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无愧于时代的《功勋》

无愧于时代的《功勋》

——人物专题节目《功勋》观后

冰 峰

 

        一口气看完了五集系列人物专题节目《功勋》,没想到,这五集专题节目给我的情感冲击和视觉冲击是如此巨大:强烈,深刻,揪心。我想从《功勋》中走出来,但脑际萦回的依然是《功勋》里的镜头和声音……一句一句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解说词;一帧一帧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画面;一个一个鲜活的、摸得到体温的高大形象;一幅一幅惨烈而悲壮的牺牲场面……柴云振、孙景坤、王占山、李延年、马毛姐五位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着一种信念,保卫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他们是伟大的,灵魂是质朴和高尚的,他们是无数先烈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这五位英雄——

        柴云振,被誉为“活着的黄继光”。他孤身一人和敌人肉搏,最终成功守住我军阵地。很多人曾误以为他牺牲了,但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三十多年,他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孙景坤,他在新婚后的第五天就加入了人民军队。朝鲜战场上,他扛起90多斤重的弹药箱冲上阵地。战争结束回国后,女儿想去城里上班,他却把女儿留在家里种地。晚年的他,对自己的志愿军军装爱不释手。

        王占山,抗美援朝战场上,在敌人即将反扑时,24岁的他第一个请战:“保证胜利完成任务!”目睹身旁战友接连牺牲的他,带领战友们庄严宣誓:“人在阵地在!”身负4处重伤、身上留下38处弹孔的他,苏醒后第一句话是:“我没有把阵地弄丢吧?”

        李延年,1951年,在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的反复争夺中,沉着冷静的李延年有条不紊地组织部队,追悼烈士,记录战功,同时不断地调整战斗编组,协调兄弟连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马毛姐,是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一生淡泊名利,默默为党工作。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马毛姐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六次横渡长江,运送三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功勋》讲述了五位“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十分相似,历经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之后,淡然而去,没有和国家讲条件,讨要回报,讨要荣誉,也没有向身边的人炫耀自己的光荣和辉煌。他们淡泊名利、不改初心,依然默默为党和人民工作,他们保持着高尚的人格,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切。他们是平凡的人,朴素,普通,诚实,谦逊……在观众心中,他们是英雄,离开了战场,他们依然是英雄。

        据媒体介绍,《功勋》自今年4月份开始在央视四套黄金时段《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赏和广泛好评,收视率高达1.5449%,五期节目收视率全部为同时段全台、全国第一。《功勋》作为系列人物专题节目能达到如此高的收视成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它不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宣传片、说教片,它是立体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同时也是有真实画面和真实历史背景作铺垫、交待和支撑的。影片的叙事脉络很清晰,对功勋人物形象的展现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还极具感染力。专题节目镜头资料详实,画面可视性强,很多珍贵镜头是观众第一次看到,这是一般制作单位做不到的,中央新影集团具有这样的优势。

        第二,观众通过观赏五集专题节目,不仅看到了英雄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还看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鲜为人知的一些情景细节,从而客观地了解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因为,这五位英雄不是孤立的,凭空塑造的,而是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中凸显出来的典型人物。

        第三,人物命运的大跨度转折也是专题节目的看点之一。这五位功勋出场之时只有十几岁至二十几岁。这样的铺垫,很自然的让观众对人物命运走向产生了好奇。在采访几位功勋时,他们年迈微颤的声音似乎沾满了岁月的苔藓,个体的命运和时代命运有了极其自然的关联,这是观众所期待的真实的镜头和语言。

        历史的车轮一直在急速旋转,先烈的热血已经风干。谁来让那一段悲壮的、流血的、尘封的历史来唤醒和平年代已经安睡的目光。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功勋》做到了这一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享乐思想开始蔓延。《功勋》推出的人物,具有正能量,对时代具有冲击力,能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因此,这组节目,是值得认真观看的。


作者简介:

        冰峰,本名赵智,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现任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词刊》《中国作家》《十月》《随笔》等报刊。杂文《嘴的种类与功能》入编《大学语文》(2008年3月,北师大版)。2014年,获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在秘鲁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