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酒释人生》中的乡土乡情

《酒释人生》中的乡土乡情

 

作者:徐必常

 

  由于职业原因,我读诗的时间比较多。不过说句实话,好多诗读完就忘了。不是不好,实在是太好了。就像大街上满街的从美容院里制造出来的大美女,养眼着实养眼,但养完眼后,什么都忘了。

  总感觉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现在写诗的人着实不少。一个社会,写诗的人多一般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这社会发展得太好了,人们需要从心底去歌颂,才能抒发胸口的情感;另一个层面是这个社会有着太多揪心的东西,添堵的东西,如一口痰堵在嗓子眼,不吐不快。不过这两个层面的写作看似繁荣其实都有些无可奈何,因为这两种写作都得依靠外在的力。如果这两种外在的力少了,写的人就自然少了。

  杨彪也写诗,不过从他收集到这部诗集里的作品来看,虽然也存在着以上的两个层面,但更多的写作是跳出了两个层面的。他的写作依耐于乡土,乡情。杨彪的写作有着浓郁的乡土成分。

  杨彪这部诗集里有关乡土乡情的诗是感人的,他的这种感人有着多维的立体的层面,以下就是我对其中几首诗的看法:

 

骨子里的家乡

 

  就拿《茶林沟》这首诗来说吧。茶林沟是他的胞衣之地,他在这里生,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走向了大千世界。他在这首诗中是这样表达的:

 

  有这样一块土地,它叫茶林沟

  一直装在我心灵的某个地方

 

  一个我生活了三十七年的地方

  徘徊在村口

  只看到岁月,长满青苔

 

  我回望历史深深的伤口

  看到那些时光背后

  岁月穿过长廊

 

  我抚摸村里的每一棵草木

  每一寸土地

  每一角飞檐

  掀开孩提时代的目光

 

  寨子里父老乡亲的脸庞

  像花一样的绽放

  就像记忆中的光永不褪色

  男人野性光,女人妩媚

 

  这首诗里有几个关键词:村口,青苔,我,背后的时光,抚摸,飞檐,目光,脸,男人,女人。就是这些词,让一个叫茶林沟的地方,成了繁衍着人间烟火的生动的村庄。

  老实说,这首诗不管是在技巧上,还是结构,上还是语言上,都算不上精致,但读着却会有莫名的感动。如果读者有着乡村的生活经验,你读它,它一下就拉近了你和家乡的距离,似乎有就快到了家门的感觉。

 

童年的美好和现实的交错

 

  杨彪在《放牛娃的春天》这首诗的第一段写道:“毛孔里沁出的每一滴汗/不只是一个地名的味道/与家里喂养的那头黄牛/都有同样的味道/都叫茶林沟味道”。这5行诗着重写的一个词:味道。

  味道与味道自然是不同的,杨彪给我们讲的是茶林沟的味道。这味道不只是在人的身上,就连黄牛的身上都有。

  接下来他把笔锋一转,就转到了亲人身上了:“我骑在牛背上显摆和唱歌/父母哥哥姐姐在地里劳作/斜挎着书包里常常能掏出百分考卷/为此,我负责放牛,他们/负责种地”。

  什么是童趣?自然是没有标准答案。但对于童年时期生长在乡村的人来说,“牛背上的显摆”就是童趣。因为这童趣里有着孩提时的欢快,有着家人寄予的希望,一个孩子冥冥中和未来和命运。

  再后来“我扔掉牵牛绳/离开茶林沟到镇上,到城里去/书越读越多,牛绳越扔越远/被扔到梦的边缘。身上的汗偶尔有/茶林沟味道”。杨彪的人生渐行渐远,童年不再,现实一下子就到了眼前。现实中“偶尔从城市车流中/闻到一丝熟悉的粪土味/连忙转身皱眉/我身上茶林沟味道/被搓洗得干干净净”。

  诗写到这里,“味道”没有了,童年的美好消失了,人被生活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忽然发现/我丢掉的那根牵牛绳/从梦的边缘,悄悄逃走/牛丢了,而我也/丢失了”。他这种感受,是要有故乡和美好的童年的支撑,才能感受到的,也只有对故乡有深深依恋之情的人,内心才会如此地翻江倒海。

 

父亲的情母亲的爱

 

  杨彪这部诗集中有关父亲母亲的篇什有很多,我信手翻出两首来读,一读就读出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一首诗叫《日子》:

 

  一座老屋

  一座山

  一个母亲

 

  山上的庄稼越来越好

  母亲的手茧越来越多

 

  一口锅

  一坛老酒

 

  库房里的酒

  越卖越少

  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我认为这首诗前半部分写了母亲的生活,后半部分写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上半部分写了家乡,写了母亲,写到母亲时,写的是“庄稼越来越好”“手茧越来越多”。下半部分写了他的事业,写到事业时,“库房里的酒/越卖越少/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生活惊人的再现和循环往复,换到杨彪时,只是换了场景。

  作者用短短十行诗,生动的写出了两代人的命运。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假设,这首诗不是杨彪写的,只是生活假了他的手。

 

  而一首《一根名叫父亲的蜡烛》,他却换了一种写法。这首诗写了三代人:

 

  凌晨三点半你把我唤醒

  我以为你在呓语

  没搭理你

 

  原来你是真渴了

  拿起水杯喂到你嘴里

  咕噜几口

 

  你倒头继续呓语

  窗外传来火车经过的声音

  还有鸡鸣和阵阵狗叫

  我睡意全无,陷入沉思

 

  一根名叫父亲的蜡烛

  一边照亮儿女,一边

  迅速缩短痛感

 

  儿子唤醒了他,他在一边做父亲的同时,一边唤醒了内心的纠结。养儿才知父母恩。他先是“没搭理”,再是“睡意全无”,再是想到“蜡烛”,想到“蜡烛”时,他知道自己得像父亲一样,“一边照亮儿女,一边/迅速缩短痛感”。

  然而有些疼注定是不能缩短的,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诗人骆一禾著名的诗句:“人生中很多事物妨碍人之博大/但又不得不对生活感恩……”

  生活就是这样,一代人替一代人铺路, 一代人替一代人承受,一代人替一代人享受生活,生生不息。也只有有了这样的生生不息,人生才丰富多彩。

 

独自灿烂

 

  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就两个字:承担。

  不管生活和环境如何对你,你都得勇敢去面对和迎接。

  我认为杨彪在《独自灿烂》这首诗里,多少表明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捧一把尘土在手间自由滑落

  消逝在钢筋混凝土中间

 

  一株君子兰婷立在群草之中

  一只蜜蜂环绕一圈停留在上面

 

  日出日落,转眼就是三十七年

  父母用一生抚育我,让我羽翼丰满

 

  翱翔于蓝天下,他们的

  手茧格外显眼

 

  这首诗的前面六行诗看似平实,如果没有这些平实的铺垫,就没有后面两行的升华。

这首诗只有八行,仅短短八行,想说的话说完了,不想说的话,作者一个字也没有说。

我有一个猜测,往后的杨彪会更加勤奋,因为有诗为证,还有“手茧”为证。

 

  当然,就这部诗集来说,也不只是有关乡土乡情的诗才感人。可供品评的诗实在是太多,比如里面好多关于爱情友情的诗篇,关于酒的诗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真情,读来自有一番味道。只是我选择了抛砖引玉,选了“乡土和乡情”这条我所熟悉的路子来说说而已。真金不怕火炼,好诗自有光芒。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方家来评说。

 

  徐必常:19674月生,男,土家族,贵州思南人,工程师,一级文学创作。198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创作涉及诗歌、小说、记实文学、评论等。出版诗集3部,长诗2部,长篇纪实文学1部。曾获中国土家族文学奖,贵州省专业文艺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贵州文学院。

 

注: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表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