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之九)

史映红微诗评(之九)


记住那条路

——浅析陈琳《父亲的进藏路》

作者:史映红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缔造者从没有忘记位于西南边陲的西藏,他们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在建立新中国之初就把解放西藏的大业提上了日程。1950年1月2日,毛泽东主席给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领导发电报,要求西南军区就进军西藏具体事宜进行筹划。最终,进军西藏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落到刘邓首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肩上,刘邓首长把当时3个兵团、9个军综合考量后,最后决定由张国华任军长、谭冠山任政委的十八军担负这一伟大任务。无论领袖、将帅,还是作为十八军的普通战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和憧憬——让西藏的太阳更加明媚和煦;让西藏的土地更加丰腴并硕果累累;让西藏的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并充满欢声笑语。

诗歌的前两节,诗人陈琳简洁地描写了70年前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那段不可复制的历史画卷,那些朝气蓬勃的英俊面庞;“隆冬,没有方向的罗盘,人迹罕至,振臂高呼,江水低头,雪山让路”等,这些词句自然质朴、逼真但又水到渠成;语言干练,场景明晰,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被那段气吞山河的场景所感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情节和细节所感动。

诗歌的三、四、五节里,诗人陈琳如数家珍,继续用饱含深情之笔写父亲进藏的决心、艰难和艰险;写他和他的战友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的无怨无悔;一些文字铿锵有力,一些诗句让人过目不忘:“走路又修路,蜿蜒曲直;这草地,就是红军的草地;这雪山,就是红军走过的雪山;沉睡的甘孜机场,二郎山通车的典礼,怒江的礼炮”等。

读着这些文字,我就想起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的几句话来:“有时候,我脑际就反复出现一个词:“忘记”,是啊!当下我们很多人太容易忘记了:忘记了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圆明园的火光冲天;忘记了南湖的画舫、八一南昌起义;忘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南京大屠杀;忘记了八年浴血抗战、唐山大地震……这些年,很多人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为所欲为,目无国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知,是缺少最起码的信念和信仰。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大会上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习主席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也说: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陈琳的这些文字,有直观而深长的历史追溯,有诸多社会承载力和包容量,让我们记住了一支英雄的部队,叫十八军;让我们记住了一条遥远的路,叫川藏公路,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特殊群体,那些倒在祖国大西南千沟万壑间3000位年轻的英烈;诗人叙述自然,精到含蓄,情感饱满。最后一节“那条又长、又远的行军路∕您看,繁花

锦簇着祥和∕您听,坚实伴着铿锵的脚步∕此刻∕您的儿女整装待发∕我们向着父亲的路走来”。这些文字,看似像是简单的书写,其实深藏着创新和探索,在字里行间,诗人尽可能融入了更多的爱——对曾经饱受欺凌、经受磨难、积贫积弱祖国的爱;对曾历经坎坷、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前辈的爱;对高峰耸云、天高地阔、美丽西藏的爱。得很细微,读着很动情;像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帐篷,给读者以温暖、温馨和正能量。当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字。

 

父亲的进藏路

——写于18军进藏、昌都解放70周年


作者:陈琳

 

18岁的父亲修路

这条太远、太长的西行路

原本没有方向的罗盘

人烟罕至/蜿蜒无限

 

这条太远、太长的行军路

草地,是红军的草地

雪山,就是红军走过的雪山

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又一次启程

父亲的一双脚

踏上千年雪山的年轮

 

父亲修好了路,走路

再修路,走路

这条太远、太长的进藏路

百转千回

沉睡的甘孜机场

二郎山通车的典礼

憾天动地的怒江桥礼炮

唤醒了连绵的喜马拉雅山

18军将士们硬是用一双双鲜活的双手

铺筑了直上云霄的天路

 

暮年的父亲钟恋写老路

缠绵多情

七十年前的《德格行军往事》

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和战士们行军、打仗

长眠在雪山的战友

那每一公里路都用热血铸就的昨天

如数家珍

恍若昨天

路,成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情怀

 

父亲的进藏路

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

不知多少次风餐露宿

不知翻越了多少无名的山川

不知渡过了多少不眠的行军晨夜

 

父亲常遥想皖北老家的槐树林

童年村口的小溪/喃喃自语

我怎么走的离家这么远

走的这么久

这条雪山的路太远、太长

太远、太长了啊……

 

父亲,老了

颤颤巍巍

步履近蹒跚

父亲,您常梦回淮河两岸的花香吗

还有儿时嬉戏的伙伴

 

这条太远、太长的进藏路

此刻

您的儿女整装待发

正向着父亲的路走来

从此

路不再悠长

不再远

                         色林措,嵌入高原的宝石

       ——浅析罗桑梅朵《难忘色林措》

 

 通透静谧、幽蓝碧绿,在这个炎炎夏天,读这样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一缕缕清凉拂过,一丝丝惬意围绕。我没有缘分像罗桑梅朵一样观赏色林措,但是有幸欣赏过巴松措,那里的水是绿的,绿的幽深,绿的轻盈,绿的透亮,像满盈盈的一湖翡翠。那水是静的,静的像新生儿的酣睡,静的像冬日暖阳下那位老人缓慢的时光,静的还像乡村深夜里那一轮冷月、满天明明灭灭的繁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诗歌不必到天上去找,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罗桑梅朵就体现出了“在草地上弯腰”的效果。瞬间的感受,此刻的凝目,内心的谛听,罗桑梅朵面对静卧于天地间的色林措,用“误闯仙境”来形容,的确很逼真、传神,这幅精美的高原画卷就印在我们脑海。

第二节,罗桑梅朵诗歌里的女性气质就显现出来:宽容、真诚、慈悲、轻灵。诗人通过“虔诚忏悔、万物生灵、凝视、洗净、感化”等词汇运用,不仅把“蓝天白云间”色林措的清透澄明、碧波轻漾跃然纸上;也把诗人内在的高雅与温厚,气质上的恬淡与高洁流露而出。  

每每遇到惊艳的风光,奇绝的景致,真可谓让人应接不暇,流连忘返;照片拍了又拍,景色看了又看。面对色林措,罗桑梅朵也是如此,她用“眼目拂过”“深情的色林措”,也“拂过湖边的山石”。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何尝不是?我美,天地才美,我美,世界才美。同时,这首诗不管是文字,还是文字所描摹的景致,或者说画面,用一个意思表达就是“清纯、清冽、清澈、干净”,在这个嘈杂无序的滚滚红尘里,在这个物欲横流、许多人索求无度的世界,一方清幽清净、一尘不染的去处,一个恬静悠然、淡泊从容的内心,还是静谧优雅、隽永轻盈的文字其实并不多;作为诗歌创作者,不跟风、不凑热闹,不一味求高求大求上,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自然就会得到生活的回报。

世界其实并不复杂,复杂是因为被复杂的人所操作成这样而已。我个人在处世上、人际交往上非常简单、简洁,在写作上、阅读上也是如此;故而我是喜欢罗桑梅朵的这首诗的。文字、结构、节奏等,比如最后一节,“感恩大自然这神奇的馈赠”“瑞泽高原万代”两句,让我们印象极其深刻,诗歌语言的洗炼干净之美,色林措珠撒玉坠、惊艳天地的恬静之美,诗人醇厚高洁的心灵之美,和藏民族敬天悯人、慈悲向善、孝悌仁义的天性表露无遗;许多的许多,基本上都有了。

罗桑梅朵的诗轻盈却不失分量,精巧却诗蕴深厚;既像读诗,又像赏画,在她的作品里没有柴柴草草,没有鸡零狗碎,简洁明朗,干净纯粹,能给读者以淡然、悠然和宁静。


难忘色林措


作者:罗桑梅朵

 

看不够你的静谧

幽蓝碧绿浸透呼吸

误闯仙境的此刻

美幻超越了传奇

 

色林

你还在湖底虔诚忏悔吗

蓝天白云间

雪峰凝视着你

千百万年里

湖水洗净了你

岗呢羌塘的万物生灵

是否感化了你

 

不舍

深情的色林措

我的眼眸拂过岁月

拂过湖边的山石

 

难忘

动人的色林措

天空之镜

嵌进了人们的心房里

魂牵梦绕

 

感恩

感恩大自然这神奇的馈赠

瑞泽高原万代

守护

守护第三极这亘古的壮丽

永远浸润

中华大地

 

春天,走来一缕亮色

——浅析乌兰玉珍诗作《阳春雪》

 

品读乌兰玉珍的诗作《阳春雪》,脑际最早浮现出的是:“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唐·张谓《早梅》)的冰清玉洁、银枝玉梢;想起“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唐·赵嘏《喜张沨及弟》)的碎雪漫天、翩翩而至;还想起“巩树先春雪满枝,上阳宫柳啭黄鹂”(唐·温庭筠《洛阳》)的幽雅寂寥、鹂声婉约。

细读《阳春雪》,作品第一节就很吸引人:“迟到的春雪飘飘洒洒/族人骑着骏马/踏着格萨尔的后尘/哼吟着祖先的塔拉歌谣/向着春天奔来”。这一刻,漫天飞舞的春雪像无数个小精灵,时而翩翩起舞,时而闪转腾挪,时而婆娑曼妙,给广袤的雪域大地以安宁和圣洁,这是一种美;万物复苏,春芽萌动 ,草场如黛,辽阔的雪山牧场,骏马不时嘶鸣,藏獒怡然自得,这也是一种美;羊群连绵如潮,牧歌悠远空辽,黑帐篷上的炊烟袅袅上升,像孤绝的琴弦,这还是一种美。一个接一个欣欣向荣,一个接一个蒸蒸日上,相互追赶着,姗姗而至,款款而来,构成高原多姿多彩的春天。

作品第二节前半部分:“这一片粉色的花海/准是当年珠牡王妃洒落的胭脂/那么/花海背后伟岸晶莹的雪山/该是岭国王子格萨尔的身躯/和着哒哒的马蹄声”。乌兰玉珍在作品取材上基本来自生活与生命的经历,或者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动人故事、古圣先贤的英雄事迹等,乌兰玉珍用独特的切入方式,让诗歌的温度与热度增强了,让诗句的个性特质和情感走向鲜明了,诗人将个人情感、传统道义、生活经验加以融贯糅合,达到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之目的。

第二节后半部分:“我骑着风儿徐徐走来/向着太阳向着幸福/告诉那扬鞭策马的人/雪域山川羌塘/任凭你纵马驰骋”。这几句诗,在字里行间,乌兰玉珍呈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英爽豪迈和昂扬奋进之气,给读者以向上、向前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让我们不仅要问,那个“扬鞭策马的人”,他到底是谁?是传说中驱魔除妖、扶贫济困的英雄?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草原豪杰?是驰骋四野、剽悍果敢、勤勉朴实的父兄?还是勇猛过人、英姿飒爽、才艺双全的情郎?

文学理论家胡风曾说:“在诗的创造过程中,只有通过主观精神上的燃烧才能使杂质成灰,使精英更亮,而凝成浑然的艺术生命”。通过细嚼慢咽就发现,乌兰玉珍的文字,既有内心情愫的反复熔炼,又在表达上尽力做到左右权衡、斟酌取舍。

整首作品,乌兰玉珍十分注重词语间的拓展空间,努力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天成的、接地气的诸多元素。行文自如,意由心生,抒情得当。通过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更多深刻深邃的生活感受,或者说诗人广博的文史积淀。故而,这是一首好作品,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能给我们忙碌的生活和枯燥的日子,带来一缕出其不意的亮色。


阳春雪


作者:乌兰玉珍

 

雪域高原

迟到的春雪飘飘洒洒

族人骑着骏马

踏着格萨尔的后尘

哼吟着祖先的塔拉歌谣

向着春天奔来

胡茬上的雪片还未融化

迎面却扑来桃花的芬芳

 

这一片粉色的花海

准是当年珠牡王妃洒落的烟脂

那么

花海背后伟岸晶莹的雪山

该是岭国王子格萨尔的身躯

和着哒哒的马蹄声

分明听见春姑娘的歌声

我骑着风儿徐徐走来

向着太阳向着幸福

告诉那扬便策马的人

雪域山川羌塘

任凭你纵马驰骋

春雪飘来

唤醒冬敛中的万物

一冬蛰伏的春姑娘

起舞播撒春的种子

禾苗青青

柳枝含翠

梅桃吐蕊

好一派雪域高原春光


  史映红:男,汉族,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