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性光辉、人性文明的烛照,是人类思想最美的表达形式。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作家都经历过百折千回的生活磨难和心灵历练,世事洞明却又都痴心不改……我想,张丽琴女士也是这样,穷极思考倾尽才华,喋血啼泪地写出了长篇小说《养父》。
这本小说诞生在21世纪,有着更加高远、深厚的思考评述空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拂动了作者的故乡——龙虎山风景区、上清古镇。这里作为一种人间独有、美绝天下的道教文化发源地,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其深深浸染着道家文化气息的核心意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然不同凡响,引发世人的关注、阅读、审美、喜爱。
一、《养父》的宗教文化思考
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对宗教的定义是:“宗教把生存意志的否定称之为‘涅槃’形式。”指人在被人世间的恶俗倒逼至绝境,根绝了各种人生欲望后所达到的一种至高快乐境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式的宗教文化自然也表现出更高的“涅槃”形式。它更高地悬浮在文学世界的空中……
纵观中国历史,在文学世界的空间里,曾有过多种宗教文化的“涅槃”形态。最典型的代表有:屈原式的哀伤绝尘;孔儒式的乱世洞烛;老庄式的玄淡无为;鲁迅式的血荐轩辕。到了当代,道士僧人的禅诗经文便是精神“涅槃”之形态了……可以说,所有进入宗教文化的思考,都如同进入一次悲怆决绝的生命涅槃,或如同精神殉道。
今天,我们在阅读《养父》时,也看到了作者在创作始初的生命思考,进而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追问——道是什么?作者曰:大道无形,生育大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像一位仁慈的父亲默默关注中华大地的芸芸众生;
道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作者曰:是博大的爱,柔弱的心,上善若水,不争不矜;
道在哪里?作者曰:在每个人的心里。
柔弱正是“道”的作用,博爱则是“道”的力量。
是“道”的作用,使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情愫,时时关心家乡故土的每一处奇峰秀水,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个父老兄弟和姐妹;
更是“道”的作用,使作者以自己柔弱却博大的爱心,热情地拥抱生活,勇敢地坚守正义,站在“真、善、美”的高起点,思考并向往着把发生在家乡、动人曲折的故事,塑造成一个弘扬龙虎山绝美文化的高原……
二、解读《养父》的主要人物形象
在道家文化的意涵里,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所有的生命都可以化为飘渺之气,在无限高远的空间逆流回转,别处相逢,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
道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即是天人合一,人性与神性完美结合。今天,我们在弥漫着道家文化气息的小说《养父》里,和水珠、汪舒岷、张道长、钢力等人相遇了。
《养父》是一个人性被道家文化的神性深深浸染的爱情故事、人生格局。同时,作品也有机结合了上世纪“文革”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推动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发展。同时揉进了乡俗、民生、水库工地建设等多种元素。
《养父》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是水珠的人生故事,二是“文革”的时代背景画面。两条线索并行不悖,一直发展延伸至小说结束。这一结构的穹顶衔接是自然的。
小说的核心内容,原是一个男性青年钢力,因爱恋同乡女青年水珠却始终不能获其芳心,以致恼羞成怒,丧失理智。强暴水珠后又杀害女方全家,最终忏悔自杀的命案故事。尔后,水珠那一夜惊吓疯颠,此后一生都被毁灭在那次凶杀的阴影里……
由此我们来解读几个重要人物形像——
●水珠,一只虽死犹生飘飘欲飞的仙鹤。
水珠的人生故事,是小说的核心构架。正是水珠极其悲惨、痛苦曲折的经历,激发了作者强烈的义愤和悲悯情怀。可以说,是那样一幕惨不忍睹的人间惨案,萌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了这部小说。
对水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的心境是悲怆欲绝的。
她写道:“水珠这个女人,我小时候见过。她经常挑着一担破烂,出现在家乡幽长的青石小径上。那时有许多孩童围着她喊:‘水珠颠子,水珠疯子’……”
她写道:“天气热的时候,水珠坦胸露乳地挑着那担破烂,我紧紧地跟着她,焦急万分地想替她把衣服整理好。因为水珠当过爸爸的老师,怎么能把自己私密的地方暴露给人看……”
她又写道:“奶奶说,那一年夏天,水珠放下她身上那担重重的破烂,坐在东头的苦储树底下纳凉时,睡着了。不知是那家顽皮的孩童用木棍捅了她的下体。发现她时,她的下身一滩血,已经死了。”
写到此处,作者的心已经碎了。
于是,她痛恨那个残忍心狠的钢力,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扔下这个孤苦无依的疯女人,零落人间,受尽苦楚……。
作者如此地痴爱水珠,不仅仅因为水珠是故乡最美丽清纯、柔弱善良的女人,而是因为潜藏在作者心中的良知、人道。她坚信:“上善若水”之信条是天意,是不可违的呀!
现实是如此地残酷、悲惨、无情。可是水珠,她始终是一滴水,清澈、透明、灵动,千百般地遣绻柔弱。面对彻骨的伤痛,不争、不诉、不书、不哭,最终失忆、失语、白了头发、疯颠无常。也许,这正是水珠似的得道飞升吧!
作者却无法忍受这般的屈辱不平,急于要使她解脱,使她快乐。于是,作者把心中的呐喊、不平、痛惜全部凝聚笔端,为水珠塑造了一个仙境般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洁净得没有一丝尘埃。每天,都有一只白仙鹤从高天飞来,陪伴她翩翩起舞。白仙鹤原是道家文化的吉祥物。这只白仙鹤的化身是汪舒岷,寓意是纯洁真挚的爱……最终,水珠虽死犹生,再也没有人间的痛苦。她变成一只快乐的白仙鹤,飘飘欲仙地飞往天国去了。
“柔弱欲仙”,作者赋予了水珠有人的尊严、有神性魅力、美丽绝伦的“涅槃”形态。
●汪舒岷,一个虔诚高尚的殉道者
汪舒岷,一个从上海下放而来的上海知青,写得一手好字,又通诗文。在镇里主事干部的眼里,他是一个不能干劳力活的文弱书生,于是被派往去照看那个出没在天师府的张道长。
汪舒岷外秀慧中,外柔内刚,极富诗意,是作者潜心塑造的一个重要的道家文化人格形象。
他和水珠曾几次在龙虎山天师府内共同书写《道德经》,已是心心相印,留下神仙眷侣的茕茕倩影。
他们之间最初的惊鸿一瞥,含蓄而又羞涩。“一个是惊慌相顾,一个是讶然失措,双双跌落在孤岛湖心,荡起一阵阵涟漪。”
真正的爱情往往是这样,不堪直言……
可惜的是,年青的村支书钢力,一个早就爱恋水珠的同乡青年,用暴力摧毁了他们原本幸福、美好、相知相守的一生。
水珠受那一夜的惊吓疯颠后,又生下钢力的遗腹子大鱼。可是此时的水珠疯颠无知,连给孩子喂奶都不管不顾了。
一时间,人生的悲愤、苦楚、煎熬同时袭来……
汪舒岷决心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他毅然肩负起照顾水珠、抚养大鱼的义务,且每日往返天师府、仙水岩宫观之间,为民行医论道。最终,汪舒岷继张道长之后,成为天师府、兜率宫的主持、道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龙虎山道教文化建设事业。
汪舒岷一生虔诚护妻、养子、行道。他失去了水珠,终身独居。但他的心境是快乐祥和的。沉浸在天道,大爱,超凡脱俗的人生之最高境界。
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朴实真挚的情,最纯洁无私的爱。他的文学形象,是道家文化“道尊·德贵”、儒雅修行的精湛典范。同时,也体现了“文明、正义、奉献、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汪舒岷这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意涵,是作者写作小说《养父》的精神支柱。他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信念的最高山峰。
●张道长,一个道教文化的守护神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小说中的另一个道家文化人物张道长,虽然身处在“文革”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也遭受到政治风云的涤荡。但是,正因为道教文化在平民百姓中的深入人心,他仍被允许住在天师府殿内。
汪舒岷被镇里主事的干部派去天师府照看他,竟使二人结下道缘,情同父子。水珠曾悲伤欲绝,要削发为尼。是他,在仙水岩的极顶之上,把水珠和汪舒岷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兜率宫老子的神像脚下,跪拜了大堂,结缡为夫妻。
钢力杀人,水珠疯颠之惨案发生后,他心急如焚;水珠扔下了大鱼撒手人寰,他倾心倾力,为汪舒岷分担生活压力,帮助他渡过难关。他还承担了教育大鱼的义务,被大鱼亲热地喊着“爷爷,爷爷……”直至大鱼国外留学深造美术专业,学成归来。可见张道长施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道行之深。
尤其是,镇里一些人私心膨胀,早就想开发冷水银矿攒私房钱。镇里的老人们、钢力都来和他商量,请他拿大主意。而张道长忧虑的却是“钢力如果真带着大家开采矿藏,到时候就要破坏‘极其清虚静美的这方丹崖碧水’,祸害众生百姓了……”
当张道长人尽天命、驾鹤西去时,我们看见了这样的一个场景:“第二天一大早,张道长羽化的消息,随着天师府里幽幽的钟声,传遍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大人小孩都惊悚道:‘张道长去世了?’”
“大鱼放声痛哭道:“爸爸,爷爷去世了,爷爷离开我们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个道教文化古镇的教主,张道长的一生颠沛沧桑,略有神秘色彩。这正是一个矢志不移、坚守“天道、人道”的道家文化艺术形象。
他阖然于睡梦中安然仙逝,这对于镇上的老人们,无不是莫大的倾慕和欣慰。张道长葬礼的浩大,是他生前不期许的。但是,浩浩荡荡的人群倾镇而出,一幅幅挽联惊心怵目:“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美德堪称典范,遗训昭示泣人”……
古镇人们感激他,敬重他,长久地缅怀他的神仙风范——道长生前头发挽成发髻,白须飘飘,一身青蓝色的道袍,步态轻盈地走在龙虎山大地上。他一生都以水的襟怀与人为善。
诚如他信奉的道教教主老子“沉静恬淡如大海,飘逸无系不知止”。他与众人本不同,依道而生随道死。
●钢力,一个无知无畏的爱情暴君
钢力,作者对他的称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枭雄。这个定位是准确的。因为,钢力有雄才,还有谋略,年纪青青就当上了古镇的村支书。他原本可以当一个好村官,为家乡、为乡亲谋福祉,前途无量。他是一个强者。
可悲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强”,他便滋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霸道逞能。这正是一种无知无畏的品行坠落。
他对水珠的爱慕是真切的。但是,他却不懂得爱情的真谛——爱是温柔之乡,须两情相悦,随份随缘。只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才能催生这朵爱之鲜花。
钢力在铸下大错后,竟在犯罪的第一时间悔悟了!这真是一个奇迹!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罪过深重,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于是,他深深地忏悔了,尽管是一次血腥的忏悔……他望着远处的金枪峰,那位像征着龙虎山古越族后代先祖先父的图腾,泣诉自己的悔意。之后,在大雪纷纷的夜晚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峰顶,在他心中的神面前自杀而死……
这一画面是震撼人心难以忘怀的。会激发读者思绪万千。心惊于龙虎山的神性魅力,竟能使一个罪犯良知再现,以生命谢罪。
钢力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价值,在于可以普遍教育尚未有情感经验的年青人,也可以拯救类似的社会罪犯。
在艺术技巧上,对钢力的形象塑造,作者运用了老子的那句名言:“钢易折,绵绵则不断……。”因为他的自裁、忏悔,钢力的人物形象也揉进了神性的元素。
三、《养父》的创作思想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养父》的阅读审美,我们对张丽琴女士的创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的写作动机高尚而纯粹。在她的心中一直敬仰着一位神。她认为,只有这位神,才能对小说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结局作公正的评判。而这一位神就是龙虎山——一个亘古不朽的思想者。这是张丽琴女士创作《养父》不竭的思想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愿意虔诚地称呼这本小说为《大地之父》……
作者把小说的事故背景安排在龙虎山,是大有深意的——通过水珠、汪舒岷、张道长、钢力等人性与神性溶为一体的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弥漫着道家文化气息的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特定场景,使人们清晰地看到:
这里是一个人性与神性共存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性飞升至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世界,同时也是神仙乐土的象征。
这里有美仑美奂的丹崖碧水,有仙风缈缈的殿宫道观,有绮丽的仙水岩十景,有金枪峰、仙女岩古老神秘的故事传说。绝佳的道教文化玄妙空灵、天人合一……
阅读审美小说《养父》,我们强调精神世界的圣洁与凝重。在包容多元、艺术欣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主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有人把《养父》和言情小说、干爹之类的作品相提并论,在一定意义上是信仰失重、行为失规、道德失范、心态失衡、审美也必然失当的表现。
我们反对一些人在“平民化”或“人性化”的旗号下,打破矗立于我们心灵中“真、善、美”的精神雕像,那种认为“只有摧毁一切精神雕像才能找到自我”的观点是害人害己、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养父》中的主要人物水珠、汪舒岷、张道长既是我们心中“真、善、美”的精神雕像,同时也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爱的凡人。
最后,让我们呼唤,致敬龙虎山——一位仁慈的大地之父,正在默默地关注芸芸众生,深情地俯瞰人世沧桑……
作者简介:宋韫,江西鹰潭女子文学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