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倾霖心血筑扶贫,期待脱贫满园春——读唐云岗的《精准扶贫》

 目前,国家提倡的精准扶贫,我理解是针对粗放扶贫而言,是一种通过针对不同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这段话高屋建瓴,但实际帮扶中如何操作,如何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需要科学探讨。唐云岗的小说《精准扶贫》,发表于《山东文学》第八期,对现实中的精准扶贫,扶贫之艰难,扶贫之困惑,有所展现和描绘,怎样完满地解决,值得探究。
 唐云岗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当前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肯定耳闻目睹,也亲历而为。如何挖掘这一深刻的命题,表达错综复杂的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知性和理性的思考,也需要犀利的批判精神,对精准扶贫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阐释。
 扶贫必须扶志。一个人或家庭,没有志气,自己不站立,别人绞尽脑汁,也是无济于事的。小说文本中叙述了刘辉局长千方百计,采取一些帮扶措施,想让自己的帮扶对象孟兰花一家脱贫致富,但故事的结局匪夷所思。孟兰花境遇不佳,嫁给五叔,生有一子,不幸丧偶,与六叔再婚。破屋偏遇连阴雨,六叔也不幸去世。孟兰花命运多舛,带着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谋生。故事结局不堪忍受两个儿子,一个亲生儿子,一个养子的争吵,而离家出走。刘辉局长针对该户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可谓用情至深,对症下药,精准帮扶。
 一是制定脱贫产业,栽植苹果树。刘辉用自己的工资从果树中心买了三百株优质苹果苗木,亲自送到了他们家。但任斌不屑一顾,“任斌一看摇头笑道,都啥时候了,还弄这事,树苗子栽到地里,猴年马月长出苹果,换成钱?”典型的好逸恶劳,这山看见那山高,不务实,不脚踏实地,通过勤劳致富而摘下贫困户的帽子。“任涛没有说啥,从门背后挑拣了一只镢头,一把铁锨,用架子车拉着树苗子去了地里。任斌在孟兰花的吆喝下也去了,干活却懒洋洋的,挖的坑既小又浅,当天晚上就被夜行者拔走了。气得任大魁日娘带老子骂了他一顿,又打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刘辉。刘辉虽也气,却没办法,只得又买了一批果树苗,亲自和任涛栽到了地里。一月后,一个个苹果树长出了一片片小小的叶子,刘辉心中充满了希望,但看着瘦骨嶙峋的树木随风摇动的可怜相,他的心又提了起来。”这段精彩的描述,耐人深思,也反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反讽是一个优秀作家最基本的精神姿态,也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带给人们深沉的思考……
 二是给任斌托人找工作,任斌有文化,上过学。但此人怕吃苦,眼高手低,经常跳槽失业。刘辉局长依靠自己的人脉,给任斌在文化局的一个下属单位找了一份工作。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任斌就写了“辞职报告”。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心里没有担当和责任,拈轻怕重,自己不自尊自爱,自强奋斗。“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了手脚。他不站立,别人如何帮扶?扶贫必须扶志,一定要让贫困户有改变生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否则,就只能永远享受国家的扶贫“兜底政策”。 
 三是在前两个帮扶措施不奏效之后,给孟兰花托人找对象。她一出嫁再婚,两个儿子无依靠,只能自力更生。他们两个已经是成年男子,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孟兰花离家出走,是否在城市打工?抑或是再婚,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小说没有揭晓答案,给读者更多回味的空间。
 唐云岗的这篇小说,以刚参加工作遇到的淳朴可爱的“烂女”,自尊自爱,有志气的“烂女”和现实中,被生活重压麻木了孟兰花互衬和对比,仿佛一个是“少年的闰土”,一个是“中年的闰土”。在回忆与现实中,灵魂进行拷问和反思。文学是良心的事业,是通过作品发散出一种警示或光芒。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和揭示,是一个成熟的有责任的作家的使命和担当。唐云岗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作家,他这篇小说体现出的理性而温厚,反讽而睿智的美学原则,无疑能给读者多层次的思考和启迪。
 
 作者简介:王国栋,陕西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中华辞赋》《中国诗词》《延河》《自强文苑》《天津诗人》《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陕西农村报》《西安日报》《铜川日报》等报刊杂志,已由西安出版社公开出版《轻弹岁月》《素描时光》《心瓣上的花香》三本文集。荣获陕西省奋进文学优秀奖,西凤酒全国征文三等奖,吉林图书馆全国征文三等奖,陕西广播电台“我和农村的故事”征文三等奖等二十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