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读碑记》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1
多面手林汉筠及其《岭南读碑记》杂谈
作者:周兴
诗人林汉筠,玩起散文,“闲得没事”,又干起“石匠”行当。你说踏踏实实做个“石匠”也不是不可以,非得把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艺评论家的活儿揽在一起干了,这是什么行为?还让人活不活?
记得农夫山泉有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打动了无数消费者。而《岭南读碑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1)的问世,作者林汉筠这个憨厚的“农夫”驱动他的神识,对于文化消费者来说,岭南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雨,于林汉筠而言,摇身一变,就游弋成了岭南名噪一时操持特殊技艺的“石匠”。当然,“石匠”林汉筠对岭南碑文这一原始“石材”的 “搬运”是很认真的,这是石匠的基本功。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搬运,他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胸怀,用散文的形式对碑文进行了再雕刻、再重塑,这一条龙的“包工”式服务行为,不折不扣地成就了他的作品《岭南读碑记》。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创作冒险——这是谁给他的勇气?又是谁给他的霸气?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想,一个精力旺盛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一个感情丰富、创作荷尔蒙容易溢出的男人,一个在现代城市东莞的温床上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人,本该本分地沿着家与单位这两点为一线,坐在办公室里写写一些反映现代文明气息的深度报道呀什么的,当然也可以坐在家里,陪着家人,坐享天伦,闲时偶尔无病呻吟,吟风弄月,再不堪也可以发挥他的“荷尔蒙”特长,弄出些通俗长篇小说什么的,随便往网上一抛,勤快一点随时更新,让钞票呀名誉呀这些个劳什子源源不断的往他的账户或名字上叠加,这岂不爽歪歪!可是,我们都错了。如果以上说的“温室”生活是“相濡以沫”的话,那林汉筠却选择了“相忘于江湖”,以“石匠”的身份,混迹于岭南碑林的“江湖”,与古人对话,与时空博弈,与石头争锋较劲,与碑文耳鬓厮磨。用《贯穿千年的举动》品味《一壶茶的时光》,这里讲述的不仅仅是“却金”和“还金”故事。如果故事是茶叶,那岁月即是浸泡故事最好的水。“石匠”林汉筠又完成了他的一次完美大变身,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半路出家的“茶艺师”,把他的“茶道”运用得恰到好处。你有故事吗?我有酒,那么,你有故事吗?我有林汉筠。于是,故事在岁月的浸泡中舒展开来,清清白白、淡淡泊泊,以茶论道。江湖,无处不在,岭南碑语,任由“茶艺师”林汉筠评说,其间这香茗的味道,无意中着实馋了一大片附庸风雅的伪江湖人士。
黄景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陆老翁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岭南读碑记》表象是林汉筠在读。读什么?读碑,在哪里读?在岭南一带。碑是什么?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这就对了!林汉筠读碑,世人是否认真读了林汉筠?和平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升级,人们生活在高节奏里,钢筋水泥间车水马龙,戴着面具,穿梭于各自利益的蛋糕,敲打着索取的盘子,而东莞和岭南,正是现实的一道缩影。现实的人们,“三观”正受着史无前例的冲击,道德的底线正面临着无情的撕扯。作为混迹于江湖的“书生”,林汉筠自感“百无一用”,心里装着岭南,而仅非岭南,碑文及其故事里的将军与战马、元帅与祭奠、边塞与疆场、雪花与抒情、村头巷尾……这些复杂却又无不显示出作者经过精心筛取的典型事物,在遵循历史的前提下,勾勒且营造了作者内心的空灵世界。这世界,是文明的世界,是气节的世界,是忠诚的世界,是道德的世界,是诚信的世界,更是爱国守疆、铁骨热血、播种希望、自然法则、书香浓郁、烟火人间的世界……
这里我看到《岭南读碑记》,“书生”林汉筠读得深沉而孤独,读碑也读自己,读一方文化一方人,读历史与现实映照的天空,读出了内心的呼唤——也不全是,或许这是以岭南为引子的一段史海钩沉,对文化对人文的一种坚守与重塑,那么,所有这些,是不是本身也是一种碑记?
个人简介:周兴,曾用笔名鬼皮、周星发表作品。男,土家族,1980年7月出生,贵州德江人,诗文散见《诗刊》《山花》《贵州作家》《贵州日报》等。 现供职于贵州德江县文联。
注:本文已经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