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悲天悯人写大爱,鹤鸣九天塑精魂

悲天悯人写大爱,鹤鸣九天塑精魂
       ————读张丽琴的长篇小说《养父》有感


       这么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我近几年来一口气读完的作品之一。因为是我师妹之作,更因为是写我家乡之作。这部小说给我一股荡气回肠、亲切感人、似曾相逢的感觉。更难得的是:作者通过她的妙笔,展示了龙虎山一带独特的人文风貌、人情冷暖、宗教遗风、知青生活、山水有灵、家园情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入我们的眼帘,一段段情爱与欲望,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路读来,当读到279页“不管怎么样,总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要知道,生命不只属于你自己,也属于深爱你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更要为爱你的人好好活着。”时,我热泪盈眶,为本书主人公汪舒岷的这种大爱:一心付出、为了自己的一种精神之爱,甘愿作无尽的牺牲,而这,也正是本书的最核心主旨。

       作者积淀了20余年的素材,精心谋篇、出奇布局,从外婆外公倾情讲述中的视角切入,不断聚焦这块土地上那段特殊岁月里特别的故事。我们说,历史会湮没黄尘古道、旧亭城台,但文学的笔触,会鲜活这里的每一个熟悉而陌生、陌生又熟悉的面容,在故事的演绎里、在百姓口诵的传奇里……今天,作者张丽琴就让这方山水养育的一个个父兄、姐弟、母子、伯叔复活在我们的眼前,他们是爱恨情仇的、他们是悲喜与共的、他们是生生不息的……
人生如戏,命运如剧。这部小说的语言、情境与主题思想、大道悯人、时代节奏等是相得益彰而完美无比的。要我谈小说结构布局、道教思想、作者的技法技巧,由于我对小说研究不深,我不太懂也不敢乱揣度,当我在张维舟老师及丽琴那里,得到小说《养父》的那一刻,我就觉得有必要谈点什么,但又无从谈起,下面的读后感,权当是随想与杂感吧!
首先,我想就作者文中的几个象征性的意象描写,谈谈小说意境渲染的成功之处与加深龙虎山道教、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通常意境是指生活中的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塑造的融合体,其中鹤的形象、鹤的眼与仙鹤起舞、双鹤和鸣的场景再现。在第一章,汪舒岷出场时“他时时如同一只鹤,鹤的眼神,鹤的表情,鹤的一席黑白分明的颜色,鹤的与生俱来仰天凄唳的举止与姿态。”“水珠在风里奋力张开双臂,她觉着自己也是一只鹤,颀长的脖子轻轻婉转,仰望着天。她缓缓地扇动双臂,极力踮起脚尖,纤细秀足踩着细碎的步,在飞与未飞之间翩翩腾跃……”从此,在汪舒岷的脑海深处,刻进了鹤翔翩翩、轻灵曼舞、鹤鸣于天的美好,即便是在兜率宫遥望仙姑庵,也是这个美好,以至于水珠疯了后,一天到晚挑着两个垃圾袋,满世界乱跑乱撞也如仙鹤晾翅般,左右回旋。以及水珠仙逝后,只要舒岷想念水珠的美,鹤的凌空姿态就在脑海浮现。还有大鱼画画也用“鹤,鹤的相爱”来映衬,“大鱼惊讶地看着汪舒岷,‘鹤,原来真的是鹤!他们像鹤一样相爱!’大鱼不敢打扰爸爸,怕爸爸在醒来后会倍加痛苦,他也宁愿看着爸爸在这回忆的瞬间得到片刻的满足与快乐。”“你修长的双臂缓缓扇动,你的身影翩然,你随时即将展翅那无垠的苍穹。多少次,我看到自己就站在你的身后,合着你心中的鹤之泣的节拍,我们的鹤之舞,踏着脚下茫茫积雪,一起扇动着翅膀,划过漫天风雪,振翅高飞,振翅高飞......”以至金莎从大鱼的画里,读出鹤的形象,“她抹掉泪水,转身回画室,目光再次落在大鱼的画上。她的身体在随着画中的那两只白鹤一起翩飞,掠过芦溪河静默的河面,翩然于丰腴的大地之母,伟岸的大地之父……”。
鹤,是仙风道骨的,被称为“一品鸟” ,多用于代指翩翩然有君子之风,喻指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鹤鸣之士”,在这里,是道家神圣的象征。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也是爱情高洁的象征,出尘飘逸,长寿得道,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关系,这里张道长、汪舒岷、水珠,都是鹤形象的化身。作者对这个场面的渲染, 意生于境、境由意生,境生象外,意与境浑、虚实相生,这是情、理、形、神在小说艺术形象中的和谐共生而完美统一,也是特定地域特定景致下,才有这等意象组合的描写。作者又通过一次次的反复描摹,使这一意象深入读者之心,也必将融此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人物关系、爱情专一美好圣洁于一炉,将龙虎山之美、道教精神的内核,深深刻进阅读者的心田。这,也是我对丽琴之笔由衷赞叹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者在写钢力行凶、大婚前夜,尚清古镇寒冷、大雪的场景,与在兜率宫、仙姑庵的大雪场景、钢力一路朝金枪峰爬行的场景渲染,都有大段的意象联想、意境营造,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另外,写大地之母的形象与水珠之美、水珠遭香兰迫害,玉体横陈于芦溪之水:“水珠头枕在芦溪河石阶上,身子浸在芦溪河水里。河水漫过她洁白的双乳,那被香兰扒开的光洁的双腿还在微微张开,芦溪河水静静地经由她丰腴的胯间,悄悄流淌,不知道要流向何方。”将人文的景与人物的美,浑然天成地溶于叙述之中,升华了小说本身的文本载体,达到了物我两忘、景人一体的意境之美。
 其次,谈谈作者人物命名及人物的个性反差的性格化塑造与人物命运的归宿等关联。我想,这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命名,都是作者熟读《道德经》、参透这方水水山山、人情世故后的再创造,。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精心酝酿、巧妙布局、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呈现给热爱小说的读者。其每一个人物身上演绎的深奥、神秘、偶然、必然,尤其是在爱情、情爱、性与欲、痴情与放纵等,既暗合道家思想观,也合乎世俗化的理念。小说的戏剧性冲突,一个接一个,很是引人入胜,得益于作者的长期积累和从民间收集材料。故事是知青系列的题材,作者没有进行分析这一运动的意义,而是用人物的关系、情感的交错、他们命运的走向来事实诠释,读者读后自然明晰其间的评判。
 龙虎山的人文地貌、故事传奇、道教的根基给这块土地带来了神秘的气息。女阴石、金枪峰,是人类生生不息、繁衍滋长的象征。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柔弱胜刚强。这些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经》的理念,作者是深研穷究了的。道之阴阳与角色在小说里的性情表现,是相得益彰的,这集中表现在对钢力、水珠一男一女人物的塑造上。钢力:刚强如山、耿介性烈,做事雷厉风行、敢担当、为民为公,很有魄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爱情上,为得到最完美的爱,也是烈焰焚身、飞蛾扑火般壮烈,最后用刀解决了自己的苦闷,死在金枪峰上,何等豪迈与英武,钢力一心为民、大公无私,为百姓建造百年工程,几座水库及拦河坝,是大仁如山、大爱无声、仁心万古,如高山险峰,永远屹立于芦溪之畔;水珠:美丽柔情、温婉有致、智慧超群、冰清玉洁,她是女人之中的女人,是善如水、柔情如水,她与汪舒岷的邂逅,就是天造地设的安排,本来是龙虎山山水的精灵所化,奈何命运多舛,钢力对她的追求,勇猛冒进,以强暴事发为节点,一次次、一步步将故事的曲折、蜿曲,矛盾冲突推至高潮。
人物安排上,钢力的莽撞、刚烈与舒岷的文弱、秀慧形成对比;钢力与有根,兄弟间的个性,也是反差极大,尤其对待性事上,钢力是要得到人也要得到爱,有根较随俗,有美丽性感即可,与香兰之间,即使没有爱,也放纵肉欲;舒岷则是爱情至上、圣洁高尚,为了爱的一个眼眸,心中的信仰,一辈子与张道长一样,无性而有贞爱,用自己的苦修、精诚换取人世间至圣至真至美的爱,“汪舒岷”,三字有山有水,也是男女合体、父爱母爱大爱一肩挑。但从现实眼光来看,钢力与舒岷都是悲剧人物。相反,金有根,是龙虎山文化的坚守者,品性平和,不会大喜大悲,他带领人们协助钢力为民办事、斗争李金财、香兰这等败类,最后,经营尚清古镇的管理、天师府雕刻、与叶天慈修成正果,是作者讴歌的,也是当下赣东北大地有作为的一代典型。香兰这个人物,也是这组反差里的独具个性的人物,她生性放浪、由于堂叔强奸而在男女关系上随意,用自己的风骚与性感魅惑着一批好色之徒,但骨子里是追求真爱的女子,她与姐夫曹书记的苟合,对姚木军的思慕、对水珠受宠的嫉妒,是她对人生玩世不恭的故意,最后,投黄浦江自尽,也是对命运不济的控诉。
最后一个重要人物——大鱼。这里作者化用庄子《逍遥游》的句子“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因为钢力与水珠的孽缘,有了一个山水精灵的希望——水鱼。他的精致面容与聪慧、早熟、博学,在张道长与“养父”汪爸爸的精心打造下,成为寄托这方山水未来的象征,从古镇到县城,从乡下到北京,从国内到欧洲,他是人们对大鹏展翅高飞,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典型。
道德经与道教、道家与龙虎山,龙虎山与张天师,世俗与仙界、欲望与爱情,这一组组的联系及矛盾,深深地在读者心里植入一个个疑问与解答。钢力易折、水珠泡影、香兰不香、有根固本、大鱼化龙、光亮暗黑、金财守财,从这些人物的命名,也看得出作者反讽世道、揭示人物个性及命运的别具匠心建构。我们的身边,不论何时何地,都会遇到这般风物的人,这也是该小说塑造人物成功与作者留心身边人物而创作成功的要诀之一吧。
此外,我对这个小说的语言及作者女性视角,来叙述故事、描摹生活细节,对每一个情节的转合处,作者爱用散文化的独白、诗化的语言,要么记述与外婆的情感、要么对人生及人物命运的一段畅想;尤其是运用家乡方言、俗语、歇后语,读来更见作者文笔的精彩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有乡土味更有时代感,有文雅处更见俚俗风,这是一本了解龙虎山地区周边风俗的好小说。
当然作者没有再现文革期间运动斗争的激烈场面及反思知青生活、上山下乡的大潮,而是用安静平淡的语句一笔带过,可能与当地宗教氛围、人们的淳朴厚道、也与这批上海来的知青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也是作者对自己家乡故土的爱恋与对这方水土上可敬可爱的人们的褒扬吧!毕竟,安谧祥和,富庶甜蜜永远是人们最大的渴盼。
我家距离仙水岩仅有十来华里, 1984年秋天,跟随自己乡镇初一年级下学期的旅游实践,在老师组织下,到过最原汁原味的龙虎山旅游,回来还进行征文比赛,孩童时的天真无邪,与同学钻崖洞探古墓、登仙岩眺望芦溪、如带而逝,听传说讲述而好奇;1993年又在上清中学实习,对古镇风情、天师府的神秘、仙龙山风景、芦溪河采石、带学生山中河畔野炊,丹桂飘香、上清豆腐……,读着小说,又勾起我对这片山水风光和青葱岁月的最美回忆,捧读《养父》长篇小说,此情此景能不再次浮现于我的视界吗?
真得感谢我的校友师妹!感谢您的空灵神采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