将虚拟的道德谴责发展成为现实生活中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因大众的一致情绪失控的一致行动,而给违背道德底线、法律规则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将健康、绿色、公平的文化观念,将正常的理性的争论,没有朝着正义、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反而走向了反面,走向了对政府文化政策的荒诞挑衅。
 
那么如何及时发现文化热点,并行之有效地利用网络开放的渠道,积极推广健康、有营养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引导民众进行正确的选择,这的确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深思的问题。
 
三、措施:加强正确舆论导向,法律与道德并行建设
 
歌德有句名言:“如果艺术没有渗透着全人类共有的道德,那么这些艺术就仅仅是消遣而已。在消遣中对艺术需求量越大,就越诉之于消遣,以消除对自我的不满,人因此便往往使自己越来越无用,越来越不满”。约翰·罗斯金也说:“艺术只有以道德完善为目的时才是在自己相宜的位置上”、“假如艺术不是帮助人们揭示真理,而只是提供愉悦的消遣,那么它就是可耻的事业,而非高尚的事业了”(《托尔斯泰读书随笔》)。可见,精神是文化的灵魂,这就需要面对文化热点事件,必须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精神引领,正确认识、把握文化热点现象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管理之间、文化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不要简单的围观烘炒,也不要粗暴的定性,而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观照,大力倡导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进取的精神、理智的头脑,并将之引导至一个合理的轨道或框架内,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效应,将法律与道德文化并行建设,不断提升民众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
 
1、政府管理秩序化:强化对虚拟社会的文化服务意识。
 
在自媒体和全民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文化热点事件和社会文化现象都无法逃脱民众的眼球,同时还唤醒了民众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主体意识。由于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使得政府对信息管理的难度加大。政府必须认清并快速适应媒体变革这一现实,主动承担起“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重任,努力构建出积极和谐的网络社会的文化舆论空间。首先,要加强政府管理,强化原则和守责,促进文化管理秩序化,提高自身的形象建设,提高政府自身的公信力,强化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文化服务意识。其次,政府应疏通诉求渠道,尊重网络民意的表达,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在文化热点事件中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分析民情,服务民众,以尊重、规范和引导为服务准则,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发展,将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首要地位上来,政府自身的形象建设就得到了应有的巩固。
 
2、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加强热点文化事件的管理
 
由于网络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政府要实施对网络的完全监控和指导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民众的伦理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热点文化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倡导民众的责任意识,培养网络社会的健康性、阳光型公民,鼓励保持理性、冷静、客观,引导正确看待社会矛盾,并有效利用政策法规进行有利疏导、有效引导和不断化解。然而,健康、有序的社会文化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制约。加强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及时修改现行法律,将现行法律加以适当延伸,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社会;另一方面,加快进行新的法制法规,有效填补网络言论管控、著作权、隐私保护权、网上虚拟财产保护等方面相应法律空白,加大对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处罚力度,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热点文化事件管理,真正推动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3、提高各种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坚决杜绝标题党、偷窥派的恣意横行
 
热点文化事件的推动中,既要有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优势,又要合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最关键的还是人的操作。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各种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坚决杜绝媒体从业人员刻意让标题党、偷窥派在公共文化空间肆意横行,无视法律规约和道德底线,无视文化品性和精神高度,“监守者自盗”,成为文化发展中严重的阻碍。
 
总之,从2016年的热点文化事件中,我看到了众多纷纭的发声,我在学理上重视正确舆论导向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将在具体事件中以个案呈现的姿态,将11个子课题或者未来更多的子课题的探讨纳于到这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构架之中,我始终强调用正确舆论导向对待文化事件的严肃态度,也意味着我始终在强调健康、和谐、公平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珍重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