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三篇(之一)

微诗评三篇(之一)

 

弦子,流淌的音符

——浅析罗桑次仁散文诗《弦子三章》

 

作者:史映红

 

  远离家乡久了,奔波的日子疲倦了,最容易想到的是故乡的什么?每个人答案肯定不尽相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是一种胆怯惶恐、无尽担忧的思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是一种悠然恬淡、浪漫悱恻的思念;“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五代•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是一种毫无音信、欲归不能的思念。

  而诗人罗桑次仁在远离故乡的日子,想起的是家乡古老的民族乐器弦子,在诗人心中,“那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清泉”,那是“家的感觉”;“是一曲曲悠扬的旋律”是“一条条飞舞的长袖”,并时常回到漂泊的梦中,甚至“梦醒了,弦子还在脑海中萦绕”。通过一首诗,罗桑次仁讲述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通过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抒发一种远在异乡游子的脉脉温情;而这脉脉温情之手,是罗桑次仁对自己古老民族的仰望和触摸,是对族人数千年来光辉灿烂、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的抚摸和热爱;用最适宜的温度和力度,表达对古老民族久远的历史、荡气回肠的历程、深邃厚重的积淀的敬仰和认同。

  记得美国作家乔•桑塔雅纳认为:“诗人的艺术主要的是把足以激起感情的、互不相谋的客体进行剪辑,以增强感情的艺术。诗人能洞察事物的真实联系,因为他带着强烈的感情,详细观察过它们的基本联系。……在将贯穿着同一感情的不同种类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中,感情自身能取得巨大的力量”。诗人罗桑次仁思念家乡的时候,就“舞动故乡的弦子”“我用离别二十几年的光阴丈量回家的路” “从月升到月落,足足唱了一宿,舞了一宿,想了一宿”,最后终于“找到了,与故乡的距离”,仅仅只“是琴头到琴弦每一次的欢跃”。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怀,并且把这种修辞方式贯穿于整首作品。

  作为诗人的罗桑次仁,有着非常敏感的察觉和观察能力,能敏感地从琐碎的、平凡的、常见的事物中寻觅到其另一面,并加以展示,用意独特、切入恰当,让普通与常见的物象在他的文字里给读者以陌生感、新鲜感,进而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这首作品写的真诚真挚,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不做作、不忽悠、不夸大;在平静平实的走笔中表达出个人浓浓情感。

  这首诗心随笔走,语言一气呵成,情感表达流畅舒展,可谓云卷云舒,像鸟儿一样自由。整个作品的抒情是平缓的,清冽的,质朴的,诗人用柔软、柔和的语言、字词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这个氛围让很多人着迷,让很多游子感同身受。故而让人印象比较深。罗桑次仁的文字感觉颇佳,如果好好坚持下去,一定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弦子三章

 

作者:罗桑次仁

 

那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清泉

抿上一口

童年的麦田、果园还有红色的藏房

瞬间浮现在眼前

 

在万千弦胡的抚慰中

家的感觉

就是一曲曲悠扬的旋律

一条条飞舞的长袖

首首古老的弦子词

 

梦醒了,弦子还在脑海中萦绕

我在地图上寻找遥远的故乡

隔着几百座山

还要趟过几千条河

 

我用离别二十几年的光阴丈量回家的路

始终得不到最精确的长度

 

那个月夜

我在拉萨河畔舞动故乡的弦子

从开场到结尾

从月升到月落

足足唱了一宿、舞了一宿、想了一宿

 

我找到了

与故乡的距离

那是琴头到琴弦每一次的欢跃

 

一首弦子

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段悠悠的时光

 

弦子艺人拉了一辈子

跳了一辈子

谁也说不清弦子的历史

因为它藏在星星和月亮中

 

弦子,是草原上的邦锦美朵

是云雾深处的片片雪花

是浩瀚穹顶的繁星点点

 

拉起弦胡

跳起弦子

笑容和幸福一点点生长……

 

洛隆之上

——浅析萱歌作品《西藏,洛隆三章》

 

作者:史映红

 

  萱歌的这组作品共分三章,我们着重品析前两章。第一章里,“雨还是那场雨,一百多年了,有些塌陷的往事躺在坟茔里”,让读者轻易感受到萱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游走过程中的多元。这样的文字,个人认为其意义不是单一的,表面上看,仅仅是对物态简约地描述,更深层次则是诗人内心世界复杂的象征和符号的展现,其容量,不同的读者应该有不同的延展与添加。

  “没有墓碑的这片天空荆棘丛生,思想的花朵要咬碎多少季寒风的疼痛,才能在遥远的家乡盛开”?这些文字里,个人觉得有时空的广淼与无垠,有历史的纷繁与厚重,有生活的琐碎与沧桑,有山河日月的亘古与永恒。这些诗行,不是在制造箴言,却能让很多读者铭记于心,并在内心荡起丝丝缕缕的涟漪,就像“山坡下的小河一直向着东方彻夜流淌”一样,或大或小,或急或缓,脆若古筝,如同天籁。

  第二章“不是长城,胜似长城。你是茶马古道上挺立的藏汉之魂”。这两句很有意思,长城很高,长城很长,长城很古老,它蜿蜒盘旋,它横亘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它是漫长的历史,是悠长的岁月,是华夏儿女钙质十足的脊梁,是无数气吞山河故事的悲壮浓缩,是烽烟涌动、战鼓轰鸣的久久激荡。即便如此,硕督村的人们不一定知道万里长城,但却与硕督古城墙相依相守,甘苦与共,它“不知疲倦地护佑着硕督村坎坷的日月与星辰”;硕督古城墙就是硕督村人们心目中的万里长城。

  萱歌的文字,常常饱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历史关照和岁月沉钩,这就让我们在当下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时候,目光作一片刻停留,内心闪过一丝微澜,本人认为这就够了。

 

西藏•洛隆三章

 

作者:萱歌

 

一•清代汉墓

 

雨还是那场雨

一百多年了

有些塌陷的往事躺在坟茔里

 

没有墓碑的这片天空荆棘丛生

思乡的花朵要咬碎多少季寒风的疼痛

才能在遥远家乡盛开

 

一切归于寂静

只有山坡下的小河一直向着东方彻夜流淌

从未回头……

 

二•硕督古城墙

 

不是长城

胜似长城

你是茶马古道上挺立的藏汉之魂

 

依高原的骨骼

举百年的峰火

如永远展翅的雄鹰

不知疲倦地护佑着硕督村坎坷的

日月与星辰

 

三•汉式枰

 

一支象牙杆的秤

千百年来一直在量化着公平与公正

 

一边是高原的白雪、流云,峡谷、溪流

青稞的四季

一边是普天下善良真诚的重量和清澈的眼神

 

风停的正午

那刚刚返青的山坡上

长袖飘处

从天而降又一阵年轻悠远的弦子声……

 

曼妙的舞者

——浅析纳穆卓玛《黑颈鹤》

 

作者:史映红

 

  在青藏高原的日子,我曾多次与黑颈鹤相遇,特别是夏秋两季,相遇显然要更多一些,它们有时游弋、张望,有时嬉戏、觅食,有时引颈高歌,有时和声一片。或亭亭玉立、款款而行,或羽翼拍打、展翅欲飞。与其说它们是文雅从容、悠闲自在的禽中极品,倒不如说是尊贵典雅、雍容华贵的高原舞者。

  当然,想起这些可爱美丽的舞者,是因为正在品读纳穆卓玛的诗作《黑颈鹤》。也是因为她的诗行,让我还想起文学前辈徐光耀的一句话:“遇到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格外用一些心,格外用一些情,格外用一些笔墨”。仔细品读,你会发现纳穆卓玛的这首《黑颈鹤》,诗人就做到了“格外用一些心,格外用一些情,格外用一些笔墨”。

  第一、二节里,纳穆卓玛用“黑白分明、打开光线、美妙的和声、托起远方、飞出一片苍茫、起舞的影子、铺满露珠、沉醉其中、羞涩的凝视”等词句使用,与其说是写诗,还不如说是作画,或者拍照,而这一副美轮美奂的画面,显得场景明晰、质朴自然、典雅逼真。它只属于高耸的青藏高原,只属于雪山之下宽阔温润的河谷,只属于刚刚收割了青稞和油菜的广阔田野,只属于我脑际总也挥之不去的记忆。

  本人真正喜欢的是第三节,开头两句“它们钟情于一生的爱∕是落座在星空上的白塔”,像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压过来,或者是一股从内心积聚、然后蒸腾而出的力量,它积淀浑厚、水分十足,它浓墨饱满、撞击心扉。众所周知,天鹅被视为忠诚和永恒爱情的象征,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同时,天鹅还有着善良吉祥、和平高洁、志向高远的寓意。自古以来,人们称它为“善美天使”。读到此处,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民族,一个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族,他们的低调隐忍、虔诚谦恭,他们的诚信守义、悲天悯人,他们的乐观向上、开通豁达。给我和我的文字注入了力量,增添了灵性。纳穆卓玛在这一节的写作中,不难看出她在努力构建只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的情感探寻;同时,又有现实生活与想象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群腾空时∕那一片湛蓝的海水,须臾间∕向我们∕竖起了一面黎明般的天空之镜”。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声有形。美国著名电影编剧大卫•马梅说:“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最简单的技术学得完美,而不是去学太多的技术。如此才可以使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容易的事变成习惯,习惯的事因此可以变得更加美妙”。 纳穆卓玛的《黑颈鹤》自始至终弥散着一种高洁感,让人内心平静,让人纠结释怀,让人欲念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白塔之威严,是江野之开阔,是高天之无痕。

 

黑颈鹤

 

作者:纳穆卓玛

 

它们用黑白分明的身子打开光线

向万物献出美妙的和声

翅膀托起的远方

引领着你的目光飞出一片苍茫

 

起舞的影子被湖光擦亮

灵魂铺满露珠,你在近处沉醉其中

群山在远处略带羞涩的凝视

 

它们钟情于一生的爱

是落座在星空上的白塔

如果某一刻收回羽翼,向虚空纵身一跃

那是给诺言赋予落日般的祭奠

从今往后

雅江彼岸的雪峰是爱的肋骨

雪的温度是它的肌肤……

 

一群腾空时

那一片湛蓝的海水,须臾间

向我们

竖起了一面黎明般的天空之镜

 

  史映红:男,汉族,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