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金点评李寒诗4首
2017-12-09 09:47:44
作者:王克金
王克金点评李寒诗4首
落日
一只漆黑的乌鸦,扇动着翅膀,
落向悬崖边的枯枝。
它叼着带血的夕阳——这枚火红的肉饼,
送进呱呱啼叫的
雏鸦口中。
然后竦身,愤怒地怪笑一声,
展开硕大的羽翼,
飞向烟尘乍起的都市——
那里,人类的黑夜来临!
2012年1月12日晨
王克金点评:
这首诗的想像很是奇特!如果不深究诗人的想像是如何转换衔接的,单在字面阅读,就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大乌鸦把落日当做馅饼,用嘴叼着送进小乌鸦的口中,非常有趣,完全是童话的想像。阅读者要是到此为止,沉醉这个烂漫的情境,我看也未尝不可,因为乌鸦哺育的行为仍然能给人以触动。是啊,被人类习惯诟病的乌鸦,看来也渴望吃到“光”!诗写到这儿,诗题已经很大,诗意当然可以胀满诗篇。
然而,诗人不满于此,篇末点出“那里,人类的黑夜来临!”,这最后一句,确实使我们陷入了“黑暗”……光被万物所分割,可实际每一类物种都在享用光的整体。光,并未灰飞烟灭,人类所以黑暗,是因为自身减弱了对光的感受,并且视光芒而不见。这一点,我们远不及乌鸦,它们敢于把“光”吃下去,吃下整体,以获得它的力量。诗人所以补充这一句,是因为诗的反省意味需要强烈溢出。
诗意已经具足,但这一切都赖以一个想像,诗人把眼见的乌鸦扩充为黑暗,再把黑暗以乌鸦的形态复现,人类面临的紧张意识就这样出现了。
空寂
“吱吜”一声
门
把风放了进来
去年的鸟巢
还挂在邻人的屋檐下
蛛网和灰尘
成为它的主人
草帽遮颜的那个人
只外露花白的胡须
粗布衣衫 夹了二胡
匆匆走过
当我二十年后
再度想起
我自己
已是三十出头
2001.5.5
王克金点评:
读此诗,你会觉得李寒“成熟”的太早,而立之年刚过,血液澎湃之时,却选择了空寂作为书写的客体。这到底是诗人之幸,还是不幸?界定它,千万不要以“年纪”论。
不论对谁,空寂这个诗题显然很大。李寒写这首诗时,他的生命景况真有此诗题的准备吗?
写诗是一件异常辛苦的差事,不进入诗境者,不会深刻体察其中的甘苦。有人说你言重了吧,写诗不会不快乐。有大追求者当然辛苦,用玩儿的心态写诗当然快乐,互不矛盾。
诗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写得相当普通,并不出奇,但是,诗人找到了空寂的物境,又确是诗人的成功之处。也可以说,没有前两段就没有第三段的精彩。至此,我们才明白,外露花白胡须的人,原来可以看成前两段物境的主人。物境的空寂和身世的冷落,才叠加成真正的空寂内涵。
李寒小小的年纪,并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 他从自身是一个诗人出发,把草帽遮颜的人,当做了一切从艺者的一个象征,暗示了这个时代高雅艺术的“没落”。这能不含有批判吗?
空寂不属于个人,这也是万物共有的一个本质属性。人无知音,空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最大的收获。
晨风冲荡着杨树林……
晨风冲荡着杨树林,新叶的喧哗
模仿着大海的波浪。
初夏细碎的阳光,刺透激动不安的
叶子,照临地上的花草。
那些冲着虚空舒展拳脚的老人,那些
以背撞树的老人,那些以清水
在石板上书写诗句的老人,
他们是否已经与世界达成了和解?
而我行走在林间,从容地
走过他们身边,叶子的喧哗充满耳廓,
面对尘世,我还有那么多的不甘。
2015.05.18
王克金点评:
诗人的神经系统是敏感的,诗人的内心也应该是深刻的,这不应再做理论。可是偏偏有人认为诗是可以轻易产出的,把即兴当做诗的根本。
我是坚持诗人的“深刻”一说。没有“深刻”就没有诗篇的厚重,就没有掘进力。铲车或是挖掘机一类的东西,可以看成“深刻”的喻体,自身的重是从事挖掘作业的前提。粪叉子的挖掘能力无论如何也不能和挖掘机相提并论。还有另外的情形,我把诗人生命感的奇异和由事物引出的奇思妙想,也归类于“深刻”的范畴。
以“深刻”的观点看李寒这首诗,它也是经历了“熬炼”。诗的“熬炼”来自于诗人的生命体。或许,李寒从未向命运和岁月低头,他也从未谋求过和解,他内心的紧张使他时刻像弦上的箭,尽管他写下这首诗时,已年到45岁。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李寒从自己的意识出发,看到了问题的本质,“那些冲着虚空舒展拳脚的老人,那些∕以背撞树的老人,那些以清水∕在石板上书写诗句的老人”,并未和世界和解,他们这么做,也是心有不甘的一种表现方式。只不过李寒佯装疑问,以泻诗思。
以首句作为诗的题目,这首诗可以视为无题,但这首诗却不能这么看。首句和最后一句好像有着遥远的联结,被晨风冲荡和心有不甘可以看成构成因果的联系。
卑微
星空浩瀚,我只能认出
头顶那几颗最大最亮的。站在苍茫的天宇下,
我只是亿万众人中的一粒,
贫寒而卑微;
广袤的大地上,我结识的人,少之又少。
而叫出名字的花草树木,
我惭愧,只认清了
充当食物的几种;
啊,诗人,你们都是有翅膀的,
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俯察尘世,而我
四十多年来,从未升到高处。
我一直是匍匐着,把心胸
紧贴着大地,
没人愿听我为虫蚁发出的叹息。
2014年8月20日
王克金点评:
诗人给了自我以定义,一是卑微;一是虫蚁。卑微是概念的,虫蚁是类比的。但这么说也不对,诗人仍是以自我为基点,代表群体在发言。用自我来说事,这是策略,没毛病。
在诗人的潜意识中,诗人来到宇宙或大地,就是一次与广大、与浩瀚的相遇。人作为万物之一种,但也不能只具物性来生存。他需要确立自我,也需要确立与相遇者的关系。
李寒把一些与之相遇的在者,定位到星空的高度,乃至尊为“神明”,但他并未进入神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状态而自失。他时而住居在神圣的伟力统摄的世界,以敬仰获得谦卑,时而又以与周围生灵万物共在的身份,对“神明”保持警觉,以获得世界之中的“我在”。
可是,李寒“我在”的意识相对较弱,长期以来,他心中存储的庞大的“卑微”概念,给了他太大的阴暗,以至他无法冲破,更无法升到高处,俯察尘世。他的感叹也只能是“你们都是有翅膀的,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而我一直匍匐着,为虫蚁发出叹息。
这就是李寒,以他的现实存在给了一个概念以诠释,当然具有群体的性质。
20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