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读碑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1
人读碑,碑渡人
——读《岭南读碑记》有感
作者:黄世鸿
一通碑,记一方事物,诉一段历史,言杂志,托人情,讲风物。从人们记事以来,刻在岭南的碑数不胜数却又散落四方,掩埋深土,不为人知,许多历史从此便断了联系,保存下来的碑可谓是少之又少,而这些碑又大多不为外人所了解。作者在探寻过程中把所研读的历代古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汇成这本散文集《岭南读碑记》,可谓意义非凡。
从书名《岭南读碑记》看,是作者在读碑,但细读过后不难发现:是人在读碑,也是碑在渡人。要知道,东莞自古以来便飘荡着“诚信”的旗帜,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心难免浮躁,一些人为了获利不惜犯错,这对东莞的发展影响极其不利,长期以往不仅会给外人留下深深的负面印象,而且会破坏当地优良的诚信氛围,败坏社会崇高的道德风气。因此人们会把一些关于诚信的事迹刻在碑上,警戒后人。《却金:贯穿千年的举动》描述了东莞官员李恺断然拒绝商人李治鸦送来的“百金”贿赂,安心静心为人们办事;在《还金:一壶茶的阳光》中,袁友信三年等待只为归还客人落下的三百两,错过人生“闯荡”的黄金岁月,在一“却”一“还”中,作者借李恺、袁友信他们个人的高尚品格,完成对东莞的诚信文化氛围的再现,同时也呼吁着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不要忽视或丢失这些优良传统美德,重塑东莞人民形象。
除开诚信文化,东莞的革命文化、爱国文化、进步求新思想等也不可忽视。《将军与战马的生死疆场》中陈连升将军和他的将士在沙角炮台抗击侵略,壮烈牺牲;《最高学府的第一课》里陈伯陶心怀求进思想,主张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为求使国家富强;《精神的祭奠》中东莞人民的精神依托与精神财富;《母亲的可园》中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碑石上凝聚着的信息。当人们把文字刻在冰冷的碑石上时,碑石便流淌着滚烫的血液。相信作者研读的时候不仅感受到碑中所蕴含的精神,也深切汲取到碑中珍贵的营养。作者把这些精神营养均匀散布在这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中,继续影响更多的人。当这些意义出现的时候,这些古碑便完成了使命。
通读全书,笔者不禁深深感叹:作者文学功底是深厚而扎实的。书中文章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平近宜人、朴素简明,作者对于古诗句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在一段段故事中,作者巧妙而恰当地运用经典古诗句进行表述,在使得语言描写细腻的同时,也使它所蕴涵的道理得到极大升华。《将军与战马的生死疆场》中运用文天祥先生的《过零丁洋》片段,增添了故事悲壮色彩,渲染出令人心震荡的感情,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延绵420年的文人秀》里“林深树叠影,溪涨水重流”、“云过溪山动,雨余池沼清”让读者深切感受东莞的美丽天然……
作者在这本书中要阐述的不仅仅是对古碑石的复读,他更像一位默默感受、踏实干事的仁人志士,一点一点地清理那些蒙尘明珠上附着的厚厚尘埃,让它们在夜空中再次熠熠生辉。于是那些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得益于作者而在《岭南读碑记》中得以再现。作者也在“人读碑,碑渡人”的历程中,完成了《岭南读碑记》的成书,也完成了他对“东莞是文化沙漠”的强势回应!、
(黄世鸿,韶关市青年文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