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张后访谈诗人束晓静


【访谈家】束晓静访谈录

束晓静是谁?

——张后访谈诗人束晓静


 
……凭着一个女人的敏感,他给我的感觉有点弱,像一个没有被照顾好的小孩。
 
张后:我的访谈能读到的人不是很多,可以这么说,我的访谈几乎是写给以后的人来阅读的,所以您尽可以放心大胆来执笔,虽然我们还没有见过面,但我对您的好奇跟许多读者是一样的,不可讳言,肯定是认为杨黎,所以开窗说亮话,您是怎么认识杨黎的?杨黎在您的眼里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束晓静:2014年12月27日,是个周六,有个朋友带我去参加周亚平(故事马)在南京先锋书店的《在公众》新诗集发布会。当天杨黎是周亚平从北京带来的嘉宾主持。活动结束后一群人一起去书店附近的后棠酒吧喝酒,同去的还有张小波、韩东、吴又、杨骏、于奎潮等人,大家互相加了微信。我因为第二天休假要去东北,坐了一会儿就提前走了。走之前杨黎专门给我留了电话,让我去北京找他玩。当然了之前也没少忽悠“像你这样的女孩应该去北京”以及反复声明自己的状况是“未再婚”。当晚也没有太在意,过后他把我拖进了他的废话群里,里面的人只有一两个我认识的,我因为现实中的朋友比较多,所以一直也没有在网上跟陌生人聊天的习惯,也从来没有泡过什么论坛。进了群之后,也很少看群里的聊天信息,跟杨黎也没有单独聊。
 
2015年北京的一个好朋友介绍我去北京大学读一个新媒体研修班,课程安排在每个月的某个周末的两天,所以我每个月去一趟北京,周五下午坐高铁去,周日晚上再坐高铁回南京。1月的那次课程大概是在20号左右,那个周六课程不是很有意思,上午课间休息正好看到刘不伟在群里艾特所有人,说下午在蓬蒿剧场有场诗歌活动,邀请大家去玩。我就问了下具体的地址,顺口问教主去不去。然后就看见杨黎发私信过来,问我是不是来北京了,给我发了从北大过去的具体的路线。
 
下午我听了一会儿课才从北大出发,到蓬蒿的时候活动已经进行到快一半了。那天剧场里的人还挺多的,我进去以后悄悄在剧场边上找了个垫子坐下,看到杨黎发消息来问我到了没,让我到前排去找他。当时他和老巢,张浅潜一起坐在第一排,我过去了他就起来让我坐,自己站到了舞台侧面的过道上。当时我还挺感动,觉得这教主对人挺好。现在想来可能他正好想出去抽烟,事实也是他站了一会儿就和李九如、不识北他们一起出去抽烟了。
 
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安排在一家韩国烤肉店吃烤肉,我跟他们一起去了。那天天气挺冷,我们进店坐下来以后杨黎又出去了,说是附近有家包子特别好吃,要去买给我们吃,过了一会又空手回来了,好像是店铺关门了没有买到,所以那天没吃成他喜欢的缪家包子。后来他专程带我去买过一次,味道在北方包子中还算可以,但跟我们江南的包子不能比。
 
那天杨黎、我、高星、蓝石、李九如、不识北和他当时的女朋友,我们几个坐一起。很多人过来敬酒,杨黎就叫着我跟他一起出去给认识的朋友敬酒,开玩笑让人喊我“大嫂”。然后他就喝多了,趴在桌上睡着了。我另一个朋友来接我,我就又提前走了。出门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南锣鼓巷外面飘起了大雪花。
 
北京下雪的那个夜晚,我在杨黎身边并没有感觉到一个诗坛教主的强悍。除了平易近人,对朋友很好之外,凭着一个女人的敏感,他给我的感觉有点弱,像一个没有被照顾好的小孩。杨黎那天感冒了,一直要用纸巾擦鼻子。他摘下手套,手上有几处烫伤的伤口,看上去像冻疮。他不吃烤肉,只吃蔬菜,所以那天我一直在帮他烤茄子。他的玩笑里也没有一般中年男人惯常的猥琐,没有暧昧,更像是小男生的取闹。什么时候喝多的也不知道,默默地就睡了。男人们都忙着喝酒,也没有人管他。
 
我看见的这个男人,其时正像一只状态不太好的野兽,他不像我日常在职场见到的那些衣冠楚楚的家兽。可能我的好奇心就是那个时候被激起了,好奇害死猫。
 
从一开始就只是从纯粹的男人角度去看他,他身上那些标签以及那些江湖传闻,对我们俩的友谊进展影响不大。我关注的是人本身,喜欢有趣的人。作为诗人的杨黎是强势的,在这个身份之外,他更象是个异想天开的小孩,他不在任何一种容器里面。日常他的生活圈很小,几乎不跟诗歌圈外发生交集,生活非常简单,除了菜场连商场都不进。他的朋友圈即是他的舒适圈,出了这个圈他就会不自在,和生人相处不知道怎么进入(漂亮女孩除外)。
 
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普通话还是说不好,好在成都话好听,里面夹的俚语也是生动有趣,明白易懂,不会构成交流障碍。他平时说川普,着急了就冒成都话。他又是个非常性急的人,忍受度就跟小孩差不多,看见想吃的东西必须要马上拿到手,去一个地方恨不能马上就到。跟不上他的这个急脾气就会构成交流障碍。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他平时说话有很多口头语,傻B瓜婆娘之类,不熟悉的人听起来很刺耳,熟悉了就知道他没有任何恶意,有时候他那些话也并没有包含常人所理解的语义,最多是表明一种态度,要根据当时的语境去理解。
 
他是不会分场合、分人群说话的,他这个口头上的坏习惯除了给自己埋了不少雷之外,还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的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利用了他也不知道,知道了他也不解释,就是这么一个傻货。我经常被他一句话气得要离家出走,忍一忍就算了,比起让人算计的内伤,这点皮肉伤又算什么?
 
他是那种会说一万句恶话,不会做一件恶事的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敌人,最多是我不喜欢你我们就不来往就是了。忽略掉枝枝叶叶,主干是我喜欢的那种单纯,生动,有趣的人。
 
他作为诗人的那一面就不需要我来说了。
 
……很小的时候我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个厉害的间谍,另一个是成为一个厉害的记者……


 
张后:我读了您的一些诗歌,比如那首《写给我未知的情人》,“我爱你的唯一的方式\是和你成为同一个人\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灵魂\一个灵魂的双胞身……”,我认为您对诗歌的悟性很高,不是所有人能够一窥堂奥的,有一些被称为诗人的诗人可能一辈子未必整明白什么叫诗,而您的思想竟能和杨黎契合与共振,这令诗江湖大吃一惊,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写诗的呢?您是如何理解诗的?
 
束晓静:关于诗歌,对我来说,还算是在业余爱好阶段吧。从前我一个老师说过,票友才是真爱,无关名利,自娱自乐。
 
实际上我是小时候对小说比较感兴趣,很小的时候我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个厉害的间谍,另一个是成为一个厉害的记者,然后老了就可以当一个小说家。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都有挺好的图书馆,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寒暑假除了跟同学邻居出去疯之外就是在家躺床上看书(我现在还是这个习惯),什么书有名看什么,囫囵吞枣,甚至还看了很多繁体字的书,开始的时候连猜带蒙,后来就基本上都认识了,没有了阅读障碍。小时候大概也有点性急,总想快点知道结局,练就了一目十行的快读的本领,这个本领对我今后的应试考试帮助太大了,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比别人少很多,但并没有耽误我考大学。
 
我家祖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我祖父当年是以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的中央大学,1949前在江苏省如皋师范当校长。在他学生的回忆录中,他经常接济贫困学生,在战乱中克服万难解决学校的办学经费,后期推荐了很多学生去台湾的学校任教,自己却阴差阳错地没有走。1949以后我们家就比较惨了,我父亲那时候才四、五岁吧,就失去了父亲,祖母是个没文化的家庭妇女,没有任何谋生技能。复杂的事情就不说了,那个时代环境下我父母都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能去工厂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尤其我父亲,他对我期望很高,希望读书能改变命运,但是他对我的严格和专制让我接受不了,我努力上大学与其说是为了前程,不如说是为了自由,想早点摆脱他的专制,我那时候的理想就是自由。
 
我一直成绩都很好,念的又是名校,考大学的时候目标是复旦新闻系,跟我小时候的理想有关系,成为一个记者可以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多积累写作素材。后来阴差阳错我读的是财经专业,方向跑偏了。有点失望,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由了。课业对我来说轻松就能应付,课余时间得自己找乐趣--学校里当时有个诗社,社长是个高帅的男生,我和同宿舍的一个美女就一块去报名入社了。其实也就是想找个地方玩,班里同龄的男生都很木吶乏味,这些高年级师兄们要有趣得多。
 
那个时候开始读了一些诗。还没有开始认真写诗,就认真喜欢上了一个写诗的男生。他启蒙很早,高中就写得很好了,诗风成熟,自成一派,但性格孤傲,看不起别的男生。在学校里,他可能只有我一个无话不说的朋友,但我当时很懵懂,牛脾气,两个人个性冲突,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相爱相杀,密恋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分手了。分手之后大家都有后悔之意,但他是那样一种孤傲的性格,我又不想再让一个强势的男人控制我,大家都知道彼此珍贵但没有人主动回头。
 
再后来大三那年他出了意外,在那之前他曾托人带话让我去他家玩,但我那时候已经有一个对我千依百顺的男朋友了,如果一点感情都没有了可能就没所谓,因为还有感情就不想节外生枝,我没有去找他。后来的意外虽然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始终很内疚,心里有个结,不知道是辜负了什么。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理解死亡,想不清楚一个人凭空消失了意味着什么。
 
大学里陆续写了一些幼稚的诗,不多,一学期写几首吧。毕业以后很多年不碰诗,也不和文学圈的人交往。但总觉得这件事还没完,在我的人生中它还是一件事,按了个暂停键,还会在某一个时候重新开始。
 
这个时候落在了2014年,当年诗社的学兄们张罗回校聚会,我开始重新关注诗歌,慢慢开始写一些地铁诗(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写,那一年地铁还没有覆盖4G信号,网络打开慢,刷屏不方便),也开始参加南京的一些诗歌圈的活动,然后到年底就认识了杨黎。我们交往一年之后,从2016年元旦开始跟他一起写诗日记,我才知道写诗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是没完,而是才正式开始。
 
不敢说悟性高,只能说有一点,但起手就跟杨黎一起写,算是起点比较高吧。有这么一位大师在身边,不可能不受影响。我们的诗日记是即写即发,在公开发布之前他从来不看我写了什么,过后也基本不点评。我们两个是真正的独立写作,大家在各自的手机上写,互不妨碍。因为要上班的缘故,我更多的是在流动的状态下完成我的写作,算是延续之前的“地铁诗”写作。他不用东奔西跑,写作环境相对稳定,所以他后期越写越多。诗日记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正一起在泰国度假,我写起来不是很自信,很想他能帮我看看,指点指点,他就教导我说,诗没有好坏之分,诗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求解的方式,想怎么写都可以,说人话就行。
 
他这么一说我就很放松了,我本来就是不会说鬼话的人,说人话还不容易吗!这样写着写着越写越放松,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想所感随手入诗,自己感觉越来越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共鸣。
 
去年(2016)年底在海口,杨黎的朋友们跟我说,我们问杨黎为什么是你,你知道他怎么回答的吗?他说的是因为你“成熟”,问我怎么看这个答案。哈,从来就没有人说我成熟,我听到的批评都是不成熟,是他以前接触小女生比较多吧!有一次老巢跟我说,他到现在还没有正牌女友的原因,就是因为听了杨黎的话“只找90后”,一直就碰不到合适的能长久交往下去发展成婚姻关系的。杨黎不承认他说过这话,我觉得有可能。2015年他来南京找我之前,写了一首长诗《改变》,当时很多人没读懂他真正的意思,我一开始也不是特别明白,这《改变》对他意味着什么?
 
《改变》
 
1
我在公元2015年3月2日爱上了南京女子束晓静
那是在梅花山上,有小雨、微风和一些零零散散的游客
但却没有太阳。我穿过正在开放的梅花,走向她:
然后,拉起她的手:那是10年前,那也是20年前,那还是
30年前、40年前、50年前……以及1000、10000年前
我爱了:上下一瞬间,忐忑永不变
那我们究竟想改变什么呢?
2
而这次,我的确是有所改变
3
我在失去爱情很久以后,又重新找到,爱情:
对此,我首先要向某、某某某和某某表示深深的歉意
向无数个爱过和没有爱过的女人,所有的女人表示深深的歉意
我们曾经相爱,那我们就永远相爱
只是,在一片黑暗中,当我愿意改变
我才发现,我离可以改变已经非常远非常远
束晓静
你的明白?
……
 
改变很难,但他确实在改变中。他也在改变中受益:年龄增长,但身心两方面的状态都在进步。这是成熟的好处,相较于他,在料理生活上可能我是要成熟一点,我虽然骨子里是个依赖心很强的人,但多年单身,从来都是自己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身心两方面都历练得很强大了,各方面都比较独立,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人有同理心,不追名逐利,对对方既有要求,也有界限,知道如何适当地管理--他太欠缺这种生活上的管理了。
 
生活之外,在写作上,我是受益者。杨黎是人诗合一的,怎么生活就怎么诗,写诗就是在跟朋友说话,只不过是分了行,给它一些内在的韵味。这点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我也认识一些诗人,你读他的诗是一种感觉,等你了解了他的人就会觉得,哦,他的诗是一件“作品”,就像演员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演的是别人,不是他自己。我特别不喜欢的是那种抱着某种目的而写的诗,把诗弄成了达成目标的工具。
 
我小时候写诗,其实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纠结一点小情绪,又不想让别人看得特别懂,拿它当情绪的出口,写起来有些费劲。当我重新开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越写越舒服,不矫情,不造作,心平气和,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生活,“废话”生活---关于废话,你有一篇对杨黎的专访,“打开天窗说亮话”,这里就不多说了。
 
写了一年了,回过头来看,我的诗总体说来没有那么惊艳,也没有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这跟我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我的生活,情绪都比较稳定。稳定不代表不好,有些还是很舒服很耐读,也有很多朋友喜欢,公共号发布的时候,有朋友每天都来打赏。我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想法,不着急,慢慢写,虽然才写了一年,如你所说,我已经比很多写了很多年的资深诗人们写得好了。
 
对我来说,做一个好女人,比做一个好诗人更重要。我说的好女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好,不是贤也不是惠。我一点也不贤惠。具体怎么个好法,我也说不好,可能是自己的状态,要让人舒服更要让自己舒服。但我明确地知道什么不好。你提到的这一首《写给未知的情人》,它表达的是我真实的想法—婚姻是一件小事,亲密关系是大事。男人常常更重兄弟情义,而轻视女人。男人之间的这种“义气”,建立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而爱情却会狭隘到占有,造成伤害。我喜欢精神上的雌雄同体,在一段关系里,双方是很好的玩伴,最好是什么都能玩到一起,玩不到一起,也可以互相分享,而不是互相约束。
 
《写给我未知的情人》
 
我爱你的唯一的方式
是和你成为同一个人
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灵魂
一个灵魂的双胞身
关于那些最浪漫的事
我想也许是
你替我去猎捕一个女人
为我完成 我想成为男人的那一部分
或者
我替你去征服一个男人
为你完成 女人的那一部分
这样我们就一起 活过了两生
也许还不够
需要三生
需要我们互为父女 母子 姐妹 兄弟
这世上所有我能想到的
一切的爱
 
在我和杨黎的关系里,我们两个人都是强势的,又都是弱势的。杨黎虽然强势,但他不控制别人,也不利用别人。我以他为中心的生活,是由我自己的内在感情所控制的,而不是被要求。
 
……在南京,我们是先吃饭,再去酒吧或者K歌,然后再去宵夜,凌晨天亮回家。


 
张后:您一直住在南京吗?您记忆里的南京与当下的南京有什么不同?
 
束晓静:我老家在泰州(和诗人沈浩波一个地方的人——张后注),1990年代大学毕业后来的南京。上学期间就经常来南京,那时候南京很漂亮,还没开始大拆大建,主干道都是绿荫蔽日的梧桐大道,大夏天的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也不会很晒,除了梧桐大道,还有银杏大道,水杉大道,雪松大道,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我特别喜欢东郊,爱得不行,那时候经常一帮人骑车去紫霞湖,一进环陵路,两排古老的梧桐树,后面是幽深的树林,感觉就像外国电影里的画面。
 
刚来南京时住在南边老城区,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闲置的房子里,是一个大杂院的厢房,邻居大叔大婶们对我都很友好,很照顾,大家进进出出像一大家子人。和当下的南京比,上了年纪的那种老树少了,高楼大厦多了,邻居们互相都不认识了。
 
2000年左右,我曾经有过想去北京发展的念头。那时候因为经常去北京总部开会,认识了很多总部的同事和合作伙伴,也去一些很传统和很新潮的地方玩,每次都有新的刺激,我就觉得北京更有思想,也更有活力,挺向往的。但我当时在南京的工作挺好的,我负责一个面向年轻人的品牌传播,做得不错,很成功,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我自己也很喜欢,工作内容和薪水都很满意,朋友也多,相处愉快,没有理由辞职北上。
 
2006年春天突然来了一个机会,因为北京在筹办奥运会,需要搭建专门的奥运办公室,我因为那时候把江苏地区的品牌做得很好,作为营销人才进入总部视线,被安排进京筹办奥运,开展体育营销。我在北京呆了三年,过得十分愉快,到2008年奥运结束后,面临着留在北京还是返回南京的选择。这个选择让我纠结了很久,我一方面很喜欢北京,另一方面也很怀念南京。我喜欢北京的活力与广阔,以及各种有趣的人,又痛苦于北京的机关作风,无穷无尽的内耗。另外生活环境差,气候不好,那时候虽然还没有雾霾,但沙尘暴很严重,我2006年4月第一次到北京就碰上沙尘暴,白衬衫穿出去晚上回来全是黑点子,冬天门窗紧闭仍然能听见外面狂风呼啸鬼哭狼嚎。交通那就更不要说了,虽然我住的是公司的酒店公寓,上班来回有班车接送,但要出去办事,找朋友玩还是很费时间,朋友同学也都是点对点见面的多,大家散住在京城的各个地方,一大群人聚到一起比较难,就像有个段子说的,北京的饭局,等到最后一个人到场,基本上就可以散了。
 
我还是个好吃鬼,北方的饮食都比较糙,什么难吃的馆子里都能坐满人,感觉他们吃得不是食物,是氛围,喝酒吹牛,折腾事儿,很是欢腾。后来我们一帮外地来京人员终于发现了京城的好吃所在:各省市区驻京办!为了接待好本省来京官员,各大驻京办的餐馆都是原汁原味,食材从当地空运,厨师从当地带来,价格还不贵。不回南京的周末,经常就是一帮人去各大驻京办吃饭,云南四川新疆安徽湖南贵州等等等,他们还起了个名字叫“胡吃海喝”协会,纯粹是吃,完全有违京城饭局精神。
 
那时候我经常对北京的朋友说,北京这个名利场呀,可能适合做事,但太不适合生活了。北京的夜晚,一场饭局就结束了。而在南京,我们是先吃饭,再去酒吧或者K歌,然后再去宵夜,凌晨天亮回家。朋友聚会,不超过半小时就聚齐了。想见一个人,马上就能见。城里有湖,城边有山。想去爬山,最多半小时就到紫金山脚下了。温馨实在,没那么多假大空。我那时候确实也很想念南京的家人朋友,新朋友虽好,还是不如多年老友来得亲密。每次回南京一出机场,公路两边毛茸茸的树就撩得心痒痒。南方葱郁的阔叶树,南方树木的妖娆姿态,哪里是北方的树能比的呢!吃的就更不用说了。南京对我意味着家,美食,友谊,自由与舒适。
 
工作也是一个原因,之前在南京,我只要对市场负责,那几年在北京,更多的要看领导脸色,整个团队都在一层一层地“揣摩上意”,只要中间有一层揣摩得不对,整个工作就要重新翻篇,员工少不得要当炮灰。南京讲规则,北京讲人情。南京对事负责,北京对人负责,准确讲是对领导负责。我恰是擅长做事,不擅长做人。并不是有多清高,就是懒,懒得动心思去讨好那些有用但无趣的人,在京城,搭建、维系人际关系让很多人乐在其中,我却觉得烦累。
 
2008年底,我拒绝了单位、朋友的挽留,最后选择了回南京。温和的南京,更适合慵懒没有战斗精神的我。
 
杨黎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一个成都的朋友,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南京工作,他很怀念成都,一直都在等机会想办法回成都,前些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调回了成都,但他很快就后悔了——他发现他最喜欢的还是南京。
 
所以怀念有时候是幻像---我们会忽略时间的变化,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人、事、城的变化。等我回到南京,我也开始怀念北京了。三年过去,朋友们先后都成家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起厮混了。公司的氛围也从上到下地变化了,大家都一样唯上了……
 
不管怎么样南京还是一座很宜居的城市,我个人感觉城市的整体文明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至少网上发的那些共享单车的乱象,在南京是看不到的,五颜六色的车子都很有序地停在路边,品像完整,我也没有看见过有私锁。朋友多以义交,少以利交。虽然参天大树少了,但是花化草草的多了,新拓宽的道路修好之后种了很多花树,樱花海棠玉兰香樟等等,城里的边边角角也到处是花树,少了一些历史感的南京,仍然是座很美的花园城市。
 
2009年到2013年,五年期间,时间对我来说好像几乎不存在,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生活几乎是静止的,除了上班,陪伴家人,闲暇时间就是出门旅行。想想这世上不只是有北京,还有东京,纽约,巴黎……只是惦记北京太土啦。五年期间我去了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奥地利和北欧的瑞典丹麦,东欧的捷克匈牙利波兰,也去了周边的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台湾等地。有跟朋友一起的,也有跟家人一起的,更多的是自己独自出游。“看世界”是那几年的主题。世界看多了,人更豁达了。
 
我和杨黎不一样,他喜欢人,我喜欢大自然……


 
张后:除了写作,您平时与杨黎都做些什么消遣?
 
束晓静:平时白天我要上班。杨黎一般是中午才起。写作之外,他喜欢做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四川诗人不但个个都是美食家,而且动手能力都很强。杨黎做的川菜,比外面的川菜馆好吃,火锅也比外面的火锅店好吃。只是有一点,他做来做去就只做他喜欢吃的那几样菜,不喜欢变化,我们家一年四季吃的菜加起来不超过十种。跟他做人一样,他只喜欢跟老朋友玩,他闲了就找几个老朋友喝酒打牌。他来南京之后学会了掼蛋,立马爱上了这项扑克活动,掼蛋是由江苏淮安人发明的一种打法,应该算是扑克游戏里竞技性最强的一种(桥牌不算),在成都有吉木狼格、尚仲敏陪他下围棋,在南京他暂时还没有遇到合适的棋友,就只能找人打牌,并且迅速地把这一玩法传到了北京,培养出了一帮北京掼友。
 
在我的诱导之下,懒人杨黎还爱上了走路和骑自行车。刚来的时候走个几百米都嫌累,现在他可以轻松走一万步,对南京的大街小巷比我还熟。有了共享单车之后跑得更远了,他可以骑一个小时去迈皋桥找他的文友酒友加牌友曹寇。
 
在南京的这二年,他的身体状况比在北京好很多。以前在北京,他过的是群居生活,几乎每天都是一帮人在一起,一场酒接一场酒。几十年这样喝下来,身体喝坏了,被小兄弟们簇拥着,还是视死如归地喝。他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我算是他捞到的一根救命稻草,把他从酒海里捞了出来,划了一条警戒线。在南京朋友虽多,但没什么闲人,多是有工作拖家带口的,只能隔三岔五地聚,相对比较有节制,不乱来。
 
一开始他完全不适应家庭生活,他一直生活在朋友圈中,虽然结过二次婚,有一双儿女,脑子里面对家庭生活是没有概念的,家对他来说就是个睡觉的地方,或者说是跟朋友喝酒聚会的地方。到现在我感觉他也还没有完全适应,需要时常给他提个醒,朋友虽然好,但是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家不是房子,家是陪你在一起的那个人,不要总是灯下黑。
 
我是相对比较宅的一个人,平时下班回家不怎么出门,喜欢躺在床上看看电影,翻翻书,在北京的时候喜欢看话剧,尤其是实验小话剧,周末爱逛各种艺术展。回南京这些享受就很少了,话剧艺术展也有,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挑动不了我的神经。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交对我来说又是一件很耗费心神的事情,我主要是维持着那些交往了十多年的老朋友的关系,大家知根知底地互不怪罪。到了节假日就是另一幅面貌了,脚底抹油就想出门,去陌生的地方看看,短假附近转转,长假会跑得比较远,有时和朋友一起,有时一个人。我和杨黎不一样,他喜欢人,我喜欢大自然,越广阔的天地越能让我放松,心灵感应即可,一切无需多言。
 
和杨黎在一起之后出门主要是参加诗歌活动,我喜欢的自然风物他不喜欢,他也不喜欢展览啊戏剧啊什么的。他只喜欢人。我们两个人的出世和入世的通路是不同的,但是就是相遇了在一起了。
 
要让我的朋友们说起来,我最大的喜好,是睡觉和做梦。这首诗基本上就是我的周六常态:
 
《张晓翠你起床了没》

 
周六上午十点
有个小男孩在楼下叫
张晓翠你起床了没
他叫了很多声
又脆又急
歇了一会又开始
声音变得
柔软又耐心
 
张晓翠你起床了没
 
张晓翠你起床了没
 
听不见有人回答
张晓翠或张晓翠她妈
只有我竖着耳朵在被窝里
周六上午十点
我希望我叫张晓翠
 
有朋友建议我们去申请一个吉尼斯纪录……


 
张后:2016年,您与诗人杨黎一起实施《我正从词语的低处往远飞》诗歌行为,以诗日记的形式呈现一对诗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微信公号每天发布,“双兔伴地走,焉能辨我是雄雌?”原谅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不看S或Y的标识,我几乎已经分不出哪首是您写的?哪首是他写的了,至今您们一共写了多少首诗了?最初是谁先提出来的?
 
束晓静:2015年12月末,在北京开完橡皮跨年诗会之后,我们一起去清迈度假。新年第一天,杨黎提出来,他要每天写一首诗。这也不算他的突发奇想,很多年前,在博客时代,他就在网络上写《早课》,也是每天发一首诗,但因为当年条件的限制,没有坚持多久。2015年,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智能手机,可以随时在手机上写作,通过微信或微博发布。对他来说,一开始只是《早课》的延续。
 
我因为是在假期,不用上班,他写,我也就跟着写。在2015年,我帮他编辑了大半年的《废话四中》微信公众号,发诗的同时也看了不少诗,感觉也基本到位了。开始并不确定会坚持多久,他是老手,我是生手,而且假期结束后我还要上班,他对我没有信心。到2月底,他看我坚持下来了,写得也还不错,就正式提出来两个人一起写一年,从3月1号起,通过另一个公众号《行行重行行》(这其实是我之前注册了准备写游记用的)每天上午九点左右发布。就这样我们不但写完了一年,我还风雨无阻地做到了每天按时发布,没有留一天空白。后者比前者更不容易。这一年里,我走到哪里都要带着电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要连上网络。而写作只需要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了。
 
我们的诗日记也成了许多网友围观和追捧的目标。甚至有的网友坚持每天打赏,而有更多的网友成为了我们的朋友。这已经不是我们两个人的行为了,这应该说是我们和朋友们共同完成的写诗读诗的一个连续的行为。诗日记的后期杨黎越写越多,有时一天能写七、八首,2016年他总共写了700多首。我偶尔有时候也会一天写个五、六首,但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一天一首,全年下来有412首。
 
在写作上,杨黎从来不跟我说要怎么写诗。他是身体力行,身教但不言传。当然我也会看他的那些理论,自己慢慢消化。作为两个诗歌公共号的编辑,我也是看他的诗最多,那当然潜移默化受他的影响最大。你说分不出来谁是Y谁是S,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好事,至少说明我的个人风格还没成型,也可能是这样一年每天不间断的连续写作所留下的思考的空间比较少,我主要是发自本能地去写,因为白天要正常工作,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写起来比较快,写完基本也不修改。今年开春着手整理这一年的诗稿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再修改推敲得更好一点。
 
有朋友建议我们去申请一个吉尼斯纪录,双人一年不间断地写作并同步发表,从文本到行为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尝试。我们两个人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但是这一整年的作品,还是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呈现,所以我们商量了一下,吉尼斯纪录就不去申请了,我们每天精选了一首诗,配上这一年与朋友们一起的照片,出版一本不一样的诗集,给朋友们一个交代,也是我们爱情的一个纪念。
 
今年的前4个月我暂停了写诗,上班之外的业余时间都在忙这本书了。在一千多首诗中挑出了732首诗,配合出版社进行审查;整理了这一年里200多张参加各种活动以及平时和朋友们一起的照片,按月份编号、写说明放进书里做插图;去书店研究书的装帧设计,和编辑、设计师一起沟通排版版式、开本、纸张等等,花了不少时间,用了不少心思,希望从内容到形式,这都是一本让人舒服的书,就好像一个好姑娘,要让她穿上最合适最显气质的完美衣裳,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制作成本。我的想法是控制好成本,让最后的成书定价低一点,读者的购买门槛低一点。既是一个交代,也是一份礼物,我们并不想通过这本书挣多少版税,只要多一份来自读者的喜欢,就是对我们的爱情多一分加持。
 
要感谢出版方读客图书的美女编辑和设计师,她们很专业很尽职,我们沟通配合得非常好。这本特殊的诗集,预计会在5月底6月初上市。配合诗集的上市应该还有一些线下的活动,还没完全想好,先集中精力把书做好。
 
完成这件事之后,下半年我会继续诗歌的写作。另外我还想拍一部手机电影,也在筹划中,我是那种踏踏实实做一件事是一件事的人,一段时间内只能专心干一件事,不擅长几件事情同时做。拍电影的事情如果年底能实现,那就太好了。那今年就跟去年一样,是很完美的一年。
 
……杨黎说他最喜欢清迈,喜欢那种小国寡民的感觉。


 
张后:2016年这一年,您俩没少外出旅行啊?都去了哪些地方?最喜欢哪里?
 
束晓静:2016年杨黎走得多,我走得少。他的诗日记的名字叫《从词语的低处往远飞》,简称《远飞》,他真的是飞了很多地方,年头到年尾没停歇。我记得的,大概有以下这些行程:
 
2016年元旦,在北京搞完橡皮跨年诗会之后,我们飞到杭州,去梅家坞茶园的袁玮方闲海家,品尝了袁玮的“神学”,然后从杭州去了泰国的清迈,曼谷度假。
2月他去了青岛的如是书店做活动,活动主题我忘了(王音在博客写1月31日“杨黎来青岛卖废话”,与王音对谈当代诗歌——张后网络搜索注录)。
2月到5月,他带着不识北分别去了北京,深圳,昆明,广州,重庆,成都等地,补拍记录片《灿烂》的一些镜头。
6月我们一起去了漳浦,参加漳浦诗人节。
6~7月他回成都参加十诗人电影公司开张,在吉木狼格执导的十诗人的第一步电影《借客》里客串一个古装角色,马爷。
7月我们一起又去了趟青岛,参加方所《行动的诗》活动,演出长诗《非非一号》。
8月他又去了趟北京,参加另一部诗人电影韩东的《在码头》的开机仪式。
9月我们去了趟台湾,在台北和花莲两地,补拍记录片《灿烂》的一些镜头。
10月份他好像去了趟广州,参加花城的纪念百年新诗的一个活动(“1986年诗群大展”30年回眸,其他嘉宾有徐敬亚、王明韵、默默、韩庆成——张后网络搜索注录)。
12月我们先去了趟上海,参加于坚的诗歌摄影展,然后一前一后去海南度假,在海口呆了几天,从海口开车到三亚。
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从海口飞到杭州,又去了梅家坞茶园袁玮方闲海的家,品尝袁玮的“神学”,和他们的两个美国邻居一起跨了年。始于杭州,终于杭州,将2016年完整地画了一个圆。
 
所有这些地方,杨黎说他最喜欢清迈,喜欢那种小国寡民的感觉。这座泰北山城阳光清澈,气温适宜,美食多样,路边到处都是可以抽烟的露天食档,还能随时喝到他喜欢的甜度比较低的番石榴汁。当地人淳朴友好,美女满大街,有泰国的,中国的,还有欧美的,非常养眼。年轻人多,时不时会碰到两个说着四川方言的姑娘。我也挺喜欢清迈的,我喜欢那里的寺庙,高大通透,阳光灿烂,连僧人们看上去都很阳光,既没有满脸横肉,也没有乌烟障气,到处都是阳光、水果和鲜花,很是闲适。有一天下午我走累了,在一个安静的偏殿角落睡了一觉。期间一直都没有人进来,只有阳光从窗口照着,小风吹着,太舒服了。
 
除了清迈,青岛漳浦台北花莲我都挺喜欢的。有海的地方我都喜欢,特别是海鲜好吃的地方。其实台北离南京特别近,飞行时间两个小时不到,如果不是办理入台证麻烦,去一次就得找旅行社办一次,还有入岛配额,我们应该经常会过去逛逛。
 
关于台北的感觉,这里有去年在台北写的三首诗可以看看。
 
《时差》
 
昨晚临睡前
杨黎问
台湾和南京
有没有时差
我说

他们是
中华民国105年
 
《旅行》

 
据说出门旅行
是检验两个人
能否成为好伴侣的
试金石
漫长的旅程
涉及到世界观以及
生活习惯的
方方面面
我觉得更重要的
其实是
气场的交汇
比如说我和杨黎
我们在台北
台风让路
在花莲又错开了暴雨
 
 
《二二八和平公园》

 
出了酒店左转
就是西门汀
再走远一点
就是成都路、峨嵋岭
右转沿着重庆路
直走就是总统府
今天小文不在
她去了阿廖的新竹市
我们只好去自由广场
喂鸽子
回来时经过
二二八纪念公园
三年前我就住在这里
遇见一场浩大的游行
那一年国军
死了一个新兵
而今年电视里整天在播
国军在高雄抢险
我问杨黎
将来我们会不会
也有这么一个
XX纪念公园
 
他贴上了我的标签,我就成了有责任的人……


 
张后:和杨黎在一起,您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束晓静:基本生活形态也说不上有什么变化,只是很自然地以他为中心了。他因为我离开北京来南京生活,我心底里总有一种他是客人的潜意识,会迁就他,照顾他多一些,生怕有什么问题了别人赖我没照顾好。出门要忍受他的急性子和坏脾气,想去哪里玩要哄着他;平时有些饭局其实我并不想去,但我得去看着他,怕他喝多了没办法回家,或者上楼梯磕磕碰碰的,他那些朋友是不能指望的,他们会纵容他喝,并且在他喝多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也已经多了。
 
我以前管好自己就行,现在变得啰里啰嗦婆婆妈妈了,没办法,家里多了个老小孩,有些事情不能不管,以前性子慢,现在被逼得脾气也有点急了,有点让人沮丧吧,因为对一个男人的私心,我正变得越来越无趣并且不讨喜。那又能怎么样呢?他贴上了我的标签,我就成了有责任的人,既然在一起了,肯定是希望他健健康康活得久一点,还是那句话,谁家的孩子谁疼,我是不会瞎迁就的。
 
除了生活上的这些事,其他我不管他。这2年,考虑到他在这里朋友不多,他又是个害怕独处的人,我是尽可能地陪着他,之前喜欢的一些活动很少去了,跟老朋友们也见的少了。今年是他来南京第3个年头了,我们两个也磨合得差不多了,他的朋友圈也基本稳定了,我觉得可以转变了,必须要去除这种他是“客人”的潜意识,我要慢慢恢复单身生活的一部分,要让他学会对我负责任。
 
我的另一个变化,体现在精神生活上,是注意力更集中了。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实验音乐、当代艺术、实验戏剧、艺术电影、当代舞蹈、广告设计,关注的领域很广。2009年到2013年间,我还曾热衷于书法和油画,对色彩感兴趣,躲在自家阁楼上画了一阵子抽象油画,在地市交流期间,又开始习书法,都是自学,不拜师不上培训班,没有章法,在网上随便找,找到喜欢的有感觉的贴就照着临一临,完全是兴之所至,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玩儿。那几年在我的兴趣排行榜上,文学是放得比较后的,退到睡前阅读,随意翻个两三章。跟杨黎在一起之后,注意力集中了,基本上只关注诗歌这一件事了。
 
在意识形态上,也有一些转变。这么多年来我认识的人中,杨黎是唯一的真正的无产者,让我很吃惊。虽不至于说是视金钱如粪土,但确实是对私有财产毫无概念。大家都知道他对朋友很好,但他对自己就只是吃饱穿暖而已。他从北京搬来南京,全部家当就是几件当季的衣服,两双鞋,一个电脑,一个存着他作品的U盘,一个手机,就算是搬完家了。一个50多岁的诗坛教主,一代宗师,半辈子下来就这点东西,一个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回家都不止这些东西吧。但是他好像生活得也并不比我们这些人差呀。这个物质时代的奇葩,他的财富就是他的作品和他的朋友。我们说来说去的身外之物,对他来说才真的是身外之物。
 
在安全感极度匮乏的中国,一个人能这样活着,敢这样活着,还是需要一些胆色和气概的吧。对照一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活得太纠结了。从某种意义来说,他才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大多是生活的奴隶。近几年我也在有意识地简化物质生活,但还是不知不觉买了不少东西,很多时候物质是用来填补精神的空虚的,买的时候很愉快,收拾起来费时费力。想想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东西,根本就买不完,能用的也有限,我已经算很好了,我把女朋友们买包包和化妆品的钱用来四处旅行,把钱花在机票上,变成人生经历,但和杨黎一比,还是个啰里啰嗦的俗人。
 
作为一个女人,我是不可能做到像杨黎那样极致的,但我可以再解放一下,生活得更简单一点。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就是这样吧,完全不需要转换到一个边缘的环境中来避开物质世界欲望的干扰,最好的修行是置身其中,对不需要的部分视而不见。
 
2016年有一首诗是写变化的:
 
《男女双修》
 
自从有了一个
写诗的伴侣
每天写诗之后
对这个世界
我想要的
越来越少
这充分证明
写诗
是最好的修行
而且是
男女双修
 
它们的名字不叫中国梦……
 
张后:您最近的一个梦都梦见了什么?
 
束晓静:我睡眠不好,几乎每天都做梦。2016年开始写诗的时候也是从记梦开始的,假期不上班,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之后就可以从容地把做的梦回放一下,把它记下来。上班以后就不行了,闹铃一响就得起来,我是习惯凌晨做梦,闹铃响的时候往往我还在梦中,算是惊醒,很挣扎,要把自己努力从梦中拔出来,醒来也没心思去想梦了,赶紧洗洗涮涮去上班。
 
最近的一个梦,想不起来了。我的梦虽然多,基本上也都是很温和的,和现实的日常生活差不多,还是那些人,那些事,跟现实生活是有交集的,但在梦里遇到的问题会比在现实中容易解决。有段时间会不断做重复的梦,在同一个地方,干同样的事。有段时间则做连续剧一样的梦,一天接着一天,严丝合缝。最近做的梦都是日常生活型的,没有什么特别。
 
前年我去日本,在京都散步随意遇到一个地方,一个传统的日本院落,特别像我之前重复做梦所梦到的院子,那种熟悉的气息,令我怀疑我前生曾居于此。不是有一种说法,像我这样爱做梦的人是前世过奈何桥的时候没喝孟婆汤,前世的事情没有忘干净,今生还有牵有挂。
有可能是吧,但我梦到的绝大部分还是今生的人和事。
 
这是开始写诗日记时的两首,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我的梦境:
 
《这首诗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
 
睁开眼睛之前
我看到自己
一直在忙工作
一个人走来走去
看起来特别寂寞
似乎还有悲伤
一个几乎不怎么照镜子
偶尔玩下自拍的女人
只有在梦里
才能象看见别人那样
看见自己
看见这样的自己
我赶紧把这个不快乐的灵魂
早点唤回床上的肉身
十点半 雨已经停了
悲伤也可以止息
我想我真是不该
凌晨车子驶过空寂大街时
在密集的雨声里
想到了夜空中飘荡的灵魂
它们要怎么过年
也可能是
13这个数字
真的不怎么好
 
《好工作》
 
如果去年最后一天写了诗
今年的第一天
也不应该沉默
先想一想夜里的梦
应该比平时记得完整
取消了清晨的闹铃
是不是还可以
取消更多的日常
如果必须工作
场所可不可以
换到床上
比如写诗
比如做一个记梦师
用六个小时做梦 二个小时记录
这真是一件
好工作
这些在中国床上做的梦
它们的名字不叫中国梦
更无需去努力实现
它们就是生活
就是现实本身
 
有时候我是小朵。
 
张后:束晓静是谁?
 
束晓静:束晓静是谁?呵呵,看完以上访谈,应该大致有个了解了吧。再不然,就去读我的诗吧。
关于束晓静是谁,去年我写过一首诗,就用这首诗来结束这篇访谈吧。
 
《小朵和束晓静》
 
认识杨黎之前
朋友在聚会上
这么介绍我
美女束晓静
我们南京的诗人
认识杨黎之后
他们只说
这是杨黎老婆
小朵
 
有时候我是束晓静
有时候我是小朵
我是小朵的时候
正越来越多
我会不会慢慢忘了
束晓静是谁
 
2017年4月完成于南京


 

附录:束晓静诗歌作品
 
1鱼尾

 
鱼尾是一朵开在水里的
悲观主义的花朵
有时也会开在膝下
慢慢爬上眼角
这些是小西湖的夜钓者
所不知道的
这时候的夜
水面漆黑
棕榈墙也挡不住雨点
什么样的花儿
才不去睡
 
 
2 一朵
 
一朵云
充满了
不确定
性感有一点
忧郁有一点
快乐有一点
在早晨8点
他是个白衣少年
靠在两节地铁
车厢的连接处
他靠着
一切都必须
保持可能
 
 
3美人应该无懈可击
 
上午10点回到家里
螃蟹比桂花香
窗外的天空粉蓝
我的床已经很久没有人睡
妈妈居然没有问
这几天你去了哪里
我滚到床上翻一本时尚杂志
美人好美
美人应该无懈可击
而我身体疼痛
漏洞百出
并且
把戒指遗忘在了
归云堂的窗台上
 
 
4连环梦
 
早晨醒来拿起手机
想告诉一个朋友
我梦到他了
打开手机看到一条
6点发来的微信
说刚刚
我梦到你了
但这是
另外一个朋友
 
 
5担心的事情又少了一件
 
 每次我拖地
看到杨黎把宜兴名师
订制的紫砂茶杯
放在床头柜的最边上
总要伸手往里挪一挪
担心它总有一天要摔破
正犹豫着要不要
给他换一只
普通的杯子
昨晚临睡前
砰的一声
我的担心和犹豫
又各自少了一件
 
 
6失踪事件
 
有个叫郭川的男人
在夏威夷海域失踪五天了
他是一个有名的航海家
单人帆船环游大海
五天里
全世界都在找他
 
另一个叫罗曼的男孩
在林芝失踪十五天了
他是一个普通的骑行者
正在骑车环游世界
十五天里
只有他的家人
在找他
 
愿你们尽快找到船长
愿上帝保佑孤独的小孩
 
 
7下华山

 
昨晚我在钟楼外
等小莉从三楼下来
下着一点小雨
天色无伤大雅
今晚我们一起坐着地铁
从钟楼下面经过
我们知道今晚晴
虽然我们自己
一身雾气
我们看对方
都很仙
 
 
8 坛城
 
在青海的塔尔寺
我看过喇嘛们做坛城
沐浴更衣 做基磨砂
几乎一天 不饮不食
修一座华丽之城
夕阳西下
他们一边诵经
一边亲手扫毁
城归沙 沙归尘
 
今晚我等杨黎
8点他说马上结束
11点还没回
雨嘀嗒下着
有一下没一下
突然就想起绚丽的坛城
红衣的喇嘛
他们也许正在辩经
 
 
9疯狗院
 
他们一枪
击毙了那条
发疯的藏獒
即使它比很多人
还值钱
这世间也没有
收治它的
疯狗院
 
 
10 路过别人家
 
地上没有水
天上有雨滴
他站上一条凳子
雨伞离天更近一点
左边的金桂
右边的银桂
都已经开完了花
 
别人家再好
也是别人家
我们家院子里
野草长满了
鸟吃完了
树上的柿子
那还是我们家
 
 
束晓静简介:
束晓静,诗人,居南京,【废话四中】运营人。2016年,与诗人杨黎一起实施《我正从词语的低处往远飞》诗歌行为,以诗日记的形式呈现一对诗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行行重行行”微信公号每天发布。
 
 
张后简介:
中国著名独立诗人、高产作家。曾被评为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新锐诗人”。其作品以情诗为主,意象奇幻,视角新颖,充满新唐诗之美。拥有广泛的读者,素有“梦幻之王”之美誉,获过多种奖项。并著有历史小说春秋三大霸主系列:《雄飙霸主齐桓公》《威凌霸主晋文公》《荆楚霸主楚庄王》(1998)、长篇小说《再红颜一点》(2004)《像鸟一样飞》(2003年)、诗集《少女和鹰》(2004)《梦幻的外套》(2007)《纸上玫瑰》(2008)《牙齿内的夜色》(2005)《张后网络诗选》(2005)《草尖上的蝴蝶》(2005)《独自呢喃》(2012)及《三人诗选》(田力、张后、韩永合著2002)《丛林七子》(罗唐生、杨然、张后、赵福治、北塔、周占林、张嘉泉合著2013)、散文集《月光下的水影》(张后、海沫合著1995)、随笔集《诗人之梦》(2015)。《张后访谈录——访谈诗人中国》(2012)、访谈录《诗人往事》(2015)。2012年自编自导自演中国首部以诗人海子拍摄的诗电影《海子传说》。2016年创办中国唯一访谈类专刊《访谈家》。现居北京。

来源:张后供稿
刘不伟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