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西藏,或西藏之上 ——浅析刘萱诗集《西藏三章》


西藏,或西藏之上
——浅析刘萱诗集《西藏三章》

作者:史映红
 
该如何爱一个地方、爱一片土地?个人认为,在那里,就爱那里的一切,蓝天白云、山水树木、人物风物、传统文化等,用眼神抚摸,用双手感触,用悠远的歌声来表达;即使短暂的别离,也魂牵梦绕;当然对于文人骚客,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文字和诗歌,比如诗圣杜甫笔下的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望岳》)。比如魏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实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比如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岳阳楼记》)。对于诗人刘萱,她爱西藏这片土地,爱的真挚、真诚、纯粹,甚至不忍心这片高天厚土离开自己视野,于是出现了“一个三年,再一个三年,在经历过两轮“援藏季”之后,在经历过回到京城工作又一个三年之后,重返西藏的刘萱,完成了从“援藏干部”到“西藏干部”的角色转换,同时完成的,还有诗心的安顿和诗意的栖居,迄今已不止三年了。(作家马丽华)。在刘萱诗集《西藏三章》中,诗人书写雪域高原的包容和宽广、沉淀积聚起的厚重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山川河流、寺庙牧场等;在她笔下,有神圣的信仰伴随五彩经幡,有奇特的风俗相携风马旗飞升飘逸,让原生态的气韵里增添了无尽的梦想和吸引力,让神秘西藏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增加了更多的魅力与尊重,下面从四方面浅析诗集《西藏三章》。

西藏·山
 
科学家做过统计:在青藏高原约300万平方公里高耸的土地上,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5座雪峰、超过7000米的70余座雪峰、超过6000米的数千座雪峰在这里;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写西藏自然离不开山,刘萱也一样,来看作品《南迦巴瓦》:“云雾缭绕你的曼妙而倔强的身躯的时候∕我听到了我走向你的脚步声∥我双腿哆嗦地触碰山石∕冰凉的雪块填满了我流泪的祈愿∕无声成为你呼啸万年的狂风∕迎着我的面颊∥前面除了阳光∕什么都没有∥我的同行者不慎被你积蓄了五天的云雾绊倒∥雪崩埋葬了一个又一个古远的叙述和梦的璀璨∕那可是你曾经的召唤∥雷霆击不碎你长矛一样坚硬的身躯∕我为你带来的快要干枯的歌声还没唱出∕徘徊山脊的时间还在沉睡∥我的歌词是否成为了你永恒的冰川∥而你的魂灵是否早已长在星星上了∥没有回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市海拔最高的山,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苯教”之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的美称。它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缠雾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故又称“羞女峰”;偶尔展现真容,冰清玉洁、鬼斧神工、美轮美奂;藏语之意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正如其充满阳刚之气的藏语名字一样,南迦巴瓦峰雄踞天地之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真理与艺术》一文中说:“诗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不是漂浮在非真实王国中的纯粹观念与幻想。诗,作为照亮了的投射,它在无遮蔽状态中所展示的它先行投射进形象设计中的东西是敞开。诗使敞开发生,而且的确只是在此时,在存在者中,敞开使众存在者鲜明起来,发出声响”。这首诗在创作中,诗人显然敞开了心扉,她先是听,“听到了我走向你的脚步声”;接着是触,“我双腿哆嗦地触碰山石,冰凉的雪块填满了我流泪的祈愿”;再是看,“前面除了阳光,什么都没有”;并且“我的同行者不慎被你积蓄了五天的云雾绊倒”。诗人通过听、触、看等感官描写和勾勒,表达对这一世界名山的尊崇与敬畏,山,至高至美,峰,至雄至奇;体会到诗人在情感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内心的荡涤。这首诗立意高远,行笔洒脱,语言隽永,情感真挚,能感受到诗人面对神山,缓慢靠近神山的虔诚之心、空灵之心、震撼之心。

接着品析作品《珠峰》:“我的仰望就是你的仰望∕喜马拉雅从洪荒的头颅沉入红色的风和一望无际的海洋∥当我一步一步走向你∕那一片片坟茔是我前世和来世的呼啸吗∥是你巍然屹立的冷酷门槛吗∥是春天的眼泪和花朵吗∥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你∥穿越∕执着地攀岩天梯∕随刺痛的寒风∕在生命的另一端∕被风掀动的我∕艰难地系上古海金色的诗句∥那一刻∕在祈求中不曾冻僵的虔诚∕在我心中一次次激荡∕那是我今生对世界最最炽热的拥抱∥不愿摔落的泪光与亘古冰川的神韵∕悄悄照亮正在死去的长夜”。世间事物,有的闻听之下便心生敬畏,有的看上一眼便永生难忘,且很多人在直觉上都是认同的,比如珠穆朗玛峰,闻听也好,观望也罢,都知道是唯一的。藏语“珠穆”是“女神”之意;“朗玛”是“第三”之意;因为珠峰附近还有四座高峰,横数位居第三,故称“珠穆朗玛峰”。这座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巍峨宏大、气势磅礴;周围群峰林立、高峰叠嶂、千姿百态,海拔超过7000米的雪峰有40多座,形成了群峰来潮、峰头汹涌、波澜壮阔的震撼场面。返回到作品,诗人以“那一片片坟茔是我前世和来世的呼啸吗”,“是你巍然屹立的冷酷门槛吗”,“是春天的眼泪和花朵吗”;在创作和遣词造句中,诗人有意识使用疑问句的方式来增强表现力,或者说增强诗歌冲击力;接二连三疑问句式的运用,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流涌和激越,给受众以独特的感官冲击;再次,连续疑问句式使用,形成反复及前后照应的修辞手法,这在抒情诗中比较常见,故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给读者一波又一波感情输送,达到直通心脉、产生共鸣之效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我一步一步走向你,那一片片坟茔是我前世和来世的呼啸吗”?曾在相关资料中得知,朝圣、膜拜也好,观光、探险、“征服”也罢,在攀登珠峰的历史上,已有数百位生命倒于此处。缺氧、酷寒、雪崩、坠落,即便是一丁点失误和不慎,都会以生命作为代价。面对自然,特别是面对地球之巅,我总是赞同一些人以朝圣、科考、膜拜的心态攀爬珠峰;而不要像一些狂妄之辈去“征服”珠峰;你能“征服”什么?一座雪峰,在那里耸立了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上亿年,经受了多少雨雪雷电击打?感受了多少冰刀雪剑撞击?岿然屹立,纹丝不动,笑傲天地间。我们人类,靠先进设备、强大后勤供给、充分的准备预案,苦苦盼上一个好天气,偶尔登顶,怕几张照片,像小偷作案一样匆匆撤离,这叫“征服”?而藏族同胞不这样认为,他们敬畏自然天地,那些直刺霄汉的雪峰,一般称为“神山”,说是神仙生活的地方,神法力无边,能降恶除魔,除病消灾,护佑人们世世代代平安;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净手,然后面向神山跪拜、烧香;晚上睡前再次向神山跪拜、烧香。这首作品,折射出诗人面对世界之巅的激动和震撼之情,受到的心灵洗礼和内心净化。通过对珠峰璀璨晶莹、高峻雄奇地描摹,此情此景,在其璞玉浑金、质朴淡泊的本色里不经意间获得了一个有所追寻的灵魂;群峰浩大、岁月穿梭之磨砺,孕育着高原民族坚韧的意志和坚实的情感,让人暂时忘却浮世的杂乱与烦恼,参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西藏·水
 
在很多人心目中,我国水乡应该在温润的南方,因为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著名湖泊、河流;那里烟波浩渺、水域辽阔、鸥鹭飞翔;那里芦叶青青、渔帆点点、水天一色。但科学考证,我国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这里大约有2.4万条冰川,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年融水量360亿立方米。是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诗人刘萱多次写到湖泊、河流和冰川,投入了浓烈情感,比如作品《遥望神湖》:“云和冰雪∕从御寒的滑坡中屹立∕车子的马力∕抓不住晨曦里浸骨的嘶鸣∕时间的铁犁刨开土地∕扔下长满青草胡须的袍子∕在干裂的巨石中∕掩藏落雨般的寂静∥天在低处∕空灵的蓝提取我的魂灵∕我聆听你透彻的目光∕夕阳的涟漪∕淌进荒凉的月色∕直到身影摔碎的泪滴∕被山那边的太阳∕灼热”。明代学者郑心材在《郑敬中摘语》里说:“文有四贵:胸次贵恬夷,气局贵豪荡,词句贵浑雄,思致贵纠结”。刘萱在这首作品里,基本做到“气局贵豪荡”和“词句贵浑雄”;高原湖泊,通常碧蓝如玉、澄明清透、荡人心扉,当地老百姓都流传着神奇的传说,有的湖泊是“白度母沐浴的圣湖”,有的是“佛祖悲悯人间的泪水”,这些荡涤心灵的碧波,基本上是在众多雪峰之下,远远望去“天在低处,空灵的蓝提取我的魂灵”;夕阳之下的湖水和“涟漪”,“淌进荒凉的月色”。诗人通过“云、冰雪、巨石、月色、太阳、土地、泪滴”等名词,营造了广袤、高远、苍茫的只属于高原特有的意境和氛围,给人一种孤单寂冷的感觉;同样通过“屹立、嘶鸣、刨开、扔下、掩藏、提取、聆听、摔碎、淌进”等动词运用,写出了高原湖泊的清透冷艳、澄明洁净;还写出了作为个体的我们,渺小和微乎其微。整首诗自然、真挚、舒展;诗人既为神湖歌唱、漠漠云天歌唱,也为时光之流淌、岁月之更迭产生淡淡的失落和伤感;看得出来,作者在意象选择、诗意提炼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恬静、优雅的品味和气质来。

继续品阅作品《拉萨河》:“你是万古的晶莹∕每一粒石头都在碧绿中闪烁∥一个季节都在古老的剔透中衰落∥我看到一个个复活的生灵携水鸟翱翔∕所有的落叶都埋入山谷∥掉进风中消失的脸庞∥我推开荒原的寒风∥跋涉千里∕乘星空的雨露投入你的怀抱∥想要紧紧抓住你那柔软欢畅的爱意∕那岸边不曾绽放的光阴∕你却像一位老人一样寂静∥山石滑落∕沙粒中不愿坠落∕白昼与牛粪火一起燃烧的你的苍老∥你梦幻般地轻飏在天地之间∕吐蕃回荡的波涛如似有似无的幻影∕在风马旗中举着一片片淡紫色神秘的花朵∕在牛皮船的梦里奔腾∥你轻抚念青唐古拉的神性∕如一条想要系住高原沧桑的哈达∥这哈达洁如歌∕蔚蓝如镜∕长远如诗∥你在呼唤我吗”?仔细读这首诗,突然就想起前苏联诗人茨维塔耶娃说的:“自己创作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激情,写自己的岁月”。另一位前苏联作家包哥廷也说:“没有土壤的幻想花朵,就不是花朵,只有在生活中生根的那种幻想、那种艺术想象才是宝贵的”。《拉萨河》写的逼真形象,其原因是诗人太熟悉这条穿过日光城的河流了,本人在拉萨数年,就无数次到过拉萨河,外出办事、同事们一起散步、徜徉,陪同远道而来的朋友观光等;冬季,河流清澈见底,翠绿如玉,浪花如雪;夏日,涛声阵阵、水波汹涌;早晨,舒缓静幽、野鸭点点;落日里,万顷余晖、残阳明丽;让走近它的人心就静了,气就顺了。我相信刘萱一定无数次走近它,徜徉在拉萨河畔,她能读懂河水,知道“每一粒石头都在碧绿中闪烁”;也知道这些石头不停碰撞、挤压、打磨才变成现在的模样,很多年之后,它们的形状和位置又将改变。诗人还能读懂河水“跋涉千里,乘星空的雨露投入你的怀抱”。是的,这浩大的水,追溯而上,在出发点,仅仅是某个冰柱融化的一滴水,两滴水,再后来水珠携手而行,成了溪,成了河,匆匆而来,咆哮而去。诗人更读懂拉萨河的历史,“你梦幻般地轻飏在天地之间,吐蕃回荡的波涛如似有似无的幻影”。是的,这条河,象雄、古格、吐蕃时代就有了,并在此之前很多年前就有了,多少王朝更迭、多少斗转星移,不变的,是流动的姿势,流淌的涛声。静静品读这首诗,诗人亦有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赤壁怀古》)的悠悠感慨;也有“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宋·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的思绪翻腾。映射出诗人对天地自然的崇敬、虔敬之情,对作为人类的我们生命之匆促、力量之微弱的感叹。这首诗写作中,诗人没有追求华丽辞藻,也没有使用高深的修辞手法;但行笔舒展、轻盈、洒脱;诗歌蕴含着坚韧的生活信念,隐含着不屈不挠的求索和探索精神,给人一种心智上的启迪,情感上的释放。

西藏·人
 
认真品析《西藏三章》,诗人好多次写到高原上的人,农民牧民、信教群众和僧侣等,这些诗行,无不倾注着诗人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地球之巅,在平均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氧气含氧量仅是内地一半的地方,漫漫冷风飘雪中、灼灼烈日骄阳下、漠漠高天旷野中,面对生也艰难死也悲壮的严酷生存环境,这里的人不回避、不惧怕,而是直面命运,直面严酷的生存环境,用智慧和双手,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并适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演绎着一个民族的精彩。从很多章节里能看到诗人给予他们的敬重和尊崇,正如诗人所说:“人们尤其对生死的从容和活在当下、乐天知命的生命态度时时震撼着我,同时也激起了我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对大千世界生命的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往往眼泪的背面应该是更加深沉的感动、震撼和真爱”。比如作品《寻找阿佳的酥油茶》:“我坐在你的门口∕等待一万年的湖水漫过酥油花的梦境∥忽然∕山路上一位嬷啦走过∕难道∕你的沧桑已经扶不起我一直流泪的记忆∥我又来了∕朝圣的你将门紧锁∕阿佳啊∕我手扶十二年前的那个寒冷的晨曦中∕你端进寒风的那碗酥油茶∕如这朗照万年的阳光∕明媚出一片天空∕积蓄了感恩的雨∥十二年了∕美丽阿佳还在煮那一碗酥油茶∕风和云一起仍在早晨的寒风中将我呼唤∥等待停靠在神山圣湖的宝石中”。明代学者钱琦在《钱公良测语·由庚》里说:“孝悌之人,其词也温;刚毅之人,其词也雄;直亮之人,其词也切;通敏之人,其词也辩;廉介之人,其词也洁;故曰,言者心之声”。这首作品,回味了一位“嬷啦”曾在“十二年前的那个寒冷的晨曦中,你端进寒风的那碗酥油茶”;在青藏高原,人们对信仰的虔诚谦恭、导人向善,对物质需求的淡泊超然、平和高远,对众生的乐善好施、济世救人;注定了把物质财富看得比较轻,宽裕的时候,他们非常乐意把钱物供奉于寺庙,对老弱病残幼、或远道而来的朝圣者尽力施舍、帮助;甚至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施舍给更需要的人们。这首诗贯穿于始终的是一种抒情的、节奏上的跳跃,有一种质朴的感恩心态,洋溢着一股浓郁、让人迷醉的人性的温暖和久违的大爱之情。作品虽然没有盛大的铺排、高妙的修辞、华丽的词句,却在悠悠走笔间、默默行进中,给读者心灵以轻轻的、柔柔的碰触。这就应了俄国作家别林斯基的一句话:“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

诗人刘萱在一个访谈里说:“我之所以能坚持写诗多年,最主要还是因为诗歌以它的情感的浓烈与沉静,直抵内心深处的坚韧与挺拔;以它对尘世的超然与回归,点亮生命的智慧;以它畅快淋漓地抒发,深深地吸引着我。应该说每写出一首好诗,我的内心都会被照亮一次”。正因为她对诗歌的深刻认识和尊重,刘萱作品总让人内心激越、感动并产生共鸣。比如作品《康巴汉子》:“驾驭云彩和欢笑奔腾∕枕着黑色帐篷入梦∕荆棘开满胸膛∥一匹马的奔跑∕一群男子汉的云端∥滑翔白云的肌肤映照古铜色的太阳∥用卡若的陶罐豪饮∕用祖传的魂魄擦亮藏刀闪耀的方向∕深谷是男子每天遗留的脚印∕草原是女人清晨惊艳的目光∥因为有你∕彩虹挥舞彩虹∕凝望拥抱凝望∕梦想追逐梦想∥红头绳在风雪中疾驰∕马不停蹄地奔向苍穹的原野∕快点,再快点∕直到追上那一束∕朗照人间豪迈的万古光芒”。在不少人印象中,康巴汉子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藏族男子的标志,他们外形彪悍、肩宽背阔、野性十足;他们诚信守义、耿直豪爽、言必行,行必果;他们崇尚自由、驰马善射、仪表堂堂;却又善于经商,被称为“西藏的吉卜赛人”;常年游牧生活使他们带有桀骜不驯的奔放气质。游牧民族信马由缰、驰骋四野的个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一首康巴民歌就唱到:“我骑在马上无忧无虑,宝座上的头人可曾享受?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蓝天下大地便是我的家”。刘萱这首诗,就把康巴汉子形象与气质很好的加以体现,通过“驾驭云彩、欢笑奔腾、滑翔白云、陶罐豪饮、擦亮藏刀、风雪中疾驰、奔向苍穹”等词句恰如其分之运用,基本上把康巴汉子英武帅气、豪爽奔放的天性表达出来了,节奏明快、走笔自然、硬朗,诗行间流淌着一种鲜活、向上的生命活力,荡漾着一缕缕令人向往的、洒脱的、自由的诗意,激发起读者对茵茵草原、莽莽碧野和蓝天白云之下,云游野鹤生活的憧憬。
 
西藏·情
 
慢慢翻阅《西藏三章》,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诗人对西藏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无不倾注、记录着这份浓浓情感。我常想,作为一名女性,一次又一次援藏,后来干脆调入西藏,长期在高原工作,这在人人挤破头都想进入大都市、特别是首都北京,其宜居环境、子女教育、文化资源、平台职务等多方面都让人羡慕的时候,她却主动放弃,毅然决然地走进西藏,这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敬重的举动;我们能想象到这种热爱、挚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刘萱这个决定,应该在整个援藏历史上也不多见。众所周知,有“生命禁区”之称的西藏,很多地方海拔高、气压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严重缺氧等,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对身体伤害是无容置疑的,作为女性肯定更大一些,这点常识,对一次又一次援藏的刘萱来说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坚定选择,如果没有对西藏发自肺腑的热爱,对这里的人、事物、风物、文化融入血脉的感情,她不可能这么做。好则诗人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诗歌的方式表现出来,分享给我们,来看诗作《茶马古道,井盐悲欢》:“走不进你咸咸的时间∕就像拂不去澜沧江古老的涛声∕溜索桥撼动的夜晚∕马队的悲鸣在滑坡中沦陷∥月色奔跑∕星星蹒跚∕千仞无言∕多少代汉子的泪水∕滴落羊肠小道∕多少女人屈膝的双眸∕托起一片片白的,红的千年盐田∥一寸月光置换一亩苍凉∕一滴泪水晶莹一坡期盼∕向西翻越七十多座山∕再向西,马背在三十多座雪峰闪耀∕呼啸三江的叮当声∕高扬一代又一代晒盐人∕奔腾不息的悠久桑田”。读这首诗,很自然地就想起法国文豪雨果说的话:“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他的前一只眼叫做观察,后一只眼称为想象”。美国作家福克纳在《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答辞里》也说:“诗人和作家的责任,便是要写出这能同情、牺牲与忍耐的人的灵魂”。盐井乡地处西藏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交通要道,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在的人工原始晒盐和最美的风景线,被誉为“阳光与风的作品”;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诗歌第一节主要写盐井漫长的历史,“走不进你咸咸的时间”一句,就把盐井和古老加工盐的方式交代了,多少日月轮回,多少四季转换,多少气壮山河的故事演绎了、谢幕了;多少指点江山的枭雄豪杰登台了,告别了。但盐井和生产盐这一方式一直传承着、延续着。诗歌第二节,刘萱通过“月色奔跑、星星蹒跚”,“多少代汉子的泪水,滴落羊肠小道”,“多少女人屈膝的双眸,托起一片片白的,红的千年盐田”等描写,我竟然有一种难以自控的感动,在广袤、浩大的人类历史长河,叱咤风云、决胜千里的伟大人物被历史记住了;一些宏大的建筑、雄阔、古老的名胜古迹本来就是活着的历史,被后人观瞻、仰望;一些重大事件、甚至惨烈战争也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但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那些一生汗水滂沱的布衣百姓,那些虽然原始、但又无比实用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承者,他们的名字谁能记得?诗歌第三节,既写盐生产上的辛苦、艰难,也写把成品盐运往各地的不易和艰险;“向西翻越七十多座山”,“再向西,马背在三十多座雪峰闪耀”;这是什么山?每座山高入云霄,山峰四季冰裹雪飘、狂风如剑;每一个峡谷壑深水急、万丈悬崖。我们能想象到大西南各族人民生活的不易、苦涩和艰辛。刘萱在这首诗的写作上由久远到现代,由现场至远方,古今结合,远近照应,把盐井的历史、把成品盐的生产过程、运送方式大体作了描写和勾勒。字里行间,温度灼灼;通篇走笔,情感浓浓,给读者以感动和慰藉,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继续来看作品《象雄遐想》:“山岩即是城堡∕沉静即是爱情∕万年苦痛与歌声铺满的湖边∕我的心沉淀在南村一段一段一万多年的神秘风情中∥宝瓶盛满的文字∕是弓箭∕是落雪∕是一望无际的草甸∕还是从岁月中放牧的羊群∥大鹏展翅在古象雄的路途中∕万年哺育的青稞∕被山洞收藏的日月∕一页又一页吟诵寂寞清风∕一眼的翡翠”。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具体在现在的那曲尼玛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近一万年以前,其地域辽阔;位于交通要道的古代象雄王国,堪称“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与中亚、西亚、南亚均有交流,据史料记载,象雄十八国时期:“上之辛绕们尊贵,下之国王们威武……”,由此可见雍仲苯教在当时社会地位很高。如今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经幡、刻石头经文、垒玛尼堆等基本上是古象雄王国传承下来。后来吐蕃强大,约642年前后,被松赞干布所兼并,成为吐蕃藩属国。《象雄遐想》这首诗,是诗人在古象雄遗址附近的真实情感记录,第一节写城堡遗址,诗人一定在想这一神秘古国曾经的兴盛和强大,人口众多,一片繁华;第二节通过“宝瓶、文字、弓箭、落雪、草甸”,既写了古国的繁荣昌盛,又对一个王朝的衰落、没落,直到现在的残墙剩瓦、残垣断壁的痛惜。现在,荒草和青稞还是一波又一波的绿,断城之上的太阳和月亮照样正常轮转;“一页又一页吟诵寂寞清风”还在吹拂,诗人营造了一个荒冷凄凉的氛围,是遐想、吟唱、更是感叹。

最后来看作品《朝佛》:“你是那首歌∥斑驳陆离的路径上∕格桑花欢快地生长∥忽然∕一声叹息∕在布达拉宫的头顶盘旋∕远去∥我随你舞动千年八廓的足迹∕让所有的青石板在古老的窗口回望∥你慈悲的声音如一道天庭之光∕让死亡重生∕让梦影洒满旷世的沉重∥尘土悲鸣∕鸟儿被季节啄伤∥耸立在白云之上∕灿烂于宁静的花径∕一路上的阳光照进万千人的虔诚∥我被一段久远的祈诵牵手∕走在你一步一叩首的笑容里∥你爱的柔情簇拥着我∕音律如无边的大海潮水∕一次次席卷今夜温热的月光∥你是那首歌吗”。自藏传佛教七世纪传入藏区以来,经过一千多年发展,已经与藏民族日常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其教义已成为藏民族思想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日常行为准则;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都要进行朝佛,而朝佛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放生、去寺庙叩拜、烧香、磕头、供献功德等;亦可转山转水转佛塔、转庙堂;僧人进行诵经等佛事活动;朝佛是藏民族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深信刘萱多次走进寺庙、佛塔等场所,既是观仰,又是朝拜,那宏伟、威严、肃穆的佛像;那浑厚连绵、天籁之音般的诵经声;那闪闪烁烁、跳跃摇曳的长明灯;那缕缕梦幻般升腾的桑烟,对任何人都是一种震撼,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洗礼;我就多次感受过那种震撼,斯情斯景,就把世界天地、自然历史等看大了,看得更大了;而把尘世的薄名小利、身外之物就看小了、看得更小了。诗人这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幽,诗句柔和;虽然没有多少技巧上的修辞,但分明把“朝佛”这一庄重宗教仪式氛围营造出来了,铺垫了一层生活的底色,给人一种自然舒展的感觉,一种轻盈飞扬的情愫。

作家吴雨初谈到刘萱诗歌创作时说:“唯其痴,其人与其诗,当作二重观。职场与诗坛、为职与为文,全然迥异。其诗意念之奇特、想象之漫野、感觉之透骨、辞句之凄厉,足见其痴矣”。评论家普布昌居也说:“刘萱抒写个人真实的情感历程,感悟生死,摹写珍贵亲情。所以它既有内容上的阔达,又有情感上的私密,诗歌语言独特,富有张力,意蕴丰富,真诚而有力量”。刘萱在工作和写作之余,创办并引领“雪域萱歌”诗歌团队,为推介西藏文化、推出诗歌佳作、栽培文坛新锐做着努力,用热情与真诚为西藏抒怀,放飞她心中的“诗与远方”,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她曾说:“初来西藏的人只能触摸到她的皮肤,只有真正深入西藏的人才能触摸到她的温度”。这个“触摸”过程,将是漫长的,甚至是艰辛的,但同时又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期待诗人刘萱。 
 
史映红简介:

史映红:笔名桑雪,藏名岗日罗布,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庄浪县,九十年代入伍进藏,已转业;居山西太原市;在《诗刊》《解放军报》《文艺报》等发表诗文950余篇(首),著有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文学评论集正在出版当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萱简介:

刘萱 (笔名萱歌),西藏“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主打栏目《雪域读诗》创办人。 西藏著名诗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西南大学)。 2004年至2010年两届援藏,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任巡视员兼副局长,后主动申请调入西藏工作,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