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废墟上的格桑花
2018-08-28 11:41:29
作者:许晨
绽放在废墟上的格桑花
——简评臧思佳长篇报告文学《极殇》
作者:许晨
“格桑花儿开,浪漫染云彩;
花蕊捧着心,花瓣牵着爱;
雪域高原一幅五彩的画哟,
追梦的人们好运来.....”
一曲悠扬动听的《格桑花》,把我们引到了辽阔苍茫的喜玛拉雅山麓。哦!格桑花,是盛开在西藏边陲雪域高原的一种山花。她,美丽而不娇艳,芬芳而又坚韧,风霜雨雪严寒暴风,均无法使其“低头服输”,富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视她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
如今,在我的眼前就绽放着这样一束光华四射的“格桑花”!
她就是年轻秀美、勤奋刻苦的公安边防部队诗人作家臧思佳,以及她历尽艰辛倾尽心血写下的长篇报告文学《极殇》。如此说来并非溢美之词,而是由其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天崩地裂、生死轮回和大爱之心所提练出来的,经得住风霜雨雪和大海星辰的检验。
公元2018年,是一个共和国历史上不能忘怀的年份。其中最为令人刻骨铭心的,是纪念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周年。一时间,举国上下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来了许多回顾文章、祭奠活动。可是,近在咫尺的另一场“8.1”级大地震却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也许是因为震中不在国内、造成的损失也远逊于十年前的汶川,抑或是经历过天灾人祸的人们足够坚强了。但,对于震区人民群众和抢险救灾的战士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和严峻的考验,亦应牢牢铭刻在共和国的记忆之中。
臧思佳和她的纪实作品恰到好处地应运而生。
惊魂“4.25”,大地在怒吼!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与我国西藏毗邻的尼泊尔博克拉县(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了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后大小余震又计31次,强烈地波及到我国西藏边境。吉隆、聂拉木、定日三县近30万群众不同程度受灾,26人死亡。虽说伤亡人数不多,但破坏力触目惊心:房屋倒塌,通讯中断,道路受阻,不少城镇成了孤岛、空城甚而无法生存下去。我国政府第一时间展开国际大救援,派出军队武警和专业救护队奔向灾区。而本来守卫在边防口岸的公安边防官兵,在自己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一边开展自救一边向受灾群众伸出援手,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英雄壮歌。
作为公安边防部队的一名富有责任心的青年作家,臧思佳挺身而出,在各级领导地支持下冲上了抢险救灾第一线,去采访去体验去写作,反映西藏边陲意外飞来的天降横祸,讴歌边防官兵临危不惧救死扶伤的牺牲精神。而那时余震不断乱石翻滚,断水断电断交通,甚至被困在少数官兵坚守的哨卡上,仅仅从这一点上,就值得竖起大拇指为她点一个大赞!
《极殇》,意即发生在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猝不及防的天灾大难,同时也是公安边防部队在和平时期所担当的重大使命。
年龄在“85”后的臧思佳,面庞秀丽身材苗条,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好似是一位时尚文弱的女大学生模样。不过,那身橄榄绿的警服和威严的少校警衔,显示出了她与众不同的职业和追求。她现为公安作家,是中国作协九代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此前,她以诗歌享誉文坛,作品荣获过《诗刊》、《人民文学》和中国诗歌学会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精神与科学精神”诗歌大赛三等奖、第三届“鹳雀楼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第二十二届全国“鲁藜诗歌奖”等;出版了《橄榄树的红果实》、《住在云朵里想你》、《爬上云朵采阳光》等诗集。
正是在今年春天“路美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上,我们熟识并建立了联系-----当时我是大赛评委和颁奖佳宾,而臧思佳是参赛获奖作者。初次接触,感觉她的诗歌写得不错,构思新颖且意境深远,不曾想还是一位报告文学爱好者。那时她了解到我擅长非虚构文学,是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时,眼睛一亮,随即虔诚地请教这方面的问题。
母庸讳言:当下文学创作的“青年军”里,大部分从事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学习与写作,而对于以真人真事不能虚构为原则的报告文学来说,肯下功夫采访体验并且有一定水平的文学新锐,还是不多见的。如此,面对臧思佳这样虚心好学、不怕吃苦的年轻一代,喜欢并决心写好非虚构文学,我作为有着多年实践体会和一定经验的文学编辑及老作者来说,十分高兴和欣慰。
于是,当她把浸润着自己心血的报告文学处女作拿来时,我在感到惊喜之余,随即决定尽心尽力帮助她在这个领域更进一步,茁壮成长。本来,手头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打开厚厚的20多万字的《极殇》,一章一节、一行一句地看下去,连接几天边读边思考,虽说文笔尚嫌稚嫩,但洋溢在作品中的那种浩然之气、人文情怀,依然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弦。
纵观全文,除了前面所述的种种优点之外,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地是:怒吼的大地如同发狂的洪水猛兽,具有惊人的破坏力;而英雄的公安边防战士,则不愧为屹立在边界上的铜墙铁壁和仁义之师。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灾难降临,他们永远是保家卫国、救死扶伤的守护神!当然,这里边也包括作者本人---可爱而勇敢的臧思佳! 在这里,她不仅仅是一位纪录战友事迹的作家,更是一名亲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抗震救灾战士。
尤其她曾被骤然而至的大蹋方困于“孤岛”,彻夜惊魂却义无反顾,不忘初衷仍在奋笔疾书震区印象。请看她从被困地点“逃”出来的描写吧:
......就在我攀爬到山顶抬头都能看到另一侧的人在迎接我胜利在望的时候,只听哗哗如流水般的落石声在我头顶响起,紧接着头盔上也响起碎石掉落撞击的声音,虽然戴着头盔也能感受到像冰雹打在头顶的力度。我顿时慌了神,正好在山顶,前进撤退都是同样长的道路,我急地朝下面的兵们大喊:“往前跑?往后跑?”只听见有声音从下面传来,“往后!往后!”我立即向得了保命符一样转身连滚带爬地跑下山。
生死攸关的时刻,我把我的生命交给了兵们。我对他们的信任与依赖超出想象,何况是那些藏族老百姓呢?可见这些年轻的兵们地震时在当地是多么重要的主心骨......
这些文字是用生命敲打出来的!尽管还有些“急就章”的味道,可保留了斯时斯地的原汁原味,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感同身受的体验。同时,也揉进了作者的联想抒发,将公安边防官兵中流砥柱的作用表述出来,深切地感染和激励着广大读者。
不是吗?当你看到热索村吉隆边防检查站争相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几乎身临绝境的21名留守勇士;当你看到定日县绒辖公安边防派出所和聂鲁桥边境检查站的战士们,奋不顾身抢救房倒屋蹋的藏族同胞;当你看到聂拉木县樟木口岸边防检查站营地,成为震区灾民和外国游人避难逃生的“诺亚方舟”,而我边防官兵则是守护他们安危的“菩萨兵”;你的胸中怎能不热流奔涌、怦然心动呢?!
再者,本书写作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每个章节前面均有一首小诗写成的题记,简明扼要地点出了本节主题之所在。比如在《峡谷悬疑96小时》一节中,正文前题诗云:
山也老了
我从山松垮的骨髓里滑坡
这些老到骨子里的皱纹
被风剥去面具
露出深处包裹如新的初恋
一个眼神,就敏感得
浑身震颤......
看得出来,这是作者臧思佳发挥了作为诗人的长处,在那震撼人心的一个半月体验式采访中,每天每时被所见所闻的人物和故事感动着、激发着,诗情熊熊燃烧于胸。当她静下心来挥笔写作此书时,便不可遏止地旭日东升般地喷薄而出,既起到了画龙点晴的提示作用,又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当然,有时恰恰是一种优势暴露了某种不足。正因了她的诗歌语言的运用和氛围渲染较为突出,效果不错,也反衬出写作报告文学时缺乏剪裁与提练,个别地方材料的使用略显罗嗦重复,如果进一步打磨修饰一下就更好了。然而瑕不掩瑜,对于一位年轻作者的处女作,全景式而又注重细节、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公安边防部队的英雄风貌,已经相当不错了。
尤其值得褒奖和倡导的是:作者不怕危险、不怕艰苦,坚持走进边防一线,深入地震重灾区的行为和精神,这是成为一名优秀纪实文学作家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同时,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倡导,唯其如此,才可写出具有深刻思想性和高超艺术性的精品佳作。
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首都柏林一片断壁残垣,竟然还有市民在破房子里摆上了盆花。于是有记者感叹预言:这个民族还有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臧思佳和她的《极殇》,就是在“4.25”大地震废墟上绽放的美丽而芬芳的格桑花,寄托着西藏边陲军民震不垮打不烂、励精图治重建家园的宏大志向和美好愿景。这是激情的绽放,这是正能量的绽放,更是一位年轻作家富有生命和创作活力的绽放! 在不远的未来,她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对此,我们坚信不移并热烈地期待着......
2018年7月于南海“科学”号考察船
8月改毕于青岛。
(本文作者许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六届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文学期刊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学》社原主编社长、青岛市文联一级作家、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全国海洋文学大奖赛一等奖等奖项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