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为什么要一直读小说


为什么要一直读小说
 
        一位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曾在我参加过的一场活动中说:“做图书就是在和其他媒体抢时间。除去工作,每个人的业余时间就那么多,花在你身上的时间越多,你就比其他人厉害。”这样说来,就好像看见了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巨型饼状图,各种娱乐项目所代表的色块忽明忽暗地闪着,颇像关上灯的机房。色块都铆足了劲儿,想以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气势占领更大的疆域。图书的竞争对手们太强大了,前有处于领头地位的电视业,后有爆炸般膨胀的新媒体,图书只能死守着一角,不被急速奔跑的后辈掀起的飓风就地卷走。
 
        而图书中的小说,似乎承载了最多的忽视与污名化,就因为太过宽容,涵盖了太多种类。伟大如《红楼梦》,养活了好几代红学家,在文学分类面前也得迈入小说;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笔墨不要钱的爽文,也是本小说。人们倾向于赋予前者“文学作品”的雅号,而放任自流地仅仅将小说与网络小说联系在一起。于是,只要搜搜“好看的小说”,宫斗、都市、修仙等刻板的分类铺面而来,若和不太熟的人说“我喜欢看小说”,要做好对方“我最喜欢看穿越,你呢?”的回应。其实这么说来也没错,它恪守了小说始脱胎于传奇,以刻意求新的情节供人排忧解闷的目的。
 
 
很少有人说自己在看小说《红楼梦》吧
 
        但让人嘻嘻哈哈一小时的综艺节目,不更能排忧解闷吗?或者说,没有比懒懒散散在床上躺着更舒服了的吧?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压缩了人们的休闲时间,现在阅读那些看起来严肃,也许会把你和他人隔离开的小说,乐趣在哪里呢?
 
        我认为,是清晰地观察各种形态的感情。
 
        小说的主体对象是人,人立足于社会,因此人的情欲与世态风俗便是小说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它们赋予了小说不同于戏剧电影的独特魅力。即使有再多人选择其他休闲方式,都无法遮盖它们的光芒。在感情表达日益麻木、趋同化的今天,在小说中体会不同形式的感情,继而在多数情况下取得共鸣感到快乐,就是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情欲
 
        情欲,即所谓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人既然是情欲的动物,那么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其用自身道德的力量遏制住了情欲;恶人之所以为恶,是其放任自己的情欲流淌。而二者之间的普通人,则在遏制情欲与放纵情欲间摇摆。一些品行端正的人,看起来行为周正而被人赞扬,可谁又能保证在他们的内心中,不曾流露过一丝卑劣的感情,而出于恪守的原则与他人的评价,立刻发动理性与自制力扼住了自己呢?所以人表现在外部的行为和藏在内心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内部与外部或协调或矛盾,时刻不停地互相争斗,获胜的一方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对外呈现出复杂的现象。而探讨这种现象,即因为可以洞察一个人深邃的心灵而显得意义深刻;又因为它纷繁而微妙,很难用细致而富有逻辑的笔触呈现出来。就拿个人而言,都很难阐述出自己烦闷、昏头昏脑的心情。因此,在此引用文学评论家坪内逍遥的话来进行补充:“揭示人情的机微,不但揭示那些贤人君子的人情,而且巨细无遗地刻画出男女老幼的善恶邪正的内心世界,做到周密精细,使人情灼然可见,这正是我们小说家的职责。”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偶尔读小说,会有种“作者把我的想法和感受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的感觉。这是因为我的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相重合,在相似的环境与条件下产生了化学条件,我和人物产生了相似的感情,人物被阐释得清楚的感情映照着我始终混沌的感情。
 
 
有多少人的日本文学历程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这里拿读日本文学的入门作品《心》举个例子。主人公我(即年轻的先生)贫穷并受到叔父的欺骗,心气甚高却在学术上鲜有建树,因此在富有而天资异秉,主动隔绝他人的室友K面前滋生了不易察觉的自卑心情。当他们同时倾心于房东家女儿时,一场无言的悲剧就开始了。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我”经常观察敌人K的举动,试看下文的一段:
 
        我坐在那里常翻开书。K大多时候什么也不做,只管默默不语。至于他是沉思默想,还是为景色陶醉,亦或在想象的天地里驰骋,我全然不得而知。我不时抬起眼睛问K干什么呢,K只管说什么也没干。我时常想,假如这么静静坐在自己身旁的不是K而是小姐,心里保准快活。光是这样倒也罢了,而有时我倏然心存疑念:莫非K也和我心怀同样希望坐在这石崖上?而这样以来,我就没办法在这里安心看下去了,突然站起身,肆无忌惮地大嚷大叫。
 
        如果这是电影的一段,不细心的观众肯定觉得“我”神经不正常。而在文本中,就能联想到自己在平日生活中,一旦和某人有了细小的过节,神经大条的人也许会就此过去,而敏感的人却始终把它憋在心头,心里乱糟糟的,即使自己有理也会感到无法释怀。此时看着对方以前正常的行为,几番试探后即使得到平常的回答也会胡思乱想,觉得他在做伤害自己的事,继而心乱如麻无法忍耐,做出在常人看来情绪激动的事情。这真是为敏感而自卑的人做出的最好注解。
 
        而当K告诉“我”他的心事时,又有一段极佳的心理描写:
 
        我首先觉得他这人真是令人费解。他为什么突如其来向我表白这个呢?他的恋情难道强烈到非向我表白不可的地步了不成?平时的他被风吹去哪里了呢?一切都是我所难以理解的。我知道他的刚毅,也了解他的认真。我相信在决定自己往下出去何种态度之前有很多事要向他问。同时心里又格外不是滋味,不愿意以他为对手。我一边忘我地东走西窜,一边在眼前推出他静静坐在房间里的样子。而且听见一个声音说无论我怎么行走都全然奈何他不得——大约我把K当作一种什么妖魔了。甚至觉得可能终生都将笼罩在其阴影中。
 
        这段心理描写,则是作者潜意识中以K为敌并困惑不已的集中爆发。自卑的人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时,表面会表现得不以为意,内心却有着剧烈的波动。尤其是二者在一件事情上有冲突时,更为激起自卑者强烈的愤怒与不满,并会为自己的弱小与无能为力感到痛苦,始终无法摆脱对方阴影的笼罩,并很有可能走向沉沦。井上靖的《一位冒牌画家的一生》也是这类人的侧写。我想意志再坚定的人,再不关心风吹草动,也会有这样脆弱的时刻,并在这里产生共鸣吧。
 
        风物
 
        再说到小说中的风物描写,其同样是为了表现情感而服务的,更在情感的映衬下显得更为鲜明。电影把人物的模样和场景都填实了,因此感情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演员肢体语言的使用,以及编剧有没有为观众提供解读的契机。而小说则像素描般仅仅描摹出了事情的轮廓,人物的眉眼都没有画满,中间的血肉需要读者调动起自身的经历,联想到喜欢的觉得适合的人物注入其中,才能在眼前看到活灵活现的人与物。这便是第一重解读的乐趣,而且往往比电影来得更简单。
 
 
极为罕见的周逸之译本
 
  在这里援引《细雪》的一段,可称是结合了风物与情感的范例。四姐妹中四妹妙子为了更好地学习舞蹈和筹办自己的工作室,要在年前提前一周从二姐幸子处回到大姐家。四妹在学习万岁舞,不禁勾起了二姐的无限回忆。
 
  年关越来越近,已经是二十五日了,她打算再在屋子里呆一两天,坐在床上翻看新年的杂志。这时妙子走进来向她告辞,说要回长房去了。
 
  “怎么啦,细姑娘,不是还有一星期才过年吗?”幸子带着几分诧异说。“去年你不是大除夕才回去的吗?”
 
  “是大除夕回去的吗?我记不得了……”
 
  妙子近来为了开春举办第三届个人作品展,一直在忙着制作布娃娃。一个月以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夙川公寓,同时又不肯放弃舞蹈学习,每星期还得去一次大阪的山村舞传习所。幸子觉得似乎好久没有和这个妹妹好好地拉一次家常了。幸子知道长房要把两个妹妹叫回大阪去过年,她决不想把她们留在身边。可是妙子比雪子更不愿意回长房,现在她突然提早来辞年,这就有些奇怪了。倒不是恶意猜测她和奥畑之间有什么约会,只是淡淡地有些怅然,觉得这个早熟的小妹一年年成长起来,真的变成大人了,今天竟然要从最最推心置腹的人的身边离去了。
 
  “我的活儿刚干完,回大阪后,打算每天去学舞蹈。”妙子直截了当地说。
 
  “现在学的是什么?”
 
  “因为要过新年了,正在教我们万岁舞啦。二姐能伴奏吧?”
 
  “嗯,大概还记得。”幸子随即哼着三弦曲唱了起来:“谨祝永葆青春,万寿无疆,圣代繁荣盛昌。叮叮咚,万众欢腾的新年呀……”
 
  妙子合着拍子,立起身来做出一个姿势。
 
  “二姐,请等一下。”她急忙跑进自己的卧室,脱下西服,迅速换上和服,拿着舞扇回来了。
 
  “……叮当,叮当,当,叮当,叮当,美女,美女,京都街上的美女,……请尝尝大鲷鱼小鲷鱼、大蛳鱼、鲍鱼、蝾螺、蛤蜊呀蛤蜊,美女在叫卖。走过一段路,瞧那路旁的货架上,金线编织的花缎子、红绫罗红绉绸子,应有尽有。咚咚叮叮,咚咚叮……”
 
  这里面的“美女,美女”的歌词以及配合着三弦的和音唱出来的“咚咚叮叮,咚咚叮”的歌词很有趣,幸子姐妹小时候就把它当作口头禅似的唱着,所以到今天还记得。这时一唱起这歌曲,二十年前船场时代的往事历历在目,已故双亲的容貌依稀如在眼前。当初妙子被指定学这种舞蹈,每逢新年,妈妈和姐姐弹着三弦,妙子跳万岁舞,她一边唱着“正月初三,东方的天空,叮咚,出现—位东国武士……”,一边右手的食指直指着天空,她那天真可爱的舞姿,就像昨天的事情那样出现在眼前。现在拿着舞扇在自己面前跳舞的人,就是二十年前那个小妹妹吗(这个妹妹和她上面的那个妹妹,到今天还都是“大姑娘”的身分,九泉之下的父母将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事呢?)?想到这里,幸子不由得热泪盈眶了。
 
  “细姑娘,新年你几时回来啊?”幸子听凭自己的眼泪簌簌地掉着。
 
  “初四那天回来。”
 
  “那么新年你来跳万岁舞吧,得好好练呀。我也把三弦练一练。”
 
  在这部40万字的巨著中,处处都有将景色和回忆结合起来的例子。而此处则有序地表达出了很多层次的感情。从四妹的角度出发,她对细节的漠视对二姐与冷淡的态度,表现了她急于从这个风光不再的家庭逃脱,开创自己新生活的急切心情。而她向姐姐展示新学的舞蹈,又不禁流露了她对姐姐,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喜爱与不愿言说的眷恋之情。而从二姐看,万岁舞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串联了过去与现在。伴奏的歌词中对青春的歌颂与商品琳琅满目的市集,代表着富庶幸福。东国武士这一元素,则暗示了她们住在关西。两姐妹也只在小时候跳过万岁舞,这恰好渲染开了二姐对过去富裕的生活与双亲的怀恋。而四妹幼年天真可爱的舞姿,又从记忆中浮现出来,与她现在着西服而显得拘束的舞姿重叠着,让她不禁感慨起时光飞逝,既对妹妹的迅速成长感到惊讶,又对想要和妹妹亲近,却提前看到她与自己变得生分而万分无奈。继而她又联想到自己青春早已不再,就像衰落的家业无法回春。出于姐姐的身份与家族的考虑,始终为妹妹不能早日结婚而苦恼。此时苦涩与担忧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她听凭自己的眼泪簌簌地掉着。
 
  作者将看似平常的万岁舞融入叙事中,搭设情景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也让读者了解到了日本新年的风俗,这一举两得的作用是很难用影像表达出来的。
 
  总而言之,小说独特的形式使感情和社会风貌得以最高限度地铺陈开来,使它看起来像生命的底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变化的色彩。因此,它永远不会落伍,更不会被其他形式的东西取代。
 
来源:深井棕 读写一会儿
作者:康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zE1OTI4NQ==&mid=2247483668&idx=1&sn=8e3fb77d0c2266b679fab04f87a58d41&chksm=fca0318ecbd7b898f34c298cb5354f2cd4b5fd768f793b9ab1324c1fef5c93ed39d801fb7138&mpshare=1&scene=1&srcid=0804qXn8O68lAsRZxoW3X5pl&pass_ticket=JhmYHKNOt5i%2B8RFpZma1Zstkm0xUHgkl%2BcnYCrqZ61hj9GhH%2Bo5zuWnk%2F6NnCN1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