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之十二)

史映红微诗评(之十二)

 

作者:史映红

 

雪域,诗歌及隐喻的力量

——浅析颜亮诗作《我们仰仗自然的模样》

 

  品读颜亮诗歌《我们仰仗自然的模样》的时候,往具体些说,是读到“站在太阳温暖的光环里不说话/把一切无关紧要的光芒变得一动不动”和“然后坐在最干净的地方/抚摸寂寞,学坡岗裸露的岩石一样呼吸”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朝•陈继儒《幽帘小记》)这副对联就在脑际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我还想,诗人颜亮为何如此飘逸超脱,这种品性、修为,更确切地说文字里独有的空灵,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或者说不普遍,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藏区,那里的土地、空气,那里浓厚的宗教氛围,那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朴拙、诚挚、密切的关系,在岁月的洗礼下,在光阴的熏陶下,在文化的感染下,个人的心性、修为和气质是会变化的,当然我所说的人,不是指所有的人。

  随着阅读深入,我的感觉在诗人后面的文字里得到了印证,比如“布满大地的湖泊让雪山拥有了无数睁开的眼睛/于是那些古老而善良的故事与绿色植物一起/缠绕着草原暖洋洋的篝火”及“潜伏在拉萨城昂贵的日子里/七月的雨水和滚烫的甜茶馆就是一剂偏方/治愈遭遇和成年人熟稔的世俗”。众所周知,那片地域的人们和蔼、单纯、憨厚,璞玉浑金,与世无争;那片土地上的庙宇殿堂耸峙、久远、宏阔,气势磅礴;那片厚土之上的冰川雪峰雄奇、苍茫、寂冷,旷古烁今。本身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震撼,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一缕无处不在的回荡。

  乔纳森•贝特在《地球之歌》里曾说:“诗歌并不是为了在利用事物而给他们命名,而是为了解释他们在语言中的存在。诗人的经验在行走中本土化,他没有把所见的日常景观奇异化和浪漫化的倾向,他用本土的经验、本土的语言写作”。故请允许我这样描述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神性的地域造就超脱的诗人,超脱的诗人写就超然的诗行。

  在这首诗后半部分,“我看见裹挟着隐喻的晚霞占卜生灵的悠闲/驱赶遍地神伤的暮色,幻化低过半生的谦卑”,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们能感觉到诗人面对雪域景物和事物所萌生的大智慧,能感触到诗人精神状态的活跃、脱俗、超凡。此刻在诗人笔下,山川河流、草木牛羊、蓝天白云都有了生命和灵性,有了气息和知觉,并与诗人一起生活、生长、生存,同频共振,这时候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信手摘撷而来的文字,怎能不走进读者内心?

  这首作品立足于现实,却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注,聚焦于感激、恩义、笃诚和自由,寻觅当下久违了的眷顾、责任、担当和爱恋。这就产生一股温润心灵的力量。

  颜亮的文字感觉和诗性感悟可谓上乘,希望能够坚守、坚持。

 

我们仰仗自然的模样

 

作者:颜亮

 

  认真的老去就是我们仰仗自然的模样

  站在太阳温暖的光环里不说话

  把一切无关紧要的光芒变得一动不动

  神有时在草原上把要说的都变成了牛羊

  在风中种下美妙而可爱的小花

  然后坐在最干净的地方

  抚摸寂寞,学坡岗裸露的岩石一样呼吸

  缓缓地告诉你——因为有月亮

  布满大地的湖泊让雪山拥有了无数睁开的眼睛

  于是那些古老而善良的故事与绿色的植物一起

  缠绕着草原暖洋洋的篝火

  开的到处都是让我们入迷的火光

  潜伏在拉萨城昂贵的日子里

  七月的雨水和滚烫的甜茶馆就是一剂偏方

  治愈遭遇和成年人熟稔的世俗

  你在高原的稀薄中努力酝酿的五味杂陈

  一杯甜茶,就未果了你半生酸楚

  有时我想——偌大的一座城池被全世界的太阳一遍一遍细致地揣摩

  一句音韵里有闪电、阴云和雨雪

  另一句堆放着余生未雨绸缪的法则

  这一切大概就是神走了那么多路

  所到之处悲悯的分享完顺境之后

  想要说出的一段逆象

  你自己的史诗必须要一场战栗来命名

  八分醉意的马背上

  草原穹隆住着的星云是我最高的神性

  那些揉碎的声响加重了山头的白雪和落地的雨速

  我看见裹挟着隐喻的晚霞占卜生灵的悠闲

  驱赶遍地神伤的暮色,幻化低过半生的谦卑

  一样经历晨光、露水、艳阳和蓄着经年的不鸣叫与不飞翔

  身闲心宽的山岗,醉醒之间与生长的万

  达成可敬的共识

  你把饱含露水的牧场铺满山峦岗坡

  我把山鹰牛羊修复成唯一流动的光波

 

天使很累,天使无悔

——浅析周伟团诗作《一个医护人员的独白》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痛。沿用至今四疗法,望闻问切好传承”。这是对医者的讴歌称颂;“神奇宏论龙庭惊,医术超群世人敬。谢却功名身外物,云间诗酒剑侠影”;这还是对医者的尊崇爱戴。自古以来,人们把那些救死扶伤、解除疾痛的人都崇拜有佳,视若恩人。自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以来,无论是地处交通枢纽的江城武汉,还是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的医学泰斗钟南山;不管是科学预警、勇于直言的好医生李文亮,还是全国各地白衣天使驰骋万里、支援武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许多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心传递,都感动着我们,鼓励和激励着我们。

  在肆虐的疫情面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华儿女都责无旁贷、众志成城,投入到这场持久战争,把习主席“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指示,贯穿于祖国大江南北,根植于亿万人民心中。

而阻击这场战役,担负突击队、敢死队的无疑是白衣天使,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人间的度母。

  众所周知,写诗离不开感、觉、悟。有感而觉,由觉而悟。感者,师其物;觉者,师其心;悟者,师其性。周伟团《一个医护人员的独白》,第一节写疫情的肆虐、蔓延,写人们的恐慌、甚至六神无主。紧接着第二节“本承想带孩子去看海”这一句,把一位长年忙碌紧张、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写出来了,把平时无暇照顾孩子,但又痛爱孩子、甚至觉得亏欠孩子的人之常情写出来了。“疫情来了/我选择走上前线”,又把一位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战士形象写出来了。这些文字,有一种直抵内心的穿透力,有一种融注于平常和普通生活中的伟大。

  第三节印象深刻的是“谁都希望阖家团圆/可总得有人去扫除灰暗”,读到这里,我就想起“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铮铮豪迈;就想起“挥汗洒泪洗娇气,脱皮掉肉铸忠诚”的铿锵高亢。映射出白衣天使工作上的忙碌、艰辛,生活上的有序、清贫,精神上的付出、富足,道义上的担当、奉献。

  第五节“不记得吃过什么/忘记了睡在何处/防护服箍得生疼/穿纸尿裤工作”,周伟团的这些诗句,不是悲歌,不是讴歌,也不是战歌,而是在这场战役中自身真实现状的自然言说,是远离乡关和亲人、一波又一波冲锋与突围间隙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倾诉。

  卢梭曾说:“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泰戈尔也说:“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韧地站在黑暗当中呢”。诗歌是发现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周伟团的诗歌,就是真实生活的点滴捡拾,是美好心灵的晶亮呈现,是人间大爱的凝聚与反光。

 

一个医护人员的独白

 

作者:周伟团

 

  死亡

  总是让人心存恐惧

  突然间,病毒肆虐

  医护战士

  又一次受到关注

 

  其实这个年关

  我有休假

  原打算在家宅几天

  哪怕百无聊赖

  本承想带孩子去看海

  多给他一点关爱

  疫情来了

  我选择走上前线

 

  谁都知道家里安全

  谁都希望阖家团圆

  谁都知道阳光终会灿烂

  可总得有人去扫除灰暗

  疫情来了

  我选择走上前线

 

  经历过患者家属的责难

  承受过医闹的无理纠缠

  更有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这一切都已司空见惯

  疫情来了

  我还是选择走上前线

 

  不记得吃过什么

  忘记了睡在何处

  防护服箍得生疼

  穿纸尿裤工作

  实在是迫不得已

  哪顾得上腰酸腿肿

  即便是付出生命

 

  作为一个医护人员

  早就抱定一个信念

  救死扶伤,舍我其谁

  选择医护

  我无怨无悔

 

绚丽的夏天在诗行蔓延

——浅析琼吉作品《写给夏天》

 

  在西藏诗人当中,可能是深受特殊地域环境影响的缘故吧,他们作品大多我是熟悉的,有的写高地雪峰冰川、大湖大江、草原牧场,这些作品自然气势磅礴、苍茫雄奇;有的写边地风土人情、高原人们的宗教信仰,这样的作品充盈着藏地文化认同及精神与心灵的皈依;也有一些人以写农牧民和都市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及现状,让我们在阅读中能探究到高处的人们七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

  诗人琼吉的写作范畴比较宽泛,似乎什么都写,但她的文字总是精雕细刻、婉约细腻,抒情的成分很足、很浓。记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评析琼吉诗歌创作时说过:“她用情时,如丝一般惆怅,如雪一般洁净,如水一般柔纯。因为情,她的泪水每次掉滴,都会让你想去托起;因为怨,她的犹豫每次出现,都会叫你不忍走失而又必须回到她的身边。她灼烈时,是高原的阳光;她敞怀时,是女神的沐浴……这便是琼吉的歌,琼吉的诗”。

  来,我们一起回到这首诗的品味中,前面四句“睫毛开始慢慢的滋长/夏日的低低的云/在田野近处的远处的/山峦间徘徊”。众所周知,雪域高原的夏天是高原的黄金季节,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景色宜人,美轮美奂。记得拉萨的夏季,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下雨,或大或小,不时伴有不多的雷声和并不剧烈的闪电。对于瞌睡重的人来说,根本就听不见雷声和雨声,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现整个世界让人耳目一新:蓝天是洗过的,远山近路是洗过的,花草树木是洗过的,空气自然也是洗过的。小花小草上挂着钻石一样的水珠,俏皮地眨着眼睛,晶莹剔透。目光向远向高,就是琼吉笔下的“夏日的低低的云/在田野近处的远处的/山峦间徘徊”,这山峦,这白云,像度母身上的一袭白纱,庄重而圣洁;像新娘飘逸悠长的婚装,亮丽而美艳。

  “溪流湍急的歌声/多像爱人那焦灼的等候”,这两句很有意思,诗人既写出了由于夏季雨水充沛、雨量丰盈,故而小溪变宽了,水流急促了,流淌的声音变大了,大到“多像爱人那焦灼的等候”,把一对相恋相爱的人恩爱程度描写得逼真到位、淋漓尽致。作为读者的我们能感觉到爱情的甜蜜、美妙和幸福。诗人在走笔中从容、考究,用词很节制、精致。阅读中能给我们以想象的空间和思维上的延展。

  不是说所有的美艳都完美无缺,不是说所有的夏天都精彩纷呈,正如琼吉诗中“可是那些小花呀/灿烂后轻叹短暂的美貌/像我在水中的倒影/涟漪后渐渐模糊消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都是如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些事情,一些人物,谁都希望自己遇到好事、顺事、幸事;谁都希望自己遇到好人、高人、贵人;但在现实生活里,往往是混淆视听、泥沙俱下、鱼目混杂。这就要求我们两方面、甚至多方面看待问题,我们既要欣然接受蜜蜂蝴蝶的勤劳和美丽,又要允许苍蝇蚊子真实存在的现实。琼吉在这几句诗行里,融入了哲学思维,融进了自身感悟,让诗句变得淡然、悠然、释然。诗的意境、意蕴自然就来了。

  诗歌结尾“整个夏天雨水滋润睫毛/我把心事埋在收割的青稞里/开始高声歌唱……”因为夏天的和风细雨,浸润和催促着万木吐绿、百花争艳,也“滋润”着人们的“睫毛”,让人们“眼睛潮湿而清明”。“我把心事埋在收割的青稞里/开始高声歌唱……” 琼吉在写作过程中,有着较强的语言把控能力,对诗歌意蕴和内涵在表达上不张牙舞爪、不棱角分明,而是释放出一种舒缓的、大地的气息,草木的气息,桑烟的气息,持久而内敛,极具个性色彩。

  整首诗把高原的美,夏天的美,雨后的美,丰收的美加以表达;把自己的欣悦与欢乐,把高原人们的和谐与幸福跃然纸上,这是一首简洁的诗、一首能让人记住的诗。

 

写给夏天

 

作者:琼吉

 

  睫毛开始慢慢的滋长

  夏日的低低的云

  在田野近处的远处的

  山峦间徘徊

  眼睛潮湿而清明

  溪流湍急的歌声

  多像爱人那焦灼的等候

  可是那些小花呀

  灿烂后轻叹短暂的美貌

  像我在水中的倒影

  涟漪后渐渐模糊消失

  整个夏天雨水滋润睫毛

  我把心事埋在收割的青稞里

  开始高声歌唱……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