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读石读心读东莞

读石读心读东莞

——林汉筠《岭南读碑记》读后

 

作者:谢怀富

 

  《岭南读碑记》所涉20块石碑碑文,涉及北宋至民国近千年的东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广泛,底蕴深厚。

 

  作家林汉筠深度走进岭南,利用石碑诠释东莞、解读岭南。为了求证军屯的故事,从东莞前往新疆库尔勒的“农二师”以及喀什的“农三师”采访,风一更,雨一程,邀酷暑相伴,约严寒作陪,一身苦累,万种焦思,却也乐此不疲。

 

  一块块默不作声的石碑,一排排模糊的文字,体现了一个作家对振兴地方文化的责任担当。用碑文的史实、打磨的文字、鲜活的故事感染世人,有力地抨击了“东莞只有金钱财富,没有文化,是一片文化沙漠”的偏见,为东莞正了声、正了风。

 

  正是: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

  为觅根基厚,全身愿赴汤。

 

  《却金坊记》的文字,让人看见一个高大魁梧的舶司官员李恺,正在乡间、港口、轮船上与百姓、与商人交谈、交涉的忙碌身影。他约法三章,外国商船入港后,简化原来的程序,不封船、不抽盘,这个史无前例的举措,既缩短了外国商船在港口的停泊时间,又减少了外商的额外负担,树立了国威,便利了自由贸易,获得了双赢。

 

  当他面对外国商人相送的见面礼时,义正词严地说:我要做像广州刺史吴隐之那样的清官,“你们要以金相送,岂不是侮我一生清名?”

 

  外国商人摇着头敬佩地说:我走过多少条水路,识过多少个英雄豪杰,听过多少次豪言壮语,却从未看到这样一个东莞官员——面对重金毫不动心。

 

  从此,东莞政界商界少了贪小利而损国威的贿赂之事,李恺却金被中外传为佳话。

 

  人之初,性本善。大染缸,鸿门宴。特别是在明代中叶,官场腐败,政以贿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非常严重。全国大多官员都因为贪污受贿受到刑法制裁,杀的杀、关的关,导致后来一时官员紧缺,皇帝老爷就把已经犯罪戴手铐的、又希望戴罪立功的原地方官员弄回衙门审案,待堂下跪着的犯罪嫌疑人回答问题抬头看堂上时发现,怎么他也是和我的装备一样哦?

 

  有多少人面对柔情绰态的美女能坐怀不乱?又有多少人面对一大摞一大摞金光闪闪的黄金能够从容有常,做到手不摸红,红不染手?李恺,没有被时代的大染缸染变色,出污泥而不染,仍然保持着自身原有的本色;也没有被鸿门宴醉倒,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时时处处都想到:凡事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他,做到了。东莞的舶司,做到了。

 

  却金坊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恰是:

 

  外商屡屡送金来,为保清名决意推。

  敬畏神明和道德,国威树立笑颜开。

 

  《还金亭记》讲的是在东莞温塘古道旁开小小茶亭的袁友信,为了等候客人来取遗落在他茶店里的300两银子。期间,谢绝了多少个朋友相邀他外出营商发展的机会。以卖茶为生的他,一家人就靠端茶倒水的微薄收入过日子。历经三个春夏秋冬,失主终于到店,惊讶地取回失而复得的、分文不少的三百两银子。作为三百两银子,有多少碗茶水的价值?失主为表感激之情,以银两相赠,袁友信拒收了谢礼。

 

  袁友信深知:品性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难怪他的名字中就有了“令朋友信赖”的标签!

 

  这是一张被东莞人高举的诚信名片,“袁友信的诚信,是东莞人奉行之美德;袁友信的旗帜,持久又浓烈地在东莞大地飘扬。”

 

  正是:

 

  寒来暑往意尤坚,等候商人夜不眠。

  百两银钱还失主,茶亭美德永流传。

 

  赖云英以“陈小姐”之名捐资修建图书馆,成立教育基金会、医疗基金会,为贫困地区捐建数十所学校,贵州黔南台江县苗乡的“英华”第六小学就是她捐资所建。赖云英始终将“行善最乐”作为座右铭,她的善迹遍及广西、贵州、河北、广东等地。多年来,她累计向社会捐赠达3000多万元,谱写了一篇篇乐善好施的佳话。

 

  如是:

 

  情牵桑梓叩心房,教育医疗惠四方。

  乐善好施呈大气,大江南北赞歌扬。

 

  张敬修建造“可园”是希望凝聚家族,传承文化,播种生命火种。他作《可楼记》说:“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

 

  林汉筠先生为了尽孝,接母亲游可园,感悟到母亲“待人不能草草了事”的人生哲学,明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感受到与母亲一起的温馨,体悟到父母在还有来路的期盼、父母去只剩归途的无奈。耳畔长鸣“心怀感恩的人,他的路一定走得更远”,母亲也在可园找到了能够进入梦境的感觉。

 

  可见:

 

  一进园林喜气扬,步移景换爽心房。

  花摇影动琴声脆,时见鸟儿叶下藏。

 

  再读作者的心

 

  (1)形容句子用得好:他借用了南海的波涛,享用远在淮安的母爱;搭上那道冲出海平面的金光,传导母子间的思念之情。

 

  (2)诗词引用恰景,相得益彰。

 

  (3)排比句用得好,如:风,吹散了他的头发,吹破了他的衣裳,吹乱了他的心思。


  身居高位而不骄躁,手掌大权而不乱施,身处乱世而不妄瞩,行程远达而不忘初心。


  在麻石阴刻行书中,有仁义乐施的父亲蔡锡传那个羸弱又强有力的手势,有抗日英雄蔡锡传在风雨之夜与侵略者的血火较量,有民族精英蔡丽金高扬正义大旗,、仁孝感动天地的情怀。


  把悲痛化作南海滚滚波涛,化作精兵强矢的操练,化作炸向侵略者的千钧之力。

 

  对于一个崇尚读书的人来说,听不到书声,就像战士没有了枪炮,就像航轮没有舵把,就像人没有了思想。

 

  美轮美奂的教学大楼,鳞次栉比的学生公寓,错落有致的教师宿舍,巍然耸立的高大钟楼。


  历数百个春秋而成为一方传说的母亲石,在于它带着梵音、带着母亲的体温、带着母亲的汗水、带着母亲的思念。

 

  在浓郁的春色里,在清爽的夏风中,在淡抹的秋月下。

  是古琴之大幸,是岭南之大幸,是艺术之大幸。

  ……

 

  一个人要做任何事,都是围绕心这个“中心五”的,心是指挥棒,它要求做哪样,怎样做,就去怎样做。人说东莞是文化沙漠,林汉筠先生就“偏不信教”,硬是把这片“沙漠”挖了个“底底穿”。他用了五年时间,日以继夜,挖掘岭南千年文化,发现东莞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忠孝仁义礼智信方方面面的实例,给曾经那些认为东莞是文化沙漠的人一个有力的回敬。从而,状写了大湾区这块火红的土地,可谓千辛万苦。正如是:

 

  读石磨心步履匆,碑文史实挂胸中。

  星光月色常相伴,踏遍千山为广东。

 

  通过《岭南读碑记》,体悟东莞人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以及博大的家国情怀,他们都有着圣洁的内心和狂热的情感,如生死为国的陈连升将军、创办暨南学堂的江宁提学使陈伯陶、边塞浴血奋战的忠臣罗亨信、水师提督关天培的义学、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的翁汝遇、南宋李用、李春叟父子率先开办儒学馆教书育人、明初的许存仁博士、构思东莞学宫建筑的东莞县令王中行等。东莞这座城市,呈现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内涵,让世人对东莞有了全新的认识。

 

  真个是:

 

  座座碑文字字香,根基深远史尤长。

  林君日夜操劳苦,全为岭南做锦章。

 

  (谢怀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德江县诗词协会会长)

1 

(《岭南读碑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1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