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茶道悠悠

 1

《岭南读碑记》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1

 

茶道悠悠

——读《岭南读碑记》有感

 

作者:梁明媚

 

  今日读完林汉筠先生的《岭南读碑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1),我深感受益颇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岭南人,在看到书中关于石碑文化、茶以及其他诸多事物的娓娓道来,浓厚的认同感便腾腾涌现。林先生在《还金:一壶茶的阳光》一文中写到了岭南的茶文化,以及茶亭老板“三年守得失主归”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尤为触动人心。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纵观大千世界,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度的人,可以做到中国人这般嗜茶如命了吧。莺飞草长的二月天,漫山遍野的茶园里,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叶子被白皙纤细的手轻巧娴熟地摘下放入身后的篓筐中,再铺到日头地下,让细碎温暖的阳光濯洗一番,夜幕降临时,土壤的腥气和汁液的青涩随着西沉的太阳一并消散。经过上一段岁月淘洗,青绿的茶叶从刚从枝头采摘下时的饱满浑圆变得干巴枯皱。看起来也许并不美观,不过不打紧,提来一壶滚沸的开水,倒入些许晒干的茶叶,它们便会重新迸发出鲜活蓬勃的生命力,一如当初在早春枝头盛放的模样。呷上小小一口,甘甜芳郁的清香直冲五脏六腑。若是在盛夏睡醒的午后同二三友人来品这杯茶,那滋味便更是妙不可言了。周作人先生在《雨天的书》里便说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品茶的雅致便跃跃然于纸上。

 

  龙井,普洱,碧螺春,铁观音,青红白黑黄绿,越过高山之巅,越过寒冬腊月,春款款而来,她携着一幅姹紫嫣红的彩锦,点染了人世间,龙井,普洱,碧螺春,铁观音,青红白黑黄绿,南方嘉木,珍木灵芽。自此,春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季节符号,她缩进枝头的片片茶叶中,化作叶的精髓,茶是春的精灵,春是茶的魂魄。它们紧紧依偎,不可剥离。壶底有乾坤,茶里皆至味。饱和度偏低的色彩,若有若无的芳郁夹杂着微苦中带着清甘的口感。所谓是色香味俱淡,最能抚人心。

 

  中国茶道,茶道中国。小茶杯里盛满的不仅是清冽芬芳的茶水,亦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处世之道。一片小小茶叶能够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捧和喜爱,并能发扬光大成一门极富中国韵味的茶文化而为世界所知晓,断不是单单因为它解渴去乏的功效,其背后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才是支撑它绽放光彩的秘诀所在。茶的种类繁多,饮茶派别各种各样,因而茶道自然也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然追根究底,茶道都离不开四字真言:廉美和敬。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康乐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族祖友信公尝在此亭施茶,见座有囊金,知过客之遗也。守之,候其来取。不料日暮,客不至,因载归。翌日,复载而出,如是经年。客乃重来,偶说旧事。公始询悉端委,出囊还之。客谢以金,辞不受。事载邑志。兹重修此亭,敬取还金二字额之,因并载其事,所以示后人尔。”一壶甘茶,便可把互不相识的茶客聚合到一起品茗吟诗,谈古颂今,把茶言欢。在小小茶亭里,袁友信和路过的江湖过客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所谓是江湖往来多少客,一壶清茶喜相逢。临别之时还相赠湖笔方砚与题字折扇。这便是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后来客人将三百两银子遗失于茶亭,袁友信发现之后并未见钱眼开,将其占为己有,而是在茶亭苦等三载,只为将这三百两银子还给失主。这便是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茶水甘净,茶人干净。卖茶人的心灵和这杯中茶水一样清澈透亮,不曾沾染半点世俗的贪欲。

 

  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除却这廉美和敬,这晒茶的过程也大有乾坤。私下以为,茶叶于日头底下晾晒的过程,就好似一个人在历经生活诸多磨难过后愈发坚韧,在沸腾的开水中酿就甘甜清冽的人生底色。

 

  千载岁月悠悠逝,肉身凡胎易腐,光辉精神难朽。岭南读碑,读碑岭南,岭南的人文底色不仅在清茶里绽放,也在石碑上传承。

 

  (作者系韶关学院青年文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经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