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赵思运导读胡弦《平武读山记》


【评诗·新经典导读】赵思运导读胡弦《平武读山记》
 
 
赵思运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平武读山记
 
胡弦
 
我爱这一再崩溃的山河,爱危崖
如爱乱世。
岩层倾斜,我爱这
犹被盛怒掌控的队列。
……回声中,大地
猛然拱起。我爱那断裂在空中的力,以及它捕获的
关于伤痕和星辰的记忆。
我爱绝顶,也爱那从绝顶
滚落的巨石一如它
爱着深渊:一颗失败的心,余生至死,
爱着沉沉灾难。
 
 
赵思运:对矫饰的地震诗潮的清洗
 
1925年,鲁迅给悲剧下过一个论语:“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的重点肯定不在“毁灭”,而是在“看”上。“毁灭”是残酷而令人惊惧的,只有在“看”(审视)的过程中,毁灭物(废墟)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因为毁灭物蕴含着曾经的美的东西而成为美的载体。胡弦的名作《平武读山记》在2008年汶川/平武地震8年之后诞生,意图清洗地震诗潮的喧嚣浮躁,而进入真正审美意义的观照
 
“一再崩溃的山河”,“危崖”,“岩层倾斜”、“大地猛然拱起”、“断裂在空中的力”、“伤痕和星辰的记忆”……胡弦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高度概括性,在克制与隐忍之中集聚起刀砍斧削般的力度,营造出一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效果,以,为我们勘察并呈现出平武地震的灾后切面,仿佛一座栩栩如生的文字形态地震纪念馆。他摒弃了激扬的煽情与矫饰,而是凝神屏气地静默在废墟面前,用心灵在向被毁灭的生命默祷。在对“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行为后果的审视中,诞生了“大爱”。诗中密集出现的9个“爱”,显得十分妥帖自然,盖源于对于“地震纪念馆”的灵魂逼视。正是由于倾心于失败与深渊,诗歌的人性力量才得以在这深沉灾难中诞生,一如西绪弗斯反复向山顶推进的巨石一样,在周而复始的失败里,人生的意义得以无限延续。
 
来源:诗歌周刊 诗日历1247
责任编辑:阳村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特区文学》读诗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