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件旅游文化珍贝

2 

一件旅游文化珍贝

——读《乌江诗词三百首》所感

 

作者:袁先海

 

  《乌江诗词三百首》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是区域文化的呈现,是乌江秘境的珍贝之一。我读了《乌江诗词三百首》后倍感自豪。

 

  自然环境制约着乌江流域方方面面的发展。乌江在祖国版图的西南部,距离文明发达的中心城市较远,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发展什么都十分缓慢。虽然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之称,但是辐射面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乌江流域发展之需。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是贵州的母亲河,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跨云、贵、渝、鄂四省的46县市,包括贵州省毕节、六盘水、安顺、贵阳、遵义、黔南、铜仁和重庆涪陵等地州市。乌江用其拥有自身的独特环境优势,哺育着依偎而生的人民。

 

  乌江流域历朝历代来都没有引起位高权重人的重视,文明之风难以吹进乌江流域,所以文化相当落后,思想意识不强,历史名流和文化名人寥寥无几,导致几千年来的落后总难发生颠覆性变化。

 

  乌江终于迎来了春天!

 

  我国正在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全国各地都在打旅游产业这张牌。为了打好这张牌,人们都各自在不遗余力地挖掘所具有的方方面面价值元素,让旅游业撬动当地产业。旅游产业确实是一根很好的杠杆。人们也津津乐道,市场前景广阔。旅游使旅客不仅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享受,还愉悦了精神生活,增长了见识,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体验到各种民族风情,玩味各地美味特色,助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保护了绿水青山,激活了蛰伏的潜力,旅游业前景辉煌。

 

  旅游业古来有之,只不过没有很好重视而已。

 

  郑和七次下西洋,将先进的中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远播海外。以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文化交流重要的精神产品。环游世界的中国第一人潘德明,骑行环游世界,他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人不惧困难的力量,永不言败的中国精神文化。同时有力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大诗人李白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河山壮美诗句。《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地理学家阅历了长江记录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费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风光的雄奇与诡异。

 

  北京是好玩的地方,苏州是好玩的地方,杭州是好玩的地方,长城是好玩地方,南京是好玩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特具的名片——古诗词、古建筑、古景点以及繁华城市、人文景观。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要计划旅游,首选上述地方。这些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气呢?

 

  是古代文人用诗词捧出来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出炉于北京。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中描述古杭州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据《鹤林玉露》记载金朝皇帝完颜亮读到这首词,被词中描述的杭州美丽富庶所打动,“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桯史》记载,完颜亮特意派画家偷渡杭州,实地画出柳永词中描绘的杭州城邑、吴山、西湖等美景。晚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写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此词一出,使杭州名气大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把湖光山色衬托下的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使杭州人气大增。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使苏州的“寒山寺”出了名。名人用煽情诗词颂扬山、水、城市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就是这样,诗情画意成为中国人对杭州以及苏州等地方的印象永传不衰,这些地方怎么不被人们热爱而向往呢!

 

  为什么旅游的人很少谈及到乌江流域看看呢?原因很简单——不出名。少有骚人墨客游览过,景点荒凉,没有诗词歌赋的点缀,缺乏厚重度和文化底蕴。虽然有个“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却是安徽省和县东的乌江。与贵州乌江仅是同名而已。

 

  过去的乌江流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又被贴上山穷水尽的标签,加之古代朝廷又把戴罪免死之官流放到乌江流域一代服刑,所以谈旅游乌江而色变,“蛮子”的帽子总是摘不掉。


  在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今天,乌江流域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是古代人无法想到的,也是国外人士难以预见的,再也不是过去的穷乡僻壤,蛮荒之地,早已验证了一千七百多年的诸葛亮预言。“江南千层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成后,黔南胜江南。”如果诸葛武侯没有乌江的足迹,怎么会有这一预言呢?其实乌江是有厚重度的。

 

  乌江的山水有其纯天然文化资源内涵:山奇、洞特、木秀、路绝、岩雄;水亮、滩险、色美、质柔,富含锶、镁、钾等稀有元素。空气质量优良,清泉叮咚,人饮长寿,百岁老人数量打破了世上难逢百岁人的历史记录,“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过去。有使人悟透天人合一思想的阳明洞,佛音缭绕的梵净山,鬼门关的新滩,惊涛怒吼的潮砥滩,嵇公泉等,还有新开发的洋山河景区,长堡湿地公园,景点琳琅满目,景观特色独具,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元素是江南不具有的资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当今一名知名教师辞职旅游的由头,申请旅游饱尝中国文化,饱览异地人情风俗,人生才不会遗憾。这说明旅游成了当今人们的一大时尚。


  中共德江县委紧抓国家发展旅游业契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乌江旅游品位,宣传乌江,打造乌江,利用乌江,推介乌江,编辑《乌江诗词三百首》提升乌江的厚重感和知名度,探寻乌江秘境。我嗅到了编辑《乌江诗词三百首》的汗香。

 

  唐人推出《唐诗三百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而当今以政府牵头推出的具有区域性、首创性、综合性的《乌江诗词三百首》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编辑《乌江诗词三百首》的编者不知煎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完成了这一功在当代、益传千秋的秘境工程。

 

  从《乌江诗词三百首》编辑构思来看,中心突出,结构紧密,思路清晰,内容广泛,富于创新。

 

  该集子主要表现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史序为纲,吟乌江,颂乌江,评乌江,议乌江,从而突出了推介乌江的中心。

 

  紧密的结构。编者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人物先后为纬,上下两卷都按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逻辑顺序编辑,章法有序,给人有条不紊的感觉。

 

  清晰的思路。《乌江诗词三百首》从整体架构来说艺术匠心凸显,它不仅记录了诗人的诗词,还对作品中的一些难懂的词语作了注解,并且有选择性地对诗作进行点睛赏析概括,使读者对诗作抒写乌江的不同角度的意境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从收录进该集子的诗词内容来看,可以说是比较广泛的。有的讴歌乌江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特色,有的记述了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有的抒发个人志向和奋发精神,有的追远红军战士强渡乌江破敌美梦的惊险情景,有的言志政治抱负……琳琅满目的诗词作品,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水墨丹青画卷,似一面面社会生活的多棱镜,启迪人们思考与遐想。让没有到乌江游览过的人只要读到《乌江诗词三百首》就能见到乌江美人,就能听到乌江冲关克难声的咆哮之声,就能一览乌江秘境的奇奇怪怪。如书中,写山美的诗:《鲇鱼天堑》这样描绘“鲇鱼深峡隐环山,扼控乌江最险关。万派南来倾欲倒,一泓东指汇犹煖。龙门湍决寒鱼鬣,天堑风回蹙鸟颜,亦是一方真胜概,金汤端借镇诸蛮。”水美的诗,如民国时期的何惠文直抒胸臆歌咏到“湛湛平湖碧,央央秀水长。濒临多美景,何必恋苏杭”。山水兼美的词:清朝时贵州遵义人黎庶焘写到,“万峰齐插水,葱葱郁郁,亘古碧摩天,问昔人通道,纵学猿猱,飞渡也应难。晴雷怒吼,翻九地欲撼难关。凭眺处,夕阳岩谷,几点上墟烟。江山,若斯奇杰,一线奔流,信黔中天堑。浑不要多兵据守,自足屏藩。……”此词写出了乌江的山美、水美、地绝的雄浑气势。人更美的诗:唐朝河南诗人屈同仙写到《乌江女》“锦绣盛朱橘,银钩摘紫房。见人羞不语,回艇入溪藏”,有当今诗人写到“村姑甜美山歌绕,纤道苍凉足迹孤。”“闲照清波梳宝髻,漫挥妆笔扫眉峰。旋裁薄雾霓裳就,款启芳唇鸟雀从。”……这些散落乌江江畔发亮的珍贝,居然还是没有被历史尘沙掩盖。

 

  唐朝是诗歌艺术的顶峰,唐人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中精选三百首编辑成书,流传至今,成了祖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已成了旅游活动的推介辞,更是旅游活动的媒体。


  《乌江诗词三百首》的资源非常有限,不是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探寻得的,而是从仅有的《黔诗纪略》《遵义府志》《嘉靖道光民国思南府、县志》《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府志》《思南县志》《安化县志》《德江县志》《沿河县志》《印江县志》《诗吟乌江》(沿河县政协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乌江吟》(思南县委宣传部、思南县诗词楹联学会编,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乌江盐油古道文化研究》(龚锐、胡洪成、田永红等编,民族出版社出版)、《行吟乌江》(安元奎著团结出版社出版)、《遵义历代诗词选》(遵义市诗词学会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言志诗词》(政协凤冈县委会主办)、《傩乡诗联》《德江诗联》(德江县诗词楹联学会编)这些书刊中寻觅到书写贵州乌江诗词仅761首中选优三百多首汇集成集。用乌江线索,串联起在乌江河畔沙滩上拣拾的件件珍贝。正是因为《乌江诗词三百首》的资源有限,才体现出她独有的弥足珍贵价值,确实是物以稀为贵!

 

  这些珍贝中有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遗留在乌江岸畔,他的政治抱负和不屈精神的《送义舟师却还黔南》的诗作,有明朝翼王石达开抒发其豪情的《咂酒》诗,有明朝任广东右布政使、奏请嘉靖皇帝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获批准的田秋写的七绝《香炉滩》,还有民国的刘耕阳描绘了乌江功能与贡献的《满江红•千里乌江》等等名人对乌江的不同鉴赏。

 

  上卷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诗人们从乌江的过去、现在、将来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乌江诗情画意进行讴歌和吟咏。从而激发出读到《乌江诗词三百首》的读者一定去看看乌江的激情。如思南的安元奎作家用《瑶台聚八仙•乌江盐油古道抒怀》描述当年的乌江古道运输盐巴和桐油经过三滩(龚滩、新滩、潮砥滩)上思南所遇到的骇浪、险滩、惊魂的景象,德江的卢文高老师展示的盛世年华的美丽乌江画卷的《乌江神韵》,有余庆的康洁先生站在纪念碑前怀念红军长征经过“乌江渡”时鏖战的悲壮情境,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而写下的纪念品《乌江渡红军纪念碑》,德江的张贤春作家在《乌江奇石》中写到“德江独秀巧缘生,波琢涛雕浪绘成。亦幻亦真天地景,时藏时露惹心鸣。”乌江奇石是乌江日夜镌刻的奉献,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有象形石类,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人形字样等,有集天地万象于一石的画面石类,那种梦幻般的图案,若隐若现,飘逸自然,如“贵妃”、“白龙马”、“舞动北京”等。若将“乌江奇石”陈列于家中,尽显家人的雅兴和雅趣。铜仁市杨德淮教育家的《乌江望》中的“误解峰峦多障碍,孰知曲折好文章。”另辟蹊径地写出了乌江给人开悟的哲理,等等篇什尽显各自风骚。

 

  下卷二,大部分是乌江岸畔的诗人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翻天覆地变化的作品,如仁怀陈华盛先生的《茅台红军渡晩眺》、赤水陈仲翔先生的《元厚红军渡》、沿河李国麟先生的《贺龙钓鱼石畅想》等诗作,表达的是今天幸福生活是一个个工农红军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缅怀先烈,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德江谢怀富的《远去的纤夫》《乌江上逝去的船号》,酉阳刘德富先生的《乌江纤夫》,他们都没有忘记过去纤夫的艰辛生活,忆苦思甜,行稳致远。沿河田贵东先生的《满江红•故乡行》,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乌江人民生活发生今非昔比的伟大变化。词中这样写到:“自来水,家乡福;大小车,绕山谷。喜村寨场镇,新楼高矗。水泥街面盖泥路,别墅取代破茅屋。看三十年来新气象,愿望足!”这直抒胸臆,掏心窝子话,喷涌而出。德江黄春秋老师在《踏步乌江》中写到:“秘境逢开春正好,深深浅浅入诗文。”

 

  这本集子中的好诗、好词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留待读者去欣赏。

 

  现在来谈谈《乌江诗词三百首》的创新之处。

 

  翻开扉页与众不同。方家们编书,扉页都是重现书名,然而该书却是两帧照片,“乌江源头石缸洞”照,位置居首夺人眼球,令人遐想——波涛滚滚的乌江源头竟然是一眼清泉,不可思议;接着第二页“乌江上的纤夫”照,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往昔乌江人如此生活,令人唏嘘;其余的摄影作品各具视觉特长,取材独到,堪称佳品。

 

  前言写法,开一代先河。通篇用辞赋文体,易读易记,叙事侧重,文字清新,条理有序,字里行间,激情澎湃,表情达意,一韵到底。

 

  《乌江诗词三百首》不仅荟萃了乌江秘境中的诗词,还向读者呈现了乌江境内红色旅游景点——乌江渡、茅台红军渡、元厚红军渡,乌江山峡景观,峰丛星罗棋布,山水毓秀钟灵,景点纷呈。

 

  时光飞逝,唯有诗词永驻芳华!《乌江诗词三百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值得人们阅读和收藏的旅游文化珍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