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粮食是生命动力,更是一种爱

粮食是生命动力,更是一种爱
——郑敏《金黄的稻束》一诗画出了母亲的劳动色彩
 
作者:赖廷阶
 
  粮食就是一口饭,人有一口饭才能活下去。人依靠粮食而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人在世界上求生,就是不断地要获得生存的粮食。粮食是肉身存在的基本元素。
 
  然而,在圣经上说了,人活着不仅仅只是粮食,更是因着神话语。不过,在汉语这一个世界,因为是无神论世界,对圣经是陌生的,有很远距离的。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了粮食,为了一口饭,为了求生,付出了一切,用人生追求粮食,然而得到粮食是艰难的。
 
  粮食是祝福,也是活着的依靠,是活着的希望。有了粮食,就很踏实了。粮食成为了肉身之人的动力与能量。
 
  为了有饭吃,人们付出了一切。
 
  郑敏《金黄的稻束》这一首写于1949年之前的诗歌,写于1940年,是郑敏的代表作,也是她早期创作的主要作品。
 
  这一首诗歌开头写道——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收割的景象,收割的稻田上,割下来的稻子捆成一捆捆,稻子一捆捆站在那里,收割得到了丰收,这是喜悦的事情,喜悦的踏实掩盖了疲倦,当然,疲倦依然是存在的,而粮食的踏实让人感到了收获。
 
  在这里,我们也愿意看到,把粮食比喻为母亲,比喻为一批母亲,一个个母亲,这是让人想到母亲对生命的养育,而粮食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母亲的形象。
 
  母亲就是尘世生命的源头。这是一种生命的尘世理解。其实生命的创造,在圣经里面,就说明了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创造了人类。
 
  粮食养育生命,母亲养育了生命。这是尘世的基本理解。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收割季节,不仅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干活,小孩也要用镰刀割稻。全都在劳作,收割虽然辛苦,但是丰收让人感受到了免于饥饿的安慰。
 
  在这个世界上,饥饿是一个巨大的恐惧。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恐惧。
 
  这些在稻田里参与收割的劳动者,特别是农妇,她们不仅是孩子的母亲,更是田野的劳作者。

  我们可以联想与推测,在1949年之前,很多男人漂泊在外,或者在军队里外出打仗,那么,田野上的农妇就成为了劳动力。这一点,就像今天的村庄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农妇与老人、孩子,就要负责种田与收割是一样的。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我们在这一首诗歌里看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这些劳动者,作为农妇和母亲形象,她们的劳苦是低头的劳苦,就像成熟的稻谷一样低头。
 
  这就是秋收的田野,只有寂静,哪怕是丰收,也是寂静的。喜悦也是辛苦的喜悦,踏实也是劳累的踏实。
 
  历史全都是汗水的河流,甚至就是血的河流。汗水的河流,都还是很不错的,血的河流就是一种残酷。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这些东方土地上求生的人,这些劳作的妇女,她们的人生的劳苦的,艰苦的,疲倦的,粮食虽然带来安慰,然而也是巨大的劳累与辛酸。
 
  我们要看到这一首诗歌,只是写到了丰收的时候的主角是劳动妇女,本来要男人出场的,本来要男性劳动力的,却是女性来承担着着苦难的劳动。这是一种历史的现实,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是一个不太平的时代的劳动场景。
 
  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样一首诗歌,让人感到了丰收的压抑,看到了被委屈的劳动母亲形象。什么时候这些女性愉快地抬起头来?
 
附录
 
《金黄的稻束》
 
作者: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来源:作家网
作者:赖廷阶
责编:何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