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微诗评三篇(之六)
高处的羌塘,羌塘的父兄
——浅析觉乃・完玛才让诗作《羌塘牧人》
作者:史映红
写草原、牧民的诗歌作品难以计数,但是能够写出一种鲜明特色,写出一种独特精神,能够雨露般沁入读者心田的作品比较少,也比较难。名家歌德曾说:“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觉乃•完玛才让的《羌塘牧人》单从架构和行文上看,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在反复品读中,便能从相对平淡和朴实的文字间,读出一种异于他人的味道,一种耐人品嚼的内涵,一种隐藏于平常日子里的生命感悟,这种感觉或者说感悟描写的深刻逼真,原因是诗人的熟悉,熟悉习惯、方式、环境和节奏等。
第一节,诗人仅仅通过三行诗的简洁勾勒,就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真正原生态的自然之美、自然之静的氛围:夕阳之下,晚风呼啸,“吹过牛羊和野花”,“远处的天供起圆月”,多么接近自然,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给读者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的静谧与壮美;也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辽阔与美丽,可谓诗中有景,景中生情,动静结合,情感交融。在觉乃•完玛才让巧妙的、智慧的的诗歌语言的描摹中,达到了令人信服的、向往的、心领神会的大美之地。能清晰地看到诗人善于从事物表面入手直达内里的高超能力。
觉乃•完玛才让这首诗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并不全是我们通常认定的那种抒情方式,从始到终,都是一种看似冷静和传统的叙述和铺陈。但在一些节点,也不经意间使用意指,比如“拉萨是海上垒起的城堡”、“羌塘草原是湖上生活的部落”。我们从这些诗句中不仅读出幽深的诗意和诗蕴,也品味出潜藏于生活深处的感悟与真谛。正是这样的“弦外之音、弦外之意、话中有话”的方式使用,有了一个出其不意的阅读效果。
第三节个人认为是这首诗的亮点,诗人通过“草原上,望向哪里都是方向”,那种空旷、辽远,那种静谧、扑拙,那种宏达、美丽跃然纸上。紧接着“帐篷里,糌粑与奶酪是一场宴席”,把高原牧民悠闲、恬淡、舒适、幸福的生活描写和表达的淋漓尽致,仿若眼前。结尾“听这里的老人说,格萨尔王的骏马一直是活在羌塘的魂”,这一句,就表达了只属于藏民族的、游牧民生活的特有的在场感,格萨尔王的传说,格萨尔王的故事,格萨尔王的骏马,千百年来,给广袤的羌塘赋予了灵性与魂魄;而这一灵性与魂魄,又给这片高天厚土之上生活的人们以坚定的信念,以无穷的力量。
个人浅见,文学就是人学,是人性,是人们内在的一种精神需求,人们写诗、读诗、爱诗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而这些诸多元素的构成就是真实,就是不忽悠、不做作,发自内心和心底。
羌塘牧人
作者:觉乃・完玛才让
地平线或天地接壤的地方
晚风呼啸的吹过牛羊和野花
远处的天供起圆月,少了狼的嘶鸣
拉萨是海上垒起的城堡
羌塘草原是湖上生活的部落
没有薰衣草的色,草地披上格桑花
草原上,望向哪里都是方向
帐篷里,糌粑与奶酪是一场宴席
将一株杂草含嘴里,听这里的老人说
格萨尔王的骏马一直是活在羌塘的魂
在羌塘的湖边,我欲携云朵寄情远方
从香格里拉摘下一朵杜鹃种在这草原
色林措,嵌入高原的宝石
——浅析罗桑梅朵《难忘色林措》
作者:史映红
通透静谧、幽蓝碧绿,在这个炎炎夏天,读这样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一缕缕清凉拂过,一丝丝惬意围绕。我没有缘分像罗桑梅朵一样观赏色林措,但是有幸欣赏过巴松措,那里的水是绿的,绿的幽深,绿的轻盈,绿的透亮,像满盈盈的一湖翡翠。那水是静的,静的像新生儿的酣睡,静的像冬日暖阳下那位老人缓慢的时光,静的还像乡村深夜里那一轮冷月、满天明明灭灭的繁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诗歌不必到天上去找,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罗桑梅朵就体现出了“在草地上弯腰”的效果。瞬间的感受,此刻的凝目,内心的谛听,罗桑梅朵面对静卧于天地间的色林措,用“误闯仙境”来形容,的确很逼真、传神,这幅精美的高原画卷就印在我们脑海。
第二节,罗桑梅朵诗歌里的女性气质就显现出来:宽容、真诚、慈悲、轻灵。诗人通过“虔诚忏悔、万物生灵、凝视、洗净、感化”等词汇运用,不仅把“蓝天白云间”色林措的清透澄明、碧波轻漾跃然纸上;也把诗人内在的高雅与温厚,气质上的恬淡与高洁流露而出。
每每遇到惊艳的风光,奇绝的景致,真可谓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照片拍了又拍,景色看了又看。面对色林措,罗桑梅朵也是如此,她用“眼目拂过”“深情的色林措”,也“拂过湖边的山石”。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何尝不是?我美,天地才美,我美,世界才美。同时,这首诗不管是文字,还是文字所描摹的景致,或者说画面,用一个意思表达就是“清纯、清冽、清澈、干净”,在这个嘈杂无序的滚滚红尘里,在这个物欲横流、许多人索求无度的世界,一方清幽清净、一尘不染的去处,一个恬静悠然、淡泊从容的内心,还是静谧优雅、隽永轻盈的文字其实并不多;作为诗歌创作者,不跟风、不凑热闹,不一味求高求大求上,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自然就会得到生活的回报。
世界其实并不复杂,复杂是因为被复杂的人所操作成这样而已。我个人在处世上、人际交往上非常简单、简洁,在写作上、阅读上也是如此;故而我是喜欢罗桑梅朵的这首诗的。文字、结构、节奏等,比如最后一节,“感恩大自然这神奇的馈赠”“瑞泽高原万代”两句,让我们印象极其深刻,诗歌语言的洗炼干净之美,色林措珠撒玉坠、惊艳天地的恬静之美,诗人醇厚高洁的心灵之美,和藏民族敬天悯人、慈悲向善、孝悌仁义的天性表露无遗;许多的许多,基本上都有了。
罗桑梅朵的诗轻盈却不失分量,精巧却诗蕴深厚;既像读诗,又像赏画,在她的作品里没有柴柴草草,没有鸡零狗碎,简洁明朗,干净纯粹,能给读者以淡然、悠然和宁静。
难忘色林措
作者:罗桑梅朵
看不够你的静谧
幽蓝碧绿浸透呼吸
误闯仙境的此刻
美幻超越了传奇
色林
你还在湖底虔诚忏悔吗
蓝天白云间
雪峰凝视着你
千百万年里
湖水洗净了你
岗呢羌塘的万物生灵
是否感化了你
不舍
深情的色林措
我的眼眸拂过岁月
拂过湖边的山石
难忘
动人的色林措
天空之镜
嵌进了人们的心房里
魂牵梦绕
感恩
感恩大自然这神奇的馈赠
瑞泽高原万代
守护
守护第三极这亘古的壮丽
永远浸润
中华大地
悠悠古道
——浅析杨飞诗作《马帮,古道》
作者:史映红
慢慢品阅杨飞的诗《马帮,古道》,有些亲切,因为数年前我也写过有关茶马古道这一题材的文字,勾起了我对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神奇神秘的幽谷丛林,浩浩穿行的马帮驮队的想象与回味。也有些惊喜,这样的作品与题材,是一个永远值得回味、讴歌的不过时的元素。各民族兄弟在祖国大西南万山深壑、原始丛林,用一两千年的时光挑战生命,敬畏自然,书写壮阔,这是一曲歌谣,唱出了生命的乐章,唱出了灵魂的回音。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茶马古道并不单单是一条商贸交流之道,它的历史意义、人文精神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一千多年来,它既是一条横贯历史的生命线、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桥梁,还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大动脉。在这条漫长的、蜿蜒盘旋的路上,洒满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聚焦和记录了无数人的悲喜忧愁。
杨飞在这首作品里并没有使用多少修辞手法,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投入了真情实感,故而文字真挚真诚,他笔下的“断崖峭壁、深壑绝壁、沙漠、高山”等环境描写,衬托出大西南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中不畏艰险、勇于抗争、书写悲壮的伟大精神;这是茶马古道精神,是大西南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诗人通过“露宿的篝火、和衣而眠的静夜、粗犷的吆喝、清脆的铃声、瘦弱的马背、不动的缰绳、明确的归期、回望的茫然”等细节描写,很让人感同身受。曾几何时,我们一直认为世界是喧闹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人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一些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英雄豪杰身上,因为在他们身后,的确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是我又想说,世界也是静寂的,生活着、忙碌着、奔波着无数渺小如蚁的人们,他们自生自灭、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如尘埃般消失在这个喧闹世界。而曾穿行在漫长的茶马古道上的人们,就是无数平凡、普通的人,他们有喜怒哀乐,有聚散离合,有堂上双亲,有膝下儿女……而我更愿意相信,真正的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就是由无数这样的人来书写、来推动。
济慈曾说:“诗的天才必须在一个人的身上寻求它自己的出路;它的成熟不能依靠法则和概念,只能依靠自身的感觉和警觉。凡是创造的东西必须自我创造”。不难看出诗人杨飞的创作视野比较宽阔,既有切入生活的纵深,又有横及历史时空的的宽泛,他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描写和浓缩茶马古道上的平凡小事,动人情景,汗水泪水和所见所闻;静静品味,给我们以愉悦感、流畅感、震撼感,可谓回味无穷;当下,我们急需要这样的文字。
马帮,古道
作者:杨飞
盐运的古道
蜿蜒在
密林的深处
断崖峭壁的崎岖
时明时暗的古道
传来马帮
悠悠的马鸣
弯曲的马背
驮负着
一路艰辛……
遥远的行程
露宿的篝火
和衣而眠的静夜
惊醒之后
每一次
回望的茫然
以及
牵马人
粗犷地吆喝
韵和着马头上
那声声清脆的铃声
在老人
讲述的故事里
一遍一遍地聆听……
试着去牵引
那条不动的缰绳
沿着祖辈
留在古道上
模糊的标记
绕过高山
穿越沙漠
却找不到
明确的归期……
己经瘦弱的马背
装满的不只是
生活的向往
盐和盐的故事
传播着
契而不舍的精神
和博大的深情……
古道
载着马帮
渐渐地消失
而遗留在
深壑绝壁上的幻影
分明印证着
那段
艰苦而凝重的历史
每一个
深深浅浅的脚印
印记着
血和泪的跋涉
感天动地……
马帮和古道
己经是
远去的名词
往后的岁月
有谁能把它
精确地诠释
深深地铭记……
走南闯北的马帮
崎岖的古道
还有多少情节
己被我遗忘
消失在记忆里……
史映红:男, 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