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隆格尔
——浅析马相村诗作《北望隆格尔》
作者:史映红
接到诗歌《北望隆格尔》的评析任务后,我认真阅读了好多次,由于学薄识浅,总不明白“隆格尔”是什么意思,是山峦、草场?是湖泊、意境?是故事、传说?也请教了两位老师,还在手机上百度过,但始终没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最后还是请评论家普布昌居推荐了诗人马相村的名片,添加后予以求证,马相村老师的回复是:“隆格尔原来是日喀则地区的一个县,1960年撤销,合并到仲巴县,但作为区存在,是西藏最后一个保留的区级单位(大于长镇)。在藏语中,是“白色山地”的意思,蒙语中是“黄色高地”的意思。它位于帕羊镇北方,自古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我于1996年至2005年在日喀则地区任副专员,但始终没有到达隆格尔区。因为偏僻荒凉,隆格尔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前不久我去仲巴,想起隆格尔,想起这片近乎传说的土地,写了此诗。我心中表达的:是进藏几代人对西藏的开发建设,并由此导致的挚爱,我们已融化进西藏,是干部,也是普通牧民……”。这段随性写就的文字,既有历史渊源、概念回顾,又有胸襟抒发、情感倾诉;严谨务实,直至内里,又自然明了,难道不是又一首诗?
返回到《北望隆格尔》:“隆格尔/飘落在白云里的黑色纸片”,这种切入方式和扑面而来的立体式的展现,形象而逼真,既充满了缥缈与空辽感,又有微茫和沧桑感,让读者有一种急不可待往下读的探求和愿望。紧接着“我站在帕羊镇,北望/那草原外的草原/蛮荒中的蛮荒/真的有英雄、骏马、烈酒和美人吗”。说实话,我非常喜欢品味这样的文字。在当下诗歌圈,一些所谓的诗,呢喃絮叨,多是卿卿我我、儿女情长,显得无聊散乱;一些诗梦话连篇,多是打情骂俏、调侃戏谑,热衷卖弄文字;一些诗句贫词庸,多是胡乱拼凑,装腔作势,让你不忍卒读。有时真想问问这些所谓的诗人,你的文字里没有历史的沧桑、厚重、深邃;诗行里没有现实的倾吐、呐喊、表述;词语里没有时空的诘问、指向、追寻;你还写诗?还写什么诗?你浪费时间和笔墨干什么?但马相村的文字,有着浓浓的生命意识和殷殷的人文关怀;遣词用句精准,意象说理精到,行文节奏舒展,品味阅读舒服。
“——风里布满生的酸楚/眼看走进去的人们/栗色染着栗色/把英武的名字也丢在隆格尔部落”,刚劲、苍凉、厚重、冷峻,这是这些文字给我的真实感受;饱含深情、担当奉献、大义在肩,这是这些“走进去的人们”对我心灵的巨大震撼;他们踽踽行走的身影,他们躬身劳作的姿势,他们“英武的名字”,不仅仅“丢在隆格尔部落”,也书写在亚东峡谷、尼洋河畔、万里羌塘、珠峰之巅;还应该书写在雪域三百六十万各族人民的心里,书写在共和国猎猎飞扬的旗帜上。
“我想到自己,想到和我一样的人们/从踏上高原/——那无数陌生的隆格尔/我们只属于草原,属于蛮荒/属于白云下的那帧黑色纸片”。读到这里,就很自然地想起甘肃著名批评家杨光祖一句话:“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发出一种人类的声音,他体现的是人类的尊严和良知。作家唯一存在的方式就是用富有文才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们是为思想活着的人,是为理想活着的人”。马相村的文字,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有对奉献者的尊崇与仰慕,有对脚下大地深深的眷恋。他的写作时刻在与内心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通过诗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那种生命与内心深处雕琢的痕迹,能看到诗人那颗执着的心和内心闪耀的熠熠生辉的火焰;这种位于雪山之上、太阳之下的高处的光亮,雄奇、执拗、顽强、高远,体现着当下少有的现代审美美学,而在这一现代审美美学里,也有诸多古典审美美学的元素,这也就是马相村文字与众不同的原因吧。
北望隆格尔
马相村
隆格尔
飘落在白云里的黑色纸片
我站在帕羊镇,北望
那草原外的草原蛮荒中的蛮荒
真的有英雄、骏马、烈酒和美人吗
我怀疑,我只闻到风的味道
——风里布满生的酸楚
眼看走进去的人们
栗色染着栗色
把英武的名字也丢在隆格尔部落
我想到自己,想到和我一样的人们
从踏上高原
——那无数陌生的隆格尔
我们只属于草原,属于蛮荒
属于白云下的那帧黑色纸片
只留恋一碗烈酒
谁还在意英雄、骏马和美人的虚名
与白露相遇
——浅析甲波布初诗作《白露》
谈到白露,很自然地想起一些古代文人骚客写白露的诗来:“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唐•杜甫《白露》);“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唐•白居易《南湖晚秋》);“白露暖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唐•雍陶《秋露》)。细品慢嚼,古圣先贤的境界、情操、思悟、才华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古典美。
白露是属于大自然的,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宏阔的、博大的、扑面而来的、不可阻挡的;但是甲波布初把白露呈现得比较“小”,小到精致,小到精巧,小到细腻,小到轻盈;诗人把这首诗的结构铺排得紧凑而轻灵,把语言调整得舒展且自然;像是一位小巧玲珑的美人,俊俏迷人。
“季风转,天边紫雪影现/大片的牧草开始转场”,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颖感,谁都知道,转场是属于牧民的,属于牛羊、帐篷、藏獒、炊烟和家里的所有物什;甚至属于一路的浩浩而行、悠悠而歌、风餐露宿;诗人却以“大片的牧草开始转场”,通过这行诗,我们能读懂,能感受,却又似乎不可阐释,更不需要解释的美感;
“一抹水珠被敲醒/滚落叶间”,此刻,世事的喧嚣可以不加理会,人间的浮利虚名可以置之不理,诗人把此刻的忘我,或者说内心的感受放回到原点,以氛围的恰当营造,语言的精深描摹,寻觅和探索心灵的归宿,最后加以停留,即“静”与“空”。“此刻,看见我的伊人清凉如风/银装霜花从高原城飘来”,这两句读来有一种清音辽远的
脱俗感,有一种高天无痕的通透感,让你忍俊不禁要为相隔千山万水的恋人祝福、祝愿。
“露从夜的静谧中诞生/濡染父亲四季的牧鞭”,没有凌空虚蹈,没有气吞山河,却落脚于一个平凡的人——父亲,落脚于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日常物品——牧鞭;琐碎的爱恋,质朴的真实,细小的善良,世俗生活里的感恩,道德人伦上的纲常。诗人通过一首诗加以表述,看得出来,他希望留住些什么,是的,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留不住时光,留不住昨天的朝霞万丈和残阳如血,甚至留不住今夜铺天盖地的银色月光,但是能留下真情、真诚、真爱和想象。
品阅甲波布初的文字和诗行,感觉到他是在恬静与松弛的状态下写作的,他的词句像是一个个精灵,富有灵性,各司其职,彰显出作者的睿智。让我欣悦的是甲波布初的诗歌是来自生活的,沾着新鲜的泥土和晶莹的露珠;不是七拼八凑、瞎编乱造,这一点难能可贵。
我不认识甲波布初,但他的作品散发着平静和安宁的光泽,有思悟、有生活、有真情,也有洗练过的清澈的语言,希望自信的、好好的写下去,应该是一位很不错的诗歌作者。
布初白露
甲波
季风转,天边紫雪影现
大片的牧草开始转场
养馐过冬
一抹水珠被敲醒
滚落叶间
此刻,看见我的伊人清凉如风
银装霜花从高原城飘来
露从夜的静谧中诞生
濡染父亲四季的牧鞭
秋呈金,金色白
风衣如霜
让万物凝练、抗寒、成熟
让这片土地
在萧落中等待重拾生命的复苏
弦子,流淌的音符
——浅析罗桑次仁散文诗《弦子三章》
远离家乡久了,奔波的日子疲倦了,最容易想到的是故乡的什么?每个人答案肯定不尽相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是一种胆怯惶恐、无尽担忧的思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是一种悠然恬淡、浪漫悱恻的思念;“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五代•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是一种毫无音信、欲归不能的思念。
而诗人罗桑次仁在远离故乡的日子,想起的是家乡古老的民族乐器弦子,在诗人心中,“那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清泉”,那是“家的感觉”;“是一曲曲悠扬的旋律”是“一条条飞舞的长袖”,并时常回到漂泊的梦中,甚至“梦醒了,弦子还在脑海中萦绕”。通过一首诗,罗桑次仁讲述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通过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抒发一种远在异乡游子的脉脉温情;而这脉脉温情之手,是罗桑次仁对自己古老民族的仰望和触摸,是对族人数千年来光辉灿烂、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的抚摸和热爱;用最适宜的温度和力度,表达对古老民族久远的历史、荡气回肠的历程、深邃厚重的积淀的敬仰和认同。
记得美国作家乔•桑塔雅纳认为:“诗人的艺术主要的是把足以激起感情的、互不相谋的客体进行剪辑,以增强感情的艺术。诗人能洞察事物的真实联系,因为他带着强烈的感情,详细观察过它们的基本联系。……在将贯穿着同一感情的不同种类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中,感情自身能取得巨大的力量”。诗人罗桑次仁思念家乡的时候,就“舞动故乡的弦子”“我用离别二十几年的光阴丈量回家的路”“从月升到月落,足足唱了一宿,舞了一宿,想了一宿”,最后终于“找到了,与故乡的距离”,仅仅只“是琴头到琴弦每一次的欢跃”。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怀,并且把这种修辞方式贯穿于整首作品。
作为诗人的罗桑次仁,有着非常敏感的察觉和观察能力,能敏感地从琐碎的、平凡的、常见的事物中寻觅到其另一面,并加以展示,用意独特、切入恰当,让普通与常见的物象在他的文字里给读者以陌生感、新鲜感,进而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这首作品写的真诚真挚,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不做作、不忽悠、不夸大;在平静平实的走笔中表达出个人浓浓情感。
这首诗心随笔走,语言一气呵成,情感表达流畅舒展,可谓云卷云舒,像鸟儿一样自由。整个作品的抒情是平缓的,清冽的,质朴的,诗人用柔软、柔和的语言、字词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这个氛围让很多人着迷,让很多游子感同身受。故而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罗桑次仁的文字感觉颇佳,如果好好坚持下去,一定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弦子三章
罗桑次仁
那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清泉
抿上一口
童年的麦田、果园还有红色的藏房
瞬间浮现在眼前
在万千弦胡的抚慰中
家的感觉
就是一曲曲悠扬的旋律
一条条飞舞的长袖
首首古老的弦子词
梦醒了,弦子还在脑海中萦绕
我在地图上寻找遥远的故乡
隔着几百座山
还要趟过几千条河
我用离别二十几年的光阴丈量回家的路
始终得不到最精确的长度
那个月夜
我在拉萨河畔舞动故乡的弦子
从开场到结尾
从月升到月落
足足唱了一宿、舞了一宿、想了一宿
我找到了
与故乡的距离
那是琴头到琴弦每一次的欢跃
一首弦子
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段悠悠的时光
弦子艺人拉了一辈子
跳了一辈子
谁也说不清弦子的历史
因为它藏在星星和月亮中
弦子,是草原上的邦锦美朵
是云雾深处的片片雪花
是浩瀚穹顶的繁星点点
拉起弦胡
跳起弦子
笑容和幸福一点点生长……
史映红:男, 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