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关于《乌蒙磅礴》的“本土、红色、优秀”的说明材料







关于《乌蒙磅礴》的“本土、红色、优秀”的说明材料
 
 
 
  • 关于本土性
 
1、《乌蒙磅礴》的作者税清静:税清静:70后,四川射洪人,笔名一尘、税清净。90年代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先后在省级以上军地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乌蒙磅礴》,长篇儿童小说《喜神来了——梦回三国》系列,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从成都出发》,人物传记《赵家立》,评论集《文学“鸡”因论》等。与人合作长篇报告文学《土地赞歌》、纪实文集《我们在长大》等,编有《向生命致——“5.12”抗震救灾诗歌集》、《大爱同行——“5.12”抗震救灾诗词散文选》、报告文学集《感动》、《大爱华章》(6卷本)等。有作品被美、波兰、埃及、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阿联酋、尼泊尔等国际组织和文友收藏,被译为英、阿拉伯语和彝语等语种。获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
2、评论者徐潋,四川省泸州老窖天府中学(泸州二中)语文高级教师、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文本中心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中语会理事、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社科联专家人才库成员;创建“泸州本土文学教育工作室”(被市教育局评为四级研修工作室),任领衔人;“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始人,现任执行主席(法定代表人)等。徐潋先后获得教育部“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国家语委征文二等奖、中国文联评论中心新媒体“年度达人”、全国中语会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省教科院(所)论文评比多次一等奖,省“百家推优”文艺评论奖(泸州市第一次获得此殊荣)、“川派评论”(四川省评协)论文征文奖、第三届川渝文化发展论坛征文奖(重庆市评协、四川省评协);泸州市“酒城英才•文创之星”、市教育局优秀宣传工作者、市社科联优秀工作者、市作协优秀工作者、市评协优秀评论家(两次)、市中语会优秀会员(两次),以及市级(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教科所)教育教学论文、科研课题等各级各类奖项近100项。
3、《乌蒙磅礴》介绍:小说以泸州市古蔺、叙永两个国家贫困县为背景,作者以敏锐的文学触角全方位讲述了乌蒙山区人民为了摆脱贫困到最后战胜贫困所做出的卓越奋斗。重点书写了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以驻村第一书记陈小李为代表的成千上万党员干部,走向大山深壑,走进田间地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错综复杂的贫困发起了最后冲锋的动人故事。
乌蒙山区因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落后,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一批又一批的扶贫干部深耕基层,带来广大群众脱贫奔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在今天又有了特别的意义。五百万泸州儿女在伟大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奋勇前进一路凯歌,一幢幢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贯穿山川,一座座农民夜校办起来了,一个个产业实体建起来了……农民已经不再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农村不再是封闭落后的旧面貌……为了全村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第一书记陈小李不惜千里寻找在外流浪近20年的村民许多房,让许多房真正住上了新房;扶贫扶志,混吃等死的懒汉许多粮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扶贫扶智,农民有了培训学习机会,想方设法也要让孩子们有书可读……一桩桩一件件,点点滴滴改变着山村和人心,乌蒙山终于赢来了划时代巨变。
当然,这场脱贫攻坚大决战的胜利,离不开许许多多一线党员干部的奉献和牺牲。小说里除了由弱变强机智能干的男主角第一书记陈小李,还有骑着脱审脱保报废烂摩托的村委会主任曹永盛,还有变卖豪车支持村里产业发展的富二代下派女干部白玲玲,还有跟随第一书记女儿放弃大城市的天麻专家何长生,还有命运多舛耿直个性的农民代表酒爷,勤劳善良乱点鸳鸯渴望改变的贫困户代表王富贵等等,他们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感人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一个人便是一个传奇,一个人便是一座丰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甚至,他们在书中的姓名,都含有丰富的寓意。
乌蒙山区发生的这一桩桩故事,就是千百万个家庭汇聚的洪流,里面走出来的每个角色都是有棱有角的立体式人物。
以作品内容、作者、评论者,均具有四川地域的“本土性”。
 
  • 关于“红色精神”
     1、“红色精神”烛照下的个人成长史
《乌蒙磅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浓浓的“红色文脉”。故事中有两条明暗线索。一条是主人公陈小李的扶贫工作成长史;另一条是红色革命精神在老陈家三代扶贫干部血液中流淌的轨迹,为农民脱贫致富鞠躬尽瘁。首先,主人公陈小李来自于红色家庭,三代人为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主人公陈小李既背负先辈们的理想和信念,也在不断地挫折和机遇面前奋勇前行。《乌蒙磅礴》这部小说除了表现扶贫工作中经历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同时具备了不容忽视的“成长痕迹”。主人公陈小李作为老红军陈国栋的孙子出场时,即将到乌蒙山区当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作为扶贫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虽然有长期的革命家庭教育背景和红色精神熏陶,也树立了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但是经验相对不足,正如一个人成长的“幼年时期”。意气风发的陈小李在赴任的山路上遇到了第一个困难晕车且汽车抛锚,不得不半道下车,徒步去村上。与此同时,一听说年轻的第一书记来村里,村主任曹永盛因心中的排斥和担忧导致一夜难眠。这些都预示着陈小李在朴市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可能将遭遇一些困难和挑战。随后而来的暗访受阻,村民思想落后僵化,养牛、修路的资金问题等都印证了这一点。一方面,当然是身为驻村第一书记陈小李下乡以来的具体工作内容;但在另一方面,却也不妨被看作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人生考验。只有在接受并战胜了这些人生考验之后,陈小李才能真正地成长,并认识到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位置和作用。好在陈小李一直都没有气馁,并在革命精神的烛照下迅速成长起来。正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已经了解到的那样,以适时的点拨或支持帮助陈小李渡过了各种工作难关的,主要是上级领导、曾经的扶贫干部、爷爷陈国栋奶奶山妹、父亲陈冬冬以及他的姐姐作家陈茜茜,还有邻村的扶贫干部等,我们发现,曾经那个“初生牛犊”一般的年轻人,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了。正如他的座右铭:“发扬红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誓把扶贫攻坚进行到底!”最终他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与理解,带领乡亲们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爷爷陈国栋的梦:“乌蒙山千山万壑之间他看到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人们更精神了……”逐渐在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扶贫工作中渐渐清晰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选自:扶贫小说”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乌蒙磅礴》中的“红色精神”传承
原作者: 朱 凌 郑润良 来自: 四川文化网
2、2021年入选新华文轩纪念建党100周年书目。
 
  • 关于“优秀性”
1、2020年四川省重点出版图书,2019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省扶贫移民局扶贫文学作品“万千百十”工程扶持作品。2021年入选新华文轩纪念建党100周年书目。《文学报》推荐图书。
2、评论(部分):

(1)中国作家网:税清静《乌蒙磅礴》:岁月沧桑,初心不改 2021-05-30 11: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应槐

(2)四川文化网:谱写乌蒙山脱贫攻坚的壮歌——长篇小说《乌蒙磅礴》读后

原作者: 邵忠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3)四川经济日报:2021年6月18日,悦读版,《从大瓦山到乌蒙山,贫与脱贫的故事磅礴而出》,作者:章夫。
 
综合以上,《乌蒙磅礴》长篇小说,基本可以说具有“本土、红色、优秀”作品的特点。

 
202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