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微诗评(之十)
地里的青稞,地边的尼玛扎西
——浅析罗桑梅朵作品《青稞物语》
作者:史映红
手捧罗桑梅朵的《青稞物语——洛隆之行追思青稞之父》这首诗,脑际自然而然就浮现出已年过九旬、依然躬身于田间地头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2004年“感动中国”授予他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也很自然地想起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同样也铭记着2020年“感动中国” 授予她的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还想起我非常敬重的天才作家路遥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而尼玛扎西,这位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这位2020年曾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的科技工作者,下乡途中因车祸去世,年仅55岁。人们为什么想念他、敬重他,用文字和诗歌怀念他,正是因为他为我们的社会,为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付出了很多,奉献了很多。
诗歌第一节,罗桑梅朵用平缓的走笔和一些司空见惯的名词,比如“春雪、雪域、泥土、高原、大地、青稞苗”等,对环境加以描写;也用一些鲜活的动词,比如“静悄悄、滋润、吸吮、争先恐后、破土而出”等恰当使用,为这首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后面的文字展开和意蕴表达做了艺术化引领。
个人认为第二节写得甚是漂亮,诗人用排比手法:“青稞是坚毅的”它“不畏三九严寒”并且“在冰冷冻土里”“培育根基顽强生长”。紧接着“青稞是硬朗的”,即便是在高耸的“生命禁区”,也 “不怕空气稀薄”,即使“在世界屋脊上”,也能“经历风霜修炼成果”。整节既是讴歌和赞颂青稞,也是在讴歌和赞颂对事业严谨勤勉,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尼玛扎西。同时,更是罗桑梅朵发自内心的称颂和赞美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他们的质朴憨厚、勤劳善良,他们的胸怀万物、敬天悯人,他们的聪慧睿智、坚毅隐忍,再怎么高歌都不为过。
第三节里“你感恩太阳的照耀/你信守世代的诺言/你奉献了全部的生命/你养育了西藏的孩子”。整节语言清爽,节奏明快,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久违的、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温馨感、现场感。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窃以为:这与其他没有关系,只跟内心有关系,跟诗人的情感、品位和境界有关系。与第二节相比,这一节走笔不同,节奏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但对青藏高原、土地、青稞和“青稞领域的袁隆平”—— 尼玛扎西,及至对高原人民的大爱、感恩、讴歌是一致的,以文字的方式在延续,以诗歌的方式在流淌,以情感的方式在荡漾。
第四节字数并不多,却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诗人使用“飘过、伫立、笑脸、喜悦、绽放”等灵动鲜活的词语,把一位废寝忘食的科技工作者,一位使命感极强的大地之子——尼玛扎西,描写的独到和深刻。这是一首情感浓烈的诗,一首正能量十足的诗。
青稞物语——洛隆之行追思青稞之父
作者:罗桑梅朵
春雪
静悄悄
滋润了雪域的泥土
高原复苏
青稞苗儿在大地中
吸吮着营养
争先恐后
破土而出
青稞是坚毅的
不畏三九严寒
在冰冷冻土里
培育根基顽强生长
青稞是硬朗的
不怕空气稀薄
在世界屋脊上
经历风霜修炼成果
你感恩太阳的照耀
你信守世代的诺言
你奉献了全部的生命
你养育了西藏的孩子
秋天,当青稞紫褐的穗香飘过
人们看见伫立田间的你
如农家儿女一样的笑脸
在丰收的喜悦与美好中
静静绽放
穿行的心事
——浅析田湘诗歌《心事》
有些感受是移动的,有些情感是移动的,有些语言也是移动的,很多读者往往在这些移动中被感染了。这是我在品读田湘作品《心事》的时候,脑际自然呈现出来的一些念头。“白色线条在山间移动∕窗外风景被一再涂改”。纵横穿梭、流星赶月在中国各地的“复兴号”“和谐号”高铁,作者用“白色线条”四个字加以概括,就变得浑然天成,形象逼真。“白色线条”穿山越岭;“白色线条”跨江渡河;“白色线条”风驰电掣,让“窗外风景被一再涂改”,读着很细腻,比喻很恰当,感觉很妥帖。
“车厢里的人藏着心事∕忙于找人倾诉,却总是陌生面孔”;一个“藏”字,写尽了形形色色、世态炎凉;写尽了百人百性、喜怒哀乐;也写尽了当下很多人的掩饰、粉饰和伪装。何尝不是?其实很多人都有爱宣泄、爱倾诉、愿分享的天性。只是当下人们的生存压力大了,社会节奏快了,个人隐私空间越来越窄狭和局促了,故而又不愿意倾诉而已,即便是想倾诉,可四周“却总是陌生面孔”。
诗评家徐敬亚在《崛起的诗群》里有句话:“一首诗重要的不是连贯的情节,而是诗人的心灵曲线”;这句话引用到田湘诗作《心事》上,应该比较恰当。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作为一个诗人是幸福的,时常会把心中的千愁百结、把生活里的恩怨爱恨诉诸于文字和诗歌,让它们或以温润婉约、曼妙清幽,或以隽永生动、铿锵有力的方式走进一些人的视野和内心,形成和产生共鸣,谁说不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和幸福?
“我对频繁更替的站名痴迷∕想捕捉一闪而过的事物”。一个诗人往往在孤独的时候就会写诗,而往往此刻的文字就能达到极致。反复吟诵这首短诗,我能清晰地感触到诗人田湘此刻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属于都市人灯火阑珊处的孤独;属于车流人海里的孤独;属于喧闹与繁华之中的孤独。
“那些不愿凋谢的花儿∕一直心有不甘地等在路边”。很喜欢这种走笔的方式,轻灵优雅,灵动活泛。诗人在这首诗的写作中,并没有离开现实生活里的诸多场景,或者说田湘在借用现实生活里的诸多物象,比如“山间、窗外、车厢、车站、花儿、路边、高铁”等;把内心的涟漪描摹得悠然、自然、淡然,这既是诗歌,也是生活。
“往事一幕一幕∕都被高铁带走”;这首作品结尾已经上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了,品味中,有一种达观超脱、豁然通透的情愫弥散出来,大道从简,大善若微。我一直执拗地认为,要想在文字中高人一筹,必须要在生活中先行几步,在姿态上下沉几尺,在困境中磨砺几回,身上、腿上、心上有了一些被磨砺的痕迹,甚至伤痕,文字自然就不同凡响;我认为田湘显然在靠近,或者在靠近的路上。
心 事
作者:田湘
白色线条在山间移动
窗外风景被一再涂改
车厢里的人藏着心事
忙于找人倾诉,却总是陌生面孔
车厢里的人半睡半醒,怕错过了车站
我也有心事,但就是不说
我对频繁更替的站名痴迷
想捕捉一闪而过的事物
那些不愿凋谢的花儿
一直心有不甘地等在路边
往事一幕一幕
都被高铁带走
春天的绚烂
——浅析萱歌作品《春的原野》
在我的印象里,在大多数女诗人笔下,少有意象上的诡谲与奇崛,也鲜有气势上的宏阔与泰山压顶,但却时常能把内心的微澜与涟漪,情感上的幽深与悱恻,写得细腻素雅、恬淡高洁、疏淡自然,让人回味无穷,过目不忘。
在我的印象里,写高耸连绵、峻险雄奇的青藏高原,写冰清玉洁、亘荒入云的雪峰,写悬崖叠磊、激流拍岸的高原河流,写青藏曾经的铁马冰河、狼烟四起的古代烽烟,当下涉猎的诗人并不多见,而女诗人更是凤毛麟角。
在前些年和近几年的西藏诗歌创作队伍中,大多数人我都认识,也基本上是很要好的朋友,即便有些人素未谋面,但文字彼此是熟悉的。西藏当下诗歌,并未因地域上的偏僻而未受到当下诗歌潮流之影响。网络的极其便捷,传递速度的无缝衔接,让西藏诗歌与内地诗歌潮流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所以当下诗歌界的一些奢靡之风和虚文缛节也是存在的:影院、酒吧、酒店里的吵吵闹闹、聚散离合;儿女情长、吃吃喝喝间的卿卿我我、长吁短叹等,屡屡充斥于受众耳目。我不是说这样的写作不好,最少我认为与广袤厚重的雪域大地,与久远幽深的高原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成正比。我真诚地希望在以后的诗歌创作中,身处高原的同行们应该让自己的笔触延伸得更广阔一些,更深邃一些,更辽远一些。
而诗人萱歌写青藏的作品,就有格局、有胸襟、有思悟。此刻呈现在我书桌上的是她早期的《春的原野》,这首曾刊发于名刊《十月》的作品,与此后她的诸多作品,比如《阿里三章》《泽当三章》《藏北三章》《珠峰三章》《喜马拉雅三章》等一样,延续了她诗歌创作的一贯特点。
第一节开门见山:“春的原野上星星小草生长/更替岁月更替潇洒”。这就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宏阔的话题:无与有、小与大、弱与强、旧与新。“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通过这一节,萱歌既告诉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处处有人迁就,随人意愿,一帆风顺,经历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与磨砺是多么正常的事。同时告诉读者,青春和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珍爱于当下,绽放、明媚于当下,“潇洒”走一回,既不为过往长吁短叹、患得患失;也不必为未来郁郁寡欢、杞人忧天。
第二节里“荒漠、冷寂、风中抽泣、昏天黑地、意象、叠进、灵感、找不到”等词语使用和在诗人智慧组合之下,本人感受到了一丝苍凉,一种孤单,一个纠结。这丝苍凉,只有在博大高耸的青藏高地才能感同身受;这种孤单,只有在亘古广袤的高原怀抱里才能体察入骨;这个纠结,只有在霜花晶莹、青草点点的季节萌动而生。“远方的雷群轮番轰鸣/轰不走心中莫名的牵挂”,第三节里的这两句诗,角度很是奇特,可以说一矢中的,相信写到不少人的心灵深处;远方的面孔、身影及一颦一笑;过往的故事、情节和琴瑟和谐;曾经的欢笑、追逐和牵牵绊绊,已经在内心扎下了根,已经存放在内心最柔软的位置;即便是“雷群轮番轰鸣”,也“轰不走心中莫名的牵挂”。诗人走笔直接,气势浑厚、有冲击力,给读者一种文字在急速奔走中的肆意挥洒、大河排空;一种语言词句在抒情上的畅酣淋漓、张扬喷发。
最后一节,萱歌使用“告别昨天、萌芽、明天、黎明、苏醒、微光、闪烁、露珠”等一些充满新生、向阳、向善、向上的词句,把远在高地的思乡之情,把爱在青藏的奉献之心,把年头岁尾的失落与迷茫、希望和祝愿加以描摹抒发,表达出诗人细腻、丰富、婉约的内心世界。其实无论世界如何喧闹繁华,外界有多少虚名浮利在诱惑,人的内心最终还是想回到最终的原点。
对过往的深深留恋、怀念,对远方的悠悠思念、牵挂,对未来的殷殷憧憬、祝愿,这一切的一切,萱歌在这首作品里都做了非常朴素的、却又充满了智慧的表达。
春的原野
作者:萱歌
春的原野上星星小草生长
更替岁月更替潇洒
无望的追求如夏天的雷雨
在最灿烂时向着未知大面积坍塌
荒漠般的冷寂在风中抽泣
昏天黑地分不清是真是假
错误的意象叠进新的灵感
却找不到下笔的第一句话
远方的雷群轮番轰鸣
轰不走心中莫名的牵挂
如痴如梦如同回忆
昨日的余温一丝不挂
告别昨天明天才会呱呱坠地
失去乐园才有真诚尽情挥洒
天很冷,风很急
有一个声音在暗中悄悄萌芽
黎明的喜与悲
在和雪花深处的青草谈话
隔着一炉的星星
苏醒松开了眉头
映一路微光
当夜已深
闪烁的露珠是否会挂上
又一个迎面走来的陌生……
史映红:男,汉族,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